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SU7 Ultra版
icon
搜索文档
都市车界|新势力造车不能以车主生命为代价试错
齐鲁晚报· 2025-10-15 16:01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追求性能跃进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被忽视的安全隐忧,行业必须将安全置于首位,技术创新应服务于生命保障 [1][10][11]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安全风险 - 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后存在无法正常弹出的风险,导致救援受阻,电子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的98% [2] - 电控门锁在极端碰撞下存在三重失效风险:碰撞信号传输失败、电源线路中断或电子模块受损 [2] - 小米SU7系列的半隐藏式门把手机械备份拉手设在车门下方储物格内前部,紧急情况下外部救援人员难以快速找到 [2] 加速性能与安全标准错配 - 小米SU7等新能源车型强调强劲加速性能(如Ultra版1.98秒破百),但对驾驶员技能要求更高,普通车主可能无法应对突发情况 [3] - 性能跃进需要更严苛的安全标准匹配,包括电池系统防护、车身结构强度和制动可靠性,若安全性滞后则可能构成风险 [3] - 小米35岁以下用户占比68%,其中女性车主达41%,而中国车市30岁及以下用户仅占20%,年轻用户可能低估加速性能的风险 [3] 智能驾驶技术滥用与认知误区 - 车主过度依赖智能驾驶系统,误将其等同于自动驾驶,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事故中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且处于NOA状态,但AEB功能不响应锥桶等障碍物 [6] - 电商平台公开售卖“智驾神器”,通过欺骗驾驶员监控系统使系统误判驾驶员在操控,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 [6] - 车企在宣传中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用夸张营销误导消费者,导致车主对系统产生过度信任 [8] 驾驶素质与车辆特性错配 - 新能源车的智能驾驶、能量回收和单踏板模式等技术大幅改变驾驶习惯,但车主缺乏足够认知和适应能力 [5][7] - 小米仅通过“前300公里限制动力输出”的新手模式驯化性能,而保时捷要求购买GT2 RS的车主必须参加赛道培训,软限制对习惯手游操作的Z世代可能形同虚设 [4] - 单踏板模式需要驾驶员重新适应能量回收与制动配合,若操作不当易引发追尾事故,车企在销售中过度强调“简单易用”却忽视安全教育 [7] 行业政策与安全要求强化 - 工业和信息化部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全面强化车企智能化、网联化生产准入安全要求,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等能力 [8] - 新规旨在解决智能化、网联化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并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障 [8] - 为顺应电动化发展趋势,新规合并了新能源汽车准入审查要求,并针对性优化部分研发能力要求以减轻企业负担 [9]
未验车先交钱?小米汽车又陷“霸王条款”争议
犀牛财经· 2025-08-12 14:17
核心争议事件 - 小米汽车被曝要求消费者在车辆未交付状态下提前支付尾款 若拒绝支付则订单取消且定金不退 [1] - 涉及车型主要为小米SU7 Ultra版和小米YU7 有消费者被要求在车辆待生产且交付周期达22-25周时7天内付款 [2] - 部分车主被要求提前半年支付尾款 车辆处于待生产状态且交付需半年以上时即收到付款通知 [2] 协议条款问题 - 公司购买协议规定锁定订单后有权随时通知支付余款 未按期支付构成根本违约 公司可取消订单且不退定金 [4] - 协议未对"随时通知"给出具体限定条件 与公司此前公开声明中"支持验车后付尾款"的承诺存在矛盾 [4] - 2024年已有用户因未及时支付尾款导致订单被顺延需重新排队 同类争议持续存在 [4] 行业对比 - 造车新势力品牌如特斯拉 蔚来等普遍允许验车后支付尾款 明确以车辆到店作为付款前提 [5] - 传统车企如比亚迪 吉利等采用首付加提车时结清尾款模式 [5] - 小米汽车未验车先交钱的做法被指十分不规范 [5] 公司运营背景 - 公司2025年7月交付量突破3万台 处于快速攀升阶段且用户基数扩大 [5] - 交付流程规范化需求凸显 市场表现亮眼背景下运营规范性问题受关注 [5]
雷军,撞上「最艰难」时刻
创业邦· 2025-05-16 18:09
雷军创业历程与低谷应对 - 首次创业三色公司因缺乏经验失败,及时止损退出[6] - 金山时期主导"盘古"办公套件销量远低于预期,通过站店销售找到产品与市场脱节问题[6][12] - 卓越网因错过互联网和电商风口失败,促使形成"顺势而为"商业哲学[6][12] - 2015年小米手机供应链危机导致销量下滑,通过雷军亲自接管研发和供应链实现逆转[7][8][13] - 资本市场低谷期股价从17港元跌至8港元,投资者质疑倒逼管理升级[8] 小米汽车发展现状 - 2024年一季度小米手机重返中国市场第一,汽车业务开局强势[9] - SU7首年交付量达20万辆,创造车新势力纪录[13] - 事故前产能不足是主要困境,订单量远超预期[14] - 采用雷军个人IP+极致性价比+粉丝经济的传统打法快速起势[18] SU7事故影响分析 - 安徽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引发行业对智驾安全性的全面反思[4][9] - 事故后雷军缺席重要行业活动,内部价值观大赛讲话承认面临"最艰难时期"[4][9] - 舆论风向突变导致形象落差,前期树立的标杆效应反噬[9] - 暴露汽车工业安全要求与消费电子营销逻辑的本质冲突[18] 危机应对与战略调整 - 内部召开系列会议聚焦系统性解决方案,强调超越用户预期[16][17] - 需从"互联网速度"转向"制造业精度",加大研发验证投入[18] - 计划弱化创始人标签,推动组织去中心化重构[18][19] - 5月底将发布自主研发手机SoC芯片玄戒O1强化技术标签[18] 行业竞争态势 -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和消费市场已成熟,小米入场时机精准[3][13] - 三星从手机供应链主导方转为汽车领域追赶者,掌门人主动拜访小米[13] - 行业竞争焦点从营销转向安全和技术积累[9][18]
雷军,撞上「最艰难」时刻
36氪· 2025-05-16 16:31
雷军近期面临的挑战 - 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事故责任尚未明确[1] - SU7 Ultra版因官方限制1500匹马力及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不符宣传引发争议[1] - 事故后公司取消15周年司庆公开活动,雷军缺席上海车展[1] - 雷军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期,主要因舆论危机和社会关注度陡增[2][6] 小米汽车业务现状 - 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时技术供应链和用户消费习惯已成熟,首年交付量达20万辆[1][8] - 事故前销量令友商艳羡,资本市场表现亮眼,雷军个人IP流量助推业务快速起势[1][11] - 当前主要矛盾从产能不足转向安全质疑,需从互联网速度转向制造业精度[11] 雷军创业历程中的关键转折 - 早期三色公司创业失败因零经验犯错,盘古办公软件销量不及预期致金山濒临倒闭[2][7] - 卓越网因错过互联网和电商风口被亚马逊收购,促使雷军形成"顺势而为"商业哲学[3][8] - 2015年小米手机供应链危机致销量下滑,雷军亲自接管手机部并实现业务逆转[3][8] - 2018年港股上市后股价从17港元跌至8港元,遭投资者严厉批评[4] 危机应对方法论 - 通过每日23次会议高强度介入业务,如2016年亲自抓手机研发与供应链[8] - 强调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需用超预期产品重建口碑[10] - 当前正推动组织去中心化改革,弱化创始人标签以降低系统性风险[11] - 计划5月底发布自研手机SoC芯片玄戒O1强化技术标签[11] 行业影响与反思 - 事故促使全行业重新审视智驾安全标准,可能延缓技术推广节奏[6] - 新能源汽车行业需平衡营销速度与安全敬畏,存在消费电子与汽车制造逻辑冲突[11] - 小米汽车案例显示跨界企业需完成从个人IP驱动到体系能力建设的转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