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信1号
icon
搜索文档
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造船业量质齐升书写“船”奇
央视网· 2025-10-13 23:03
行业核心表现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领跑全球 [1] - 行业完成集齐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航母三颗"皇冠明珠"的历史性突破 [1] - 行业在智能化、高端化产品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2] 市场份额数据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总量的51.7% [1] - 以修正总吨计占世界总量的47.2% [1] - 上述份额分别比"十三五"末提高8.6和11个百分点 [1] - 有6家企业位居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 [1] 高端船型交付成果 -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 [1]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 [1] - 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1] - 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交付启航 [1] - 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交付启航 [1] 行业发展驱动力 - 自主创新、产业能力调整及国际合作是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2]
“十四五”成绩单 | 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造船业量质齐升书写“船”奇
央视网· 2025-10-13 12:38
行业核心成就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领跑全球 [1] - 行业完成了集齐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航母这三颗"皇冠明珠"的历史性突破 [1] 市场份额与竞争力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总量的51.7% [4] - 以修正总吨计产值占世界总量的47.2% [4] - 市场份额相比"十三五"末分别提高8.6和11个百分点 [4] - 有6家骨干船企位居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 [4] 高端化与智能化产品突破 -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 [3]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 [3] - 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3] - 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交付启航 [3]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行业在智能化、高端化产品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6] - 自主创新、产业能力调整以及国际合作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6]
(海上新山东)“靠海吃海”到“科技耕海” 山东守护“蓝色粮仓”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0:36
行业宏观规模 - 202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18011.8亿元,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为4904亿元 [1] - 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等7个产业增加值稳居中国首位 [1] - 山东海洋水产品加工产业已连续五年稳居中国首位 [6] 种质资源与科技创新 - 山东建设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7家,居中国首位 [3] - 山东科研院所或企业主导培育的水产新品种已有65种通过国家审定,例如"前沿1号"三倍体长牡蛎、"蓬莱红4号"耐高温栉孔扇贝 [3] - "参优1号"刺参耐高温,夏季高温期成活率比普通刺参平均提高25%以上 [1] - 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有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约占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量的50% [3] - 包振民院士团队在大西洋鲑种质研发上取得突破,成功诱导10000余尾大西洋鲑伪雄鱼,诱导率近100% [3] - "虹芯1号"液相芯片是中国虹鳟育种领域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专用芯片 [3] 养殖模式与产能拓展 - 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开创"船载舱养+游弋养殖"新模式,累计产出高品质大黄鱼3600吨 [5] - 相较于传统网箱,"国信1号"养殖周期缩短25%,月均增重提升1.8倍 [5] - 山东建成海洋牧场71处,数量占中国总量的38% [5] - 15万吨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实现160余项技术突破与优化创新,标志深远海智慧渔业进入2.0时代 [5] 产业链升级与价值提升 - 企业通过精深加工开发海参肽复合多肽等系列产品,产品附加值相比传统加工模式增加数倍 [6] - 产业链从冻鱼、鱼干等初级产品,延伸至鱼油胶囊、海洋功能性食品、深海面膜与保健饮品等深加工产品 [6]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布局 - "十四五"以来山东累计整治修复滨海湿地1.2万余公顷、海草床1800亩,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93.6% [7] - 威海市开出中国首例"海洋碳汇贷"2000万元,探索"渔业+蓝碳"协同发展 [9] - "问海"预报大模型将海洋环境计算效率提升3000倍,"琅琊"1.0系统可高精度预报全球海洋状态 [9]
从“靠海吃海”到“科技耕海” 山东守护“蓝色粮仓”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11:54
中新网济南9月28日电(李欣 陈宛婷)坐拥3500多公里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山东海洋资源得天 独厚,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18011.8亿元(人民币,下同), 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4904亿元,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等7个产业增加值稳居中国首位。 从良种培育到养殖空间拓展,再到水产品增值加工,近年来,山东凭借科技创新与系统布局,完成 从"靠海吃海"到"科技耕海"的深刻跨越,守护着愈发丰盈、高质的"蓝色粮仓"。 "以前养刺参是'靠天吃饭',现在'参优1号'耐高温,夏季高温期成活率比普通刺参平均提高25%以 上。"养殖户口中的"良种优势",道出山东破解水产养殖难题的秘诀。 工作人员 观察海参的生长、摄食、健康等状态。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山东始终将水产新品种研发培育作为建设"蓝色粮仓"的根基。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等行业专 家,围绕海鱼、牡蛎、扇贝等重点养殖品类,聚焦抗逆、抗病、高产等种质性能提升,积极开展水产育 种技术攻关。 其中,在大西洋鲑种质研发领域,包振民院士团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诱导10000余尾大西洋鲑伪雄 鱼,诱导率近100%,填补了中国 ...
蹲点调查|海上山东
搜狐财经· 2025-09-15 10:53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作为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 正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型 通过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等策略 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 其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突破1.8万亿元 占全省GDP18.3%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20% [24][25][15] - 全球海洋经济规模从1995年1.3万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2.6万亿美元 中国海洋经济2024年首破10万亿元 山东凭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在海洋牧场 海上风电 海洋装备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0][12][18] - 山东面临产业结构优化 科研成果转化和区域发展均衡三大挑战 新兴产业占海洋产业收入比重仅6.9% 但通过三维海域管理 深远海开发和陆海统筹等创新举措 正推动海洋经济向立体化 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 [27][33][44] 海洋经济战略地位 - 海洋经济代表全球第七大"经济体"规模 控制海洋是大国崛起必由之路 从贸易通道演变为资源 环境和战略综合优势 [10] - 中国2011年确立海洋强国战略 浙江 山东 广东 福建四大海洋经济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12] - 山东拥有海岸线3500多公里 海域近16万平方公里 资源丰度全国第一 1990年代提出"海上山东"构想 现被赋予"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使命 [14][15] 山东海洋产业现状 - 主要海洋产业达15个 覆盖一二三产 传统渔业升级为智能化海洋牧场 国家级海洋牧场71处占全国38% 数量和规模全国第一 [17][18] - 海上风电布局千万千瓦级基地 海阳港成为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构建全产业链航天生态圈 [21][22] - 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达1.8万亿元 占GDP18.3% 每5元GDP有1元来自海洋 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连续3年全国第一 集装箱海铁联运420万标箱连续10年全国第一 [24][25] 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 - 拥有住鲁海洋界院士22人约占全国1/3 崂山实验室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 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 科技示范工程项目60余项 [25] - 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居全国前列 实施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 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 [26] 发展挑战与突破路径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558.6亿元仅占主要海洋产业6.9% 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以初级产品为主 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 [27] - 科研成果转化难 科研资源集中于基础学科 横向课题较少 产业化应用力量薄弱 [28] - 区域发展不均衡 青岛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占全省30% 约为烟台2倍 滨州10倍 [29] - 推行三维海籍管理 将海域按水面 水体 海床分层确权 破解交叉用海问题 [33] - 深远海蕴含全球70%油气资源和44%深水资源 是渔业高产田和资源富矿 [39] - 通过青岛船舶海工产业集聚 实现氨燃料船舶供应链协同和产能资源共享 [41] - 陆海统筹发挥黄河流域出海口优势 沿海港口吞吐量近80%来自黄河流域省份 [44] 国际化与未来布局 - 通过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与国际企业合作研发海洋新药 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 [45] - 从平面开发转向立体赋能 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聚合 构建全球蓝色经济话语权 [32][37][42]
“国信1号”深海野游大黄鱼,又黄又金又鲜,有溯源更放心!
凤凰网财经· 2025-08-18 23:56
行业背景 - 大黄鱼是我国海域养殖面积大、产量高的鱼类,是国内传统四大海产之一,被誉为餐桌上的"吉祥鱼"、"富贵鱼" [4] - 大黄鱼最佳生长温度在22℃~26℃之间,常规养殖受季节限制 [10] 公司创新 - 公司打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闭式养殖工船 [6] - 采用"移动放牧"模式,工船可寻找最适合大黄鱼生长的水域环境,规避自然灾害和污染 [10][18] - 养殖仓每天不断换水,通过水体交换系统形成漩涡使鱼持续游动,肉质更紧实 [12] - 船上完成从鱼苗到加工运输的全流程,最快24小时送达餐桌 [14][21] 产品优势 - 深海养殖大黄鱼身型修长、色泽亮丽、肉质紧实、无土腥味,鱼眼更明亮 [30] - 鱼鳍发达可搭在鱼眼上,接近野生标准 [33] - 实现全年养殖,产量质量双提升 [16] - 采用先进冷冻技术,产品具有"长、鲜、黄、亮"特点 [25] 质量保障 - 一鱼一码可溯源,从源头杜绝污染问题 [35] - 工船运营两年间穿梭于千里岩、舟山群岛、宁德、万山群岛四大锚地 [23] 营养价值 - 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38] - 提供红烧和清蒸两种简单烹饪方法 [44][48]
海洋经济驱动内需增长 深海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达99097亿元,同比增长6%,占GDP比重提升至7.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2]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29861亿元,增长7%,高于全国制造业增速2个百分点 [2] - 海洋服务业增加值58968亿元,占比近60%,其中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分别增长8.5%、10% [2] - 国家通过《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沿海省市出台专项规划优化布局 [2][3] 细分产业表现 - 海洋水产品产量超3500万吨,同比增长3%,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169个,较2022年增加16个 [2]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2023年达18778.1亿元,占地区GDP的13.8%,现代化海洋牧场开工项目40个 [3] - 浙江构建"一环一城四带多联"的陆海统筹发展格局 [3] 海洋渔业与"蓝色粮仓" - 2023年渔业总产值1.59万亿元,同比增长4.5%,海水养殖产值占比65.2% [4] - 深远海可利用养殖面积超10万平方公里,养殖水体达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较"十三五"初期增长2.4倍 [4] - 政策要求重力式网箱布设水深15米以上,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工船需离岸10公里或水深20米以上 [4] - 广东南澳县规划深水网箱养殖面积9800公顷,其中5790公顷用于"网箱+风电"立体开发 [4] 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 - 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年产量达3700吨,"深蓝1号"突破离岸120海里养殖极限,"湛江湾1号"实现1500米水深养殖 [5] - 2023年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新品种如"甬岱1号"大黄鱼生长速度提升20%以上 [5] - 湛江种苗基地年供苗量占全国30%,但深远海养殖90%产量集中在大黄鱼、金鲳鱼等少数品种 [5] 产业链延伸与国际化 - 湛江建成30万吨级中心冷库,金鲳鱼加工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6] - 天津南港3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配套智能冷链系统,实现全程温控 [6] - 与东盟共建"蓝色粮仓"合作示范区,推广"深水网箱+冷链物流"模式带动国产装备出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