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库珠单抗
搜索文档
阿斯利康Gianluca Pirozzi博士:中国成全球罕见病研发“突破引擎” 高价值药物有望构建商业闭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22:08
全球罕见病诊疗现状与挑战 - 目前已知罕见病种类超过1万种,其中约90%缺乏有效治疗手段,80%为遗传性疾病且多在儿童期发病,平均诊断周期长达4.8年 [1][2] - 罕见病研发面临患者群体分散、疾病机制认知不足、缺乏合适动物模型和生物标志物等挑战,临床前研究基础薄弱与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困难构成双重门槛 [2] -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尚未出台监管机构明确的罕见病清单,这为制药企业研发方向选择带来难度 [2] 中国在全球罕见病研发中的角色升级 - 中国已从全球罕见病研发的重要参与者升级为“突破引擎”,凭借临床试验入组效率、前沿技术创新及疾病数据积累的独特优势 [1][3] - 在阿斯利康的大部分三期临床试验中,中国都是首个参与方,且患者入组速度全球领先,数据质量与全球标准完全接轨 [3] - 中国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等前沿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技术创新与数据积累形成的“证据链”能有效吸引全球投资 [3] - 中国医疗体系医院规模大、患者基数广,加上数字化推进,能高效收集疾病登记数据,为理解疾病进展和设定治疗终点提供独特优势 [3] 阿斯利康的罕见病战略与管线布局 - 公司罕见病业务的核心战略是聚焦未被满足的重大需求,开发变革性疗法,关注药物能创造的高临床价值以支撑商业可持续性 [5] - 公司已获批7款罕见病药物,管线内有10个三期临床和监管审评项目,覆盖血液科/肾脏及移植、骨骼与内分泌、淀粉样变性、神经系统及罕见肿瘤等多个治疗领域 [6] - 2025年将是公司罕见病研发成果大量发布的一年,近期已公布PREVAIL研究和CARES三期研究两项关键三期临床研究的积极结果 [7] - 公司开发的药物能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降低40%至45,通过疗效导向的定价逻辑构建有利润的业务和可持续商业模式 [6] 阿斯利康在中国的本土化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已与14家中国生物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达成收购或授权合作,包括收购亘喜生物以推进细胞治疗研发,以及与元思生肽合作开发全球首创大环肽类药物 [5] - 公司已在中国支持建立138家罕见病诊疗中心,确保每个省份至少有一至两家领先医院提供标准化诊疗服务,并协同国内专家完成多项患者队列建设 [7] - 公司已与中国多家顶尖医院建立合作,推进与华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机构设立疾病卓越中心,重点研究肾脏和神经科罕见疾病 [4] - 公司已有3款罕见病创新药在中国上市,覆盖5个治疗领域,其中两款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积极推动在国家及地方层面设立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 [9] 以患者为中心的研发与协作模式 - 公司在研发早期就邀请患者和照料者参与,帮助明确最重要的疾病改善指标,并在临床试验设计阶段评估“患者摩擦系数”以简化流程 [8] - 公司与全球患者协会深度合作,借助其力量寻找患者并推动患者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使研发更贴近真实需求 [8]
专访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Gianluca Pirozzi:中国正成为全球罕见病研发“突破引擎” 高价值药物有望构建商业闭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12:5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全球已知罕见病种类已超过1万种,其中约90%尚无任何治疗方式,80%为遗传性疾病且多在儿童期发病,平均诊断周期长达4.8年 [2][3] - 罕见病研发面临患者群体分散、疾病机制认知不足、缺乏合适动物模型和生物标志物等挑战,临床前研究基础薄弱与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困难构成双重门槛 [4] -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尚未出台监管机构明确的罕见病清单,这对制药企业研发方向选择带来难度 [3] 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与优势 - 中国已从全球罕见病研发的重要参与者升级为“突破引擎”,具备临床试验入组速度全球领先、数据质量与全球标准接轨的优势,能有效解决患者招募难题 [4] - 中国在前沿技术创新与转化方面领先,尤其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领域,能形成“创新—投资—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5] - 中国医疗体系凭借医院规模大、患者基数广及数字化推进,能高效收集疾病登记数据,为理解疾病进展和设定治疗终点提供独特优势 [5] 公司战略与研发管线 - 公司采用高价值药物策略破解罕见病研发的商业可持续性难题,聚焦于能创造高临床价值、实现“变革性突破”的领域,例如其开发的药物能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死亡率降低40%至45% [6][7] - 公司罕见病业务由独立部门运作,目前在全球已获批7款罕见病药物,管线内有10个三期临床和监管审评项目,覆盖多个治疗领域 [8] - 2025年被定位为研发成果大量发布的关键年,已公布PREVAIL和CARES两项关键三期临床研究的积极结果,并在血友病A/B等领域完成部分研究 [9] 本土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已与14家中国生物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达成收购或授权合作,合作评估标准侧重于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技术差异化优势及与现有管线的协同潜力 [6] - 公司在中国支持建立了138家罕见病诊疗中心,确保每个省份至少有一至两家领先医院提供标准化诊疗服务,并协同国内专家完成多项患者队列建设 [9] - 公司积极推动多方协作以应对支付挑战,目前已有3款罕见病创新药在中国上市,其中两款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支持在地方层面建立专项保障基金 [10] 研发模式与患者参与 - 公司在研发早期即邀请患者和照料者参与,帮助明确最重要的疾病改善指标,并在临床试验设计阶段评估“患者摩擦系数”以简化流程 [10] - 公司与全球患者协会深度合作,借助其力量连接患者并推动患者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使研发更贴近真实需求 [10]
专访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Gianluca Pirozzi:中国正成为全球罕见病研发“突破引擎”,高价值药物有望构建商业闭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12:47
全球罕见病诊疗现状与挑战 - 全球已知罕见病种类超过1万种,其中约90%尚无任何治疗方式,80%为遗传性疾病且多在儿童期发病,平均诊断周期长达4.8年 [1][3] - 罕见病研发面临患者群体分散、疾病机制认知不足、缺乏合适动物模型和生物标志物等挑战,临床前研究基础薄弱与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困难构成双重门槛 [3] -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尚未出台监管机构明确的罕见病清单,为制药企业研发方向选择带来难度 [3] 中国在全球罕见病研发中的角色演变 - 中国已从全球罕见病研发的重要参与者升级为“突破引擎”,凭借临床试验入组效率、前沿技术创新及疾病数据积累的独特优势 [1][4] - 中国在阿斯利康大部分三期临床试验中为首个参与方,患者入组速度全球领先,且数据质量与全球标准完全接轨 [4] - 中国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IIT临床研究等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技术创新与数据积累形成的“证据链”能有效吸引全球投资 [5] - 中国医疗体系因医院规模大、患者基数广及数字化推进,能高效收集疾病登记数据,为理解疾病进展和设定治疗终点提供独特优势 [5] 阿斯利康的罕见病战略与管线布局 - 公司罕见病业务采用独立部门运作,聚焦于能实现“变革性突破”的领域,以控制研发成本并保证疗效 [7] - 公司关注罕见病领域核心在于药物能创造高临床价值,而高价值也能支撑商业可持续性,例如其开发的药物能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死亡率降低40%至45% [6][7] - 公司在全球已获批7款罕见病药物,管线内有10个三期临床和监管审评项目,覆盖多个治疗领域,2025年将是其罕见病研发成果大量发布的一年 [7][8] - 公司已与14家中国生物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达成收购或授权合作,评估潜在合作时更关注临床需求、技术差异化优势及与现有管线的协同潜力 [6] 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生态构建与患者可及性努力 - 公司已在中国支持建立138家罕见病诊疗中心,确保每个省份至少有一至两家领先医院提供标准化诊疗服务,并协同国内专家完成多项患者队列建设 [8] - 公司在中国已有3款罕见病创新药上市,覆盖5个治疗领域,其中两款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呼吁设立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以减轻患者自费负担 [9] - 公司在研发早期邀请患者和照料者参与,以明确最重要的疾病改善指标并简化临床试验流程,同时与全球患者协会深度合作以连接患者并使研发更贴近真实需求 [9]
补体研究助力罕见病治疗 有望让更多患者获益
中国经济网· 2025-08-28 17:20
补体系统研究进展 - 补体系统作为先天免疫主要成分 其研究飞速发展正深刻变革血液 神经 肾脏等多个领域的临床实践 [1] - 以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罕见病为例 临床认知已有极大提高 突破性治疗方案被纳入医保 相关指南共识陆续发表 治疗领域协作网成立 [1] 补体抑制剂应用与研发 - 补体抑制剂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已被应用于众多罕见病治疗领域 [1] - 中国已获批上市多款补体抑制剂 还有多个处于研究阶段的补体抑制剂相关项目 [1] - 全球范围内正在开展多项三期临床试验 包括肾科领域针对IgA相关疾病试验 血液病领域推进移植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试验 [1] - 补体抑制剂未来会应用到更多疾病中 让更多罕见病患者获益 [1] 阿斯利康罕见病布局 - 阿斯利康2020年末以390亿美元收购瑞颂制药 进军罕见病领域 [2] - 核心产品依库珠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C5补体抑制剂 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多种罕见病 [2] - 补体药物是公司未来重点方向 未来5年在中国拟推进将近10个罕见病领域新产品或新适应症上市 [2] 罕见病药物可及性 - 关注让每一位有需要的患者都能用上药 [2] - 建议国家设立罕见病专项基金纳入高值创新药 鼓励地方联动慈善基金建立多层次保障减轻患者自付压力 [2] - 可借鉴国际经验拓宽筹资渠道为患者提供长期用药保障 [2]
中央发文兜底帮扶低收入群体,如何减轻重症肌无力患者负担
南方都市报· 2025-06-17 21:25
重症肌无力疾病特征 -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导障碍引起,与"乙酰胆碱抗体"有关但具体来源仍是世界性难题 [4] - 全球患病率约7.4/100万,中国约有65万名患者,相当于每5000人中有1例 [4] - 常见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全身无力等,被形象描述为"语焉不详、哭笑不得、因噎废食"等七类特征 [4][5] - 超过三分之一患者会出现呼吸肌无力的危象状态,这是主要致死原因 [5] 诊断与治疗现状 - 疾病常被误诊为心理焦虑、营养不良或与渐冻症混淆,平均确诊时间长达4年 [3][4] - 传统治疗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6类方法,但存在副作用 [7] - 2024年新版医保目录新增15种罕见病用药,包含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艾加莫德α注射液和依库珠单抗 [7] - 日常治疗费用约每月800-1000元,危象治疗费用可达数十万元 [7] 医保与支付体系 - 专家建议将疾病纳入门诊慢性病/特殊病种以提高报销比例,部分地区已试点 [8] - 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面临企业降价难、医保承受力有限等挑战 [8] - 可借鉴国际风险共担模式,药企需承担部分疗效不确定药物的费用风险 [9] - 建议将重症肌无力与其他罕见病医保问题合并考量而非单独处理 [9] 患者生存状况 - 17.1%患者因外表症状遭受歧视,70%因身体条件无法全职工作 [11] - 患者面临社会融入困难,部分女性患者被误认为懒惰 [11] - 原外科教授病例显示疾病导致工作能力丧失并引发严重心理问题 [10] - 公益组织呼吁加强疾病科普和社会关怀,强调心理治疗重要性 [11]
股价日内逆市拉升20cm,荣昌生物(09995)何以成为“资金宠儿”?
智通财经网· 2025-04-09 20:15
医药板块市场表现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800804)在4月9日早盘跌幅一度超过7%,但随后反弹并于午后翻红 [1] - 荣昌生物(09995)早盘半小时内拉升超15个点,盘中最大跌幅达10.23%,但随后快速反弹,最高涨幅达11.19% [2] - 荣昌生物股价日内拉升近20%,成为医药板块情绪带动者之一 [4] 荣昌生物泰它西普临床数据 - 泰它西普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Ⅲ期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4周后MG-ADL评分较基线降低5.74分,安慰剂组降低0.91分 [5] - MG-ADL评分改善≥3分的患者比例达98.1%,远高于安慰剂组的12% [5] - QMG评分较基线降低8.66分,安慰剂组降低2.27分,QMG评分改善≥5分的患者比例达87%,安慰剂组为16% [5] - 泰它西普组MG-ADL和QMG评分持续下降,第24周改善幅度达峰值 [6] - 泰它西普治疗期间整体安全耐受,感染类AE发生率为45.6%,低于安慰剂组的59.6% [7] 重症肌无力治疗市场竞争格局 - 目前全球上市的5款MG治疗产品均为跨国MNC研发的补体C5抑制剂或FcRn拮抗剂 [7] - 泰它西普是首个在gMG治疗中展现近100%患者显著改善数据的药物,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在神经免疫领域的突破 [7] - 泰它西普用于治疗gMG的上市申请已于2023年10月获CDE受理,预计2024年二季度获批 [8] - 全球MG患者约120万人(中国22万),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为72.4亿美元 [8] 创新药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 - 国产创新药上市数量从2019年的51款增至2024年的93款,其中国产比例显著提高 [10] - 政策端持续发力支持创新药,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修改"唯低价"策略 [10] - 中国ADC新药占全球管线40%,全球ADC研发数量最多的30家药企中中国占14家 [11] - 中国药企在HER2、TROP2、CLDN18.2和EGFR四个靶点的ADC候选药物数量占比分别为63.6%、76.5%、85.7%和30.8% [11] - 截至2024年底,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达3575个,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首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