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

搜索文档
德镁医药冲击港股IPO,专注于皮肤治疗领域,以合作研发为主
格隆汇· 2025-05-14 18:01
公司概况 - 德镁医药近期递表港交所 保荐人为华泰国际 公司成立于2020年 总部位于海南省海口市 控股股东为林刚(同时为康哲药业867 HK控股股东)[2] - 公司于2021年从康哲药业分拆独立运营 专注于中国境内皮肤处方药及皮肤学级护肤品业务 康哲药业保留心脑血管/消化/眼科等业务及境外皮肤领域业务[3] - 采用合作研发与自主研发双轨模式 聚焦皮肤健康领域同类首创(FIC)和同类最佳(BIC)产品开发[3] 产品管线 皮肤处方药 - 已上市3款产品: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益路取 靶向IL-23p19 银屑病维持期每年注射4次)、聚多卡醇注射液(安束喜 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 皮肤挫伤/静脉炎治疗)[7][8] - 4款临床阶段产品:芦可替尼乳膏(白癜风复色 中国NDA审评中)、MG-K10(抗IL-4Rα单抗 特应性皮炎III期完成)、Povorcitinib(JAK1抑制剂 海外III期)、CMS-D001(TYK2抑制剂 自主研发I期)[8][9] - 覆盖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等8种主要皮肤疾病[3] 皮肤学级护肤品 - 禾零舒缓系列:含修护霜/修护乳等4款产品 针对特应性皮炎及敏感肌[9] - 喜辽妥-壬二酸系列:含祛痘精华霜/洁面乳等5款产品 专注痤疮护理修复[10] 行业数据 - 中国皮肤病治疗与护理市场规模2023年达764亿元 预计2023-2035年CAGR为10 6%[10] - 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市场规模2024年为123亿元 预计2029年增至247亿元[10] - 行业竞争激烈:截至2025年3月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4款靶向IL/JAK的特应性皮炎药物 另有19款同类候选药处于III期或后期阶段[10] 财务表现 - 收入持续增长: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 84亿元/4 73亿元/6 18亿元 主要来自皮肤处方药及护肤品销售[12] - 尚未盈利:同期净亏损分别为5520万元/470万元/1 06亿元 主要因高销售推广及研发投入[12] - 研发投入占比高:2022-2024年研发支出2 91亿元/1 87亿元/2 65亿元 占收入比例76 0%/39 5%/42 9%[15] - 现金流: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2 36亿元 截至2025年2月账面现金6 63亿元 可支撑2 8年运营[13][15] 商业化进展 - 销售网络覆盖全国超1万家医院/10万家药房及主流电商平台 商业化团队650人(占员工总数85%)[12] - 核心产品快速放量:聚多卡醇注射液2022-2024年销售额CAGR达54 2% 替瑞奇珠单抗上市1年覆盖超1400家医院[12] - 医保准入:替瑞奇珠单抗2024年纳入医保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2020年纳入医保[7][3]
康哲药业拟分拆德镁医药赴港上市,释放皮肤健康业务估值潜力
财富在线· 2025-05-14 12:43
分拆上市计划 - 康哲药业拟将旗下德镁医药分拆至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并以实物分派方式向股东分派所持全部德镁股份 [1] - 分拆采用"实物分派+介绍上市"方式,不涉及新股发行融资,股东权益不会被稀释 [3] - 分拆后康哲药业与德镁医药业务定位将更加清晰聚焦,有望吸引细分领域投资者并推动价值重估 [3] 德镁医药业务概况 - 德镁医药主要运营中国内地皮肤健康业务,产品覆盖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等主要皮肤病 [2] - 中国皮肤病治疗与护理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694亿元人民币,市场潜力巨大 [2] - 公司以皮肤处方药为基石,结合治疗与护理领域,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 [2] - 2024年皮肤处方药收入居行业首位,皮肤学级护肤品业务近三年收入增长显著 [2] 德镁医药竞争优势 - 拥有差异化产品组合如JAK1/2芦可替尼乳膏、IL-23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等,适应症覆盖广泛 [2] - 自建商业化团队覆盖超1万家医院及10万家零售药店,销售网络规模优势显著 [2] - 专业的营销推广团队及商业化能力、丰富的学术资源为其估值增长提供加持 [2] 分拆上市影响 - 德镁医药上市后可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为业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 [3] - 上市后需定期披露经营及财务状况,提高透明度便于投资者决策 [3] - 分拆为股东创造结构性收益,同时为两家企业开辟专业化发展路径 [3]
康哲药业子公司德镁医药拟独立上市,皮肤健康产品及运营规模效应待释放
财富在线· 2025-05-12 12:12
分拆上市计划 - 康哲药业拟将皮肤业务子公司德镁医药分拆并于香港主板上市 [1] - 分拆采用实物分派形式,现有股东通过分红直接获得德镁医药股份 [1] - 德镁医药以介绍上市方式提交申请,不涉及新股发行,股东权益不被稀释 [1] 德镁医药业务定位 - 聚焦皮肤健康领域,负责康哲药业国内皮肤健康业务 [1] - 业务涵盖皮肤处方药、皮肤学级护肤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运营 [1] - 提供从预防、治疗到长期护理的全方位皮肤健康解决方案 [1] 财务与研发投入 - 业绩记录期内出现亏损,主要源于对业务发展的持续投入,亏损金额可控 [1] - 研发投入增厚产品储备,产品组合扩充速度较快 [1] - 重磅创新产品芦可替尼乳膏已于2024年递交中国上市申请,瞄准白癜风治疗领域 [1] 产品商业化进展 - 创新药IL-23益路取(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于2024年开始商业化,加速渗透银屑病市场 [1] - 喜辽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2024年销量明显下滑,但新增制造商已投产,预计供应恢复后将带动销售回升 [1] 市场竞争力 - 皮肤疾病适应症覆盖数量(按III期临床试验或后期产品)在中国创新药企业中排名首位 [2] - 皮肤处方药管线包括三款已上市产品、四款临床阶段或后期候选产品及两款临床前候选产品 [2] - 覆盖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等主要皮肤疾病 [2] - 皮肤学级护肤品主要针对特应性皮炎与寻常痤疮消费者 [2] 长期发展前景 - 当前投入虽影响短期盈利,但有助于夯实长期竞争力 [2] - 随着产品商业化进展和规模效应释放,公司有望步入盈利轨道 [2]
卖皮肤病药曾年入6亿,治白癜风的药企想IPO
36氪· 2025-04-30 16:38
核心观点 - 德镁医药作为康哲药业旗下专注于皮肤健康领域的子公司,正在拆分并寻求香港独立上市,其核心产品芦可替尼乳膏针对白癜风治疗,市场潜力巨大 [1][2][3] - 公司产品管线聚焦"小而美"的皮肤病赛道,多款产品具有独家或差异化优势,如聚多卡醇注射液是国内唯一获批用于静脉曲张硬化的产品 [7] - 德镁医药继承了康哲药业强大的商业化能力,销售团队占比超过85%,渠道覆盖超1万家医院和10万家零售药店 [10] - 公司业务分为皮肤处方药和皮肤学级护肤品两大板块,2024年总收入突破6亿元,其中处方药占比超80% [7][11] - 研发投入相对有限(年研发开支不足1亿元),主要依靠产品引进策略扩充管线,未来独立后的资金和BD能力是关键挑战 [12] 产品管线 - 芦可替尼乳膏:全球唯一获FDA批准用于白癜风复色的JAK抑制剂,2023年全球销售额达3.4亿美元,国内申报中但已通过海南博鳌乐城先行上市(单支6800元)[3][4] - 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靶向IL-23的单抗,适应症为银屑病,2024年纳入国家医保 [6] - 聚多卡醇注射液:国内唯一获批静脉曲张硬化治疗产品,2022-2024年销售额CAGR达54.2% [7][11] -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国内唯一获批浅表性静脉炎治疗产品,2020年纳入医保 [7] - 在研管线包括MG-K10(IL-4Ra单抗)、Povorcitinib(JAK1抑制剂)等5个项目,覆盖结节性痒疹、化脓性汗腺炎等适应症 [6] 财务与运营 - 2024年总收入6.18亿元(皮肤处方药)+0.55亿元(护肤品)=6.73亿元,同比增长18.2% [7] - 皮肤处方药毛利率从2023年76.88%降至2024年63.46%,护肤品毛利率接近75% [11][12] - 2024年销售开支占营收超50%,账上现金2.82亿元 [12] - 商业化团队653人占员工总数85%,覆盖超1万家医院和10万家零售/电商渠道 [10] 行业背景 - 中国白癜风患者超1000万人,现有治疗手段存在疗效维持或副作用问题 [1][3] - 皮肤健康领域存在"刚性治疗需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适应症患者规模在千万至数千万级 [7] - 康哲药业传统CSO模式擅长"以小搏大",通过引进海外小众产品打造亿元级单品 [2]
康哲药业分拆德镁医药上市背后:不融资的资本运作 母公司业绩增长失速急甩包袱?
新浪证券· 2025-04-29 18:45
分拆上市方案 - 康哲药业拟以实物分派形式向现有股东分配德镁医药90.8%股份,剩余9.2%由雇员激励平台持有 [1] - 分拆采用介绍上市方式,不涉及新股发行融资,德镁医药已递交港交所申请 [1] - 分拆后德镁医药将获得独立融资能力,母公司可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 [2] 德镁医药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从3.84亿元增长至6.18亿元,但亏损从5517万元扩大至1.06亿元 [2] - 处方药毛利率从2023年76.6%降至2024年61.7%,整体毛利率从76.9%降至63.5% [2] - 销售费用率从57.7%升至62.9%,2024年销售开支达3.88亿元,三年累计9.07亿元 [2] - 研发投入不足,三年累计研发开支仅1.6亿元,研发团队43人占总员工5.6% [2] - 经营现金流持续恶化,2022-2024年分别为-6513万元、-3092万元、-2.36亿元 [3] 德镁医药业务结构 - 聚焦皮肤处方药和皮肤学级护肤品,处方药包括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 [2] - 护肤品包括禾零舒缓系列和喜辽妥祛痘系列,主打特应性皮炎与痤疮市场 [2] - 核心产品多通过收购获得,无形资产达5.08亿元,商誉余额4.64亿元 [3] 母公司业绩背景 - 康哲药业2024年营收74.69亿元同比下降6.8%,净利润16.13亿元同比下滑32.3% [4] - 核心产品线中仅皮肤医美和眼科业务分别增长18.2%、24.3% [4] - 三大主力产品因未中标集采导致销售收入合计下降28.8%至26.91亿元 [4]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皮肤病治疗与护理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25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5% [4] - 皮肤健康赛道已聚集华邦健康、复旦张江、贝泰妮等实力雄厚的企业 [5] - 德镁医药核心产品多为仿制药或授权引进,缺乏独家创新药 [5]
康哲药业拟分拆德镁医药上市 瞄准皮肤健康市场
证券日报网· 2025-04-29 09:47
分拆上市计划 - 康哲药业拟将旗下皮肤业务子公司德镁医药分拆并于中国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1] - 分拆计划通过实物分派形式推进 康哲药业将其所持全部德镁医药股份按比例无偿分派给现有股东 [1] - 德镁医药以介绍上市方式提交上市申请 不涉及新股发行 股东权益不被稀释 [1] 德镁医药业务概况 - 业务围绕皮肤处方药及皮肤学级护肤品的研发产销 提供从预防、治疗到长期护理的皮肤健康综合解决方案 [1] - 产品矩阵聚焦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痤疮等高发皮肤病 瞄准临床未满足需求 具备差异化竞争力 [1] - 在售、在研产品共十余款 包括JAK1/2芦可替尼乳膏、IL-23益路取、喜辽妥、抗IL-4Rα人源化单抗注射液MG-K10等重磅品种 [1] 行业市场前景 - 中国皮肤病治疗与护理市场2023年市场规模为764亿元 2023-2035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10.6% [1] 商业化能力 - 拥有65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的自建商业化团队 [2] - 销售网络覆盖超1万家医院、超10万家线下零售药店及主流电商平台 [2]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84亿元、4.73亿元和6.18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6.8% [2] 分拆战略意义 - 分拆使余下集团和分拆集团各自拥有独立上市地位和融资平台 [2] - 资源更聚焦 业务形象与市场地位提升 强化分拆集团员工股权激励 [2]
尚未盈利的德镁医药拟赴港IPO 康哲药业持股超9成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6 08:54
公司股权与上市计划 - 康哲药业持有德镁医药90.8%股权,剩余9.2%由两家雇员激励平台持有 [1] - 德镁医药已向联交所递交申请,拟以介绍上市方式在主板上市,独家保荐人为华泰国际 [1] - 分拆后德镁医药可独立筹资,康哲药业将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同时提升双方业务形象与市场地位 [1] - 分拆采用"实物分派+介绍上市"方式,不涉及新股发行融资,股东以分红形式取得股份且股权不被稀释 [4]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德镁医药成立于2020年,总部位于海南海口,业务围绕皮肤处方药及皮肤学级护肤品的研产销 [2] - 产品矩阵聚焦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痤疮等高发皮肤病 [2] - 皮肤处方药领域拥有三款已上市产品、四款临床阶段或后期阶段候选产品及两款临床前候选产品 [2] - 皮肤学级护肤品领域代表性产品包括禾零舒缓系列与喜辽妥—壬二酸产品系列 [2] - 研发采取合作研发与自主研发双管齐下模式,拥有超650名专业人士的自建商业化团队 [2] - 主要产品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于2023年5月获批,2024年1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2] 财务表现 - 近三年营收合计约15亿元(2022年3.83亿元、2023年4.73亿元、2024年6.18亿元),亏损1.6亿元(2022年-5517万元、2023年-470.3万元、2024年-1.06亿元) [2][3] - 毛利率波动较大:2022年70.1%、2023年76.9%、2024年63.5% [3] - 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逐年下降:2022年74.2%、2023年64.9%、2024年61.3% [3] - 收入增长源自皮肤处方药及护肤品销售额增加及多款产品推出,亏损因高销售开支与研发开支 [5] - 皮肤处方药销售收入占比从最高97.5%降至2024年87%,护肤品收入三年快速增长(2022年946.6万元、2023年4774.4万元、2024年8027.5万元) [6] 行业趋势与战略定位 - 康哲药业2024年皮肤和医美线销售额6.7亿元(占比7.8%),同比增长18.2% [6] - 分拆后德镁医药专注中国内地皮肤健康业务,康哲药业聚焦心脑血管、中枢神经、消化及眼科等专科业务 [6] - 分拆有助于优化资产结构,德镁医药上市后将获得更高自主权,提升运营效率并抓住皮肤健康领域市场潜力 [6] - 医药行业大药企分拆热门赛道业务上市案例频发(如科伦药业、药明系、长春高新、华兰生物等) [7] - 分拆现象反映大药企对业务估值的思考与优质在研管线价值的体现 [7]
康哲药业(00867)拟分拆德镁医药上市,业务聚焦推动估值提升
智通财经网· 2025-04-24 09:49
分拆上市方案 - 康哲药业建议分拆旗下皮肤业务子公司德镁医药股份并于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通过实物分派方式向股东分配所持全部德镁医药股份 [1] - 本次分拆采用"实物分派+介绍上市"方式 不涉及新股发行融资 股东将以分红形式取得德镁医药股份 可享有德镁医药独立估值溢价带来的潜在收益 同时其享有的德镁医药股权不被稀释 [1] - 分拆完成后 余下集团和分拆集团都将受益 德镁医药预计将可独立进行筹资活动 余下集团将可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 [1] 德镁医药业务概况 - 德镁医药主要在中国内地运营皮肤健康业务 围绕皮肤处方药及皮肤学级护肤品的研产销 提供从预防、治疗到长期护理的皮肤健康综合解决方案 [1][2] - 公司产品矩阵聚焦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痤疮等高发皮肤病 瞄准临床未满足需求 具备差异化竞争力 [2] - 在中国创新药企中 德镁医药皮肤疾病适应症覆盖数量排名首位(按III期及更后期产品 含已商业化产品计) 2024年皮肤处方药收入亦排名首位 [2] 皮肤健康行业前景 - 中国的皮肤病治疗与护理市场于2023年的市场规模为人民币764亿元 从2023年到2035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到10.6% [3] - 德镁医药在售及在研产品组合达十余款 不乏重磅品种 包括JAK1/2芦可替尼乳膏、IL-23益路取(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喜辽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抗IL-4Rα人源化单抗注射液 MG-K10等 [3] - 公司拥有65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的自建商业化团队 销售网络覆盖超1万家医院、超10万家线下零售药店 以及主流电商平台 [3] 康哲药业战略调整 - 分拆完成后 康哲药业将专注于心脑血管、中枢神经、消化及眼科等优势专科领域 集中资源推动重点板块的纵深发展 [4] - 公司现有新活素、亿活、施图伦、慷彼申等多款品牌独家产品 并拥有4款商业化创新药 [4] - 预计今年将有创新药HIF-PHI德昔度司他片(CKD患者贫血)获批上市 未来2至3年内 注射用Y-3(脑卒中)、URAT1抑制剂ABP-671(痛风)、口服改良型新药ZUNVEYL(阿尔茨海默病)、抗IL-4Rα人源化单抗注射液 MG-K10(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多款潜力产品也有望陆续上市 [4] 分拆上市意义 - 德镁医药可建立起独立的估值体系并释放更大增长潜力 在发展节奏和资本市场品牌认知等方面实现实质性"去母公司化" [5] - 在港股市场 "实物分派+介绍上市"的分拆方式已较为成熟 双方不仅没有降低自身的价值 反而促进了各自的聚焦与发展 实现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5] - 分拆后的康哲药业与德镁医药有望在各自赛道上跑出更具竞争力的发展节奏 [5]
分拆医美业务上市,是药企摆脱增长困境的“救命稻草”?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4-23 21:33
公司概况 - 德镁医药是康哲药业分拆的专注于皮肤健康领域的创新型医药企业,采用介绍方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不涉及新股发行及募资 [1] - 公司定位为皮肤处方药及皮肤学级护肤品的研产销一体化运营商,提供从预防到长期护理的综合解决方案 [1] - 2024年在中国创新药企业中,公司皮肤疾病适应症覆盖数量排名首位,皮肤处方药收入排名第一 [2] 财务表现 - 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3.84亿元→2023年4.73亿元→2024年6.18亿元,两年复合增速26.9% [3] - 净亏损扩大:2022年亏损5517万元→2023年收窄至470万元→2024年扩大至1.06亿元,主因新产品推广销售开支及研发投入 [4] - 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2023年获批上市并于2024年纳入医保目录,成为收入增长关键驱动 [4] 产品与研发 - 皮肤处方药管线包含已上市产品、临床阶段及临床前候选药物,覆盖多种主要皮肤疾病 [6] - 皮肤学级护肤品拥有禾零舒缓系列和喜辽妥®-壬二酸祛痘系列等差异化产品组合 [6] - 采用合作研发(引进全球产品)与自主研发(如CMS-D001进入I期临床)双轨模式 [7] 商业化能力 - 自建650人专业商业化团队,覆盖全国医院、零售药房及主流电商平台 [8] - 销售网络广度与深度支撑产品快速放量,医保目录纳入进一步加速渗透 [4][8] 行业竞争与挑战 - 创新药研发存在监管审批不确定性,且过程漫长、成本高昂 [9] - 面临国内外竞争对手压力,需持续推出有竞争力产品以避免定价权削弱 [10] - 医保目录准入、集中采购等政策变化可能影响产品需求与利润空间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