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方竹笋
icon
搜索文档
三产融合 民族村寨这样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8 06:42
基础设施建设 - 小谷溪村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8公里水泥路面建设,实现公路"户户通",带动3200亩茶叶种植及湖羊养殖、茶叶加工、乡村民宿等产业[11] - 堰塘村通过政府投资修建沟渠、蓄水池,甜橙亩产达2500斤,并引进龙头企业建设提灌站、水肥一体化系统和农机设备[12] - 当前果品分拣贮藏和冷链运输仍是堰塘村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12] 产业转型与升级 - 仙峰苗族乡从煤矿经济转型,新造方竹林7万多亩,总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去年采摘量8300吨,部分鲜笋进入长三角盒马鲜生及东南亚市场[17] - 方竹笋加工厂和竹文旅带动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4亿元[18] - 马边县劳动镇聚集12家标准化茶叶加工企业,3家获得欧盟、美国、日本有机认证,有机茶收购价为市场价近2倍[19] 乡村旅游发展 - 茗新村"彝步千年·文旅新寨"综合体融合彝绣、民族歌舞等非遗体验,民宿节假日订单爆满[20] - 卡莎莎乡村度假区通过特色冷餐会、民谣演唱、DIY美食等项目提升吸引力,暑期入住率达95%以上,客源覆盖成都、重庆及北京、深圳[21] - 仙峰苗族乡农家乐通过标准化培训实现9间客房年纯利5-6万元[23] 政策支持与成效 - "十四五"期间四川投入15亿元支持235个民族村寨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超20%[24] - 赤水河甜橙品牌计划打造种植、加工、旅游一体的产业链[14] - 小谷溪村通过直播带货单场下单量超200单,并与快递公司合作提升物流效率[14]
精深加工助力贵州特色竹笋产业发展
贵州省竹产业发展政策与规划 - 贵州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构建食物多元化供给体系与节约长效机制,重点发展竹产业作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1] - 贵州省笋用竹林面积达300万亩,鲜竹笋年产量超58万吨,其中方竹笋28万吨、毛竹笋30万吨 [1] - 竹产业被纳入"森林粮库"开发战略,成为落实大食物观理念的重要实践 [1] 竹资源分布与品种优势 - 贵州省竹林总面积506万亩,实现全域化覆盖,形成"山山有竹、四季产笋"生态格局 [2] - 方竹笋蛋白质含量12%、脂肪仅0.4%,具有高营养低热量特性,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2500米的大娄山地区 [2] - 桐梓县拥有全球最大原生方竹资源(超100万亩),赤水市主产楠竹笋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2] - 形成大娄山、赤水河、武陵山、清水江四大竹产业带,覆盖桐梓、赤水、习水等核心产区 [3] 竹笋加工产业现状 - 桐梓县建成中国最大方竹笋加工枢纽,年加工能力1.2万吨,年产值1.28亿元,配备12条现代化生产线 [4] - 赤水市2024年竹笋全产业链产值10.76亿元,加工销售14万吨,全市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90亿元 [4] - 采用液氮速冻工艺使水煮笋保鲜期达24个月,赤水市引入压榨技术解决鲜笋储存难题 [4] - 红赤水集团开发调味笋等深加工产品,年加工量超3万吨,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 [4] 市场拓展与销售网络 - 销售市场从川渝扩展至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赤水合作社2024年向上海销售竹笋收入3484万元 [5] - 赤水合作社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建立分拣加工中心,成为珠海菜篮子稳供企业,与上海蔬菜集团等建立直供合作 [5] - 通过价格联动机制将赤水冬笋收购价与上海杭州市场接轨,带动数万户竹农增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