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系统

搜索文档
亚太科技2025年中报简析:增收不增利,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
证券之星· 2025-08-27 07:0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37.25亿元,同比增长4.12%,归母净利润2.08亿元,同比下降15.46% [1]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3.25%,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下降7.77% [1] - 毛利率12.04%,同比下降6.49%,净利率5.59%,同比下降18.79% [1] - 三费占营收比3.3%,同比增长6.1%,每股收益0.17元,同比下降14.43% [1] - 货币资金5.81亿元,同比下降24.02%,应收账款21.4亿元,同比增长16.99% [1] - 有息负债15.4亿元,同比增长35.33%,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02元,同比下降107.63% [1] 业务运营 - 营业收入增长因销量增加及铝锭价格上涨,营业成本增长因产量增加及人工成本上升 [2] - 研发投入增长23.48%,因子公司亚通科技轻量化高性能铝合金提质项目及航空用高性能高精密特种铝型材制造项目推进 [3] - 在建工程增长37.54%,因年产200万套新能源汽车用高强度铝制系统部件等项目投入增加 [2] - 长期股权投资下降5.34%,因被投资方经营损益按权益法核算 [1]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85.01%,因购建固定资产及到期现金管理产品 [3] 产能布局 - 公司推进航空用高性能高精密特种铝型材制造项目、年产200万套新能源汽车用高强度铝制系统部件项目等 [6] - 汽车轻量化铝材制品东北总部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目前按计划推进中 [7][8] - 项目布局涵盖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家用空调等领域,支持新兴市场拓展 [6]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是全球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和轻量化系统部件材料重要供应商,2024年热管理产品营收超30亿元,占营收42% [11] - 汽车轻量化产品营收近31亿元,占营收41%,终端客户包括比亚迪、理想、丰田、奔驰等 [11][12] - 在航空航天领域产品包括飞机液压、制动、密封等系统用高强度铝合金材,已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认证并批量供货 [5][6] 发展战略 - 公司聚焦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热管理等高端铝材应用行业 [13] - 目标成为全球轻量化合金材料质量最优、市场份额最大的供应商 [13] - 未来将提升产能及深加工能力,优化全球化产能布局,推进数字化和ESG行动 [13] 股东回报 - 2024年半年度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6元,共计1.97亿元,2024年度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0元,共计2.47亿元 [9] - 公司审议通过2025年度中期分红安排及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 [10] 机构持仓 - 中银新华中诚信红利价值指数发起A持有26.09万股,为新进十大股东 [4] - 泰信优势增长混合持有7.84万股,为新进十大股东 [4]
北特科技股价微跌0.14%,泰国生产基地完成注册手续
金融界· 2025-08-19 04:07
股价表现 - 8月18日股价报43.13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06元,跌幅0.14% [1] - 当日成交量为128250手,成交金额达5.54亿元 [1] 主营业务 - 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产品包括转向系统、悬架系统等汽车关键零部件 [1] - 业务涉及人形机器人、汽车热管理等领域 [1] 海外扩张 - 泰国生产基地已完成相关公司注册手续 [1] - 此前公司董事会已通过相关投资议案,计划在新加坡及泰国设立子公司及孙公司建设生产基地 [1] 经营动态 - 有机构研报指出公司上半年主业稳健增长 [1] - 公司正在布局行星滚柱丝杠产能 [1] 资金流向 - 8月18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517.30万元 [1] -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入3486.07万元 [1]
比亚迪电子20250806
2025-08-06 22:45
比亚迪电子 20250806 电话会议纪要总结 1 行业及公司概况 - 纪要涉及公司为比亚迪电子[1] - 2024年收入未达预期(4100-4300亿元),增长主要来自收购捷普结构件(约200亿规模)和母公司汽车出货量提升[2][4] - 消费电子仍是主要收入来源(1400亿元),其中零部件业务350亿元,手机/平板组装1050亿元[4] - 新型智能产品(户储/无人机/3D打印/服务器)收入150亿元,同比下滑[4] - 新能源车业务收入205亿元(同比+45%),由车机出货及新产品(热管理/悬架系统)推动[4] 2 核心财务数据与预期 - **2024年业绩**:收入同比+36%至约1000亿元,净利润42-43亿元(低于预期)[4] - **2025H1预期**: - 总收入1900-2000亿元(同比+20%)[6] - 净利润50-55亿元,对应PE 13-15倍(估值低于同业)[11] - 消费电子需求未显著提升,北美大客户收入稳定(约1000亿)[5] - 智能产品体量170-200亿元,新型服务器收入预计从4亿增至30-50亿[5][6] - **汽车业务**:增速或不及预期50%,但增量仍有望达70-80亿元(自驾预控制器下半年放量)[6] 3 业务发展重点 - **消费电子**:高端手机(苹果新机改款)增量[7] - **汽车业务**: - 自驾预控制器、热管理、悬架系统提升单车价值[2][7] - 2025年起自动驾驶领域放量,海外销量或超预期[12] - **AI服务器零部件**:液冷/电源管理/连接器通过北美客户认证,2026年或成利润重要来源[14] - **机器人领域**:物流机器人(AMR)及机器手臂布局,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提升[13] 4 市场关注点与风险 - 自驾预控制器需求及研发费用投入受关注(2024Q4利润因股权激励/研发投入低于预期)[8] - 2025Q1利润同比微增2%,高端手机出货比例下降影响利润率,Q2有望恢复[8][9] - AI服务器零部件2025年表现低于预期(行业升级放缓)[14] 5 其他重要事项 - **股票回购**:完成2亿元回购,提振市场情绪及股价[10] - **股权激励**:回购股份用于激励,显示发展信心[7][10] 6 未来展望 - 自动驾驶、机器人、AI服务器零部件驱动中长期增长潜力[15] - 汽车业务单车价值量持续提升,股价仍有上涨空间[11][15] (注:所有数据引用自原文标注的[序号],单位已统一为人民币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