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

搜索文档
布局具身智能:京东向左,美团向右
36氪· 2025-07-18 18:49
京东与美团的具身智能战略布局 - 京东与美团正将具身智能纳入核心战略版图,目标是通过技术驱动主营业务效率革命,构建未来核心竞争力 [1][2] - 两家公司虽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京东侧重货架电商与零售渠道,美团聚焦本地生活与配送场景 [1][2] - 美团CEO王兴强调公司是科技驱动型企业,京东CEO许冉指出AI在业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价值驱动作用 [1] 美团的具体布局与投资策略 - 美团采取"投资+自研"双轨模式,2024年已在具身智能领域出手8次,投资包括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企业 [3][5] - 美团投资逻辑是"买赛道",覆盖机器人本体、大脑及复合型技术企业,与被投企业形成"强捆绑"发展关系 [3][5] - 典型案例是与银河通用合作打造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计划年底前布局100家无人药店 [5][6][8] - 2022年成立美团机器人研究院,已与全球20余所高校达成40余项科研合作,聚焦无人机、自动驾驶等技术 [9] 京东的生态闭环构建 - 京东战略投资橡鹿科技2亿元,领投智元机器人B+轮融资,同时成立专项业务部门开展自研 [8] - 构建"3C渠道优势+AI技术赋能"生态闭环,通过JoyInside平台将大模型能力植入硬件设备 [10][12] - 618期间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增长3倍,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增长17倍 [12] - 与鲸鱼机器人等10余家厂商合作,提供从技术支撑到销售渠道的全流程支持 [12][13][15] 战略差异与行业影响 - 京东目标是打造"具身智能App Store",建立"买机器人上京东"的用户心智 [10][12][15] - 美团通过科技投资打破业务边界,不仅聚焦餐饮外卖,更探索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 [16][18][20] - 王兴提出"连接"理念,将美团定位为连接线下业务和线上世界的科技公司 [20][21] - 行业层面显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均已锚定具身智能赛道,共同推动技术革命 [22]
申万宏源银河通用投资项目突破融资新纪录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7-09 10:45
公司融资与业务进展 - 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新一轮11亿元融资 刷新具身大模型机器人领域单笔和累计融资双纪录 [1] - 本轮融资由宁德时代及溥泉资本领投 吸引国资投资平台、战略产业方及国际机构参与 累计融资规模超24亿元 [1] - 公司2023年5月成立后快速获得市场化机构、产业资本、科研基金及国资平台认可 [1] 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 - 专注具身多模态大模型通用机器人研发 2024年申万宏源投资后业务加速发展 [1] - 推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Galbot 实现药品全流程自动化 已获100家门店订单 [1] - 工业领域与国际知名车企合作 执行天窗玻璃搬运、料箱拆垛等任务 完全基于视觉引导无需二维码 [1] 战略投资方向 - 申万宏源集团加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力度 以长期股权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企业 [2] - 未来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强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布局 [2]
两年融资超24亿破行业纪录,清华学子创立的机器人公司凭啥
南方都市报· 2025-06-23 23:23
融资情况 - 公司于2024年6月完成11亿元人民币新一轮融资,由宁德时代及溥泉资本领投,创下具身智能领域单笔融资金额新高[2] - 天使轮融资曾以7亿元打破业内纪录,成立两年累计融资超24亿元[2][3] - 投资方包括宁德时代、溥泉资本、国家开发银行国开科创、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纪源资本等战略及财务机构[2][3] 创始人及技术背景 - 创始人王鹤为清华大学电子系本科、斯坦福大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发表50多篇AI顶会论文[3] - 创立北京大学具身感知与交互实验室(EPIC Lab),研究方向覆盖多模态、具身大模型、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3] 技术研发与创新 - 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十亿级仿真合成数据预训练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GraspVLA,实现零样本泛化能力[6] - 合成数据使用比例超过英伟达,自研数千万级场景数据及数十亿级抓取/导航数据[6] - 发布全球首款零售商业化模型GroceryVLA,可精准抓取全品类商品并具备自主决策能力[7] - 开发导航大模型TrackVLA,支持复杂场景零样本泛化及动态目标追踪[7] 商业化落地进展 - 智慧零售领域: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零售方案已在北京近十家店常态化运营,单个门店部署仅需1天,年底计划扩展至100家店[8][9] - 与美团合作智慧药房解决方案,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9] - 成立康养机器人子公司,进军万亿银发经济市场[9] - 工业领域与奔驰、极氪等车企合作,机器人可执行天窗转运等任务,并与博世成立合资公司拓展全球市场[10] 市场战略与收入预期 - 产品定价数十万元/台,可替代客户三年人力成本,2024年预期收入达数亿元[10] - 聚焦高价值可批量复制场景,PMF逻辑为"节省人类劳动力"[10]
张江具身智能大会召开,5月PMI49.5%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6-03 17:40
市场行情回顾 - 上周机械设备指数下跌0 43% 沪深300指数下跌1 08% 创业板指下跌1 40% 机械设备在全部31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21位 [1][2] - 剔除负值后 机械行业估值水平(整体法)31 0倍 [1][2] - 上周机械行业涨幅前三的板块分别是油气开发设备 检测服务 航运装备 [1][2] - 年初至今涨幅前三的细分板块分别是风电设备 机床工具 工程机械 [1][2] 人形机器人领域动态 - 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召开 银河通用官宣"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已获100家门店订单 计划年底前全国投用 [3] - 国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发布全球首款生成式人形机器人运动大模型"龙跃" [3] - 智元远征A2人形机器人获得全球首张人形机器人CR认证证书 [3] - 建议关注特斯拉产品方案边际变化领域相关企业 如传感器 减重材料等 [3] - 建议关注T链确定性强的标的 如总成厂商-三花智控 拓普集团 减速器-绿的谐波/丰立智能 丝杠-贝斯特/北特科技/五洲新春/震裕科技 灵巧手-鸣志电器/兆威机电 [3] - 宇树科技机器人出圈有望加速国产供应链发展 建议关注轴承/丝杠-长盛轴承 减速器/齿轮加工-中大力德 摄像头/激光雷达-奥比中光 禾赛科技 [3] 通用设备行业数据 - 5月制造业PMI指数49 5% 环比提升0 5pct 仍处收缩区间 [4] - 生产指数50 7% 环比回升0 9pct 重回扩张区间 [4] - 新订单指数49 8% 环比回升0 6pct [4] - 新出口订单指数47 5% 环比回升2 8pct [4] - 25年1-4月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26 4万台 同比增长16 8% [4] - 25年1-4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22 1万台 同比增长34 1% [4] - 25年1-4月金加机床新增订单同比+20 3% [4] 通用设备投资机会 - 通用设备有望受益于25年我国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 扩内需成为首要重点任务 [4] - "两新"政策支持力度加强 有望释放设备更新弹性 机床等通用设备更新需求有望释放 [4] - 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机床产业链自主可控加快推进 [4] - 低空经济 AI 人形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带动机床新增需求 [4] - 建议关注通用机床标的海天精工 纽威数控 创世纪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标的科德数控 核心零部件标的华中数控 刀具标的沃尔德 华锐精密 欧科亿 [4][5] 2025年投资建议 - 建议重点关注政策发力带动的基建地产链 推荐工程机械及城轨信号系统 [5] - 内需复苏建议关注顺周期通用设备 包括工控 机床 工业气体 检测服务等 [5] - 新质生产力带来新技术新产业孕育新的投资机会 关注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等 [5]
2025深蓝智库|银河通用:成为现实生产力
北京商报· 2025-05-25 15:59
公司概况 - 银河通用成立于2023年5月,专注于人形机器人赛道,其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展示取送咖啡任务,成功率高达99.97%[1] - 创始人王鹤兼具学术与产业背景,担任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大—银河通用联合实验室主任等职,学术团队为技术路径选择提供支撑[1] - 公司坚持"仿真合成数据+真机对齐"技术路线,认为该方案长期具备性价比优势,即使未来硬件普及仍适用[5][16] 技术路径 - 采用合成数据驱动训练,预训练阶段99%以上数据为仿真生成,边际成本极低,后训练阶段仅需少量真机数据微调[5] - 全球首创端到端具身抓取基础大模型GraspVLA,预训练数据达十亿帧"视觉—语言—动作",实现Sim2Real零样本测试能力[6] - 技术范式突破数据与泛化瓶颈,通过合成数据预训练构建基础模型,再以小样本微调适配特定场景需求[6][16] 产品应用 - 人形机器人Galbot G1具备任务通用性(抓取/搬运/理货)与场景通用性(零售/工业/医疗),身高173cm,续航10小时[9][11][12] - 在零售领域重点落地"智慧药房"解决方案,2025年计划覆盖百家门店,已实现自主补货、精准拣货等功能,SKU识别准确率超99.97%[13] - 扩展至车厂料箱搬运、医疗康养照护、公共服务引导等场景,与苏州市合作推进商业零售/先进制造等四大领域应用[10][14] 行业观点 - 具身智能发展受硬件与软件异步制约,当前硬件运动能力突破后,具身大模型应用成为新挑战[7][8] - 行业尚未形成统一训练标准,但合成数据方案可解决真实数据采集成本高(如谷歌项目耗资千万美元仅获23万条数据)、场景迁移失效等问题[4][16] - 预计2025-2026年将迎来"货架级智能"突破,轮式人形机器人量产或达10万台级别,推动家庭场景应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