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界S800增程版
搜索文档
又有重磅新品发布!增程车越造越多,但销量有点“涨不动了”;会被纯电车取代吗?多位专家解读→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8 21:12
行业竞争格局 - 增程式电动车赛道吸引越来越多车企入局,截至2025年已发布或计划上市的新车突破20款,极狐、小鹏、广汽埃安等品牌均在2025年10-11月首次推出增程车型[1][3] - 与理想汽车、问界等早期布局者不同,新入局者面临的市场环境已发生变化,增程车市场出现销量涨幅放缓的情况[3] 市场销量表现 - 2025年9月,增程车型批发销量为12.9万辆,同比增长8.7%,环比增长24.1%,但其同比增速明显不及同期纯电动车型的32.4%[3][4] - 从市场份额看,9月增程车型份额为9%,同比下滑0.9个百分点,而纯电动车型份额达到63%,同比增长4.7个百分点[5] - 回顾2024年全年,增程车型曾达到78.7%的高增长,但2025年增速显著放缓[3] 纯电动车增长驱动因素 - 纯电动车增速强劲的直接原因包括价格下调和电池、充电等技术升级[5] - 动力电池成本大幅走低是关键,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约60万元/吨回落至7万元/吨左右,降幅超过80%[5] - 800V高压快充架构技术已下沉至20万元以内市场,配合快充桩的加速普及,缓解了消费者的补能焦虑[6] 增程车型技术演进 - 为应对竞争,增程车型技术路径从“小电池+大增程器”向“大电池+小增程器”演进,通过加大电池容量提升纯电续航[7] - 2025年新上市车型如尊界S800、智己LS6、小鹏X9、零跑D19的电池容量普遍达63-80度,CLTC纯电续航超340公里,零跑D19更达500公里,相比2021年主流增程车型约33-40度的电池容量扩大近一倍[7][9] - 行业宣传侧重点转向让增程车型拥有比肩纯电动车的体验,同时以可加油带来的超长综合续航形成竞争力[9] 未来发展趋势与共识 -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至2040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预计达85%以上,其中纯电动车型占比将达80%[13] - 业内共识认为增程车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特定市场需求,但纯电动车型的占比将高于增程及插混车型的趋势将持续[11][12] - 行业观点从“技术路线之争”转向“场景适配”,针对不同用户的使用场景和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多种技术路线将并存[11]
增程车越造越多但销量“涨不动了”!刚入场的极狐、小鹏等还有机会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8 16:48
行业竞争格局 - 多家车企密集布局增程式车型,极狐阿尔法T5、小鹏X9超级增程、广汽埃安i60等品牌首次推出增程车型,截至2025年已发布或计划上市的增程式新车突破20款 [1][3] - 增程赛道吸引越来越多玩家入局,尚未布局的车企已所剩无几 [3] 市场销量表现 - 2025年9月,增程车型批发销量为12.9万辆,同比增长8.7%,环比增长24.1%,但同比增速明显不及同期纯电动车型的32.4% [4][5] - 2025年1-9月,增程车型累计批发销量为92.1万辆,同比增长14.3%,而2024年全年增程车型同比增幅曾达到78.7%的高增长 [4][5] - 从市场份额看,2025年9月增程车型份额为9%,同比下滑0.9个百分点,1-9月市场份额同比下滑0.8个百分点 [7] 技术发展趋势 - 增程车型技术路径从“小电池+大增程器”向“大电池+小增程器”演进,新上市车型电池容量显著提升,例如零跑D19搭载超80度电池,纯电续航达500公里,而2021年主流增程车型电池容量仅为33-40.5度 [9][10] - 新车型如尊界S800增程版、智己LS6增程版、小鹏X9超级增程版电池容量均在63度以上,CLTC纯电续航超340公里,较3至4年前电池容量扩大接近一倍 [9][10] 行业前景展望 -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至2040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预计将达到85%以上,其中纯电动车型占比将达到80% [13] - 业内共识认为增程车型仍有存在必要性,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从“路线之争”转向“场景适配”,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12] - 到2040年,初步判断仍有三分之一汽车需要由内燃机作为动力源或协同动力源,2030年内燃机将普遍混动化 [12]
增程车纯电续航越来越长,是进步还是偏离初心?
经济观察报· 2025-08-17 14:27
增程技术发展现状 - 增程技术从120公里纯电续航升至200公里耗时数年,而从200公里迈向400公里仅用一两年,电池包容量从十几度电增至五六十度电[1][2] - 增程动力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主流技术,凭借续航长、补能快等优势,市场销量高速增长[2] - 增程技术路径从"小电池+大增程器"向"大电池+小增程器"演进,智己汽车发布"恒星"超级增程技术,搭载66kWh电池,CLTC纯电续航超450km[2] 增程车型电池容量变化 - 2021年主流增程车型平均电池容量36.17kWh,到2023年增长至43.77kWh,增幅20.54%[4] - 2023年至2025年,平均电池容量从43.77kWh增至45.47kWh,两年间增长19.68%[5] - 2021年增程车型平均纯电续航140km,2025年续航超150km、200km、250km的车型占比分别为92%、48%和20%[5] 大电池增程驱动因素 - 动力电池单位成本从2013年2000元/kWh降至300元/kWh左右,降幅超80%[9] - 公共充电设施达409.6万个,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97.08%,乡镇覆盖率80.02%[9] - 家用慢充桩充电功率从2019年2.8kW提升至2024年5.5kW,年均增速14%[9] - 用户需求推动车企竞争焦点转向纯电续航,后入局者通过加大电池包寻找差异化[10] 大电池增程的利弊 - 车重每增加100公斤,纯电模式下电耗增加5%-8%,馈电模式下电耗增加8%-10%[12] - 大电池导致充电时间长,公共快充桩平均功率仅106.9kW,难以满足大容量电池快速充电需求[12] - 大电池增加轮胎磨损,两驱混动车或电车轮胎磨损率比四驱多1.7倍[13] 行业观点分歧 - 部分观点认为增程是过渡技术,随着电池技术成熟和补能网络完善,纯电将成为主流[16] - 另一观点认为增程已具备成为单独类别的可能,中国乘用车电动化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完成[16] - 对于电池包大小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应发展大电池,也有观点认为未来会回归小电池方案[16][17]
瞭望新15年: 超快充爆发元年,安全标准何时升级
高工锂电· 2025-05-02 17:35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历程 -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经历了15年发展,从2010年"十城千辆"起步,实现从0到1、从跟随到领跑的跨越,现已成为中国制造"新三样"代表[1][2] - 2025年将开启新15年征程,面临交通电动化全场景渗透、能源体系深度变革等挑战,需应对新应用场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产业格局变化[3] 超快充技术发展现状 - 2025年被行业视为超快充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爆发元年",技术正通过产品、场景、产能及配套体系四个维度快速渗透[3][6] - 产品端:华为与江淮合作的尊界S800增程版支持6C快充,比亚迪第二代刀片电池技术宣称峰值达10C,小鹏将5C快充下放至20万元以下车型[5][6] - 应用场景:商用车领域宁德时代天行系列、弗迪动力刀片电池支持4C快充,华为联合企业将推出超20款4C超充重卡;eVTOL领域快充技术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需求[6][7] 快充技术产业链布局 - 材料端:宁德时代2024年启动超70万吨高压实磷酸铁锂扩产,包括宜昌45万吨单体最大产能项目;负极材料扩产项目占锂电五大材料近半数[9] - 电池产能:台州弗迪新能源项目落地,规划22GWh年产能生产支持800V高压快充的刀片电池[9] - 基础设施:2024年新建充电桩中支持1000V高电压比例超80%,宁德时代、华为、比亚迪推出兆瓦级"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10] 快充技术安全挑战与应对 - 物理风险:快充导致电池内部温度短时超60℃,热管理系统承压;电化学风险包括负极锂枝晶析出刺穿隔膜,频繁快充加速电池老化[12] - 政策规范:2025版动力电池新国标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要求电芯热失控后电池包不起火不爆炸,并增加底部碰撞测试[13] - 技术解决方案:电芯层面采用磷酸铁锂正极、硅基负极优化电解体系;系统层面通过隔热材料(如二氧化硅气凝胶)、高效冷却设计(如CTP 3.0水冷板集成)实现热失控抑制;BMS系统实现±1.5℃温差控制[17][18][20]
动力电池迎“新大考”① | 超快充爆发元年,安全标准何时升级
高工锂电· 2025-04-07 18:18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是超快充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爆发元年”,但行业需构建并升级安全技术体系与规范以回应市场安全关切;新国标即将实施,行业正多维度构建动力电池安全防线,技术进步与安全标准协同关系到市场接受度和产业发展 [2][3][23] 超快充元年,四大信号勾勒爆发图景 产品端 - 超快充加速落地并向更广价格带渗透,华为与江淮合作的尊界S800增程版、比亚迪超级e平台展示主流车企补能效率战略升级 [4] - 小鹏汽车将超快充技术下放至20万元以下主流消费价格带,预计2025年支持高电压快充车型渗透率超三成;3C至4C快充技术下沉至10万到15万元经济型电动车市场 [6] 应用场景 - 商用车和eVTOL领域对快充电池需求迫切,宁德时代、弗迪动力、华为等企业在商用车领域有相关布局 [6] - eVTOL商业化落地离不开更高倍率动力电池支撑 [7] 相关产能 - 快充电池“铁锂化”趋势明显,高压实磷酸铁锂技术突破实现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同步提升 [7] - 宁德时代启动超70万吨高压实磷酸铁锂扩产计划,2024年负极材料扩产项目数量在锂电五大关键材料中占比近半 [8] - 台州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落地,规划年产能22GWh,生产支持800V高压快充平台的刀片电池 [9] 超充基础设施 - 2024年新建充电桩中支持1000V高电压比例超八成,2025年超充桩市场竞争白热化 [10] - 宁德时代、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发布“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理想、小鹏、小米等车企建设自有品牌超快充网络 [10] 安全大考来临,新国标为快充划定“红线” 安全挑战 - 超快充安全挑战来自物理层面大电流导致电池内部热量急剧累积,以及电化学反应中高倍率充电易导致负极表面析出锂枝晶 [11] 新国标变化 - 新国标首次增加“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对热失控最高安全等级要求跨越式提升,新增底部碰撞测试项目 [13] 企业应对情况 - 78%受访企业表示具备相应技术储备,能做到单个电芯热失控后电池系统不起火、不爆炸 [14] 解决方案 - 电芯层面追求“本征安全”,采用热分解温度更高的正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等,应用复合集流体等新技术,严格生产制造品控 [16][18] - 系统层面构筑“防火墙”,有“堵”和“疏”两种技术路径,智能化电池管理系统实时监控与早期预警 [1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