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索利单抗
搜索文档
创新药板块震荡BD行情告一段落了吗?港股再迎创新药企递表小高峰贝达药业、百利天恒等多家知名药企冲刺“A+H”|掘金创新药
新浪财经· 2025-10-15 05:08
一周行情表现 - 医药生物指数在10月6日至10月10日期间下跌1.66%,跑输上证指数0.72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三周跑输 [1] - 创新药指数(BK1106)周内下跌1.09%,同样为连续第三周下跌 [1] 港股IPO动向 - 港交所迎来涵盖小分子药物、溶瘤病毒、ADC、siRNA、放射性药物等前沿领域的医药IPO热潮 [1] - 贝达药业、长春高新、百利天恒、博瑞医药等已在A股上市的公司有望实现"A+H"股上市 [1][2] - A股公司密集赴港上市受政策支持及市场流动性改善推动,港交所在今年8月放宽了对"A+H"股公司的公众持股限制 [2] - 截至10月13日,恒生AH股溢价指数为118.33,处于近一年低位,部分公司在港股获得更高估值 [2] - 港股为创新药公司提供走向全球市场的跳板,外资机构通过基石投资方式锁定优质资产 [2] 临床试验动向 - 10月6日至10月1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共披露85条临床试验登记信息 [2] - 其中有29条为处于临床试验II期及以上的创新药新登记临床试验 [2] 创新药板块调整与BD行情 - 国庆中秋假期结束后,创新药板块未能延续前期涨势,出现大幅下挫 [2] - 10月9日及10月10日,港股创新药指数分别下跌5%以上 [2] - BD出海是今年港股创新药牛市及多只新股超预期发行的关键催化剂 [2] - 瑞银证券指出BD高热度将逐渐退去,市场关注点将转向基本面驱动的内生性营收及利润增长 [2] - 今年上半年中国相关BD交易总金额达608亿美元,比2024年全年交易总金额高出37亿美元 [3] - 部分BD交易落地后股价不涨反跌,根源在于市场预期透支 [3] - 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对外授权交易中,有25起已明确终止合作,"退货率"为40% [3] -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将有23项来自中国的研究入选最新突破摘要 [3] 产品研发进展 - 华奥泰生物的瑞西奇拜单抗(HB0034)于10月1日申报上市,用于治疗成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发作,为国产首个IL-36R单抗 [3][4] - 截至今年3月,HB0034注射液项目已合计花费研发费用约2.1亿元 [4] - 全球目前仅有一款药物(勃林格殷格翰的佩索利单抗)获批用于治疗GPP,尚未有国内企业自研的IL-36R抗体获批上市 [4] 行业估值与展望 - 在多则BD消息刺激下,港股创新药指数在今年前9个月内从666.91点飙升到1660.66点,此后震荡至1397.7点 [4] - 有观点认为行业估值存在泡沫,但BD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长远目标是出现能救治全球患者的顶尖企业 [4]
创新药板块震荡 BD行情告一段落了吗?港股再迎创新药企递表小高峰 贝达药业、百利天恒等多家知名药企冲刺“A+H” | 掘金创新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22:34
一周行情表现 - 医药生物指数周下跌1.66%,跑输上证指数0.72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三周跑输[1] - 创新药指数周内下跌1.09%,同样为连续三周下跌[1] - 恒生医疗保健业指数周内大幅下跌6.33%,创2025年下半年以来单周最大跌幅[1] - 港股创新药ETF周内下跌3.98%[1] 港股IPO动向 - 港交所迎来创新药企递表小高峰,涵盖小分子药物、溶瘤病毒、ADC、siRNA等前沿领域[2] - 贝达药业、长春高新、百利天恒、博瑞医药等A股上市企业有望实现"A+H"上市,恒瑞医药已于上半年完成[2] - A股公司密集赴港上市得益于政策支持及市场流动性改善,港交所8月放宽对"A+H"股公司的公众持股限制,由双重要求改为二选一[2] - 恒生AH股溢价指数收敛至118.33,处于近一年低位,部分公司如恒瑞医药、宁德时代H股近期涨幅优于A股[2] - 港股成为创新药公司走向全球市场的跳板,是外资机构锁定优质资产和观察中国医药创新的重要窗口[3] 临床试验与产品进展 - 10月6日至10月10日,CDE共披露85条临床试验登记信息,其中29条为II期及以上的创新药新登记试验,主要针对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4] - 华奥泰生物的瑞西奇拜单抗申报上市,用于治疗成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发作,为国产首个IL-36R单抗[7] - 该药物项目已合计花费研发费用约2.1亿元,其关键II期研究达到主要终点,显示能快速清除皮肤脓疱且安全性良好[7] - 全球目前仅有一款治疗GPP的药物获批,即勃林格殷格翰的佩索利单抗,尚无国内自研IL-36R抗体上市[8] 创新药板块行情与BD趋势分析 - 国庆假期后创新药板块大幅下挫,港股创新药指数在10月9日及10日分别下跌5.84%和3.13%[5] - BD出海是今年港股创新药牛市直接催化剂,但瑞银报告指出高热度将退去,市场关注点将转向基本面驱动[5] - 今年上半年中国相关BD交易总金额达608亿美元,比2024年全年高出37亿美元,同比激增129%[5] - 市场预期透支导致BD落地后股价回调,但对外授权大趋势未变,建议关注临床数据和竞争格局[6] - 2020年完成的对外授权交易中已有25起明确终止合作,退货率达40%,2021年及2022年退货率约为20%[6] - 2025年ESMO年会将有23项中国研究入选,BD交易最终考验在于产品能否度过退货风险并成功商业化[6] 行业估值与长期展望 - 港股创新药指数在今年前9个月内从666.91点飙升到1660.66点,随后震荡至1397.7点[9] - 行业观点认为估值存在泡沫并非坏事,BD是手段而非目的,长期目标是出现全球顶尖的药企[9]
创新药板块震荡,BD行情告一段落了吗?港股再迎创新药企递表小高峰,贝达药业、百利天恒等多家知名药企冲刺“A+H” | 掘金创新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22:23
一周市场表现 - 医药生物指数周内下跌1.66%,连续三周跑输上证指数 [4] - 恒生医疗保健业指数周内下跌6.33%,为2025年下半年以来单周最大跌幅 [4] - 港股创新药ETF周内下跌3.98% [4] - 部分个股表现分化,A股万邦德周跌12.01%,南新制药周跌29.55%,港股华润医药周涨1.45%,晶泰控股周跌22.53% [2] 资本动向与IPO - 港交所迎来创新药企递表小高峰,涵盖小分子药物、ADC、siRNA等前沿领域 [5] - 贝达药业、长春高新、百利天恒、博瑞医药等A股公司有望实现"A+H"上市 [5] - 港交所于今年8月放宽对"A+H"股公司的公众持股限制,由双重要求改为满足"30亿港元预期市值"或"10%公众持股量"其中一项即可 [5] - 截至10月13日,恒生AH股溢价指数为118.33,处于近一年低位 [5] 临床试验进展 - 10月6日至10月10日,CDE共披露85条临床试验登记信息,其中29条为II期及以上的创新药临床试验 [6] - 临床试验涉及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等多个领域,申办方包括恒瑞医药、天境生物、三生国健等公司 [7][8][9] - 部分试验为国际多中心研究,如UCB的掌跖脓疱病III期研究在美、中、欧等多国开展 [7] 创新药BD行情与市场观点 - 国庆假期后创新药板块大幅下挫,港股创新药指数在10月9日及10日分别下跌5.84%和3.13% [10] - 今年上半年中国相关医药交易总金额达608亿美元,同比激增129% [10] - 市场观点认为BD高热度将逐渐退去,新的价值锚点将转向"基本面驱动"和企业内生性增长 [10] - 截至2025年4月,2020年已完成的对外授权交易中有25起已终止,"退货率"为40% [11] 新药研发与申报 - 华奥泰生物的瑞西奇拜单抗申报上市,用于治疗成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发作,为国产首个IL-36R单抗 [12] - 该药物研发已合计花费约2.1亿元,其关键II期研究达到主要终点 [12] - 目前全球仅有一款同靶点药物佩索利单抗获批用于治疗GPP [13] 行业领袖观点 - 映恩生物创始人认为行业估值存在泡沫不是坏事,BD是手段而非目的 [14] - 展望未来十年,中国有望出现一批全球顶尖的ADC企业 [14]
上半年业绩承压 创新平台持续亏损 华海药业连续三日股价异动
新京报· 2025-09-03 17:30
股票交易异常 - 公司股票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 属于异常波动情形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5.16亿元 同比下降11.93%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09亿元 同比下降45.30% [3] - 净利润下滑幅度为近十年同期最大 此前2018年和2021年上半年分别下降22.37%和10.84% [3] 业绩下滑原因 - 国内集采政策深化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3] - 原料药行业竞争加剧 [3] - 中美关税影响 [3] - 生物创新药研发投入同比大幅增加 [3] - 外币汇率变动导致汇兑收益同比减少 [3] 研发平台状况 - 上海华奥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创新研发平台 专注于大分子创新药物研发 [4] - 华奥泰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亏损3.79亿元、3.71亿元和3.33亿元 累计亏损超10亿元 [4] - 截至2024年末华奥泰净资产约为-11.75亿元 [4] - 2025年上半年华奥泰净利润亏损1.81亿元 净资产约为-13.52亿元 [4] 自身免疫领域研发进展 - HB0034项目已完成关键性临床试验 所有终点均已达成 [4] - HB0034于2025年8月纳入CDE优先审评品种名单 将于近期提交正式上市申请 [4] - HB0034有望于明年第二季度获批上市 用于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 [4] - HB0017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关键Ⅲ期临床试验患者随访接近收尾 [4] - HB0017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症的关键Ⅲ期临床试验快速推进 [4] 市场竞争态势 - 勃林格殷格翰圣利卓家族皮下注射制剂(佩索利单抗)于2024年3月获批上市 用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 [5] -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在中国属于罕见病 HB0034项目商业前景待考 [6] - 诺华制药司库奇尤单抗于2021年8月在中国获批 用于治疗儿童及青少年银屑病 现已涵盖强直性脊柱炎等适应症 [6] - 礼来制药依奇珠单抗于2022年8月在中国获批 用于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 现已涵盖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等适应症 [6] - HB0017项目获批时间未定 而同类产品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已提前获批且实现商业化 [6] 肿瘤领域研发进展 - HB0025项目为PD-L1/VEGF双抗 [6] - HB0025联合标准治疗用于晚期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已向CDE递交确证性Ⅲ期临床试验启动前会议申请 [6] - HB0025非小细胞肺癌Ⅱ期临床数据疗效显著 将于9月初在济南CSCO口头公布临床结果 [6] - HB0025有望年内启动Ⅲ期临床 [6] - 辉瑞与三生制药就PD-1/VEGF双抗达成12.5亿美元首付款交易 公司拥有同类产品暂未达成交易 [6] 研发风险提示 - 创新药研发从开发到产业化周期长环节多 存在技术审核等不确定因素 [7] - 未来产品竞争形势会随市场发生变化 [7]
培育本土MNC、50亿级大单品,上海浦东发力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
第一财经· 2025-07-26 13:56
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 浦东新区计划到2027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创新药械产值占比达到35%~40% [1] - 三年目标包括新获批自主创新1类新药15个以上,新机制、新靶点创新药2-4个,全球首发产品实现倍增 [1] - 培育百亿级创新药企1-2家,新增50亿级单品1-2个,10个以上自主创新药械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1] 创新药械发展现状 - 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由2020年的2408亿元增至2024年的4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4% [2] - 浦东创新药在研管线718个,约占全国1/5、全球6%,累计获批国产创新药与创新三类医疗器械分别占全国的13%和11% [2] - 2020年以来浦东获批1类新药24个、三类创新器械29个,其中2025年获批上市5个1类新药,4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 [2] 3F创新产品案例 - 华领医药的多格列艾汀片是全新靶点的First-in-class [2] - 罗氏的可伐利单抗、勃林格殷格翰的佩索利单抗是早于欧美在浦东全球首发的First-in-China [2] - 正序生物的碱基编辑药物CS-101已完成临床一期,9位患者均得到显著临床效果 [3] 企业创新成果 - 艾力斯医药自主研发的甲磺酸伏美替尼片2024年销售收入达35.5亿元 [4] - 北海康成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是上海试点分段生产以来首个获批上市的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国产1类创新药 [6] -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为北海康成节省数千万资金,加快罕见病创新药上市进程 [6] 制度改革与政策支持 - 浦东率先开展医学伦理协同审查,制定全区统一的规范化医学伦理审查操作指南和流程 [5] - 2023年至今浦东已发布7批次《浦东新区创新药械产品推荐目录》,纳入75个创新产品 [6] - 2025年上半年浦东创新药品耗材使用金额同比增长63% [6] 产业布局规划 - 浦东将形成"1+1+X"一体发展的生物医药功能格局,包括创新"核爆点"、主承载区和产业联动区 [9][10] - 张江集聚3家生物医药领域高质量孵化器,与20多家专业技术平台、8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联动 [10] - 浦东近年来年均新增生物医药初创企业100家以上 [10] 研发优势与国际化 - 浦东创新药研发费用约2亿~3亿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9] - 2024年浦东拥有30余项海外授权,交易额占全国30% [9] - 2025年上半年浦东出海交易量近30起,交易额占全国31%,全球14% [9]
培育本土MNC、50亿级大单品,上海浦东发力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7-26 09:58
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 到2027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创新药械产值占比达35%-40% [1] - 三年内新获批自主创新1类新药15个以上,新机制/新靶点创新药2-4个,全球首发产品实现倍增 [1] - 培育百亿级创新药企1-2家,新增50亿级单品1-2个,10个以上自主创新药械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1] 产业现状与创新成果 - 2024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4100亿元(2020年为24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4% [2] - 创新药在研管线718个占全国1/5、全球6%,累计获批国产创新药占全国13%,创新三类医疗器械占全国11% [2] - 2020年以来获批24个1类新药和29个三类创新器械,其中2025年获批5个1类新药和4个三类器械 [2] - 已实现3F创新:华领医药多格列艾汀片(First-in-class)、罗氏可伐利单抗(First-in-China)、多款干细胞/基因治疗产品(First-in-Human) [2] 新兴赛道与技术突破 - 实体瘤/通用型细胞产品研发领先,诞生全球首个5G远程手术机器人、全国首个PD-1/基因治疗药物 [3] - 正序生物碱基编辑药物CS-101完成临床一期,9位β-地中海贫血患者均获显著临床效果 [3] - 脑机接口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 [3] 企业案例与商业化进展 - 艾力斯医药第三代EGFR-TKI伏美替尼2024年销售收入达35.5亿元,已递交第三个适应症并推进海外临床试验 [4] - 北海康成注射用维拉苷酶β通过分段生产模式节省数千万资金,成为上海首个获批的生物制品分段生产1类创新药 [6] 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 - 建立统一医学伦理审查体系,多中心临床研究可"一套材料一个流程一个会议"完成审查 [5] - 2023年至今发布7批创新药械推荐目录(含75个产品),区属医疗机构应配尽配,2024上半年使用金额同比增长63% [5] - 试点细胞基因外资准入、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数据跨境流动等改革举措 [5] 产业生态与空间布局 - 形成"1+1+X"格局:高科中路两平方公里创新"核爆点"+主承载区(国际医学园区/张江创新药基地)+产业联动区 [7] - 全市3家生物医药高质量孵化器均集聚张江,年均新增初创企业超100家 [8] - 建设"科学家会客厅",提供"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创业平台+孵化服务"一体化支持 [7][9] 国际化与成本优势 - 2024年浦东完成30余项海外授权,交易额占全国30%;2025上半年出海交易近30起,交易额占全国31% [7] - 创新药研发成本2-3亿美元,临床受试者效率高于欧美国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