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美纳

搜索文档
拖欠合作方1.8亿元两年未付,贝达药业三战港股
深圳商报· 2025-10-01 20:54
股民疑惑: "目前持有3万股。对于港股上市投了反对,为什么没有公告"——面对贝达药业筹划港股再上市,投资者们不禁连连"叩问":钱往哪儿花?八大在售品种 为何卖不过伏美替尼单药?10月1日凌晨,贝达药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进行回复。 9月10日,贝达药业披露公告称,拟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已是其第三次启动港股上市计划,2021年2月、12 月,公司曾两度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招股书,但两次"闯关"均以失败告终。 贝达药业三冲港股的疑问中,员工持股计划成为另一敏感按钮。投资者以恒瑞医药为例,提出"完成H股后立刻公告10亿元~20亿元回购用于员工持股"。 公司方面未给出任何量化指引,仅称具体进展情况可以关注公司的公开信息披露。 资金主要用途和投向方面,贝达药业进行了详细的回复:发行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公司,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在研管线的研发活 动提供支持、为开拓管线而进行的潜在的收购以及进一步开拓创新生态圈、营销网络建设及重点治疗领域市场拓展、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投资者对公司谋划港股上市并不看好,有人直言,"公司在售8个药,却卖不过伏美替尼 ...
贝达药业三冲港股IPO:有点缺钱净利降欠款拖研发缩
中国经济网· 2025-09-24 15:13
公司资本运作计划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以提升资本实力和推进国际化进程 [1] - 本次发行需经股东大会审议 并需取得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等机构批准 具有重大不确定性 [1] - 公司曾于2021年两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但均未成功完成发行 [1] 财务表现分析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31亿元 同比增长15.37% [2]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4亿元 同比下滑37.53% 系2022年以来首次半年度利润下降 [2] - 第二季度业绩显著下滑:营业收入8.14亿元(同比增6.39%) 归母净利润3980.8万元(同比降68.36%) [2] -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97% [2] 产品收入结构 - 公司主营收入仍主要依赖凯美纳和贝美纳两款产品 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 [2] - 其余产品尚未形成规模贡献 [2] 资金状况与债务问题 - 公司拖欠合作方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项 逾期近两年未偿还 [3] - 应付账款总额5.80亿元 其中账龄超过1年或逾期的重要应付款项为1.8亿元 [3] - 流动资产13.59亿元 流动负债17.57亿元 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 [4]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5.27亿元 [4] 研发投入变化 - 研发投入从2022年7亿元回落至2024年5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55亿元 同比小幅下降0.63% [3] 成本结构分析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成本14.94亿元 [4] - 销售费用5.94亿元 管理费用2.61亿元 研发费用2.55亿元 [4] 历史募资情况 - 公司通过A股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净额6.57亿元(2016年) [5] - 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净额9.95亿元(2020年) [6] - 两次A股募资共计17.22亿元 [4]
贝达药业三度冲击港股IPO:资金链承压、研发缩水与产品困局
搜狐财经· 2025-09-17 10:0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31亿元 同比增长15.37% 归母净利润1.4亿元 同比下降37.53% [1][6] - 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8.14亿元 同比增长6.39% 归母净利润0.4亿元 同比下降68.36% [1] - 2024年营业收入28.92亿元 同比增长17.79% 归母净利润4.03亿元 同比增长15.80% [1] 资金状况 - 2025年上半年货币资金余额5.27亿元 较2021年末7.92亿元显著下降 [2][3] - 流动资产13.59亿元低于流动负债17.57亿元 短期偿债压力显著 [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45亿元 同比下降14.70% [2][3] - 拖欠合作方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近两年未决 [3] 港股IPO计划 - 第三次谋求港股IPO 拟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 [2] - 前两次递表失败(2021年2月和12月) [2][4] - 募资用途:40%用于在研管线研发 30%用于潜在收购 剩余用于营销网络建设和补充营运资金 [3] 产品结构 - 拥有8款上市产品 覆盖肺癌、肾癌、乳腺癌等多个领域 [5] - 核心产品凯美纳年销售额超10亿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大半 [5] - 贝美纳2023-2024年销售额占比超10% 但受医保降价和竞品冲击 [5] - 新品贝福替尼2025年上半年收入未达主营业务10%(低于1.73亿元) [5] 研发投入 - 研发投入从2022年7亿元降至2024年5亿元 [7]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55亿元 同比下降0.63% [7] - 研发团队规模从2022年647人缩减至2024年327人 [7] 费用结构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5.94亿元 同比增长13.34% [7] - 管理费用2.61亿元 同比增长23.47% [7] - 财务费用0.4亿元 同比增长118.06% [7] 市场竞争 - 三代EGFR-TKI赛道已有7款产品上市 面临奥希替尼和阿美替尼等竞品 [5] - CDK4/6抑制剂康美纳面临辉瑞和恒瑞医药等头部竞品 [5] - 若2025年更多竞品纳入医保 贝福替尼市场空间将受挤压 [5] 股价表现 - 2025年年内涨幅约30% 当前股价70.73元/股 [7] - 远低于历史高点160.66元/股 [7] - 弱于创新药板块整体表现 [7]
国内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双轮驱动 创新药板块表现亮眼
环球网· 2025-09-16 10:27
行业表现与增长 - A股21家创新药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286.9亿元 同比增长42% [2] - H股32家创新药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421.3亿元 同比增长10% [2] - 恒瑞医药创新药销售收入75.70亿元 同比增长14.5% [2]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国内销售额11.92亿元 同比增长36.5% [2] - 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销售额26.43亿元 同比增长20.6% [2] - 亿帆医药两大创新药产品合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9.57% [2] - 先声药业创新药收入同比增长26% 商业化创新药达10款 [2] - 翰森制药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61.45亿元 同比增长22.1% [2] 医保政策支持 - 国家医保局7轮调整累计将149种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 [3] - 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支付4100亿元 带动销售超6000亿元 [3] - 京新药业创新药地达西尼纳入医保后上半年实现营收5500万元 [3] - 贝达药业4款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后均实现快速放量 [3] - 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支持未纳入医保的创新药 [3] 市场支付结构 - 2024年创新药市场规模1620亿元 医保支付占比43.8% 个人现金支付48.5% 商业健康险支付7.7% [4] - 预计2035年商业保险支付占比将提升至44% [4] 研发创新与全球地位 - 中国在全球药物研发份额接近30% 美国约为48% [4] - 中国拥有1775种首创新药管线 全球占比19% [4] - 中国技术授权出海数量全球占比14% 总金额占比30% [4] 行业发展动力 - 国内患者对高质量创新药的真实需求是行业复苏核心动力 [1] - 行业迎来国内医保市场与海外市场双重发展周期 [2] - 企业逐步走向盈利 今年将实现商业化重大突破 [2] - 形成营收增长-研发投入增加-管线储备丰富的良性循环 [4]
贝达药业三冲港股IPO:净利降、欠款拖、研发缩,14岁“现金牛”凯美纳扛得动吗
华夏时报· 2025-09-15 16:4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31亿元 同比增长15.37% 但归母净利润1.4亿元 同比下滑37.53% 系2022年以来首次半年度利润下降[1][3] - 第二季度业绩显著恶化 营业收入8.14亿元同比微增6.39% 归母净利润3980.8万元同比大幅下降68.36%[3][5] -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97% 公司归因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折旧摊销等费用升高[3] - 流动资产13.59亿元低于流动负债17.57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45亿元同比减少14.70% 显示短期偿债压力与现金流趋紧[3] - 拖欠合作方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项逾期近两年 应付账款总额5.80亿元中含该笔超1年账期应付款[3][4] H股上市计划 - 拟发行H股不超过总股本15% 募资用于在研管线研发 潜在收购 营销网络建设及营运资金补充[1][2][12] - 曾于2021年两次递表港交所均未成功 本次重启被视为缓解流动性压力举措[2][3][12] - 目前正与中介机构推进具体工作 细节尚未最终确定[2] 产品结构与竞争格局 - 收入高度依赖早期产品凯美纳和贝美纳 新获批产品贝福替尼销售额未达披露门槛(2025年上半年低于1.73亿元)[1][6][7] - 凯美纳上市14年仍是核心收入来源 年销售额曾长期维持在10亿元以上 但受医保降价压力增长乏力[6] - 贝福替尼面临七款三代EGFR抑制剂激烈竞争 包括已进入医保的奥希替尼和阿美替尼[7][8] - 新上市产品康美纳(CDK4/6抑制剂)需对抗辉瑞哌柏西利和恒瑞达尔西利等头部产品 奥福民仅为区域经销权 对业绩拉动有限[8] 费用结构与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5.94亿元同比增长13.34% 管理费用2.61亿元同比上升23.47% 财务费用3953.05万元激增118.06%[11][12] - 管理费用增速远超营收增速反映管理效率下降 财务费用激增主因融资环境变化[11][12] - 研发投入持续收缩 2025年上半年仅2.55亿元同比小幅下降0.63% 较2022年7亿元高点显著回落[1][12] - 研发团队规模从2022年647人下降至2024年底327人 与长期研发规划存在矛盾[12]
贝达药业三冲港股IPO:净利降、欠款拖、研发缩,14岁“现金牛”凯美纳扛得动吗|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9-15 16:37
拟发行H股上市计划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计划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2] - 此次募资将用于在研管线研发 潜在收购 营销网络建设及补充营运资金[1][13] - 公司曾于2021年两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均未成功[2] 财务表现与资金状况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31亿元 同比增长15.37% 归母净利润1.4亿元 同比下降37.53%[3] - 第二季度业绩显著下滑:营业收入8.14亿元 同比增6.39% 归母净利润3980.8万元 同比降68.36%[3][6] - 流动资产13.59亿元低于流动负债17.57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45亿元 同比减少14.70%[5] - 拖欠合作方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项逾期近两年 应付账款总额5.80亿元中含1.8亿元逾期款项[5] 产品结构与市场竞争 - 收入高度依赖凯美纳和贝美纳两款产品 占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7][8] - 凯美纳自2016年至2021年年销售额维持在10亿元以上 但受医保降价压力增长乏力[8] - 三代EGFR抑制剂贝福替尼销售额未达披露门槛(2025年上半年低于1.73亿元) 面临至少七款同类竞品激烈竞争[9] - 新获批产品康美纳(CDK4/6抑制剂)和奥福民(经销产品)短期内难以形成显著贡献[9] 费用结构与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5.94亿元(同比增13.34%) 管理费用2.61亿元(同比增23.47%) 财务费用3953.05万元(同比增118.06%)[12] - 研发投入持续收缩:从2022年7亿元回落至2024年5亿元 2025年上半年仅投入2.55亿元(同比降0.63%)[12] - 研发团队人数从2022年647人下降至2024年底327人[13] - 费用控制能力恶化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增长缺乏相应营收增长支撑[12]
贝达药业三冲港股IPO:净利降、欠款拖、研发缩
搜狐财经· 2025-09-15 16:24
公司融资计划 - 贝达药业于9月10日晚再次披露拟发行H股赴港上市计划,拟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2] - 公司曾于2021年2月8日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通过聆讯,但未启动招股;2021年12月2日再度递表但无疾而终[2] - 公司表示募资将用于支持在研管线与营销网络建设等项目[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31亿元,同比增长15.37%;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下降37.53%,系2022年以来首次半年度利润下降[3]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8.14亿元,同比微增6.39%;归母净利润3980.8万元,同比大幅下降68.36%[3] -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97%[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45亿元,同比减少14.70%[4] - 流动资产13.59亿元,低于流动负债17.57亿元[4] - 应付账款总额5.80亿元,其中账龄超过1年或逾期的重要应付款项为1.8亿元[4] 产品结构 - 公司目前八款上市产品覆盖肺癌、肾癌、乳腺癌等多个治疗领域[5] - 收入仍高度依赖早期产品凯美纳和贝美纳支撑(占公司同期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5] - 凯美纳自2016年起至2021年年销售额始终维持在10亿元以上,但增长明显乏力[6] - 三代EGFR抑制剂贝福替尼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均未达到主营业务收入10%的披露门槛(分别低于2.46亿元、2.89亿元和1.73亿元)[6] - 国内已有至少七款三代EGFR抑制剂上市,市场竞争激烈[6] - 今年6月上市的1类新药康美纳属于CDK4/6抑制剂领域,面临辉瑞哌柏西利、恒瑞医药达尔西利等竞品[7] - 7月上市产品奥福民为参股公司研发,贝达仅享有特定区域经销权,对业绩拉动作用有限[7] 费用与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5.94亿元,同比增长13.34%;管理费用2.61亿元,同比上升23.47%;财务费用3953.05万元,同比激增118.06%[10] - 研发投入持续收缩,从2022年7亿元回落至2024年5亿元,2025年上半年仅投入2.55亿元,同比小幅下降0.63%[11] - 研发团队从2022年647人下降至2024年底327人[12] 资金压力与欠款 - 公司拖欠合作方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项,逾期近两年[4] - 益方生物已于2024年末按10%比例计提坏账准备1800万元[4] - 未偿还原因为"尚未结算",争议至今仍未解决[4]
贝达药业拟港股上市,上半年“增收不增利”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23:06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以提升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并推进国际化进程[2] - 本次发行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并需取得中国证监会及香港联交所等机构批准[5] - 拟聘请香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本次发行上市的审计机构[6] 历史上市尝试 - 曾于2021年两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包括2月8日首次递表和12月再度递表[6] - 2021年5月30日曾披露通过港交所聆讯后的招股书[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31亿元同比增长15.37%[1][7] - 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亿元同比下降37.53%呈现增收不增利现象[1][7] 产品与市场竞争 - 公司现有8款上市销售药品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与生产[7] - 核心产品面临多重市场竞争压力包括凯美纳和赛美纳在EGFR-TKI市场需应对一代三代产品竞争[8] - 贝美纳在ALK抑制剂领域贝安汀作为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均面临原研药及竞品双重竞争压力[8]
“创新药第一股”贝达药业业绩“急刹车”
北京商报· 2025-08-20 20:49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7.31亿元,同比增长15.37%,但归属净利润1.4亿元,同比下降37.53% [1][6] - 毛利率保持在80%以上,EBITDA达49781.37万元,同比增长13.1%,但折旧摊销费用升高导致净利润下降 [7] - 销售费用5.94亿元(同比+13.34%),管理费用2.61亿元(同比+23.47%),财务费用3953.05万元(同比+118.06%) [11] 研发与产品管线 - 研发投入2.99亿元,同比下降21.8%,连续两年下滑(2024年上半年同比-28.58%) [10] - 核心产品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片)保持市场领先,贝美纳(盐酸恩沙替尼胶囊)和赛美纳(甲磺酸贝福替尼胶囊)纳入医保后加速放量 [6] - 目前8款药品上市,包括新获批的酒石酸泰瑞西利胶囊及战略合作产品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等 [6] 资金与商业合作 - 拖欠益方生物1.8亿元里程碑款项逾期未付,该款项涉及贝福替尼两个适应症的上市批准 [14][15] - 益方生物已计提坏账准备1800万元,并通过法律途径催收,公司称双方正协商解决 [15][16] - 逾期付款可能影响商业信誉及未来合作机会 [16] 市场反应 - 半年报披露后股价盘中大跌逾10%,收盘跌6.4%,总市值276.5亿元 [5][8] - 净利润下滑引发投资者担忧,一季度尚增长但上半年业绩显著恶化 [5] 行业专家观点 - 研发投入持续下降可能削弱创新药企核心竞争力,导致管线断档风险 [12] - 销售费用增长若用于新药推广属阶段性策略,但长期需平衡研发与销售投入 [11]
贝达药业:经销品种安瑞泽已于7月启动销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20:52
公司产品管线 - 公司在售产品包括凯美纳、贝美纳、贝安汀、赛美纳、伏美纳五款产品 [2] - 康美纳于6月30日获批上市 安瑞泽于7月启动销售 奥福民于7月获批上市 销售管线将达八款产品 [2] 商业化策略 - 公司将发挥肿瘤产品商业化成功经验 通过差异化临床价值挖掘和高效推广策略加快市场覆盖 [2] 行业对比分析 -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在发展阶段、管线结构、研发投入、资产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公司面对经营变化保持创新创业初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