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美纳
搜索文档
贝达药业三闯港交所:资金告急、产品断档、研发缩水“四驾马车”失速IPO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新浪财经· 2025-11-07 18:43
H股上市计划与资金状况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此为四年内第三次冲击港股[1] - 重启H股上市最直接原因是资金链压力加剧,2025年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3.86%至3.17亿元,尽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9%至27.17亿元[1] - 公司流动性紧张,截至2025年9月流动资产14.84亿元,流动负债19.27亿元,流动比率0.77,速动比率0.59,远低于行业健康水平[1] - 期末货币资金为4.14亿元[1] - 公司与合作伙伴益方生物存在1.8亿元欠款纠纷,部分款项逾期已超两年,益方生物已于2024年末按10%比例计提坏账准备1800万元[1] 产品管线与市场竞争 - 公司收入高度依赖上市十四年的核心产品凯美纳,2016年至2019年期间其收入占比超过96%[1] - 第三代EGFR-TKI贝福替尼(赛美纳)市场表现远低于预期,该产品于2023年5月获批并于同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但2024年样本医院销售额仅5013万元[1] - 公司已拥有八款上市产品,但主营收入仍仅由凯美纳和贝美纳支撑[1] - 2025年6月获批的1类新药康美纳(CDK4/6抑制剂)面临激烈市场竞争,该赛道已有辉瑞的哌柏西利、恒瑞医药的达尔西利等头部产品[1] 研发投入与团队变化 - 公司研发投入持续收缩,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下滑21.59%至7.17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再度同比下降2.88%至3.73亿元,已连续三年同比下滑[2] - 研发团队规模大幅缩减,研发人员从2022年的647人降至2024年底的327人,裁员比例接近50%[2] - 2024年9月,公司董事、资深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家炳因个人原因辞职[2] 费用结构与战略合作 - 销售与管理费用快速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管理费用达3.72亿元(同比增长26.45%),销售费用达9.29亿元(同比增长6.72%),销售费用已连续三年同比增长[2] - 公司通过投资拓展业务边界,如2024年底投资瑞普晨创布局糖尿病细胞疗法,2022年战投禾元生物并持股7.47%成为其第三大股东[2] - 2024年9月,公司与禾元生物就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达成合作,但该产品全球仅一款获批上市,市场接受度存在不确定性[2] - 公司参股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包括已上市的禾元生物(科创板)、华昊中天(港股)等,但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合计仅1.07亿元[2] 发展战略与未来展望 - 公司提出市场销售、新药研发、战略合作、创新生态圈“四驾马车”协同发展战略,但目前成效不显著[1] - 合作项目大多处于早期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业绩支撑[2]
贝达药业三闯港交所:资金告急、产品断档、研发缩水 “四驾马车”失速IPO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新浪证券· 2025-11-07 17:21
公司H股上市计划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为四年内第三次向港股发起冲击[1] 财务状况与资金压力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7.17亿元,同比增长15.9%,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3.86%至3.17亿元[2] - 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68亿元,同比下滑19.6%[2] - 截至2025年9月,流动资产14.84亿元,流动负债19.27亿元,流动比率0.77,速动比率0.59[2] - 期末货币资金4.14亿元,可交易性金融资产7760万元,但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达11.24亿元[2] - 与合作伙伴存在1.8亿元欠款纠纷,部分款项逾期已超两年,合作伙伴已计提1800万元坏账准备[3] 产品管线与市场竞争 - 公司收入高度依赖上市十四年的第一代EGFR-TKI药物凯美纳,2016至2019年其收入占比超96%[4] - 第三代EGFR-TKI药物贝福替尼(赛美纳)市场表现低于预期,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未达主营业务收入10%的披露门槛[4] - 公司拥有八款上市产品,但主营收入主要由凯美纳和贝美纳支撑,其他产品未形成规模贡献[5] - 2025年6月获批的CDK4/6抑制剂康美纳面临辉瑞哌柏西利、恒瑞医药达尔西利等竞品占据的市场[5] - 2025年7月上市的奥福民(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为参股公司产品,公司仅享有特定区域经销权,对业绩拉动有限[5] 研发与费用情况 - 研发费用持续收缩,2024年同比下滑21.59%至7.17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再度同比下降2.88%至3.73亿元[8] - 研发人员从2022年的647人降至2024年底的327人,裁员比例接近50%[8] - 2024年9月,董事、资深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家炳因个人原因辞职[8] - 2025年前三季度管理费用达3.72亿元,同比增长26.45%,销售费用达9.29亿元,同比增长6.72%,财务费用为0.62亿元,同比增长78.26%[9] 战略合作与投资 - 公司提出市场销售、新药研发、战略合作、创新生态圈“四驾马车”协同发展战略,但成效不显著[7] - 通过投资拓展业务边界,如投资瑞普晨创布局糖尿病细胞疗法,战投禾元生物并持股7.47%成为第三大股东[7] - 合作项目多处于早期阶段,短期内难形成业绩支撑,如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市场空间及认可度存在不确定性[7] - 参股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但2022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股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持续为负[8]
拖欠合作方1.8亿元两年未付,贝达药业三战港股
深圳商报· 2025-10-01 20:54
公司港股上市计划 - 第三次启动港股上市计划 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2] - 此前两次闯关均失败 分别于2021年2月和12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未成功[2] - 投资者对第三次冲击港股存在疑问 关注点包括资金用途和员工持股计划[1][3] 募集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公司 可能支持在研管线研发活动[4] - 资金用途包括潜在收购以开拓管线 进一步开拓创新生态圈[4] - 其他用途涵盖营销网络建设 重点治疗领域市场拓展 以及营运资金等一般公司用途[4] 2025年上半年财务表现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1亿元 同比增长15.37%[4][5] -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40亿元 同比下降37.53% 呈现增收不增利状况[4][5] - 主业药品销售毛利率为81.59% 同比减少2.76个百分点[4] 费用结构变化 - 研发费用为2.26亿元 较去年同期下降10.40%[5] - 销售费用高达5.94亿元 同比增长13.34%[5] - 自2023年第三季度起 研发支出持续缩减 销售费用稳步上升[5] 产品竞争格局 - 多款产品面临特定领域竞争压力 凯美纳和赛美纳在EGFR-TKI市场应对一代和三代产品竞争[6] - 贝美纳在ALK抑制剂领域面临市场冲击 伏美纳所处肾癌治疗领域竞争环境趋紧[6] - 贝安汀作为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承受原研药及其他竞品双重竞争压力[6] 拖欠合作方款项 - 拖欠合作方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项 快两年未支付[7] - 该款项源于2018年12月获得的贝福替尼商业化权益授权 本应从2023年第二季度起支付[7] - 益方生物已计提1800万元坏账准备 但贝达药业2024年年报中未将此笔欠款写明[7] 市场表现与投资者关切 - 投资者质疑公司在售8个品种为何卖不过伏美替尼单药[4] - 截至9月30日收盘 公司股价报66.81元/股 上涨1.53% 总市值281.09亿元[7] - 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上涨约24%[7]
贝达药业三冲港股IPO:有点缺钱净利降欠款拖研发缩
中国经济网· 2025-09-24 15:13
公司资本运作计划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以提升资本实力和推进国际化进程 [1] - 本次发行需经股东大会审议 并需取得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等机构批准 具有重大不确定性 [1] - 公司曾于2021年两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但均未成功完成发行 [1] 财务表现分析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31亿元 同比增长15.37% [2]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4亿元 同比下滑37.53% 系2022年以来首次半年度利润下降 [2] - 第二季度业绩显著下滑:营业收入8.14亿元(同比增6.39%) 归母净利润3980.8万元(同比降68.36%) [2] -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97% [2] 产品收入结构 - 公司主营收入仍主要依赖凯美纳和贝美纳两款产品 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 [2] - 其余产品尚未形成规模贡献 [2] 资金状况与债务问题 - 公司拖欠合作方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项 逾期近两年未偿还 [3] - 应付账款总额5.80亿元 其中账龄超过1年或逾期的重要应付款项为1.8亿元 [3] - 流动资产13.59亿元 流动负债17.57亿元 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 [4]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5.27亿元 [4] 研发投入变化 - 研发投入从2022年7亿元回落至2024年5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55亿元 同比小幅下降0.63% [3] 成本结构分析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成本14.94亿元 [4] - 销售费用5.94亿元 管理费用2.61亿元 研发费用2.55亿元 [4] 历史募资情况 - 公司通过A股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净额6.57亿元(2016年) [5] - 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净额9.95亿元(2020年) [6] - 两次A股募资共计17.22亿元 [4]
海归博士促进杭州临平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中国青年报· 2025-09-22 15:30
公司发展历程 - 贝达药业于2006年落户杭州市临平区并建立工厂 显著加速临床研究进度[1] - 公司从海归初创企业成长为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 近20年发展突破国外技术垄断[1] - 成功研发中国首个进入临床的化学类靶向抗癌药凯美纳[1] 区域产业经济数据 - 临平区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02家 实现工业产值1760.02亿元[1] - 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47.53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84.04%[1] 产业集群建设 - 形成以贝达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包括德适生物 中翰生物 胡庆余堂 百诚医药等企业[1] - 临平区构建"全过程 全链条 全周期"科创平台支持体系 通过数字化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1]
贝达药业三冲港股:资金链承压,1.8亿款项逾期,创新药“老将”能否成功闯关?
新浪证券· 2025-09-19 17:12
港股IPO进展 - 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计划发行H股[1] - 2021年首次递表通过聆讯但未完成发行 同年12月第二次尝试未成功[2] - 拟聘请立信德豪会计师事务所 议案待股东大会审议[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7.31亿元 同比增长15.37%[3] - 同期归母净利润1.40亿元 同比下滑37.53%[3] - 2021-2024年净利润波动显著:3.83亿 1.45亿 3.48亿 4.03亿元[3] 产品结构 - 拥有八款上市药品 覆盖肺癌 肾癌 乳腺癌领域[1] - 核心产品凯美纳上市超十年 年销售额超过十亿元[3] - 恩沙替尼正在放量 其余产品贡献有限[3] 资金状况 - 货币资金5.27亿元 流动资产13.59亿元 流动负债17.57亿元[4] - 逾期未支付合作方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项[4] - 益方生物已计提坏账准备1800万元[4] 研发投入 - 2021-2024年研发支出分别为8.61亿 9.77亿 10.02亿 7.17亿元[5] - 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多数年份超过40%[5]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99亿元 用于多项在研项目[5] 行业动态 - A股创新药企赴港上市形成浪潮[5] - 恒瑞医药已实现"A+H"上市 科兴制药 长春高新筹划港股IPO[5] - 赴港上市可提供国际资本支持 助力研发与出海[5]
贝达药业三度冲击港股IPO:资金链承压、研发缩水与产品困局
搜狐财经· 2025-09-17 10:0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31亿元 同比增长15.37% 归母净利润1.4亿元 同比下降37.53% [1][6] - 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8.14亿元 同比增长6.39% 归母净利润0.4亿元 同比下降68.36% [1] - 2024年营业收入28.92亿元 同比增长17.79% 归母净利润4.03亿元 同比增长15.80% [1] 资金状况 - 2025年上半年货币资金余额5.27亿元 较2021年末7.92亿元显著下降 [2][3] - 流动资产13.59亿元低于流动负债17.57亿元 短期偿债压力显著 [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45亿元 同比下降14.70% [2][3] - 拖欠合作方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近两年未决 [3] 港股IPO计划 - 第三次谋求港股IPO 拟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 [2] - 前两次递表失败(2021年2月和12月) [2][4] - 募资用途:40%用于在研管线研发 30%用于潜在收购 剩余用于营销网络建设和补充营运资金 [3] 产品结构 - 拥有8款上市产品 覆盖肺癌、肾癌、乳腺癌等多个领域 [5] - 核心产品凯美纳年销售额超10亿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大半 [5] - 贝美纳2023-2024年销售额占比超10% 但受医保降价和竞品冲击 [5] - 新品贝福替尼2025年上半年收入未达主营业务10%(低于1.73亿元) [5] 研发投入 - 研发投入从2022年7亿元降至2024年5亿元 [7]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55亿元 同比下降0.63% [7] - 研发团队规模从2022年647人缩减至2024年327人 [7] 费用结构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5.94亿元 同比增长13.34% [7] - 管理费用2.61亿元 同比增长23.47% [7] - 财务费用0.4亿元 同比增长118.06% [7] 市场竞争 - 三代EGFR-TKI赛道已有7款产品上市 面临奥希替尼和阿美替尼等竞品 [5] - CDK4/6抑制剂康美纳面临辉瑞和恒瑞医药等头部竞品 [5] - 若2025年更多竞品纳入医保 贝福替尼市场空间将受挤压 [5] 股价表现 - 2025年年内涨幅约30% 当前股价70.73元/股 [7] - 远低于历史高点160.66元/股 [7] - 弱于创新药板块整体表现 [7]
贝达药业拟港股上市,上半年“增收不增利”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23:06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以提升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并推进国际化进程[2] - 本次发行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并需取得中国证监会及香港联交所等机构批准[5] - 拟聘请香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本次发行上市的审计机构[6] 历史上市尝试 - 曾于2021年两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包括2月8日首次递表和12月再度递表[6] - 2021年5月30日曾披露通过港交所聆讯后的招股书[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31亿元同比增长15.37%[1][7] - 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亿元同比下降37.53%呈现增收不增利现象[1][7] 产品与市场竞争 - 公司现有8款上市销售药品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与生产[7] - 核心产品面临多重市场竞争压力包括凯美纳和赛美纳在EGFR-TKI市场需应对一代三代产品竞争[8] - 贝美纳在ALK抑制剂领域贝安汀作为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均面临原研药及竞品双重竞争压力[8]
“创新药第一股”贝达药业业绩“急刹车”
北京商报· 2025-08-20 20:49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7.31亿元,同比增长15.37%,但归属净利润1.4亿元,同比下降37.53% [1][6] - 毛利率保持在80%以上,EBITDA达49781.37万元,同比增长13.1%,但折旧摊销费用升高导致净利润下降 [7] - 销售费用5.94亿元(同比+13.34%),管理费用2.61亿元(同比+23.47%),财务费用3953.05万元(同比+118.06%) [11] 研发与产品管线 - 研发投入2.99亿元,同比下降21.8%,连续两年下滑(2024年上半年同比-28.58%) [10] - 核心产品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片)保持市场领先,贝美纳(盐酸恩沙替尼胶囊)和赛美纳(甲磺酸贝福替尼胶囊)纳入医保后加速放量 [6] - 目前8款药品上市,包括新获批的酒石酸泰瑞西利胶囊及战略合作产品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等 [6] 资金与商业合作 - 拖欠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项逾期未付,该款项涉及贝福替尼两个适应症的上市批准 [14][15] - 益方生物已计提坏账准备1800万元,并通过法律途径催收,公司称双方正协商解决 [15][16] - 逾期付款可能影响商业信誉及未来合作机会 [16] 市场反应 - 半年报披露后股价盘中大跌逾10%,收盘跌6.4%,总市值276.5亿元 [5][8] - 净利润下滑引发投资者担忧,一季度尚增长但上半年业绩显著恶化 [5] 行业专家观点 - 研发投入持续下降可能削弱创新药企核心竞争力,导致管线断档风险 [12] - 销售费用增长若用于新药推广属阶段性策略,但长期需平衡研发与销售投入 [11]
贝达药业:经销品种安瑞泽已于7月启动销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20:52
公司产品管线 - 公司在售产品包括凯美纳、贝美纳、贝安汀、赛美纳、伏美纳五款产品 [2] - 康美纳于6月30日获批上市 安瑞泽于7月启动销售 奥福民于7月获批上市 销售管线将达八款产品 [2] 商业化策略 - 公司将发挥肿瘤产品商业化成功经验 通过差异化临床价值挖掘和高效推广策略加快市场覆盖 [2] 行业对比分析 -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在发展阶段、管线结构、研发投入、资产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公司面对经营变化保持创新创业初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