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仑卡奈单抗
icon
搜索文档
绿谷“九期一”再注册受阻,AD药物“附条件批准”续证难题浮现
华夏时报· 2025-08-15 20:29
2019年11月2日,九期一作为国家I类新药上市。彼时,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予有条件批准,即如 今"附条件批准"的审批模式。药监局曾要求绿谷继续进行临床试验等方面研究,补充相关所需数据。 "九期一上市时'有条件批准'的相应要求尚未明确,通常按照惯例在5年有效期满换发新证。而目前的现 行规定是,药品需在4年内换成'完全批准'的批文,否则可能面临退市。"一位不便具名的药企内部人士 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国内首款阿尔茨海默病的自主研发新药审批再遇滑铁卢。 2025年8月12日,国家药监局政务服务门户网站显示,药品通知件送达信息更新。其中绿谷医药的阿尔 茨海默病药物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出现在"药品通知件送达信息"中,而非"药品批准证 明文件送达信息"。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此前该药于2019年11月在中国获得附条件上市,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 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今年5月19日,绿谷医药科技曾在官网发布公告,回应该药购药难情况。截至 发稿前,该公告已被删除,且九期一依然处于断供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针对甘露特钠的通知并没有相应的审批文号,这意味着该药的再注册申请未获批 准。与此同时, ...
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长期随访结果如何?是否安全?最新数据公布
第一财经· 2025-08-02 14:33
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物疗效 - 礼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三年长期扩展研究中显示持续减缓疾病进展 早期使用可将疾病进展至下一阶段风险降低27% [3] - 超过75%早期使用多奈单抗患者在76周内达到淀粉样蛋白清除 最长观察期2.5年显示大脑淀粉样斑块重新沉积速率缓慢(约2.4 CL/年) [3] - 卫材和Biogen的仑卡奈单抗治疗四年后持续减缓病情 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减缓34% [5] 药物安全性数据 - 多奈单抗三年随访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但存在与淀粉样蛋白治疗相关的ARIA副作用(水肿/出血) ApoE4等位基因携带者风险更高 [4] - 仑卡奈单抗四年随访同样未出现新的安全问题 [5] - 药物相关脑肿胀和出血主要发生在治疗前六个月 [4] 中国市场应用现状 - 多奈单抗2025年3月刚进入中国临床 长期有效性尚未纳入中国患者数据 [4] - 仑卡奈单抗在中国临床使用已超一年 但长期随访数据同样缺乏中国患者样本 [4][5] -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983万 其中早期患者占比约20% 需经基因分型筛查才能确定适用创新药人群 [5] 治疗适用人群范围 - 创新药物仅适用于经生物标志物诊断的早期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期) 日常生活能力未受显著影响 [5]
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长期随访结果如何?是否安全?最新数据公布
第一财经· 2025-08-02 13:17
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物疗效 - 早期使用多奈单抗可将疾病进展至下一阶段的风险降低27% [1] - 超过75%的早期使用多奈单抗的患者在76周内达到淀粉样蛋白清除 [2] - 仑卡奈单抗治疗四年后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减缓34% [3] 药物长期疗效与安全性 - 多奈单抗治疗三年间持续减缓疾病进展且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1][2] - 淀粉样斑块重新沉积速率缓慢(约2.4 CL/年) [2] - 仑卡奈单抗长期随访未出现新的安全问题 [3] 药物副作用与风险因素 - 多奈单抗可能引发ARIA-E及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等影像相关异常 [2] - 携带ApoE4等位基因的患者更易发生ARIA [2] - 脑肿胀和出血主要发生在治疗前六个月 [2] 中国市场与患者数据 - 多奈单抗在中国刚上市 长期有效性待验证 [2] - 仑卡奈单抗在中国临床使用已超一年但长期数据未纳入中国患者 [3] - 中国约有983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其中20%为早期患者 [3] 药物适用人群与临床分期 - 创新药仅适用于早期且经生物标志物精准诊断的患者 [3] - 阿尔茨海默病病程分为临床前期、轻度认知障碍期和痴呆期 [3]
最高收费21万元!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背后:全国已做上千例 监管真空下医院借“创新治疗”之名收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0 22:52
国家卫健委叫停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 国家卫健委于7月8日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1] - 叫停原因是该手术缺乏长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 [1] - 在通知发布前,多地监管部门已先行叫停该手术 [1] LVA手术的背景与推广情况 - LVA手术最初研发于20世纪后半叶,主要用于治疗淋巴水肿等淋巴系统疾病 [2] - 杭州求是医院院长谢庆平于2018年首次将该手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2][7] - 手术被叫停前已在超百家医院开展,全国总开展例数超千例 [7] - 开展医院多为地市级医院,部分县级医院和私人医院也在开展 [7] 手术推广原因分析 - 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长期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2][11] - 医疗机构面临盈利压力,2020年43.5%三级公立医院出现医疗盈余为负 [12] - 手术收费可观,价格区间从数万元到21万元不等 [12] - 医疗服务收费符合医疗机构优化收支结构的考核导向 [13] 手术培训市场情况 - 2024年1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举办培训班,收费5000元/人,吸引300余人参会 [8] - 同期杭州华宫医院举办培训班,收费2000元/人 [8] 手术效果与患者反馈 - 部分患者术后症状出现改善,如主动进食、对话逻辑性增强等 [5] - 患者家属反映手术费用(约4万元)相比长期照护成本更可控 [7] - 但手术长期效果仍需观察,部分患者症状未进一步改善 [7] 监管与合规问题 - 大量医疗机构在未完成临床试验情况下将手术作为常规收费项目 [15] -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仅显示12项已完成注册的LVA手术临床试验 [15] - 部分医院以"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名义规避伦理审查 [16] - 国内对"创新性治疗"缺乏规范管理和专门伦理指南 [16] 后续研究进展 - 北京天坛医院联合杭州求是医院发起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LEAN-AD) [17] - 研究旨在验证手术的长期疗效和适用范围 [17]
绿谷“九期一”停产因未补齐三期临床数据?药物主要发明人回应:继续做!
第一财经· 2025-06-11 18:16
药物审批与临床试验 - 绿谷医药科技生产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国产药"九期一"因许可批件到期停产,需补充三期临床数据 [1] - 该药物最初附条件获批上市时三期临床试验仅9个月,时间较短且仅做了一组临床,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两组平行试验要求 [1][2] - 公司计划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原定2024年完成试验并2025年申报全球注册,但疫情期间停掉美国试验,转为国内两三千人规模的临床 [2][3] - 目前临床试验显示药物有效性约58%,但试验设计严谨性仍存争议 [3] 药物研发背景与市场情况 - "九期一"是近20年来全球首个获批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2019年通过优先审评通道快速获批 [1][3] - 药物上市时未完成大鼠104周致癌毒性试验报告,后续补交数据未显示致癌风险 [2] - 该药物已进入医保,治疗费用从每月1500元降至不到300元 [4] - 国内近期获批的仑卡奈单抗和多奈单抗年治疗费用约20万元且未进医保,市场对创新疗法需求强烈 [4] 行业动态与监管 - 药监局对存在不确定因素的药物采取有条件批准政策,后续根据数据决定是否正式批准或终止上市 [3] - 行业专家呼吁国产厂家继续投入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研发以填补临床需求空白 [4] - 公司表示正与有关部门沟通处理供货问题及自费渠道涨价问题 [3]
甘露特钠胶囊多地断供,网购涨价,绿谷:全力处理供货问题
新京报· 2025-05-23 19:30
甘露特钠胶囊断供与涨价问题 - 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近期出现多地断供和网购渠道价格快速上涨现象,绿谷医药科技5月19日公告承认购药难和个别渠道涨价问题,但该公告于5月23日被删除 [1] - 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黑龙江等多地患者反映医院和药房断货,思派大药房各门店基本处于缺货状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房也表示厂家断货 [2] - 线上渠道价格从原价300多元涨至最高699元,淘宝仅2家店铺有售(534.5元/580元),京东8家药房售价425-580元,美团最高699元,1药网仅1家药店有货(460元) [3][5] 绿谷医药科技的应对措施 - 公司表示正积极了解各地供货情况,已开通购药诉求登记渠道,目前已有超6000名患者登记 [5] - 针对个别自费渠道急速涨价问题,公司称正与有关部门沟通处理供货和杜绝涨价问题 [5] - 公司强调正在竭尽全力处理供货问题以满足患者需求 [5] 甘露特钠的研发与市场表现 - 该药于2019年11月附条件批准上市,成为2003年以来全球首个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采用脑肠轴机制,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累计惠及超50万人次 [6] - 上市后IV期临床中期数据显示,单药治疗1年后患者认知功能(ADAS-cog改善0.83分,MMSE改善0.7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CS-ADL改善2.0分)均有提升 [7] - 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原计划2025年完成,但2022年5月因融资未到位和疫情影响提前终止,目前尚未重启 [8]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现状 - AD药物研发成功率极低,全球累计投入超6000亿美元,临床失败药物超300种,失败率99.6% [9] - 1993-2003年仅获批5款AD药物(均已退市或仅改善症状),2003年以来全球仅少数新药获批 [9] - 近年重要获批药物包括:2019年甘露特钠(中国)、2021年Aducanumab(美国,存在争议)、2023年仑卡奈单抗(美国完全批准,2024年中国获批)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