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巡逻车
搜索文档
 数绘未来出行,车路云一体化可感可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2 19:14
 嘉兴桐乡“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建设 - 嘉兴桐乡是全国“车路云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 致力于打造“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和“强大的云” [1] - 桐乡市已启动普通公路智慧化提升项目 以G320国道桐乡段为试点 部署14个路口的智能网联基础设施 [5] - 该项目是浙江省“一廊两翼全网”高品质数字化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解决国道智能化水平不足等问题 [6]   上元智行公司业务与技术 - 上元智行九月份最新研发并投入使用了L4级无人驾驶巡逻车 搭载2个激光雷达、11个摄像头和传感器 [3] - 公司拥有各项专利50余项 已有6800多辆无人驾驶车辆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 [3] - 新款车型上市前需进行等效30万公里的耐久测试 覆盖18种不同路况 测试持续约半个月 [5]   产业链生态与企业集聚 - 桐乡市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已集聚60多家规上企业 涵盖从新能源材料到关键零部件的核心环节 [5] - 产业链依托国家级超算中心“乌镇之光”的强大算力 构建起紧密的产业生态 [5] - 智慧化建设旨在吸引科技企业集聚 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7]   核心技术应用与解决方案 - 智慧路口融合多元感知、5G-A通感一体等技术 部署激光雷达、低时延相机等设备实现车道级事件毫秒级识别 [6] - 借助中国移动5G-A网络的超低时延、高可靠通信能力 并构建“空中+路侧”立体化监测网络 [6] - 通过一体化数据链推动物流无人机与地面车辆协同调度 [7]   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 - 桐乡市正积极推动《桐乡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的立法程序 为无人驾驶车辆上路提供法律依据 [7] - 支持无人车示范运营 同时推动跨区域牌照互认机制 解决车辆跨区域测试和运营难题 [7] - 智慧公路建设经验将逐步推广 旨在为全国普通公路数字化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桐乡模式” [7]
 五菱汽车业绩超预期 溢利同比大涨306% 无人车业务造就想象空间
 智通财经· 2025-08-26 22:1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录得约40.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加2.0% [1] - 毛利约为4.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加13.5% 毛利率从去年同期10.8%增长至12.0% [1] - 溢利达到8580.9万元人民币 同比大幅增加306.2% [1]   业务分部业绩 - 汽车零部件及其他工业服务业务收入约28.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2% 经营溢利约为7787万元人民币 同比增加2.6% [1] - 汽车动力系统分布取得收入约8.6亿元人民币 [1] - 商用整车分部总收入约为3.1亿元人民币 [1]   客户与市场拓展 - 上半年累计获得46个客户共计125个专案定点 包括SGMW 长城 北汽福田 奇瑞等老客户以及上汽乘用车 郑州宇通 潍柴新能源等新市场 [2] - 海外市场在越南VINFAST 印尼 土耳其等市场斩获后桥 电池箱盖等项目 [2] - 向拓展客户的销售额继续突破10亿元人民币大关 [2]   产品与技术发展 - 微型电动驱桥产销累计已突破200万套件 同轴式电驱桥配套长安 江淮 吉利等车企 [3] - 热气胀产品拓建第二条生产线 承接长城 比亚迪等知名车企中高端车型配套订单 [3] - 公司拥有超200万台套汽车零部件的综合年生产管理能力 [3]   动力系统与商用整车业务 - 动力系统分部上半年发动机完成约7.7万台 铸造件收入约2.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4.5% [3] - 商用整车分部国内外销量靓眼 包括山东南山国际高尔夫球车160台国内大单以及海外销售552台五菱观光车和高尔夫球车 [3]   新兴业务布局 - 着手成立无人驾驶开发和运营科技企业 以公司化独立运营 [4] - 已自主研制出前后桥 EPB EHB等核心底盘零部件 推出移动充电机器人 无人驾驶巡逻车 无人驾驶观光/接驳车等产品 [4] - 移动储能充电车已投放于南宁 天津 宁波 上海 柳州等市场 并出口至东南亚 欧洲等海外地区 累计投放数百台 [4]   未来发展战略 - 持续调整产品结构 推动零部件业务加快转型升级 [4] - 强化汽车服务与销售的协同能力 提升品牌竞争力 [4] - 驱动动力系统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继续抢抓国内外市场机遇 做大新能源整车业务 [4]
 五菱汽车(00305)业绩超预期 溢利同比大涨306% 无人车业务造就想象空间
 智通财经网· 2025-08-26 22:17
 核心财务表现 - 总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2.0% 毛利率提升至12.0% [1] - 毛利4.8亿元同比增长13.5% 溢利8580.9万元同比大幅增长306.2% [1] - 经营效率提升主要源于毛利率改善和精细化费用管理 [1]   业务分部表现 - 汽车零部件及工业服务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5.2% 经营溢利7787万元增长2.6% [1] - 汽车动力系统分部收入8.6亿元 商用整车分部收入3.1亿元 [1] - 动力系统分部发动机产量7.7万台 铸造件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4.5% [3]   客户拓展与市场布局 - 上半年获得46家客户125个专案定点 新开拓上汽乘用车/郑州宇通/潍柴新能源等客户 [2] - 海外市场斩获越南VINFAST/印尼/土耳其等项目 山东日照基地增强华东区域辐射力 [2] - 向拓展客户销售额连续突破10亿元 覆盖长城/奇瑞/赛力斯/比亚迪/长安等头部车企 [2]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微型电动驱桥累计产销超200万套 同轴式电驱桥配套长安/江淮/吉利实现商业化 [3] - 热气胀产品扩建第二条生产线 承接长城/比亚迪中高端车型订单 [3] - 具备超200万台套汽车零部件年产能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新兴业务布局 - 成立无人驾驶开发运营科技企业 2018年起已研制核心底盘零部件及多款无人驾驶产品 [4] - 移动充电机器人/无人巡逻车/观光车等产品已投放南宁/天津/上海及海外市场 [4] - 截至2024年底移动储能充电车累计投放数百台 出口东南亚及欧洲地区 [4]   战略发展方向 - 推动零部件业务转型升级 强化汽车服务与销售协同能力 [4] - 提升动力系统核心竞争力 抢抓国内外新能源整车市场机遇 [4] - 深化"传统能源技术升级+新能源零部件集成开发"产品布局 [2][4]
 1600亿,香港杀疯了
 投中网· 2025-07-21 15:12
 香港招商引资成果 - 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超过13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在香港开设或拓展业务,带来逾1600亿港元的外来直接投资,并创造了逾1.9万个新职位 [4] - 从企业来源地看,将近一半企业来自中国内地(630家),其次是美国、英国、新加坡和加拿大 [4] - 前五大行业分别是金融服务及金融科技、创新及科技、家族办公室、旅游及接待、商务及专业服务 [4]   内地企业在香港的布局 - 宁德时代在香港科学园设立科技创新研发中心,计划在五年内投资十多亿港元,招聘500多人 [8] - 宁德时代在香港设立研究院,这是其在全球的第六大研发中心 [8] - 微众银行的子公司微众科技在香港成立,重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提供数字金融与数字基建解决方案 [9] - 百度在香港数码港筹办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智能驾驶业务落户香港 [14] - 理想汽车计划在港投资20亿港元设立芯片研发中心 [14]   香港的营商环境优势 - 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且股票、外汇、债券、期货等金融市场活跃 [10] - 港交所上市规则相对灵活,审批周期短于内地资本市场 [10] - 香港实行低税率政策,税制简单,企业税务负担小 [10] - 绝大多数商品在香港可自由进出口,物流体系发达 [10]   创新及科技企业在香港的发展 - 驭势科技在香港国际机场落地无人驾驶拖车项目、无人驾驶巡逻车、无人驾驶巴士等,实现了超千天完全无人驾驶常态化运营 [12] - 驭势科技以香港为桥头堡,把业务拓展到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 [12] - 香港设立100亿港元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引导市场资金投向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 [15] - 香港在"创科创投基金"中调配15亿港元与业界配对成立联合基金 [15]   香港的政策支持 - 香港财库局公布《有关香港推行公司迁册制度建议咨询总结及立法建议》,通过放宽财务报表规定、延长撤销注册期限、为迁入公司提供"退出税"抵免等措施,吸引外地公司"落户"香港 [15]
 从项目攻坚到生态赋能:一文看懂五菱汽车无人驾驶的进化密码
 格隆汇· 2025-05-30 13:24
 管理进化   - 2016年12月公司启动菱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定位为汽车产业专业化垂直型"双创"载体,聚焦汽车新四化、智能制造和汽车后市场领域,构建全流程创新孵化链条 [1]   - 2018年低速无人驾驶项目获得10万元创新种子基金支持,成立项目组开始自主研发无人驾驶车辆,并逐步完善"产品研发-示范运营-制造-市场-售后"全流程管理架构 [2]   - 2025年计划成立无人驾驶开发和运营科技企业,以公司化独立运营集中技术和创新资源 [2]     定位升级   - 2020年11月无人物流车在专用车厂投入使用,配备GPS定位系统、视觉传感器等实现工位精准配送 [6]   - 自主研制出前后桥、EPB、EHB等核心底盘零部件及车规级线控底盘,推出移动充电机器人、无人巡逻车、观光接驳车等10余种产品 [6]   - 菱御2.0智能驾驶系统搭载三维立体感知系统和线控底盘,已交付柳钢集团和武汉理工大学用于接待、观光场景 [6]     场景突破   - 早期布局集中于厂区物流场景,后拓展至电网调峰、景区、商圈等多元场景,推出4款支持V2G技术的移动充电机器人 [8]   - 移动储能充电车截至2024年底在南宁、天津等国内多地及台湾、东南亚、欧洲累计投放数百台,实现产值约2100万 [11]     资源重构   - 初期资源依赖公司单点导入,后引入蘑菇车联、摩菱科技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智能网联汽车 [15]   - 线控底盘平台接入20余家生态伙伴,衍生出充电机器人等10余种车型,构建"线性底盘-整车产品-场景运营"产业生态 [15]     未来规划   - 2025年将聚焦线控底盘及核心零部件、无人充电/物流/观光接驳场景,提升底盘品质并丰富产品谱系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