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搜索文档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07:39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行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为国民经济提供坚实支撑 [1]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海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6.7%和25.7% [2]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2]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2]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 [2] - 邮轮旅游热度高,进出港邮轮艘次和旅客总数分别为344艘次、2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 [2] 海洋新兴产业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3]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3]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60.0%、50.8%和61.9% [3] - 多领域海工装备产品取得新突破,包括超深水海洋装备交付和深水油气水下机器人投入应用 [3] 涉海企业经营与对外贸易 - 问卷显示55.6%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2%的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0.1%的企业用工人数同比增长 [4] - 24.3%的企业预计四季度营业利润比三季度增长,51.3%的企业预计持平 [4] - 前三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4] -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 [4]
自然资源部: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6%
智通财经网· 2025-11-03 21:06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 [1][2] - 海洋经济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蓝色支撑” [1][2]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海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6.7%和25.7% [3]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以修正总吨计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3]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3]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3.8% [3] - 全国邮轮港口进出港邮轮艘次、旅客总数分别为344艘次、2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28% [3] 海洋新兴产业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60.0%、50.8%和61.9% [4] -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三峡领航号”基础平台交付 [4] - 1类海洋小分子药物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4] 海洋资源与能源供给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超6419亿元 [5] - 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17.7% [5] - 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3.7%、42.1% [1][5] - 800兆瓦江苏大丰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306兆瓦上海金山风电场一期实现全容量并网 [1][5] 海洋食物与水资源 - 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6] - 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投产 [6] 涉海企业经营与创新 - 55.6%的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54.2%的企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80.1%的企业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 [7] - 62.9%的企业研发经费实现同比增长,62.3%的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实现同比增长 [7] - 24.3%的企业预计四季度营业利润比三季度增长,51.3%的企业预计持平 [7] 海洋科技创新与探测 - 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 [8] - 国内首批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设备系统集成完工 [8] -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成功采集并引燃可燃冰 [9] - 我国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观测浮标系统 [9] 海运贸易与港口建设 - 前三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10] -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 [10] - 全国已投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自动化干散货码头各30座 [10] - 天津港大型集装箱设备自动化率超88%,平均作业效率提升15% [10]
五中全会绘就发展“导航图”产业、安全、内需三大主线值得关注
西部证券· 2025-10-28 21:04
政策框架与总体变化 -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字数较“十四五”公报大幅减少约1000字,但新增当前经济形势与党的建设部分,凸显重点[13] - 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相比,公报更加重视风险与挑战,强调国际风险应对,对战略机遇期提出“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14] - 安全成为重要主线,涵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防军队、社会治理、民生就业四个方面[15] 产业发展与投资主线 -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12项具体工作部署中排序第一,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体系[17][20] - 对外开放排序从第九项大幅提升至第五项,民生从第十项提升至第九项,凸显重要性提升[19][20] - 消费内需部分新增“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说法,“可靠性”凸显内需的战略支撑作用[23][25] - “十五五”规划发布会指出,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市场[29]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十五五”时期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32] 风险提示 - 政策落地可能受规划衔接、地方执行、经济运行等因素影响,导致效果不及预期[33] - 地缘政治冲突、国际“黑天鹅”事件、贸易保护主义等超预期因素可能扰动国内政策[33]
以法治护航“海上新广东”建设——《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发布
搜狐财经· 2025-10-22 18:54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第一,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2002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1%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 [1] - 为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于2025年7月1日起施行 [1] - 《条例》共七章五十三条,系统性地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开放合作、服务保障五大方面提供法治保障 [1]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 优化海洋空间布局,要求编制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统筹陆海资源开发,实施海岸线分类保护与利用,引导产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集聚 [3] - 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上风电及其他新能源、海洋低空经济 [4] - 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涵盖海洋渔业、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油气、海洋化工、海洋船舶工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5][6] - 提升海洋服务业,完善海洋交通运输网络,发展航运金融等高端服务,支持高等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动粤港澳游艇旅游合作 [7] 科技创新 -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成立海洋创新联盟 [8] -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创新要素向涉海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承担海洋科技攻关项目,并开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研发 [9] - 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体系,打通从研发到量产的创新链条 [9] 绿色发展 -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规范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探索海上风电、海洋养殖等分层用海模式,促进集约节约用海 [11] -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推进红树林、珊瑚礁等系统保护,完善海岸线整治修复资金投入机制 [12] - 发展蓝色碳汇经济,组织开展海洋碳汇调查监测核算,探索海洋生态系统碳汇价值转化 [12] 开放合作 - 加强海洋产业、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鼓励涉海企业参与境外投资和资源开发,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13] - 深化粤港澳在海洋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支持横琴、前海等区域在海洋领域进行创新探索 [14] - 加强省际市际在港航、渔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14] 服务与保障 - 建立健全海洋经济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或指定部门作为海洋经济主管部门 [16] - 强化数据、自然资源、资金和人才要素保障,包括开展海洋资源基础调查、优化用海审批程序、提供财政金融支持等 [17] - 完善海洋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加强海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海洋经济领域标准化建设 [18] - 加强海洋预警监测、安全生产与执法监管,完善海上突发事故应急体系和海事纠纷化解机制 [19]
拓路“深蓝”
金融时报· 2025-09-30 11:48
海洋牧场与深海养殖 - 惠来县海源达和惠前水产养殖重力式网箱项目正式投产,采用直径超30米的经济智能环保抗风浪网箱,标志海洋牧场建设向深海探索[1] - 惠来县拥有1328.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111.53公里海岸线,海洋渔业正进行现代化升级和精深加工链条延伸[1] 金融支持海洋渔业 - 工商银行向海源达水产养殖公司网箱项目发放1000万元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其年产1万吨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2] - 邮储银行面向惠来县鲍鱼产业园授信8000万元,实现揭阳市首个海域整域授信[2] - 建设银行向华深水产养殖公司发放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用于采购罗氏虾苗等[2] 绿色能源项目融资 - 中国人民银行揭阳市分行指导银行机构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优惠贷款80.57亿元,惠及全市30个碳减排重点领域项目[3] - 建设银行累计向国家电投揭阳神泉一315MW海上风电场项目投放固定资产贷款31.79亿元[3]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 交通银行向广东蓝水深远海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投放固定资产贷款3.24亿元,支持其深远海装备科技制造项目建设[4] - 邮储银行向天顺风能海工装备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发放40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支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项目建成将提升区域风电装备产业链配套能力[4]
“短板”破万亿,沿海大省江苏再踩油门
搜狐财经· 2025-09-17 16:48
核心观点 - 江苏海洋经济总量2024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 但低于广东 山东 福建 浙江和上海 仅排全国第六 [2][6] - 江苏海洋经济占GDP比重为7.3% 低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 且产业结构偏重二产 三产发展滞后 [9] - 江苏正通过科技创新和区域协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沿海三市南通 连云港 盐城被赋予差异化定位 [10][17][19] 海洋经济现状 - 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 占GDP比重7.8% [2] - 江苏海洋生产总值10046.2亿元 同比增长但比预期目标晚4年 [2][6] - 沿海三市(南通 盐城 连云港)GDP占全省比重18.1% 低于2025年20%的目标 [4] - 海洋经济占GDP比重7.3% 低于广东(约14%)和全国平均水平 [9] 产业基础与优势 - 海洋船舶工业与工程装备制造业领跑全国:2024年造船三大指标(完工量 新接订单量 手持订单量)占全国份额47.4% 46.2%和47.1% [10] - 盐城拥有全球最大海上风电装备研制基地 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 [11] - 2024年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正增长 [13] 发展挑战 - 海洋服务业发展不充分 第三产业比重低 [9] - 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领域未形成优势 海工装备核心技术依赖国外 [14] - 海洋科研教育资源偏重基础理论 与产业融合度不高:2024年科研教育增加值684亿元 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1447.6亿元 合计占比21.2%(低于全国22.6%) [14] - 沿海三市对海洋经济支撑能力不足 且存在资源分散和无序竞争问题 [15][21] 战略方向与区域定位 -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10] - 南通定位为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 [17][19] - 连云港定位为"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港 突出海洋运输业优势 [17][19] - 盐城定位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强化新能源产业 [17][19] - 通过跨区域协同提升整体影响力 避免"各自为战" [21]
“短板”破万亿 沿海大省再踩油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22:53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正通过高规格会议和政策推动,力图扭转其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将其作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和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引擎 [1][2][9] 全国海洋经济背景 - 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8% [1] - 中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江苏海洋经济现状与短板 - 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046.2亿元,但比预期目标晚了4年 [2][5] - 江苏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六,落后于广东(超2万亿元)、山东(超1.8万亿元)、福建(超1.2万亿元)、浙江(超1.2万亿元)和上海(超1.1万亿元) [2][5] - 江苏海洋经济占其GDP比重仅为7.3%,低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广东 [9] - 江苏沿海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2024年GDP占全省比重为18.1%,未达到2025年20%的规划目标 [4] -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海洋服务业不充分 [9] - 海洋科研教育和管理服务增加值合计占比21.2%,略低于全国22.6%的平均水平 [12] 江苏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与基础 - 拥有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资源禀赋独特 [3] - 海洋船舶工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领跑全国,2024年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分别占全国份额的47.4%、46.2%和47.1% [10] - 拥有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研制基地,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四成以上 [11] - 2024年重点推进的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正增长 [11] 江苏沿海三市定位与挑战 - 南通是江苏沿海唯一万亿城市,在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形成规模优势 [16] - 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在海洋运输业上独具优势 [16] - 盐城拥有全省56%的海岸线,是全球海上风电装备最大基地之一,新能源产业势头强劲 [16] - 沿海三市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相对不足,存在资源分散、无序竞争的问题 [13][19] - 三市需跳出"单打独斗"思维,通过抱团发展和协同来提升整体影响力 [19]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路径 -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聚焦有潜力、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快培育科技力量 [10] - 推动"苏南模式"北移,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对接上海、浙江的科创资源 [12] - 构建"三纵三横三门户"的海洋空间发展格局,明确三市作为不同功能门户的定位 [17][19]
“短板”破万亿,沿海大省再踩油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22:48
会议与政策背景 - 江苏召开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省委书记和省长出席 要求南通 连云港 盐城三市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海洋强省建设[1] - 这是江苏连续第二年举行高规格会议部署沿海发展 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占GDP比重7.8%[1] - 2024年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收官之年 江苏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进入提速阶段[1] 海洋经济现状与短板 - 江苏海洋经济总量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达10046.2亿元 但比预期目标晚了4年[1][4] - 海洋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六 落后于广东超2万亿元 山东超1.8万亿元 福建浙江均在1.2万亿元以上 上海超1.1万亿元[4] - 海洋经济占GDP比重仅7.3% 低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是江苏的两倍左右[9] - 沿海三市GDP占全省比重仅18.1% 明显低于2025年20%的目标[3] 产业结构特征 - 海洋经济明显偏重二产 三产比重不高 海洋服务业发展不充分[9] - 海洋科研教育和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合计684亿元和1447.6亿元 占比21.2%略低于全国22.6%平均水平[13] - 传统优势领域突出:海洋船舶工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领跑全国 三大造船指标占全国份额47.4% 46.2%和47.1%[11] - 新兴产业势头强劲: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四成以上 是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基地之一[11][16] 发展机遇与转型方向 - 短板意味着增长空间 沿海是面积最广的潜在增长极[9] -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 聚焦有潜力领域 加快培育科技力量[10] - 2024年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正增长 为科创融合提供应用场景[12] -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划定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提质路径[10] 区域发展格局 - 海洋生产总值呈现沿海沿江地区各半特征 沿海三市支撑能力相对不足[14] - 三市差异化优势明显:南通形成船舶与海工装备规模优势 连云港具海洋运输业枢纽优势 盐城拥有56%海岸线和新能源产业优势[16] - 最新规划构建"三纵三横三门户"格局:连云港国际枢纽港 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南通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18][22] - 需破解三市"各自为战"倾向 通过跨区域协同提升整体影响力[22]
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经济日报· 2025-08-06 06:05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呈现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1] 产业结构优化 - 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64%、47.2%和57.6%,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4.7% [2] - 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同比增长8%,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同比分别增长40.1%和33.7% [2] - 传统产业韧性凸显,新兴产业呈现多点突破 [2] 新兴产业发展 - 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三大指标居世界第一,新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4.6%、43.3%和62.6% [3] - 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取得突破,15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运营,自航式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下水 [3] - 海水淡化领域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研究出离子诱导相分离聚两性离子水凝胶,实现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 [3] 资源保障能力 - 南海东部海域发现惠州19-6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 [4] - 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3%、16.9%,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2.2%、199.4% [4] - 全国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同比增长25.2%,项目涉及投资额超5000亿元 [4] 海洋食物与水资源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 [5] - 蓬莱10万吨/天海水淡化项目竣工投产,自主研发的TFN海水淡化膜应用于国内首座10万吨级海水淡化厂 [5] 科技创新成果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服务于国家深海科技与产业发展 [7] - 仿蝠鲼机器人与"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开展协同作业,实现从"硬式机械"向"柔性智能"转变 [7] - "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 [7] 对外贸易与港口建设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船舶和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0%和13.7% [8] - 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5G无人驾驶集卡实现规模化应用 [8] - 宁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码头累计发电超40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2.4万吨 [8] 企业信心与研发投入 - 87.6%的企业对下半年经济环境持乐观或中性态度,73.8%的企业预计下半年营业利润持平或增长 [9] - 57.5%的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58.4%的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 [9]
东营市印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齐鲁晚报网· 2025-07-31 16:26
行动方案总体框架 - 《东营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被列为市政府2025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 是指导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3] - 方案包括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三大部分 提出实施7大行动19项工作任务 [3] 海洋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450亿元 [4] - 海洋石化产业2027年实现主营收入6000亿元 [4] - 海水淡化产业2027年淡化产能达到15万吨/日 [4]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实施蓝色种业振兴计划 大力发展工厂化设施渔业 规划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 [4] - 推动氯碱化工与石油化工、氟化工等产业横向耦合 促进海洋化工业高质量发展 [4]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 推进渤中海上风电、鲁北基地等项目建设 加强电站及储能设施建设 [4] - 开展深水井口、采油树等设备研制 深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 [4] - 加快开发甲壳素、虾青素等海洋功能性食品和生物新材料产品 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 [4] 港口建设规划 - 到2027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 打造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和区域航运中心 [5] - 开展东营港15—20万吨级航道和大型深水泊位集群规划论证 推进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及配套工程 [5] - 推进广利港区北方风电制造母港和河海联运项目建设 [5] 科技创新体系 - 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开展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 [7] - 强化与高校院所合作 组织专家企业行和产业专场对接会 [7] - 通过柔性方式引进海洋高端人才 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 [7] 生态保护措施 - 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岸滩环境治理 强化入海河流总氮治理和入海排污口监管 [8] - 实施互花米草防治攻坚、盐地碱蓬恢复、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等项目 [8] - 建立蓝碳资源数据库 实施滨海湿地增汇、贝藻礁固碳等项目 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学研究 [8] 安全体系建设 - 实施山东省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项目 强化海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9] - 建设新型海洋渔业综合管控平台 优化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 [9] - 用好海上党建联盟载体 建立健全海上安全工作机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