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病程管理服务

搜索文档
微脉更新招股书 公司称已明确扭亏为盈策略
证券日报网· 2025-07-04 15:45
公司IPO进展 - 公司于7月3日更新招股书并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招商证券国际和德意志银行为联席保荐人 [1] - 推进IPO旨在提升AI医疗能力 扩大应用场景 加速全病程管理普及化 拓展医疗健康管理生态圈及相邻业务线 [1]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5 12亿元 6 28亿元 6 53亿元 同期年内亏损分别为4 14亿元 1 50亿元 1 93亿元 [2] - 2024年收入结构:全病程管理服务占比72%(4 7亿元) 医疗健康产品销售占比19 4%(1 26亿元) 保险经纪服务占比8 6%(5626万元) [2] - 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17 2% 18 9% 19 9% 显著低于行业头部企业40%-60%的区间 [4] 业务战略 - 扭亏策略包括控制运营费用 销售分销费用占比下降 经调整亏损净额已大幅收窄 [3] - 横向拓展保险经纪服务和医疗健康产品销售 打造全链条健康生态圈以提升患者黏性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3] - 低毛利率源于业务布局阶段性策略 包括医疗产品低价引入和保险经纪服务拓展 以换取长期稳定客户群体 [4] 技术及监管 - 健康管理智能应用CareAI需通过算法备案与伦理审查 AI技术迭代快存在领先性不足风险 [2] - 医疗数据隐私和AI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增加运营成本 [2] 市场竞争 - 数字健康赛道竞争者包括已上市的阿里健康 京东健康 叮当健康 以及未上市的七乐康 健海科技等企业 [5] - 公司自称中国AI全病程管理服务领导者及首创者 成立以来完成六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IDG China 源码资本等 [4] 上市预期 - 上市有望提供资金支持巩固业务布局 但需向港股投资者证明商业化路径和终局盈利能力 [6]
杭州闯出40亿AI医疗IPO!阿里CEO多轮投资
量子位· 2025-07-01 08:53
公司概况 - 微脉是中国收入前三的AI全流程健康管家公司,专注于全病程管理服务,近期向港交所主板递交招股书[1][4] - 公司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为浙大校友裘加林,目前估值达40亿元[3][27] - 公司累计完成6轮融资,早期投资者包括阿里CEO吴泳铭、腾讯联创吴宵光,后续有百度、IDG等机构加入[2][35] 业务模式 - 核心业务为全病程管理服务,覆盖患者从生病前到康复后的完整链条[5] - 依托自研CareAI平台,集成多个LLM和动态医疗知识库,实现预问诊、分诊、报告解读等AI服务[6] - 采用与公立医院合作的模式,线下设立360名医疗助理的陪诊中心,线上通过APP/小程序连接[7][8] - 同时开展医疗健康产品销售和保险经纪服务,与药企、保险公司合作[11] 运营数据 - 已入驻全国157家医院,与4700+医疗机构合作,累计服务50万患者[11] - 2024年客户人均服务价值1600元,为行业平均4倍,患者满意度超99.9%[11]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12亿、6.28亿、6.53亿元,全病程管理服务占比72%[13][14] - 同期毛利率从17.2%提升至19.9%,全病程管理业务毛利率达22.8%[15][1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年内亏损分别为4.14亿、1.5亿、1.9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收窄至0.3亿元[18][19] - 研发开支从0.81亿降至0.3亿,销售及分销开支从1.98亿降至0.95亿[22][23]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0.36亿元,同比上涨129%[26] 行业前景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2024年达614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3654亿元,CAGR34.6%[44][45] - 行业痛点包括看病流程繁杂、医院服务碎片化、信息鸿沟等,AI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48] - 政策推动医疗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1.9%[41][43] 发展战略 - 计划通过上市募资扩大AI应用场景、全病程管理服务和医疗生态圈[47] - 创始人团队具备医疗信息化背景,核心成员来自银江股份等企业[27][32] - 主要股东包括创始人(23.44%)、源码资本(9.45%)、元璟资本(6.31%)等[37][38]
杭州又一独角兽要IPO!
IPO日报· 2025-06-30 21:00
公司概况 - 微脉是中国TOP3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累计为约50万名患者提供服务,年收入达6.53亿元,投后估值5.59亿美元(约40.05亿元人民币)[1][4] - 公司总部位于杭州,成立于2013年,运用AI赋能医疗服务行业,链接医院、医生及患者,重构医疗服务价值链[3] - 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裘加林间接控制公司24.35%的投票权[8] 业务模式 - 微脉与中国157家医院合作设立全病程管理中心,配备专业健康管理团队,服务覆盖治疗前到治疗后的全过程[3][4] - 服务内容包括医疗咨询、院内看诊、治疗安排、用药管理、康复指导等,覆盖产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等超80个病种[3][4] - 业务分为全病程管理服务(2024年收入4.7亿元,占比72%)、医疗健康产品销售(2024年收入1.26亿元,占比19.4%)和保险经济服务[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从5.12亿元增长至6.53亿元,全病程管理服务收入从3.96亿元增至4.7亿元[5] - 年度亏损从4.14亿元降至1.9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从2.33亿元大幅收窄至0.3亿元,2023年和2024年分别同比收窄57.5%和69.5%[5] - 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614万元,流动负债净额达20.42亿元[9][10] 融资与估值 - 已完成六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源码资本、IDG资本、百度资本等知名机构,D+轮融资后估值达5.59亿美元[7] - 百度资本通过佰顥投资以4100万美元获得22,702,456股,IDG资本以7,623,200美元获得4,221,106股[8] 发展战略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提升AI能力、扩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拓展医疗管理生态圈、策略性投资或收购以及营运资金[11] - 公司计划通过IPO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转为普通股,改善负债结构[11]
杭州又一独角兽要IPO!
国际金融报· 2025-06-30 20:54
公司概况 - 微脉是中国TOP3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累计为约50万名患者提供服务,年收入达6.53亿元 [1][4] - 公司总部位于杭州,成立于2013年,运用AI赋能医疗服务行业,链接医院、医生及患者 [3] - 截至2025年6月20日,已与157家医院直接签约并设立全病程管理中心,覆盖超80个病种 [4] 业务模式 - 提供从治疗前到治疗后的全病程管理服务,包括医疗咨询、看诊、用药管理、康复指导等 [3] - 为制药公司提供全病程管理服务以促进研发和营销活动 [3] - 为合作医院提供院内应用软件开发服务以建立全病程管理系统 [3] - 业务分为全病程管理服务(占收入72%)、医疗健康产品销售(占19.4%)和保险经济服务 [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12亿、6.28亿、6.53亿元 [5] - 全病程管理服务收入分别为3.96亿、4.37亿、4.7亿元 [5] - 医疗健康产品销售收入从5196.9万元增至1.26亿元 [5] - 经调整净亏损从2.33亿元大幅收窄至0.3亿元 [5] 融资与估值 - 已完成六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源码资本、IDG资本、百度资本等知名机构 [6] - 2025年D+轮融资后估值达5.59亿美元(约40.05亿元人民币) [6] - 百度资本通过佰顥投资以4100万美元获得2270万股 [7] 股权结构 - 董事会主席裘加林通过iChoice Holding间接控制24.35%投票权 [7] - 主要股东包括佰穎投资(2270万股)、源码资本(387.6万股)、IDG资本(422.1万股)等 [7] 资金状况 - 截至2024年底持有现金及等价物3614万元 [8] - 2022-2024年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18亿、19亿、20.42亿元 [9]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提升AI能力、扩大业务规模及战略投资等 [9]
微脉递交上市申请,AI全病程管理模式跑通、已实现规模化收入
36氪· 2025-06-28 18:07
公司概况 - 微脉是一家AI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1] - 公司采用与医院深度合作的模式,组建多学科服务团队为患者提供全病程管理服务 [2] - 截至2024年底,已与157家公立医院建立独家院内全病程管理中心,并与4700家医疗机构合作,累计服务患者约50万人 [2][7] 业务模式 - 商业模式以C端付费为主,70%收入来自全病程管理服务 [5][6] - 收入来源包括全病程管理服务(72%)、医疗健康产品销售(19.4%)、保险经纪服务(8.6%)[7] - 2024年每服务方案的人均服务价值约1600元,为行业均值4倍以上 [1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总收入分别为5.12亿元、6.28亿元、6.53亿元,保持稳步增长 [4] - 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收入比例从2022年38.7%降至2024年14.5%,营运效率显著提升 [21] - 目前尚未盈利但亏损持续收窄,预期短期内实现盈利 [4][21] 技术能力 - 自主研发CareAI平台,采用M.A.S.及MoM架构,已深度融入全病程管理流程 [12] - AI应用覆盖诊前(智能导诊/预问诊)、诊中(报告解读/云陪诊)、诊后(健康计划生成)全流程 [14][16] - 通过AI将患者响应时间从几小时缩短至几分钟,提升服务效率与满意度 [17] 行业背景 - 医疗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院重视成本管控,全病程管理成为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 [11] - 特定专科(如产科)因市场竞争加剧,对全病程管理服务需求尤为迫切 [11] - 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结合成为行业趋势,为公司拓展保险经纪服务创造机会 [22] 发展战略 - 持续扩大医院网络,通过单院定制化运营、跨院质量一致性保障等策略支撑业务扩张 [18][19][20] - 拥有360多名医疗助理组成的驻院团队,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 [18] - 在巩固核心业务同时,拓展保险经纪和医疗健康产品销售等多元化收入来源 [22]
一边填平医疗鸿沟一边产生利润缺口,微脉IPO照见互联网医疗深水区
搜狐财经· 2025-06-28 11:01
行业背景与需求 - 中国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医师密度仅为每千人2.7名医生,护士密度为每千人3.2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 - 医疗体系侧重急性治疗,长期健康管理环节薄弱,导致患者治疗碎片化且疗效不佳[4] - 全病程管理服务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效率,涵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及随访全过程[5]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从2020年163亿元增长至2024年614亿元,CAGR达39.3%,预计2030年达3,654亿元[16] 公司定位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中国AI+全病程管理服务首创者,按2024年收入计位列行业前三,是最大患者导向AI服务商[8] - 核心AI平台CareAI整合大语言模型与医疗知识库,已累计处理超10万次咨询,为医院节省31,200小时,提升医护效率40%[10] - 截至招股书日期,已与157家医院合作,覆盖80+病种,累计服务50万患者,2024年人均服务价值1,600元(行业均值4倍)[11]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2022-2024年营收从5.12亿元增至6.53亿元,毛利率从17.2%提升至19.9%,经调整净亏损率从45.6%收窄至4.6%[12] - 2024年服务成本达5.23亿元,主要包含医院内成本、医护人员成本及技术开发支出[14] - 销售及分销费用占比从2022年38.7%降至2024年14.5%,显示运营效率改善[13] 竞争格局与挑战 - 行业处于早期阶段,市场分散,面临来自保险/药品销售等领域大型公司的跨界竞争压力[14] - 需持续投入AI训练与市场拓展,2022-2024年研发费用累计超1.1亿元[13][14] - 当前营收规模较小且未盈利,需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优化与网络效应[15][16]
微脉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 近三年未实现年度盈利
证券日报网· 2025-06-27 21:50
公司上市及融资情况 - 微脉于6月27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提升AI能力、扩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拓展医疗管理生态圈、策略性投资及营运资金 [1] - 公司已完成6轮融资,D+轮融资后估值为5.59亿美元,投资方包括源码、元璟资本、经纬、IDG China等机构 [1] 业务模式及市场地位 - 微脉是中国前三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最大的患者导向AI赋能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 [1] - 公司业务分为全病程管理服务(2024年收入4.7亿元占比72%)、医疗健康产品销售(1.26亿元占比19.4%)和保险经纪服务(5626万元占比8.6%) [2] - 公司合作157家医院设立全病程管理中心,覆盖4700家医疗机构提供支付结算及病历调阅服务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12亿元、6.28亿元、6.53亿元,呈现稳步增长 [2] - 同期毛利为0.88亿元、1.18亿元、-1.29亿元,年内亏损分别为4.14亿元、1.50亿元、1.93亿元 [2] 行业前景及竞争优势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从2020年163亿元增至2024年614亿元,复合增长率39.3%,预计2030年达3654亿元 [3] - 公司优势包括:深度整合157家医院资源覆盖80个病种服务50万患者、AI技术赋能CareAI平台提升效率、分层服务客单价超千元高于行业均值 [3]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计划通过IPO资金巩固业务布局,重点将公立医院合作网络转化为数据资产,推动AI医疗从辅助工具向核心价值创造者转型 [3]
微脉冲刺港交所,2024年营收超6.5亿
搜狐财经· 2025-06-27 15:15
公司上市申请 - 微脉公司于6月27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招商证券国际与德意志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杭州,创始人裘加林为医疗信息服务领域资深创业者 [3] - 业务模式以全病程管理为核心,通过与公立医院签约建立多学科健康管理团队,为患者提供全面持续的医疗健康服务 [3] - 服务已覆盖280余座城市,合作医院超4700家,累计服务人次超10亿 [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5.12亿元增长27.5%至6.53亿元 [3] - 同期毛利率从17.2%提升至19.9% [3] - 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病程管理服务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医疗服务生态圈的扩大 [3] 技术优势 - 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AI技术布局,2023年推出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大语言模型CareGPT [3] - 基于CareGPT开发健康管理智能体CareAI,可分析患者交流内容并提供多形态健康建议 [3] - AI技术使公司从传统医疗服务平台向"AI+医疗"服务商转型 [3] - 按2024年收入计算,公司是中国前三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服务患者的AI+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 [3] 融资历史 - 自成立以来已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BV百度风投、千骥资本、经纬创投、源码资本等十余家知名机构 [4] - 2024年1月完成2亿元D轮融资,新增投资方为信银投资、求是资本等,老股东源码资本、千骥资本、元璟资本持续加码 [4] - D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各病种管理方案及AI领域的研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