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协议班
icon
搜索文档
公考机构,玩不起了
36氪· 2025-10-30 08:11
以下文章来源于远川研究所 ,作者罗雪妍 远川研究所 . 刻画这个时代 卖保险也有门槛。 文 | 罗雪妍 编辑 | 黎铮 来源| 远川研究所(ID:YuanChuanInstitution) 封面来源 | IC Photo 前段时间,新一轮国考开启报名时放宽了报考年龄限制,以身作则打破三十五岁魔咒。 人民群众对编制的热情有目共睹。去年国考有超过三百万人报名,平均竞争比高达86:1,打得最凶的岗位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联络部一级主任科员及以 下",10655人报名竞争同一个名额。 当全国人民都理解了山东人的执念,教培行业也一叶知秋,光是今年上半年,"公考一哥"中公教育的正价课培训人次达到45万,同比增长18.42%。打眼望 去,有种考公越火、中公越爽的错觉。 然而,中公教育的处境却相当尴尬。过去的四年,营收成绩是每况愈下,从2021年的69亿降至2024年的26亿,亏损的泥沼似乎也暂时难以挣脱,在连亏36.8 亿后,去年才勉强赚了1.8亿。 中公教育一手开创的"协议班"模式是拖累业绩的根源。简单来说,就是考生预付学费,不过包退,后来甚至演化出考生贷款培训,利息中公来还的进阶版 本。 一个协议班两次改写中公教育的命运 ...
公考机构,玩不起了
虎嗅APP· 2025-10-27 22:1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公教育作为公考培训行业龙头 其开创的"协议班"商业模式从推动公司高速发展的"天才发明"演变为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根源 [6][8][15] - 协议班"不过包退"的承诺在公考录取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 导致公司退费率飙升 现金流紧张 甚至出现"分期17年退款"的极端案例 [6][12][17] - 公司面临行业竞争加剧 跨界对手涌入 以及自身战略失误(如大规模投资不动产)的多重挑战 虽尝试转型但成效甚微 核心业务模式遭遇严峻考验 [32][35][36] 公考培训行业现状 - 国考报名热度持续攀升 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或近340万人 最热岗位竞争比高达16702:1 [23][40] - 行业整体协议班笔试通过率仅20%-30% 面试通过率约50% 即十名学员中最终成功"上岸"者仅约1.5人 [20] - "公考一哥"中公教育2024年上半年正价课培训人次达到45万 同比增长18.42% 显示市场需求旺盛 [6] 中公教育财务表现与协议班问题 -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69亿元降至2024年的26亿元 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11.27亿元 [6][18] - 协议班曾贡献公司75%的收入 但目前贡献82%的诉讼和仲裁案件 2024年公司待退费负债为5.8亿元 2025年上半年待退费已达4.82亿元 账面资金仅1.77亿元 [8][9][17] -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收到培训费52亿元 退费却高达57亿元 综合退费率一度达到68.46% "理享学"产品退费率更高达82.94% [15][17][22] 商业模式风险与战略失误 - 协议班模式类似保险 依赖可控的赔付比率(退款率)和可观的投资收益 但这两大前提均未实现 [21][22][26] - 公司2018年至2021年购买889亿元短期理财产品 2019年投资收益2.6亿元 但2021年投资收益7927万元 相对于近24亿元亏损杯水车薪 [21][26] - 公司动用短期现金流大规模投资长期不动产 如在昌平、怀柔斥资72亿元建培训基地 导致资产负债率游移在90%左右 [29] 行业竞争与公司转型尝试 - 2021年"双减"政策后 新东方等机构涌入公考赛道 加剧行业竞争 出现"全勤打卡全额返现"等更激进的营销方式 [34][35] - 中公教育通过裁员降本 员工从2020年4.5万人裁至2024年7888人 直营分支机构从1669个缩减至681个 [35] - 公司尝试多元化转型 包括直播带货(抖音账号40多万粉丝)、销售定价4999元的AI学习机等 但副业收入占比不足三个点 [35][36] - 公司宣布转型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 但转型成效主要依赖费用削减 新业务尚处理论探索阶段 [36][38]
公考机构,玩不起了
远川研究所· 2025-10-26 21:08
公司核心业务模式与财务表现 - 公司开创的“协议班”模式曾是其核心收入来源,2019年该模式贡献了公司76%的收入[9] - “协议班”模式为考生预付学费,若考试不通过则包退费用,后期甚至演化出考生贷款培训、公司偿还利息的进阶版本[2] - 该模式目前已成为公司业绩拖累,贡献了公司82%的诉讼和仲裁案件[4] -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69亿元降至2024年的26亿元,呈现持续下滑趋势[2] - 公司在连续亏损36.8亿元后,2023年才勉强实现1.8亿元的盈利[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账面资金为1.77亿元,但待退费金额高达4.82亿元,资金压力巨大[4] 协议班模式的兴衰与财务影响 - 协议班模式曾推动公司市值在2021年达到2600亿元,一度超过新东方和好未来[9] - 2021年公司创始人李永新母子以1420亿元身家登上《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财富约为俞敏洪的近五倍[9] -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收到52亿元培训费,但退费支出高达57亿元,退费速度开始超过收款速度[11] - 公司综合退费率在2021年达到68.46%,其中“理享学”产品的学员未通过率高达82.94%[13] - 公司待退费负债从2024年的5.8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4.8亿元[11]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11.27亿元[11] 投资策略与资产扩张 - 2018年至2021年间,公司购买了889亿元的短期理财产品[13] - 2019年公司通过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赚取2.6亿元[13] - 2021年公司投资收益为7927万元,但在近24亿元的亏损面前显得杯水车薪[16] - 公司曾大规模投资不动产,包括在湖南投资2亿元建区域总部、西安投资3.8亿元建大楼,以及在北京昌平和怀柔分别豪掷30亿和42亿元建培训基地[19] - 2022年起公司资产负债率徘徊在90%左右,资金链紧张[19] 行业竞争与市场环境 - 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需求旺盛,2023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三百万人,平均竞争比高达86:1,最热门岗位竞争比达10655:1[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正价课培训人次达到45万,同比增长18.42%[2] - 2021年至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翻近一倍,但录取率从1.6%降至1.3%,竞争加剧[13] - 行业协议班笔试通过率仅为20%-30%,面试通过率约50%,整体上岸率约1.5/10人[12] - 2021年“双减”政策后,新东方等机构涌入公考赛道,加剧行业竞争[22] - 竞争对手推出全勤打卡全额返现、返两倍学费等激进营销策略[22] 公司应对措施与转型尝试 - 公司采取降本增效措施,员工数量从2020年的4.5万人裁至2024年的7888人,直营分支机构从1669个缩减至681个[23] - 公司取消全额退款课程,并劝落榜考生转学其他职业考试或将退款兑换成内部消费券[11] - 公司尝试像素级模仿新东方开展直播业务,但抖音账号粉丝仅40多万,未达腰部水平[23] - 公司进军硬件市场,推出定价4999元的AI就业学习机,但淘宝旗舰店显示0人付款[23] - 2024年公司宣布转型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但副业收入占比不足三个点[23] - 公司董事长李永新在直播中承诺解决退费问题,并称就业服务是未来十年最有价值的市场[21][23]
“不过包退”的中公教育,为何上不了岸?
36氪· 2025-08-23 10:38
退款问题与诉讼纠纷 - 公司面临大规模退款纠纷 一名学员被要求分17年退款17000元[4]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投诉量达115052条 远超竞争对手华图教育2798条和粉笔1626条[4] - 2025年1月25日起新增诉讼仲裁案件700件 涉案总额5380万元 其中退费类纠纷575件涉及1150万元[7] - 退费类纠纷案件金额达1150万元 劳动争议类纠纷101件涉及840.8万元[8] - 公司采取"以物抵债"方式缓解退款压力 抵债物品包括茅台镇酱香酒和二手汽车[8] 财务表现与现金流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5.75亿元 同比下降24.69%[30][31] - 归母净利润3999.45万元 同比下降51.69% 扣非净利润3985.32万元同比下降51.5%[30][3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8353万元 同比下降42.45%[31] - 截至2025年6月底账面现金仅3.72亿元 低于粉笔科技9.02亿元和华图教育2.95亿元[31] - 总资产62.99亿元 较上年度末下降3.24%[31] 商业模式与战略失误 - "协议班"模式允许学员预支付高额培训费 未通过考试可退还大部分费用[11] - 该模式形成"招生-预收款-投资-扩张"商业闭环 2019年直营教学点达1335个覆盖319个地级市[12] - 公司过度依赖协议班资金池 将预收款用于扩张投资而非预留退款[21] - 战略决策失误包括投资2亿建设湖南总部 3.8亿西安建楼 30亿北京昌平拿地等扩张行为[19] - 退费周期从30天拖延至半年以上 引发信任危机和新学员报名锐减[21] 市场竞争与行业环境 - 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341.6万人 同比增长12.63% 录取竞争比从76:1升至86:1[22] - 粉笔科技推出"粉笔980"课程分流基层考生市场 疫情期间线上调整优于公司线下模式[18] - "双减"政策导致教培行业裁员潮 小型培训机构涌入职教与公考领域形成冲击[23] - 行业头部机构纷纷布局AI 粉笔推AI刷题系统 华图推AI辅导 公司推AI学习机[26] 转型尝试与AI布局 - 公司战略转向"就业能力培养" 推出AI就业学习机硬件产品[27] - 学习机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 覆盖从大一到毕业的完整学习周期[28][29] - AI落地存在争议 99%教育企业不适合自建大模型 建议采用第三方API[29] - 创始人李永新通过直播带货尝试转型 但直播间被退款学员投诉占据[5][6] 历史发展与市值变化 - 公司成立于1999年 2019年借壳上市 市值一度超过2600亿元[9][15] - 首创讲座招生模式 面试特训课程 直营管理和基地学习中心等创新[10] - 当前市值184亿元 较峰值缩水近10倍[15] - 业绩下滑被归因于疫情影响招录时间变动 但内部战略失误是主因[17][18]
呼和浩特“订单班”促进高校毕业生留呼就业
内蒙古日报· 2025-07-29 10:19
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呼和浩特市构建"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推广"订单班""协议班"等毕业生技能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技能培训+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格局 [1] - 通过征集企业订单培训需求并定期推送至高校,促进院校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被引入课堂教学,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 [1] - 在呼企业招用"订单班"毕业生可按人数享受每人1500元的一次性扩岗补助,中小微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还能获得每人2000元的奖励 [1] - 驻呼高校已与合作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91个,累计培养学生2200人 [1] 技能评价体系与校园行动 - 呼和浩特市指导高校设立技能等级评价站,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高校学历教育有机融合 [1] - 已指导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备案设立技能等级评价站(点) [1] - 今年年初以来已开展认定并使1340人次获证 [1] 就业促进与岗位挖掘 - 呼和浩特市开展"技能照亮前程・青城工匠院校行"活动,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 [2] - 针对毕业生求职需求,将"政策大礼包"精准送进校园,确保政策可及、易懂、好用 [2] - 通过行业部门归集岗位、深入企业寻岗、释放政策性岗位等多种方式,已挖掘对口就业岗位3.5万个 [2] - 举办高校巡回招聘会11场,同步构建直播矩阵,结合不同高校专业特点挑选匹配岗位入校送岗 [2] - 今年以来已实现2.26万名大学生留呼就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