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贷款
搜索文档
大量助贷平台停发年化利率超24%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20:52
行业核心变化 - 10月起助贷新规正式实施,明确年化利率不得超过24%的红线,推动全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的深度洗牌期[1] - 新规导致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助贷平台集中,未入围银行合作白名单的中小机构面临严峻生存挑战[1] - 行业普遍面临交易额下滑、资产质量承压、流量价格高企三大挑战[1] 利率整改与市场竞争 - 大量助贷平台已停止投放年化利率超过24%的产品,例如榕树贷款删除年化利率7.2%–36%的说明,改为标注"1万元借1天利息2元起"(年化7.3%起)[3] - 头部平台如360、拍拍贷在首页标注年化利率区间为7.2%~24%,新客首借利率低至3.6%[5][8] - 实际测试显示即使无征信逾期的借款人获批利率多在18%左右,高于银行及消金机构利率[8] - 中小平台转型24%以下客群导致获客成本飙升至1000元以上/户,部分机构交易额被"砍半"[11] - 头部平台每日花费上百万元争夺24%以内的优质客群流量,同时关闭向中小平台的API导流入口[12] 权益产品合规调整 - 监管要求权益类产品与借款流程"解绑",禁止将权益收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后超过24%[14] - 9月多家消金机构经监管口头指导全面下架权益类产品,助贷平台随之整改[14][15] - 整改方向包括下架与借款流程强绑定的"大权益"产品(如优先审批、提额等服务)及金融类权益,仅保留独立定价的"小权益"[15][16] - 权益产品退款纠纷频发,因产品周期(月卡/季卡)与借款人贷款周期不匹配导致评估困难[16][17] - 行业普遍认为权益产品是重要利润来源,难以完全放弃该模式,但解除捆绑是当前合规底线[25] 资金格局与监管展望 - 银行合作白名单呈现"巨头霸榜"趋势,互联网巨头关联助贷机构获得资金倾斜[27] - 头部平台此前通过向下沉用户(24%以上利率客群)导流获得轻资本收入,新规后该收入将显著减少[28] - 监管层已于8月开展助贷息费调研,要求机构提交真实交易数据及产品界面设计,未来或出台自律性质息费政策以明确利率计算与披露细则[29]
利率红线压顶 助贷行业权益产品暗流涌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19:49
助贷新规实施与行业整改 - 10月起《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划定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推动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 [1] - 随着银行等持牌机构公布合作“白名单”,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助贷平台集中,未入围的中小机构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1] - 为抢占24%以下的优质客群,各大平台加大投流力度,获客成本持续攀升,同时过去捆绑借款流程的“权益类产品”在严监管下全面“解绑” [1] 利率合规整改现状 - 大量助贷平台已停止投放年化利率超过24%的产品,例如“榕树贷款”已删除此前7.2%–36%的利率说明,现标注年化利率7.3%起 [2] - 360、拍拍贷等头部机构在首页标注年化利率区间为“24%及以下”,最低费率在7.2%左右,部分机构为首客提供低至3.6%的年化利率 [2] - 实际借款中,即使无征信逾期的借款人获得的年化利率也多在18%左右,与客群风险定价一致,但仍高于银行及消金机构的利率 [2] 交易收缩与客群争夺 - 行业整体交易额呈下降态势,部分中小机构出现“交易额砍半”的情况,原因包括被动收缩(资金或资产供给不足)和主动收缩(为控制风险主动降杠杆) [3] - 转型服务24%以内客群的中小平台面临巨大压力,单个用户获客成本已飙升至1000元以上 [3] - 互金中概股在二季度对信用资质较差用户进行清退与降额处置,提高新客准入门槛以应对新规风险 [5] 权益产品整改与盈利模式探索 - 监管高度关注“24%+权益”产品,要求排查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质价不符、不合理收费及综合融资成本是否超过24% [6] - 9月经监管口头指导,多家消金持牌机构全面下架权益类产品,目前消金行业已完成相关整改 [6] - 整改方向包括下架与借款流程强绑定的“大权益”及金融类权益,并将“小权益”与借款流程严格分开 [9] - 权益产品周期与借款人贷款周期不匹配导致退款评估难题,引发客诉纠纷 [10] 行业格局分化与资金压力 - 助贷新规要求“银行不得与白名单外机构合作”,互联网巨头关联的助贷机构成为银行偏好合作对象,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集中 [12] - 未进入白名单的中小助贷企业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面临“生死存亡”考验 [12] - 头部平台将24%以上高风险定价用户转卖给其他助贷机构的导流服务(“轻资本”收入)在新规落地后将显著减少,加大行业盈利压力 [13] 监管展望与行业应对 - 新规侧重于持牌金融机构资金端,倒逼助贷行业合规整改,但产品业务细节仍有待指引,行业对执行细则翘首以盼 [14] - 今年8月头部助贷机构已接到针对互联网贷款息费的行业调研通知,需依据真实交易数据填写业务模板并上报 [14] - 行业或将出台更明晰的自律性质息费政策,补充助贷新规操作细则,明确借款利率的计算与披露要求 [14]
旗下榕树贷款被报道年化利率最高36% 百融云创未回应
中国经济网· 2025-09-23 14:21
产品信息披露问题 - 榕树贷款产品在微信小程序最显眼处仅显示最高借款20万元 年化费率未在醒目处标注 实际年化利率区间7.2%至36%仅以较小灰色字体显示在产品介绍界面最下方[1] - 榕树贷款官网借款明显位置仅显示最高可借20万元和千元借一天利息最低0.13元(年利率4.7%起) 未展示借款利率上限区间 用户贷款利率上限展示存在缺陷[3] 公司股权结构 - 榕树贷款运营公司上海迦数科技有限公司系百融云创全资子公司 产品资金来源方广州数融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同为百融云创全资子公司[1][2] - 百融云创为港股上市公司 股票代码06608 HK 旗下智能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榕树贷款于2017年上市[2] 公司业务概况 - 百融云创系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公司 应用大语言模型 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机器学习 隐私计算和云计算等技术 通过模型即服务(MaaS)和业务即服务(BaaS)模式提供服务[2] - 公司产品与服务主要应用于银行 消金 保险 电商 汽车 物流 票务 能源和建筑等多个行业[2]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收29.29亿元 同比增长9% 其中MaaS部分营收9.32亿元同比增长5% BaaS部分营收19.97亿元同比增长12%[2] - 2024年年内净利润2.66亿元 同比下滑21% 净利润率从13%降至9%[2]
行业转型下的合规博弈?助贷新规倒计时,36%利率或再现
南方都市报· 2025-09-19 15:31
榕树贷款产品与运营模式 - 产品年化利率范围为7.2%-36% 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2] - 平台不直接放贷 作为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匹配其他资方出资[4] - 实际获批额度存在个体差异 以系统审核为准 利率因用户和资方不同而无统一标准[4] 百融云创公司背景与业务结构 - 榕树贷款背后贷款机构为广州数融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系百融云创全资子公司 注册资本2亿元[2][5] - 百融云创为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公司 通过MaaS和BaaS模式提供服务 2025年上半年收入16.12亿元同比增长22% 期内溢利2.01亿元同比增长41%[7][8][9] - BaaS金融行业云收入8.57亿元同比增长45% 占总收入53% 基于MaaS优势进行用户精准画像和分层 按促成信贷交易规模收取技术服务费[9][10]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与影响 - 新规禁止增信服务机构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变相提高费率 禁止通过双融担、捆绑会员费将综合利率推高至36%[11][13] - 商业银行需确保借款人单笔贷款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超过年利率24%部分可予调减[12] - 新规对双融担模式、会员制等擦边创新造成影响 或导致助贷机构不得涉足年化利率超过24%的业务[13] 行业合规转型趋势 - 权益类产品成为助贷机构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的方式 为维持利润而布局[14] - 新规落地后擦边高息模式难以为继 合规头部平台或迎更多机会 中小平台面临转型难题甚至被淘汰[15] - 行业洗牌已近在眼前 利率红线存在从严解读(上限24%)和从宽解读(上限36%但不受法院支持)的争议[13][15]
百融云创净利降小贷公司变阵 利率上限模糊存合规质疑
中国经济网· 2025-06-23 08:03
公司高管变动 - 广州数融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风控总监由戚红霞变更为熊庄 [1] - 该公司为百融云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6608 HK)全资子公司 [1] 公司业务概况 - 百融云创定位为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公司 应用大语言模型 NLP 深度机器学习 隐私计算和云计算等技术 [1] - 采用模型即服务(MaaS)和业务即服务(BaaS)模式 服务覆盖银行 消金 保险 电商 汽车 物流 票务 能源和建筑等行业 [1] 2024年财务表现 - 总营收29 29亿元(同比增长9%) 其中MaaS营收9 32亿元( 5%) BaaS营收19 97亿元( 12%) [1] - 金融行业云收入14 11亿元( 19%) 保险行业云收入5 86亿元( -3%) [2] - 年内净利润2 66亿元(同比下滑21%) 净利润率从13%降至9% [1][2]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溢利3 76亿元(与上年持平) EBITDA 4 86亿元( 5%) [2] 业务发展问题 - MaaS核心客户数量从213家减至211家 单客户平均贡献收入从349 5万元降至337 1万元 [3] - 保险行业云陷入"量增利降"困境 成交保费 63%至54 42亿元但收入下降3% [3] - 研发开支暴涨34%至5 09亿元 但收入增速仅9% 显示研发转化滞后 [3] - 销售及营销开支达11 19亿元 占营收38% 存在较强营销依赖症 [3] 助贷产品争议 - 旗下"钱小乐""榕树贷款"等产品被曝年化利率高达36% 存在利率展示不透明问题 [4][5] - 部分官网仅展示最低利率4 7%或7 2% 未明确上限 实际用户投诉利率达35 9%并收取担保费 [5] - 运营公司上海迦数科技为百融云创全资子公司 [5] - 面临2025年10月1日实施的"助贷新规"合规压力 [5]
百融云2024年净利降21% 华泰证券与中金下调目标价
中国经济网· 2025-03-28 14:56
文章核心观点 - 百融云2024年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下滑 公司加大研发和营销投入 未来盈利或受影响 券商下调盈利预测和目标价 但仍维持评级 [1][2]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百融云实现营业收入29.29亿元 同比增长9% 净利润2.66亿元 同比下滑21% [1] - 归母净利润弱于预期的3.6亿 主因各类费用开支超预期 扣除股份基础付款后的非IFRS净利润为3.76亿 同比增长0.3% [1] - 2024年宏观信贷需求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和保险业“报行合一”政策落地拖累业绩 MaaS业务核心客户数量和平均收入下滑 BaaS金融云收入增速放缓 BaaS保险云服务费率下滑 [1] 公司业务结构 - 公司收入主要包括MaaS(数据查询服务)和BaaS(帮客户促成交易 含金融行业云和保险行业云)两部分 [3] - 金融云收入在总体中占比48.17% 助贷业务是公司收入核心来源 2024年BaaS - 金融行业云实现收入14.11亿元 增速明显放缓 [3] - 近两年助贷相关业务收入在营收中占比不断提高 另外两项业务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 [3] 公司旗下产品情况 - 榕树贷款和钱小乐等贷款平台注册用户数累计已超1亿 2023年底旗下消费贷产品累计放款额已近1000亿元 [3] 券商研报观点 - 华泰证券预计公司未来大幅提升营销和研发投入 下调25/26/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2.44/3.96/6.06亿 下调目标价至13.1港币 调整估值方法为DCF估值法 维持“买入”评级 [1][2] - 中金公司考虑公司未来两年加大AI产品相关研发及营销投入 下调2025e/2026e非通用准则净利润29%/20%至3.28/4.19亿元 下调目标价20%至12.88港元 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有35%的上行空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