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
icon
搜索文档
观车 · 论势 ||好政策,更要执行好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7 11:16
政策修订与实施 - 修订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于6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大型企业应自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 [1][2] - 几乎所有主流车企在6月10日~11日发声响应新规,承诺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内 [1] - 政策禁止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避免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2] - 政策规范了"背靠背"条款,禁止以第三方付款作为支付条件 [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当前企业利润走低、资金链吃紧,中小零部件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1] - 汽车行业"价格战"迫使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年降,幅度达到10% [1] - 经济增速放缓、供需关系失衡导致企业支付能力普遍下降,政策执行面临客观阻碍 [3] - 不同领域、规模的中小企业在账期上有不同特点和需求,需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 [4] 政策执行机制 - 建议依据拖欠金额、时长及主观恶意程度制定差异化罚款标准 [3] -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将故意拖欠企业列入黑名单 [3] - 对情节恶劣的拖欠行为,建议追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4] - 相关部门应定期评估不同行业、规模企业的账期情况,动态调整政策 [5] 行业支持措施 - 对制造业应制定个性化支付条款,深入调研资金流转规律 [4] - 对小型企业,政策应予以倾斜,鼓励核心企业优先现金支付 [4] - 对中型企业,鼓励通过供应链金融与上下游建立稳定关系 [4] -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情况下,可适当缩短账期限制或提供财政补贴 [5] 行业重要性 -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汽车行业尤为重要 [5] - 解决中小企业账期问题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5]
60天账期≠60天回款!车企账期仍普遍超200天?什么原因→
第一财经· 2025-06-16 07:58
行业动态 - 头部车企近期密集表态规范供应商付款账期,近20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但市场对计算规则和支付方式仍有担忧 [1] - 6月15日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供应链金融新规正式落地实施,规范5万亿元规模的"影子票据"市场 [1] - 截至2024年4月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接近26万亿元,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70.3天,比5年前延长半个月 [4] 支付方式分析 - 目前车企非现金支付方式主要有票据(银票、商票)和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后者因缺乏监管和信披不透明而备受争议 [1] - 8家A股上市车企去年末约1.7万亿元负债中,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约7640亿元,其中应付票据2156亿元(占比28%),应付账款5484亿元(占比72%) [6] - 银票在票据中占据绝对规模,商票占比不足5%,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的银票使用占比分别接近98%和99.61% [6] 账期问题 - 部分车企"60天账期"计算规则不明确,可能导致供应商实际回款时间仍长达8个月 [5] - 8家A股上市车企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差异较大,广汽集团最低为113天,海马汽车最高为270天 [8] - 比亚迪应付账款规模从2018年251亿元增长到2023年2416亿元,6年增长近9倍 [15]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 -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市场规模2024年已达4.4万亿元,融资额约3万亿元 [12] - 与票据相比,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期限不限(部分达2年以上)、信息披露要求缺失、融资机构选择更广 [11] - 部分核心企业通过拖延结算时间或设定较长电子债权凭证期限变相延长账期,少数凭证付款期限可长达2年以上 [14] 监管与规范 - 新规明确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付款期限原则上应在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1年 [19] - 新规强调真实贸易背景基础,明确平台作为信息服务中介角色,收紧银行作为资金方的行为约束 [19] - 监管鼓励"脱核不离核"模式,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依赖转向更加注重数据信用 [21] 行业观点 - 供应链金融工具本身并非导致账期延长的"原罪",监管有待完善是客观事实 [1] -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推出的初衷是化解产业链"三角债"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被部分企业异化 [12] - 行业最大风险在于核心企业自建平台,可能形成对中小供应商的多层盘剥 [13]
60天账期≠60天回款!车企账期仍普遍超200天?什么原因→
第一财经· 2025-06-16 07:58
车企供应链金融现状 - 头部车企近期密集表态规范供应商付款账期,近20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但市场担忧账期计算规则不明确以及非现金支付方式缺乏透明度[1] - 非现金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票据(银票、商票)和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后者因缺乏监管和信披不透明在汽车、建筑等领域被部分核心企业滥用[1] - 6月15日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供应链金融新规正式实施,对5万亿元规模的"影子票据"市场进行规范[1] 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结构 - 8家A股上市车企去年末约1.7万亿元负债中,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合计7640亿元,其中应付票据2156亿元(占比28%),应付账款5484亿元(占比72%)[7] - 银票在票据中占据绝对规模(占比95%以上),商票占比不足5%,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的银票占比分别达98%和99.61%[7] - 比亚迪和广汽集团商票使用比例较高,分别占其应付票据的53%和37%,但比亚迪总体票据支付规模较小(24亿元)[8] 应付账款周转情况 - 8家A股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差异较大,广汽集团最低(113天),海马汽车最高(270天),北汽蓝谷、长安汽车、上汽集团、长城汽车、比亚迪分别为248天、205天、164天、127天[9] - 2018-2024年,上汽集团、广汽集团、比亚迪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从58天、71天、80天延长至110天、75天、125天[17] - 比亚迪"迪链"平台上线后应付账款规模6年增长近9倍(从251亿元增至2416亿元),远超同行73%-441%的增幅[17]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监管动态 -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市场规模已达4.4万亿元,融资额约3万亿元,但此前缺乏监管被视为"影子票据"[10][13] - 新规明确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付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最长1年,并强化信息披露要求[20] - 电子债权凭证具有强制性和封闭性特点,核心企业可能通过拖延结算或设定长期限(部分达2年以上)变相延长账期[15][16] 行业规范与争议 - 北汽集团和上汽集团承诺全面取消商票支付,但行业全面取消可能性不大[6][9] -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初衷是解决"三角债"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但存在被核心企业异化为占款工具的风险[14] - 部分核心企业自建平台形成对中小供应商的多层盘剥,包括抬高利率和增加融资成本[14] - 新规强调真实贸易背景,明确平台中介角色,收紧银行资金方行为约束,推动监管向票据标准靠拢[20]
深度|行业热议车企账期,供应链金融工具该背锅吗?
第一财经· 2025-06-15 23:56
车企供应链金融规范 - 头部车企密集表态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但多数未明确计算规则[1] - 近20家车企已发布相关通知,北汽和上汽承诺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5] - 非现金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票据(银票占比98%)和应收账款电子凭证[6] 应付账款现状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26万亿元,平均回收期70.3天[4] - 8家A股上市车企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合计7640亿元,其中应付票据2156亿元(商票占比不足5%)[6] - 头部车企欠款周转天数多在100天以上,最高达270天[8]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 - 市场规模已达4.4万亿元,融资额约3万亿元[11] - 被部分核心企业滥用导致账期拉长,最长付款期限可达2年以上[12] - 比亚迪应付账款6年增长9倍至2416亿元,周转天数从143天增至127天[14] 监管政策 - 六部门联合印发供应链金融新规,明确付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16] - 要求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信息披露标准向票据看齐[16] - 强调真实贸易背景,规范融资定价和收费要求[16] 行业影响 - 中小车企若全面取消供应链金融工具将面临较大现金流压力[2] - 电子银票因贴现成本低、可拆分流转成为主流支付工具[6] - 核心企业自建平台存在抬高利率、多层盘剥供应商的风险[11]
21专访丨中企云链董事长刘江:发展供应链金融需秉持契约精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12:16
产业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 数字化和平台化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两大核心趋势 数字化技术解决了产业与金融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平台化理念将核心企业、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链接成网 实现信息对称和高效融资[3] - 供应链金融新规出台后 行业获得监管认可 更多银行和核心企业加入商业模式体系 监管明确"主体信用"、"数据信用"、"物的信用"三大维度 推动产融数字化规范发展[4]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创新 - 中企云链通过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破解企业融资瓶颈 核心企业在线对应付账款主动确权 供应商可即时凭证融资 该凭证具有可拆分、可流转特性 提升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2][4] - 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部门政策肯定供应链金融对银行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赋能作用 应收账款数字化工具获得政策支持[4] 行业发展痛点与建议 - 行业存在自建平台垄断和低价竞争问题 需防范商业模式异化为不正当盈利工具 低价竞争可能对行业造成伤害[5] - 微观操作痛点包括银行要求供应商多开户限制 以及个体工商户融资受限问题 需与监管机构及银行持续沟通优化[6] - 契约精神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 需推动核心企业发挥"链长"作用主动履约 银行才能更积极服务中小企业 监管督导是维护契约精神的重要外力[7]
40万亿供应链金融市场迎新规 直击哪些行业潜规则?
中国经营报· 2025-05-12 18:41
供应链金融新规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自2025年6月15日起施行 [1] - 2023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规模达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88% [1] - 新规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调整完善,重点升级风险防控领域条款 [1]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监管 - 要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对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和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开展自律管理 [1] - 上海票据交易所负责组织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信息归集和统计监测 [1] -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付款期限原则上应在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1年 [5] 供应链金融平台定位 - 新规明确供应链金融平台"去金融化"信号,回归信息平台定位而非信用平台 [2] - 平台可以参与撮合但不能参与资金交易 [2] - 鼓励开发基于订单、存货、仓单等动产和权利的融资产品 [2] 核心企业行为规范 - 禁止核心企业滥用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1] - 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或不当增加中小企业应收账款 [5] - 不得要求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 [5] - 不得以应收账款确权有关名义对链上企业收费或获取不当费用返还 [6] 风险防控体系 - 构建信用风险全链条防控体系 [3] - 新增"票据"为核心企业的全口径债务监测对象 [3] - 以"财务状况恶化"替代"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持续为负"作为风险预警指标 [3] 中小企业权益保障 - 规范各类主体对链上企业的收费行为 [6] - 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应合理制定服务收费标准并公示 [6] - 及时停止为存在债务问题的应收账款债务人新开立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提供服务 [6]
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供应链金融业务迎严监管
广州日报· 2025-04-30 23:08
供应链金融新规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五部门发布《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将于2025年6月15日起施行 [1] - 新规旨在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规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1] - 近年来供应链信息服务系统在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核心企业信用过度扩张风险、系统缺乏设立标准等问题 [1] 中小企业权益保护措施 - 明确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付款期限原则上应在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1年 [2] - 禁止核心企业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或不当增加应收账款 [2] - 禁止强制链上企业与特定融资方以高于合理市场利率的水平获取融资服务 [2] - 核心企业不得以应收账款确权名义对链上企业收费或获取不当费用返还 [2] 金融机构业务规范 - 商业银行需建立健全基于核心企业的全口径债务监测机制 [3] - 严防对核心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 [3] - 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多样化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 [2] - 支持中小企业开展信用贷款及基于订单、存货、仓单等的质押融资业务 [2] 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要求 - 未获许可不得开展支付结算、融资担保、保理融资或贷款等金融业务 [3] - 不得直接或间接归集资金,防止信息中介异化为信用中介 [3] - 应合理制定服务收费标准并公示或协议约定 [2] -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将开展自律管理和风险监测 [3] - 上海票据交易所将组织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信息归集和统计监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