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碳账户

搜索文档
“碳”寻个人账户 银行业碳金融创新提速
新华网· 2025-08-12 14:29
银行个人碳账户发展现状 - 多家商业银行探索推出个人碳账户 将客户消费行为的碳减排量换算为银行账户积分并换取权益[1] - 中信银行联合深圳排放权交易所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及中汇信碳资产推出国内首个银行主导个人碳账户[2] - 建设银行通过大数据技术打造个人"碳账本" 整合行内外碳减排行为数据[3] - 浦发银行推出适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体系 碳积分来源于绿色金融业务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3] - 日照银行在政府指导下搭建个人碳账户平台 截至2月末已发放个人碳积分近1亿分[4] 碳减排成效与目标 - 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每年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碳排放[2] - 日照银行预计年末开通个人碳账户30万户 年减少碳排放10吨[4] - 碳账户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 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2] 银行应用场景与权益机制 - 中信碳账户内测版包含生活缴费网上办理 申请电子信用卡 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核算[2] - 建设银行基于"碳账本"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 分期福利 消费折扣 支付优惠 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服务[3] - 浦发银行企业碳账户对应权益包括基础费用减免 快速审批通道 绿色金融资讯 绿色财务顾问等[3] - 公开版将包含绿色出行 二手回收等更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2]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个人碳账户可吸引用户绑定生活场景缴费功能 活跃存量用户并增强客户黏性[6] - 基于绿色消费行为数据画像创新绿色金融零售产品 促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6] - 金融碳账户从"碳维度"对经济主体进行价值评估 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功能[1][7] - 个人参与碳市场交易可提升市场流动性 进一步激励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4] 发展挑战与配套需求 - 碳排放数据监测与测算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存在瓶颈 核算标准尚未统一[8] - 需要完善碳账户"资产"变现交易的市场机制及激励机制[8] - 需依托线上线下场景铺设与拓展 加强个人碳账户数据平台搭建[8] - 需保障碳足迹数据收集核算准确性 确保企业及个人数据安全性[8] - 现阶段受制于数据来源 覆盖范围较为有限[8]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菜篮子”
新华网· 2025-08-12 14:25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今年3月,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超 过18万亿元。随着打好污染攻坚战的深入实施,绿色融资已成为行业贷款的"香饽饽"。接下来,推动绿 色项目转型升级仍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有必要继续在碳债券、排污权抵押贷款等低碳项目支 持贷款业务基础上加快创新,逐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菜篮子",进而引导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节能、 环保领域转型,让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持续流向绿水青山。 值得注意的是,碳账户作为绿色金融的细化分支,是个人从消费端参与节能降碳的重要方式,这与 企业在生产端降碳不同,企业碳减排成果是可以在碳排放权市场上交易的资产,而个人降碳行为并没有 此种渠道。此外,个人碳账户主要由金融机构自发建立、客户自愿参与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在信息收 集、核算与安全、权益配套等方面存有不少堵点,尚未形成系统的碳账户体系。长远来看,仅凭金融机 构一己之力推广碳账户,难以有效形成规模效应。 近日,平安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鼓励用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这是继中信碳账户、建行碳账本之 后,商业银行以绿色行动布局绿色金融的又一探索。 有关部门要从机制和规范上靠前发力,为处于起步阶段的碳账户 ...
消费金融公司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2
"《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形成了系统性金融支持消费 的政策框架。《意见》出台后,我们将积极响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出多层次、差异化的扩内需促 消费实践路径。"哈银消金代理董事长、总裁谢云立表示。 "消费金融机构的功能性定位非常明确,即为零售端金融消费者提供用于消费的信贷服务。"马上消 费金融副总经理孙磊说。 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消费金融公司聚焦传统业务升级、科技赋能创新两大方向,形成覆盖城 乡居民全生命周期消费需求的金融服务网络。 例如,招联旗下拥有"好期贷""信用付"两大消费金融产品体系,现已全面覆盖购物、旅游、教育、 装修等众多消费场景。哈银消金自主研发"星斗智能风控体系",实现了智能实时信贷审批,通过线上线 下全方位风险识别,极大压降了客户违约风险比例。 作为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方之一,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消费金融公司责任重大。接受《金融时报》 记者采访的消费金融公司表示,消费金融公司是连接金融资源与消费需求的桥梁,将继续积极探索实 践,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 政策支持带来新机 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加强客群研究,精准识别不同消费场景下的客户需求, ...
马上消费发布2024年ESG报告 以科技赋能民生
搜狐财经· 2025-08-05 02:05
公司科技创新 - 截至2024年末累计科研投入达47.9亿元,主导或参与编制国内外标准超百项[3] - 全球金融机构大模型领域专利创新排行榜位列第七,专利申请88件[4][5] - 构建2000多个风控数据模型,发布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3.0版本[6] - 科技人才占比超70%,与高校建立21个产学研实验室及200多家就业合作关系[6] 普惠金融实践 - 服务超2亿人群,通过"富慧养"项目使养鸡户出栏率提升3%,成本降15%,销售额增20%[7][8][10] - 情感陪护机器人"裴裴"落地福利院,集成多模态情感大模型技术[9][16] - 逸骊Job平台累计发布1200万+招聘需求,促成31.7万人就业匹配[11] 绿色低碳行动 - 2024年实现碳减排259.05万吨,相当于1.439亿棵大树年吸收量,同比增52万吨[12] - 推出行业首个个人碳账户,"马上绿洲"平台吸引409.05万用户,累计减碳5893.23吨[13] - 目标2030年实现自身净零排放,全流程无纸化服务覆盖超2亿用户[12] 金融安全生态 - 牵头成立AIF联盟覆盖138家机构,协助处理607起非法代理维权案件,预防120.71万起诈骗[14] - 自主研发爱马平台导入超10万条黑灰产数据,识别千余条线索[14] - 建立"1+10+N"消保制度体系,完成七大安全专项工作实现隐私全场景覆盖[15] 行业政策与战略 - 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要求,布局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2] - 落实《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推动金融科技与消费场景融合[3][12] - 2021年发布行业首份ESG报告,将社会责任融入技术实践[17]
数字金融“引擎”重塑金融业生态 监管如何应对挑战
证券日报网· 2025-06-28 10:44
中国数字金融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数字金融市场规模突破4.5万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达3.2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 [1] - 中国数字金融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 [1] 数字金融对金融业的推动作用 - 数字金融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促进高质量发展 [2] - 上半场聚焦零售端,下半场将发力产业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稳定币等应用 [2] - 赋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四大领域 [3][4] 细分领域应用案例 - **普惠金融**:数字技术增强服务可得性、提升效率质量、降低成本(建行案例) [3] - **绿色金融**:光大银行探索将个人碳账户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低碳行为可获贷款利率优惠 [3] - **养老金融**:国寿养老通过大数据挖掘和指数化工具实现资产稳投资(受托资产管理平台案例) [4] - **科技金融**:需建设高质量数据要素市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精准度(北京立言研究院建议) [4] 监管挑战与应对 - 需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底线,应对算法黑箱、AI虚假信息等衍生风险 [5] - 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1日生效,设立严格发行人牌照条件以管控风险 [5][6] - 稳定币监管需分段管理:严格发行人准入、创新托管银行模型、监控分销商资金链 [6] - 探索隐私算法、区块链共享机制等新技术实现穿透式监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