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康
搜索文档
司康 VS 达克瓦兹,谁才是中国烘焙市场的下午茶之神?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11-04 16:41
中国烘焙市场趋势与品类演变 - 中国下午茶甜点市场潮流约每两年更换一次主角,当前司康和达克瓦兹成为新常驻嘉宾 [1] - 司康已流行数年,而达克瓦兹呈现后来居上势头,有望实现马卡龙未能完成的市场突破 [3] - 两者在精品咖啡馆中分别以敦实造型和绚丽色彩争夺年轻消费者的下午茶市场 [4] 司康的市场表现与本土化策略 - 司康通过成功本土化逆袭,从五星级酒店陪衬转变为热门单品,关键创新在于上海品牌卡特司库加重奶油和黄油比例,创造出入口即化的新派司康以迎合中国消费者对酥松口感的偏爱 [6][7] - 司康承载英式下午茶的仪式感,满足消费者对慢下来场景的需求 [11] - 本土化创新使其成为万能下午茶底座,可搭配咖啡、果茶等,并衍生出风味型、咸口型及创意搭配等多种形态 [41][43][46][47] 达克瓦兹的市场表现与本土化策略 - 达克瓦兹凭借精致轻盈的外观和低含糖量走红,贴合中国人口味,甚至出现车达芝士火腿等咸味创新夹馅 [9][38] - 其成功密码在于颜值、轻甜和无限口味可能性,在中国市场完成减糖加创意的二次进化,夹心更多元化本地化,如青提乳酪、咸蛋黄芋泥等 [51][53] - 传播路径依赖礼盒经济与短视频平台,具备轻巧独立包装、保质期长等优点,非常适合送礼场景和电商售卖 [55][56] 烘焙行业的消费逻辑与品牌策略 - 烘焙市场消费逻辑转向追求场景化体验,产品需超越食物本身,提供社交与情感价值,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和生活方式标签 [11][65][67] - 成功品类的共同基因是可塑性强,司康和达克瓦兹均可通过口味、造型、馅料等创新实现系列化和季节限定,具备可持续演化的潜力 [68][70] - 流行趋势源于口感共识而非文化移植,外来品类需对中国消费者口味需求有精准洞察与解决能力,口感必须在地化 [62][64] 巨头动态与市场机会 - 喜茶、海底捞、哈根达斯等巨头餐饮品牌正在试水烘焙,在主营产品外增加日常美味且易标准化的烘焙系列 [13] - 在中国烘焙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中,细分品类爆火的关键在于能否精准对接本土味蕾 [14]
上海烘焙,怎么就成了全国最卷市场No.1?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11-03 17:29
上海烘焙行业市场地位 - 全国共有33.8万家烘焙门店,上海拥有8000多家门店,平均每1.7公里就有一家烘焙店[1] - 上海被视为中国烘焙行业的耶路撒冷,不仅是门店数量领先,更成为全国烘焙流行趋势的风向标[4] 行业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90年代):本土品牌如凯司令的栗子蛋糕与夫妻店分庭抗礼,90年代中后期中国台湾师傅带来日韩技术,推动品类丰富和技术成熟[8][10] - 第二阶段(20世纪末21世纪初):外资与台资品牌如面包新语、克莉丝汀、宜芝多抢滩上海,宜芝多巅峰时期105家地铁门店贡献75%营收[10][12][14] - 第三阶段(21世纪中期):精品店崛起,强调法式工艺,使用法国进口面粉、天然酵母和手工制作,代表品牌有Sunflour、百丘等[14][16][17] - 第四阶段(10年代末-20年代初):国潮催化"中点西做"创新,线上品牌如21cake采用中央工厂+冷链配送,线下网红店如广莲申以海派点心打造排队热潮[22][24][26] - 第五阶段(2020年至今):市场多元共栖,细分圈层包括顶级流量(如BAsdBAN)、社区专业主义(如mbd)和健康日常(如TRIFLE)[27][29][31] 上海成为行业标杆的原因 - 城市具备国际口味土壤,早期洋行、外企和留学生群体形成消费语境,消费者愿尝鲜且有高审美门槛[32] - 高密度城市结构叠加高传播力,社交媒体如小红书上的可颂测评能让新店一周内排队到马路口[34][35] - 主理人群体多为留学回国或跨行业创业者,擅长品牌思维和生活方式表达,推动产品细节故事化[37][38] - 消费者极度挑剔,驱动品牌持续创新,使上海从追风口变为制造风口[40][41] 消费文化特征 - 面包成为身份符号和圈层暗号,例如法棍代表独立思考,酸种代表健康觉醒[44][45] - 成分党崛起,注重配料表干净度,强调法国面粉、欧洲黄油和天然酵母等要素[48] - 审美转向反精致美学,简约包装和极简空间更受欢迎,体现"越自然越高级"的理念[50][51] - 上海烘焙文化代表自我进化的味觉野心,未来可能形成混血克制的"沪式"风格[53][54]
透视安井食品(02648)半年报:营收稳健,战略组合拳深筑长期价值
智通财经网· 2025-08-28 11:1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76.04亿元,同比增长0.80% [1] - 归母净利润6.76亿元,同比下滑15.79% [1] - 销售成本同比增加5.8%,主要受小龙虾、鱼糜等原材料涨价影响 [2] - 毛利率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至19.9% [2] 利润承压原因 - 原材料采购价格上升推高成本 [2] - 战略调整期投入增加,包括产品迭代、渠道深耕及收购鼎味泰产生一次性费用 [2] 行业竞争格局 - 速冻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增速回落至个位数 [2] - 2024-2029年全球行业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达6.0% [2] - 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综合比拼 [2] 产品战略升级 - 速冻菜肴制品收入24.16亿元,同比增长9.4%,主因小龙虾产品量价齐升 [6] - 优化"B端跟进、C端升级"研发策略,推出迷你化、高端化锁鲜装系列 [4] - 开发嫩鱼丸、小龙虾滑等新品,丰富产品线 [4] - 收购鼎味泰切入冷冻烘焙赛道,拓展吐司、菠萝包等产品 [7] 渠道建设成效 - 新零售及电商平台销售收入5.81亿元,同比增长21.5%,占总收入7.7% [6] - 特通直营客户销售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9.3%,占总收入7.2% [6] - 与沃尔玛、麦德龙、盒马等商超开展定制化合作 [4] - 形成B端、C端、特通、电商多渠道布局 [5] 战略收购与国际化 - 完成收购鼎味泰70%股权及鼎益丰100%股权,整合高端鳕鱼糜制品渠道资源 [7] - 实现"A+H"上市,港股募资用于东南亚、欧美市场产能与渠道拓展 [8] - 提升国际知名度,为长期全球化布局提供平台支持 [8] 成长性体现 - 通过产品多元化和品牌升级增强抗风险能力及长期盈利能力 [5] - 战略投入虽致短期利润承压,但有望打开新增长空间 [6][7][8] - 行业头部企业通过前瞻性布局应对成熟期竞争 [3]
【独家专访】“上海最强司康”:在上海卷不动的烘焙市场开启一场单品传奇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8-11 16:33
公司分析 - 公司通过改良传统英式司康配方,采用淡奶油和鲜奶替代水,增加进口面粉和黄油比例,使产品口感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偏好[16][17] - 坚持手工制作面团而非机器压面,保持产品活力,同时利用司康无需醒发的特性实现灵活生产,早上七点进店十点即可出炉[19] - 建立严格的研发流程,新口味需内部试吃一个月以上,确保耐吃性才上线,目前形成15种口味矩阵,经典原味、肉桂核桃、陨石康最受欢迎[21] - 尝试本土化创新,推出藤椒培根、黑芝麻等咸味司康,将西式点心与中国饮食记忆结合[24] -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3家门店中170平主店支撑线上订单,20平商场小店覆盖高流量区域,自建小程序和APP拥有20多个社群及1万多名活跃用户[29][30][32] 商业模式 - 实施预售制生产,通过微信群和小程序提前接单实现精确生产,最大限度降低损耗[33] - 限量款产品先在社群内部测试反馈,确认市场接受度后再正式上架[33] - 私域运营策略包括专属活动、福利券等,有效提升复购率[33] - 价格策略保持亲民,核心产品9-12元多年未涨,同时推出高铁站门店礼盒包装满足伴手礼需求[35] - 明确"小而美"定位,聚焦占烘焙客户30%-40%的悦己型消费群体,不盲目扩张[27][29] 创始人背景 - 主理人Alan拥有30多年烘焙经验,东京制菓学校毕业,曾在中国台湾创业并在面包新语担任技术核心16-17年[5][7][9] - 2003年受邀来中国大陆帮助连锁品牌搭建烘焙体系[9] - 发现司康品类机会源于意外市场反馈,原作为补充产品的司康订单激增导致门店彻夜补货[9] - 观察到中国市场对司康存在认知偏差(干硬难咽),通过改良配方创造差异化产品[10] 行业洞察 - 在SKU超百种的传统面包店模式外,验证了单品专门店的可行性,通过极致经典款实现利润空间[37] - 提出烘焙行业逆向发展思路:深挖被忽视小品类而非跟风新品,精细化运营替代规模扩张,产品力优先于营销噱头[42] - 认为差异化是突围关键,常规面包难有竞争力,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耐吃型产品[42] - 计划拓展下午茶场景门店,让消费者体验最佳食用方式,同时保持司康核心口碑并探索吐司、蛋糕卷等线上化新品[38][41]
中产超市,被抠门人抢成菜场甩卖了
创业邦· 2025-06-30 18:49
消费趋势 - 晚间折扣成为打工人消费新趋势,大型连锁商超如盒马、永辉、沃尔玛因熟食、果蔬等短保食品晚间大幅折扣被称为"穷鬼天堂" [6][8] - 消费者偏好从传统打折生鲜转向高性价比熟食、烘焙甜品,如寿司、三文鱼、烤鸡、瑞士卷等,折扣力度达5折至买一送一 [13][15][21] - 果切、浆果类易腐商品成为晚间折扣主力,折扣幅度普遍达3-5折,部分商品可二次降价或通过议价获得额外优惠 [19][21] 超市运营策略 - 连锁商超通过"日日鲜"等品牌宣传强化"不卖隔夜食品"形象,同时通过晚间折扣解决库存压力与食品浪费问题 [29][33] - 永辉超市实施分级日清标准:易损品如草莓需当日清柜,临期商品按保质期提前1-7天下架 [35][37] - 胖东来采用动态折扣机制,加工食品分时段阶梯降价(如13:00打8折、15:00打6折),水产类按品类设定出清时间 [38][39] - 盒马、叮咚买菜通过奥莱店处理滞销商品,部分商品折扣幅度达75%(如19.9元小番茄奥莱售价4.9元) [40][41] 行业创新与市场影响 - 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达337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401亿元 [50] - 海外"剩菜盲盒"模式本土化,国内出现小程序平台以10元左右价格销售品牌临期食品 [48] - 临期特卖店迅速扩张,好特卖2020年首店开业后年营收已达40亿元 [49] - 折扣消费从功能性需求升级为情感满足,消费者通过抢购获得"捡便宜"快感,同时提升超市周转率与品牌形象 [25][27][51]
五个餐饮老板,在这个夏天
YOUNG财经 漾财经· 2025-06-27 18:50
行业整体趋势 - 2023年夏季餐饮业普遍乐观但2024年情绪转为观望 行业进入下行通道 消费频次减少 价格战加剧 [2] - 全国餐饮业盈利比例从30%暴跌至2%-5% 美团后台数据显示行业性挣扎 [4] - 客流量回升但客单价下降30%-40% 消费者支出更谨慎 周末集中消费替代平日随机消费 [6][9] 武汉Bistro Landing经营策略 - 法式餐厅通过菜单本土化改造拓宽客单价区间 从人均200+降至几十元到三四百元弹性消费 [6] - 每季度迭代菜单保留畅销菜品 8次调整后形成稳定产品结构 [7] - 开展landinghere顾客故事记录 联合历史博主举办citywalk活动强化本地连接 [7] - 营收下降30%后优化岗位 盈亏平衡但盈余微薄 [9] 北京MannaCoffee转型调整 - 营业面积从大店缩至60平米 砍掉现烤面包简餐 保留司康等核心产品 [10][11] - 商圈客流量减少50% 年度营收同比下降20% 淡季亏损全年微利 [15][16] - 计划增加酸奶/早午餐品类 通过国际学校外拓活动弥补店内流量不足 [16] 大理/金山岭百米粒发展对比 - 大理店营收同比下滑20% 推出套餐效果有限 面临招工难和顾客流失问题 [18] - 金山岭阿那亚新店获园区全方位支持 商业体氛围带来正向情绪价值 [19] 北京米店生存状态 - 2023年经营一般 2024年情况恶化 明确不建议新店扩张 [21] 贵阳屋吉咖啡馆运营现状 - 从10人团队缩减至老板身兼咖啡师/园丁等多职 勉强维持现金流平衡 [22] - 保留核心老客群 节假日依赖游客打卡 本地咖啡市场竞争白热化 [23] - 坚持花神咖啡馆美学定位 通过绣球花/蓝雪花等植物造景维持特色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