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与加工

搜索文档
三地三代科研人接力种出新滋味
北京晚报· 2025-07-11 13:51
京津冀农业科技发展历程 - 河北沽源千亩生菜直供全国肯德基餐厅 鲜切菜加工厂生产轻食餐盒供应都市白领 [1] - 天津武清区种植草莓西红柿 精品小黄瓜等新品种主打高端市场 [1] - 北京房山韩村河开展农旅融合实验 探索生菜种植与文旅结合新模式 [1][8] - 三代科研人接力扎根田间 从顺义企业到青年研究生推动京津冀农业升级 [1] 第一代拓荒者技术突破 - 1995年郭松岩将生菜种植引入河北坝上 改变当地单一土豆种植模式 [1][2] - 初期面临气候恶劣 育苗困难等问题 通过物理方式防风防冻 [2] - 发现恒温恒湿恒光育苗关键 2000年实现稳定种植 [2] - 2003年在河北 天津建立十余处生菜基地 供应量占全亚洲肯德基20% [3][6] 第二代科技精耕 - 2014年杨俊刚团队引入气象观测站 地下传感器采集数据 [5] - 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精准滴灌方案 水肥管理精确到天 [5] - 2020年建立完善气象数据库 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5] - 2023年沽源建立鲜切菜工厂 开发混合蔬菜沙拉等新产品 [6] 第三代创新应用 - 2022年成立"沽源蔬菜科技小院" 研究生连炳瑞用黄蓝粘虫板解决虫害 [7] - 吴政东研发液体肥料自动滴灌系统 可远程控制应用于700亩生菜 [8] - 李天铸创新"生菜五线谱"种植技术 推动农旅融合 [8][9] - 郭子仪探索土壤改良 推动草莓西红柿等高端品种市场化 [8] 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 - 从单一生菜种植发展到鲜切加工 轻食产品等多品类 [6] - 产品进入肯德基 麦当劳等快餐体系及商超渠道 [6] - 借鉴美国 西班牙产业链理念 打造现代农业体系 [6] - 开发泡面蔬菜包 健康饮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8]
一根黄瓜撬动百亿市场,临沂小县城何以创造奇迹
齐鲁晚报网· 2025-07-08 23:37
产业规模与历史 - 沂南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夏、秋黄瓜生产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1] - 黄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1934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栽培,1999年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10亿多斤[2] - 目前常年种植面积13万亩,总产量65亿斤,产值120亿元,新品种覆盖率超80%[3] 种植技术与品种优势 - 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3] - 与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建立多个黄瓜研究基地,每年测试1000多个新品种组合[3] - 推广20多个优质抗逆高产新品种,平均3~5年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3] - 新品种"中农脆玉3号"含丙醇二酸是大黄瓜的3-5倍,具有减脂美容功效[2] 科技应用与智能化 - 智能育苗大棚采用环境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装置和全光谱LED补光灯[4] - 年培育优质种苗4000余万株,与顶尖机构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4] - 建立数字化交易平台"商易通",覆盖500余家客商和1.1万种植户[5] - 智能交易系统使效率提升20倍,纠纷率下降95%,年交易量突破5亿斤[5] 产业链延伸与深加工 - 开发黄瓜青汁等饮品,采用冷榨技术使附加值提升5倍多,年加工能力1万吨[6] - 拓展黄瓜饮料、黄瓜面膜等系列产品研发[6] - 发展黄瓜腌渍、黄瓜酱等深加工产品,构建全产业链体系[7] - 已建设38家育苗场、10处交易市场、7家深加工企业[7]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温室黄瓜种植户1亩地年收入可达6万元[2] - 带动就业创业10万余人,成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7] - 2024年荣登"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7]
中国北疆“小毛葱”出口 年产值超5亿元人民币
中国新闻网· 2025-06-22 13:10
毛葱产业概况 - 中国毛葱年产值已超过5亿元人民币[1][2] - 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是中国最大毛葱产区,黑龙江种植面积约15万亩,吉林约12万亩[1] - 毛葱在中国种植历史约70多年[2] 产业链发展 - 黑龙江省毛葱加工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全链条产值稳步提升[1] - 产业正从原料输出向精深加工转型,涌现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1] - 精深加工的葱油产品价格比初级加工品高3至8倍[2] 加工与出口 - 黑龙江省海伦市是毛葱产业加工集中地[1] - 海伦市中际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达3.1万吨,2023年出口900多万美元,预计2024年出口情况优于2023年[1] - 葱汁、葱酥、葱油等产品已形成全球销售网络,出口至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1] 品种研发 - 东北农业大学与黑龙江省农科院联合选育新品种"中际101",适合黑龙江、吉林种植,产量比其他品种提高14.78%以上[2]
产值近700亿元!全国冬节瓜产业聚力升级
南方农村报· 2025-06-21 20:31
全国冬瓜产业大会核心内容 - 第五届全国冬瓜产业大会于6月20日至21日在广东广州举行,聚焦全产业链升级,推动冬瓜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迈进 [5][6][17] - 大会由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主办,汇聚全国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种植大户 [9][10][11] 产业规模与增长 - 全国冬瓜播种面积从2020年550万亩增至650万亩,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从550亿元跃升至近700亿元 [18][19][15] - 冬瓜作为全国第二大瓜类蔬菜,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从业人数和加工产品数量显著增加 [16][20][21] 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 - 大会展示10万余个优新品种和百余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抗性强冬瓜品种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31][32] - 发布全国首张冬瓜产业地图,涵盖年种植面积18万亩以上主产区,并推出生产技术及高品质质量标准 [41][42][43] 产业链协同与科企合作 - 广东省农科院专家提出需打破育种、生产、加工等环节壁垒,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冬瓜从"大众蔬菜"向"明星蔬菜"转型 [22][23][28] - 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涉及冬瓜选育技术秘密使用、新品种技术转让及品种成果转化 [46][47][48] 品种展示与评选 - 大会征集全国205个冬节瓜品种(大冬瓜108个、小冬瓜和节瓜97个),通过"盲评"选出十大优秀冬瓜品种及五大优秀节瓜/小冬瓜品种 [56][57][60] - 冬瓜王擂台赛评选出3个大冬瓜和3个节瓜品种分获金银铜奖 [61][76] 产业多元化发展 - 现场展示冬瓜茶、脱水冬瓜干、膳食纤维代餐粉等加工品,凸显产业多元价值 [39][40] - 专家指出鲜销品种需多样化、优质化,加工品种需更高纤维含量及抗病性 [62][63] 大会背景与目标 - 全国冬瓜产业大会是首个聚焦冬瓜细分领域的专业会议,旨在整合资源、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64][65][66]
云南大理保鲜蔬菜实现首次出口
中国新闻网· 2025-06-05 14:24
行业动态 - 大理州首次实现保鲜蔬菜出口,43.31吨西兰花经检验检疫合格后出口至俄罗斯和马来西亚 [1] - 鹤庆县凭借高海拔冷凉气候成为优质高原冷凉蔬菜代表,其西兰花以鲜脆甜嫩、纤维细腻为特点 [1] - 大理州前5个月农产品出口量达10.2万吨、货值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和107.9% [2] 公司进展 - 大理鸿福农业有限公司通过3年蔬菜种植经验实现首次西兰花出口突破,为后续规模化出口积累品控和报关经验 [1] 政策支持 - 大理海关构建"源头管控+过程监管+快速通关"全链条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化学品使用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监管 [1] - 依托"一站式"服务中心和"预约查验+绿色通道"模式,保鲜蔬菜通关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整体通关效率提升200% [2]
云南陆良农商银行“全链式”金融服务护航蔬菜产业发展
证券日报· 2025-05-23 15:45
金融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 云南陆良农商银行构建"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累计投放3.66亿元专项信贷资金支持蔬菜产业 [1] - 金融服务覆盖104家专业合作社和50家企业,带动全县40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发展 [1] - 金融支持贯穿从田垄种苗到冷库蔬菜、从农贸支付到餐厅菜单的全产业链环节 [1] 种植端金融创新 - 推出"七彩云菜贷"产品,根据种植面积和品种精准测算授信,单户信用贷最高50万元 [2] - 贷款利率较普通生产经营贷款下降0.2%,开通专项服务通道实现最快半小时审批 [2] - 联动农担公司提供担保服务,支持农户改建菜地等需求,实现手机银行随借随还 [2] 加工端金融支持 - 通过"项目贷+流贷"组合拳支持蔬菜加工企业,某企业从6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发展到2100万元流动资金支持 [3] - 金融赋能推动县域蔬菜加工转化率提升,助力企业从初加工小厂发展为全产业链企业 [3] - 支持范围涵盖蔬菜清洗、冷藏、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环节 [3] 消费端场景建设 - 在农贸市场推广扫码支付业务,解决商户找零难题,提升交易效率 [4] - 为餐饮企业开发智能收单系统,实现线上点菜、会员管理和消费偏好分析 [5] - 金融场景已覆盖50户餐厅、商超和学校等消费终端 [5] 整体业务规模 - 今年以来涉农贷款投放总额达25.29亿元,其中近15%(约3.79亿元)流向蔬菜产业全链条 [5] - 金融支持使蔬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蔬菜绿"成为县域经济金色名片 [5]
事关重庆蔬菜优势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14项技术成果通过验收
贝壳财经· 2025-05-14 12:39
重庆蔬菜优势产业集群技术成果 - 重庆蔬菜优势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第二批技术成果验收会通过14项具有行业共性难点和推广价值的技术成果 覆盖梁平区、江津区、綦江区、潼南区、荣昌区等重要蔬菜产区 [1] - 技术成果包括腌制跳水萝卜新产品开发技术方案、江津花椒除螨喷雾新产品开发技术方案、盐菜产品口感提升技术方案等 累计技术成果增至23项 [1][2] - 腌制跳水萝卜技术要点为关键参数精准调控与低温杀菌工艺协同的长保爽脆腌制工艺 江津花椒除螨喷雾技术以花椒加工直排灭酶水为原料 构建除螨关键因子与稳定性配方 [1] 技术攻关与产业合作 - 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专家团队深入重庆食农产业一线 以生产实践需求为导向 突破企业共性技术难题 形成科技服务产业新路径 [2] - 江南大学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合作开发"技术成果托管服务系统"平台及微信小程序"淘技术" 对验收成果提供免费上线入库交易支持 [2]
链上聚合力 产业添活力
人民日报· 2025-04-27 05:58
西蓝花产业链发展模式 - 江苏省响水县通过产业链党委整合县镇部门、村(社区)、企业、行业协会等力量,推进党组织与富民产业深度融合,变"单人拉车"为"集体推车" [1] - 产业链党委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商议发展难题,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凝聚发展合力 [1] - 产业链党委联动镇村干部200多人破解土地流转难题,将4万亩土地一次性流转到位 [2] 西蓝花产业规模化与标准化 - 对数十个西蓝花零散品种进行整合,遴选出9个主力品种,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2] - 成立党群共富"同创园",党员和农户共投资、共担险、共受益,保障群众放心种植 [2] - 产业链党委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产量达13.5万吨、产值超13亿元 [2] 企业案例与经济效益 - 旭泽农业有限公司每年收购4500吨西蓝花进行加工处理,线上线下销售,年创收300多万元 [1] - 当地从业主体有275家,29个经济薄弱村通过土地流转、集体资金入股分红等形式发展产业,村集体收入超30万元 [2] - 响水县沙壤土质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西蓝花种植,成为集种植、冷藏、初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