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冬瓜茶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老板靠「山寨」饮料起家,一年狂揽百亿
36氪· 2025-10-24 22:48
上市计划与财务表现 - 公司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主要目的是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2][3] - 公司2021年登陆A股,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85亿元、112.57亿元、158.3亿元,同比增长21.81%、32.44%、40.62%[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实现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3] - 截至2025年10月17日,公司市值达1567亿元[3] 业务战略与市场地位 - 公司将增长视为最大战略,强调增长战略已深入员工骨子里[5] - 公司加快多元化与全球化步伐,推出补水啦、东鹏大咖等新产品以减少对核心大单品依赖[7] - 2025年上半年,新产品“补水啦”实现营收14.93亿元[7] - 按销量计,公司自2021年起连续4年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至2024年的26.3%[13] - 按销售额计,公司是2024年第二大功能饮料公司,仅次于红牛[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全国拥有超3200家经销商,超420万家终端销售网点[13]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林木勤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拥有丰富的饮料行业从业经验[5][8] - 林木勤于2003年国企改制时个人出资267万元(占股58.04%)买下东鹏饮料前身[8] - 公司早期产品为菊花茶等,利润微薄,通过严格控制成本实现扭亏为盈[8][9] - 2009年公司推出东鹏特饮,采用带防尘盖的PET塑料瓶包装,定价为红牛的一半,主攻下沉市场[9] - 2012年东鹏特饮营收过亿元,同年中国红牛营收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10] - 2013年公司开始全国化扩张,签约谢霆锋作为代言人并在央视投放广告[11] - 2016年红牛商标之争为公司提供了市场突围机会[11] - 为适应北方市场,公司推出500毫升大瓶装产品,成功打开局面[11] 数字化建设与渠道管理 - 公司自2015年开始营销数字化创新,推出“一物一码”对产品进行精细化管理[14] - 数字化系统使管理层能实时查看进销存、动销等关键数据,比一般企业快一两个月了解市场情况[14][16] - 林木勤将数字化视为“一把手工程”,通过“五码合一”等技术深度融入经营决策[14] - 公司的终端渠道管理能力极强,可实时监控扫码、开瓶及费用投入效率等数据[16]
从“大”到“优”,看广东冬瓜种业如何“育见”未来
南方农村报· 2025-09-17 18:00
行业概况与市场规模 - 冬瓜作为我国第二大瓜类蔬菜,全国年种植面积达650万亩,遍布20多个省份 [13][14] - 种植面积超过18万亩的省份有12个,其中河南省为最大产区,面积超过100万亩,广东省位居第二,种植面积约80万亩,占全国12% [14][15][16][17] - 冬瓜加工制品年产量达60万吨,加工产品产值超100亿元 [41] 生产与供应动态 - 当前冬瓜进入上市阶段,广东梅县区基地平均每天发车20吨鲜瓜运往省外市场 [2][3] - 黑皮大冬瓜平均亩产7500公斤以上,高产可达12000公斤/亩,具有耐储运、货架期长的特点 [21][22] - 近两年春小麦采收后套种黑皮冬瓜已成为常见模式,货源紧缺背景下产品不愁销路 [18][19] 消费趋势与市场需求 - 天气转热带动冬瓜走俏,零售价达1.2-1.5元/斤,一个30多斤的冬瓜可卖50元,商家进货量比往年增加 [4][5][7] - “抱着冬瓜睡觉降温解暑”等话题带动整个销售火爆,经常有顾客一次购买两个大冬瓜 [6] - 随着都市消费升级和家庭结构小型化,单个体重1-2公斤的小型冬瓜品种前景广阔,符合城市家庭需求 [37][38] 品种创新与育种方向 - 市场推广品种正发生转变,从追求个体大转向青睐中等偏大、瓜长60-70厘米、外皮墨黑、肉质紧实、耐储运的品种 [24][32][33] - 高品质口感型、功能保健型等新型冬瓜品种逐渐登场,口感型节冬瓜和加工型出口品种市场潜力越来越大 [25][28][29] - 节冬瓜兼用品种如碧绿翡翠绿肉节瓜抗病耐热,契合绿色健康消费趋势,可根据市场价格灵活选择采收时机 [34][35][36] 加工与产业链发展 - 我国从事冬瓜加工的企业超过100家,大部分以焙烤食品馅料原料为主,新的果馅行业标准实施为用量带来利好机会 [42][43][44] - 加工领域从焙烤食品拓展至快消食品、冷冻食品、饮料、功能健康食品等,净菜加工企业对初加工产品的需求逐年上升 [48][49] - 预制菜产业成为原料增值的重要途径,加工副产物如冬瓜皮、瓤、籽可开发新产品或提取活性物质,应用于保健品、药品等领域 [50][51][52]
瓜王争霸!广东种业驱动冬瓜产业迈向标准化、品牌化
南方农村报· 2025-09-17 18:00
行业规模与产值 - 全国冬瓜播种面积达650万亩 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近700亿元 [4] - 产业从业人数和加工产品数量持续增加 产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5] 产业发展方向 - 产业版图从田间延伸到预制菜生产线 向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3] - 需打破育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壁垒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7][8] - 从传统大众蔬菜转变为满足吃得好吃得健康等多样化需求的明星蔬菜 [9][10][11][12][13][14] 技术推广与科企合作 - 广东种业博览会展示推广十万余个优新品种和百余项先进适用技术 [16] - 遴选抗性强冬瓜品种 推广应用减量施肥及三护栽培等绿色高效技术 [17] -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涵盖选育技术秘密使用新品种技术转让和品种成果转化 [19][20] 品种创新与评选 - 第五届全国冬瓜大会征集205个品种 包括108个大冬瓜和97个小冬瓜节瓜品种 [22][23] - 通过盲评方式评选出十大冬瓜展示优秀品种和五大节瓜小冬瓜展示优秀品种 [23] - 铁优388杂交黑皮冬瓜和图量363获金奖 黑宝2号获银奖 黑将888等获铜奖 [28] 消费需求变化 - 鲜销冬瓜品种需更加多样化优质化 加工品种要求更高纤维含量和更强抗病性耐弱光性 [29][30] 产业平台建设 - 发布全国首张冬瓜产业地图 整合产业资源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31][32] - 为全国冬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和科技赋能 [32]
台胞武汉开“深夜食堂”:以美食结八方客
中国新闻网· 2025-08-25 14:53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最初作为工厂商品展示和体验平台运营 后转型为独立餐饮业务[1][2] - 餐厅营业面积仅40余平方米 主打台湾风味美食包括肉燥饭 担仔面 台式米粉等主食及凉菜饮品[1] - 采用夜间经营模式 晚上6时开始营业 高峰时段未开门即有超过30人排队[2] 产品与供应链 - 核心产品肉燥饭根据台南技法制作 酱油膏 油葱酥等调料均从台湾采购[2] - 炸物所用椒盐粉 辣椒粉等原材料同样来自台湾 确保风味地道性[2] - 经营者亲力亲为控制从选材 备餐到制作的全流程[2] 客户与市场反响 - 主要客群为年轻消费者 通过熟客口口相传实现业务增长[2] - 留言箱反馈显示顾客将餐厅视为"疲惫生活中最大的慰藉"及台湾文化体验场所[5] - 部分顾客因餐厅体验产生"想去台湾看看"的意愿 形成文化传播效应[5] 运营管理 - 经营者将原有工厂事务交由弟弟管理 全身心投入餐饮业务[2] - 熟客群体形成社区互动 常主动协助端盘 洗碗 收桌等运营工作[4] - 与大陆女友共同经营小店 持续拓展客群社交连接[5]
产值近700亿元!全国冬节瓜产业聚力升级
南方农村报· 2025-06-21 20:31
全国冬瓜产业大会核心内容 - 第五届全国冬瓜产业大会于6月20日至21日在广东广州举行,聚焦全产业链升级,推动冬瓜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迈进 [5][6][17] - 大会由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主办,汇聚全国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种植大户 [9][10][11] 产业规模与增长 - 全国冬瓜播种面积从2020年550万亩增至650万亩,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从550亿元跃升至近700亿元 [18][19][15] - 冬瓜作为全国第二大瓜类蔬菜,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从业人数和加工产品数量显著增加 [16][20][21] 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 - 大会展示10万余个优新品种和百余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抗性强冬瓜品种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31][32] - 发布全国首张冬瓜产业地图,涵盖年种植面积18万亩以上主产区,并推出生产技术及高品质质量标准 [41][42][43] 产业链协同与科企合作 - 广东省农科院专家提出需打破育种、生产、加工等环节壁垒,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冬瓜从"大众蔬菜"向"明星蔬菜"转型 [22][23][28] - 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涉及冬瓜选育技术秘密使用、新品种技术转让及品种成果转化 [46][47][48] 品种展示与评选 - 大会征集全国205个冬节瓜品种(大冬瓜108个、小冬瓜和节瓜97个),通过"盲评"选出十大优秀冬瓜品种及五大优秀节瓜/小冬瓜品种 [56][57][60] - 冬瓜王擂台赛评选出3个大冬瓜和3个节瓜品种分获金银铜奖 [61][76] 产业多元化发展 - 现场展示冬瓜茶、脱水冬瓜干、膳食纤维代餐粉等加工品,凸显产业多元价值 [39][40] - 专家指出鲜销品种需多样化、优质化,加工品种需更高纤维含量及抗病性 [62][63] 大会背景与目标 - 全国冬瓜产业大会是首个聚焦冬瓜细分领域的专业会议,旨在整合资源、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64][65][66]
又一款古早“夏日宝藏茶”翻红,益禾堂、陈文鼎都在热卖
36氪· 2025-05-06 11:42
行业趋势 - 冬瓜茶作为闽南传统饮品今夏翻红,成为茶饮圈"隐藏爆款",益禾堂、陈文鼎、萃春疯等连锁品牌纷纷推出新品 [1][4][6] - 小红书相关笔记超5万篇,多品牌发力推动热度持续上升,地域特色饮品受关注 [8][20] - 行业呈现"老品新做"趋势,通过唤醒消费者记忆和挖掘地方风味创造新机会 [9] 品牌动态 - 陈文鼎上新QQ冬瓜冰茶/绿茶,首日销量超预期25%,消费者评价"清爽解暑" [2][4][13] - 益禾堂在福建推出限定宝岛冬瓜茶系列,10天销量突破5万杯,尝试区域产品扩展 [4] - 区域品牌萃春疯推出焦糖冬瓜撞奶等创新产品,17茵菲乐以冬瓜青茶开出近50家门店 [6][8] 产品特性 - 冬瓜茶具备三大爆品基因:1)借势果蔬茶热度主打解暑降火 2)风味甜香可搭配茶/咖啡/水果 3)现熬工艺提升价值感 [11][14][17] - 品牌通过调整配方弱化甜味标签,强调清爽口感,并开发冬瓜冰美式等跨界特调 [13][14][16] - 传统工艺需数小时熬煮,部分品牌尝试展示手作过程增强消费体验 [17][19] 市场挑战 - 区域认知度不均,华北/华中消费者存在认知门槛,风味辨识度需强化 [20] - 供应链依赖台湾原料,大陆替代品风味还原不足,制约规模化复制 [22] - 业内人士认为需持续创新风味表达形式(如冰沙、衍生品),平衡情怀与新鲜感 [22]
同赴文化之约 共话创新创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30 06:47
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 "江苏·南京台湾周"活动以"宁好台湾 共向未来"为主题,涵盖历史文化、城市管理、青年艺术等多个领域,共举办20余场活动,吸引台湾工商团体、基层民众、青年代表等1000余人参与 [2] - 活动开幕式举办两岸校园民谣嘉年华,包括《童年》《外婆的澎湖湾》等经典歌曲和原创主题曲《心桥》的演唱,6天的音乐展演活动促进两岸青年心灵相通 [3] - 两岸出版人与作家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进行"数字时代的两岸文学对话"交流,探讨从六朝文脉到元宇宙写作等话题 [3] - 美丽乡村民俗文化现场汇展示高淳非遗"跳五猖"、宜兰"新部落之舞"、高淳"鱼龙灯"、台湾"美式鼓舞"和溧水"武当28式太极拳"等两岸艺术表演 [3] 两岸经贸合作 - 两岸美食市集在南京夫子庙北广场举办,设置30个台湾美食摊位和10个南京本地名优土特产摊位,共40个摊位展示两岸特色美食 [2][4] - 台湾美食摊位提供米血糕、蚵仔煎、盐酥鸡等小吃,冬瓜茶、庙口红茶等饮品,以及高山茶、高粱酒、牛樟芝等土特产品 [4] - 商户召集人计划与南京夫子庙长期合作设立"宁台文创美食交流实践基地",已签订项目合作意向书 [5] - 参加市集的青年商户占比超过50%,南京市台办表示将持续"微创业"模式帮助台湾青年感受大陆创新创业氛围 [5] 台资企业在南京发展 - 台资企业高崎电机作为第一家落户溧水的台资企业,已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正在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5] - 南京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近4000个,在营台企1000余家,包括大陆最早的台资法人银行永丰银行、首家台资独资医院明基医院和最大的台资观光休闲公园银杏湖乐园 [6] - 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副理事长率代表团参观南京溧水区机电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探讨两岸机电产业新合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