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类产品

搜索文档
重塑资管机构竞争力:六大趋势和突围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19:01
行业发展阶段 - 中国资管行业始于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发展20余年,以"资管新规"为节点进入全面净值化新阶段 [1] - 相比海外市场,中国大资管仍处于成长初期,近8年"后新规"时代面临能力重塑和竞争力再造问题 [1] 产品表现特征 - 中小理财公司凭借固收类产品异军突起,近三年收益前十中7家为城商行/农商行理财公司(6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但权益类/混合类产品短板突出 [2] - 部分中小公募基金(如国海富兰克林、中航基金、蜂巢基金)纯债型基金表现佳,但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弱 [2] - 头部基金公司(如易方达、景顺长城)在主动权益类和纯债类产品上表现均衡 [2] 机构经营格局 - 保险资管三大巨头(国寿资产37.8亿、泰康资产28.35亿、平安资管24.16亿)2024年净利润占行业50.74% [3] - 券商资管3家头部公司(华泰8.82亿、财通5.2亿、中信4.09亿)2024年净利润占行业50.31% [3] - 公募基金4家头部公司2024年净利润超20亿,10家公司亏损,亏损公司普遍规模不足500亿 [3] - 信托行业2024年利润230.87亿同比下跌45.52%,27家公司净利润下滑 [3] 合规监管动态 - 信托公司2024年负面舆情1564条(55家机构),15家公司领20张罚单,涉及违规通道业务、刚性兑付等 [6] - 券商资管负面舆情907条(30家机构),6家机构领29张罚单,处罚频次高于其他类型 [6] - 银行理财8家公司被罚(主要因底层资产穿透不足),保险资管仅2家被罚 [6] 投研能力建设 - 头部机构通过投研能力+人才积累+科技赋能形成核心壁垒,能前瞻性把握行业分化与个券差异 [8] - 理财公司需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通过多元化配置或衍生工具对冲净值波动风险 [9] 科技应用场景 - 投研环节运用网络爬虫/智能文本分析整合非结构化数据 [10] - 投资环节AI量化模型实现策略生成与组合优化 [10] - 风控环节大数据+AI实现实时风险监测与阈值预警 [11] 产品创新趋势 - 主题创新:养老/ESG/科技主题基金涌现 [12] - 结构创新:理财产品短期化(日开/周开现金管理类),ETF-FOF工具受追捧 [12] - 资产创新:REITs/黄金ETF配置增加,2025年6月"固收+"产品规模占比近60% [13] 竞争力提升建议 - 投研体系构建"三梁三柱":组合管理+策略研发+工具加载为核心,数字化+风控+运营为支撑 [14] - 资管与财富管理融合,银行理财需打造收益高于存款但波动小的净值产品 [15] - 数智化赋能全流程,培养AI投顾提供定制化服务 [16] - 多资产配置需关注全球对冲机会与资产轮动规律 [17][18] - 建立敏捷机制快速响应市场机会,避免流程延误 [20]
财经聚焦|银行理财交出上半年“成绩单”:规模站上30万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03 19:19
银行理财市场整体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38%同比增加7.53% [1] - 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2%共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8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18% [1][3] - 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36亿个较年初增长8.37% [3] 个人养老金理财发展 - 开立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行业信息平台账户的投资者已超143.9万人较年初增长46.2% [1] - 投资者累计购买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普通份额余额达1103.6亿元 [1] 产品类型分布 - 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9.81万亿元占比达97.2%较年初减少0.1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0.32个百分点 [2] - 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77万亿元占比2.51%较年初增加0.0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减少0.22个百分点 [2] - 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存续规模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 [2] 运作模式分析 - 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4.82万亿元占比80.93%较年初增加0.1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1.06个百分点 [2] -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6.4万亿元占开放式产品比例25.79%较年初减少4.38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减少7.09个百分点 [2] 市场增长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促使投资者转向风险较低且回报稳定的银行理财产品 [3][4] - 个人投资者资产配置意识提高寻求多元化投资渠道 [3] - 银行不断创新产品结构增加浮动收益类产品以适应市场变化 [3] - 银行理财运营和代销业务模式不断成熟结合"新品打榜"手段吸引目标客群 [4]
券商最新私募资管规模达5.52万亿元 固收类产品占比超八成
证券日报· 2025-07-31 23:53
券商资管业务规模与结构 - 截至6月末券商私募资管产品规模达5.52万亿元 创去年10月以来新高 较去年末增加551.32亿元 [1] - 集合资管计划规模3.09万亿元 占比55.91% 较去年末增长6.61% 单一资管计划规模2.43万亿元 占比下降5.30% [1] - 固收类产品规模4.55万亿元 占比82.50% 较去年末增319.68亿元 混合类/权益类/衍生品类占比分别为10.42%/6.47%/0.61% [2] 产品备案与市场偏好 - 6月新设私募资管产品中固收类占比56.29% 规模308.16亿元 持续占据主导地位 [2] - 低利率环境下固收类产品因稳健性和收益率优势凸显配置价值 预计规模将保持增长 [2] 行业竞争格局与转型方向 - 券商资管规模分化显著 平均管理规模581.14亿元 中位数216.21亿元 7家机构规模超2000亿元 [3] - 头部券商加速布局资管子公司 推进专业化运营 申请公募资格以拓宽业务边界 [3] - 行业聚焦主动管理能力提升 申万宏源推动业务主动化/公募化/权益化 南京证券优化零售转型与产品体系 [3]
银行理财市场上半年成绩出炉 全年规模有望突破33万亿
搜狐财经· 2025-07-31 10:01
银行业理财市场整体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8%同比增7.53% [1] - 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12%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896亿元同比增14.18% [1][4] - 银行机构与理财子公司分别创造收益599亿元和3297亿元 [4] 产品结构分析 - 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29.81万亿元占比97.2%较年初微降0.13个百分点但同比增0.32个百分点 [2] - 混合类产品规模0.77万亿元占比2.51%较年初增0.07个百分点 [2] - 权益类及衍生品类产品规模合计0.09万亿元占比不足0.3% [2] - 开放式理财存续规模24.82万亿元占比80.93%较年初增0.13个百分点 [2] 现金管理类产品动态 - 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6.4万亿元占开放式产品比例25.79%较年初降4.38个百分点同比降7.09个百分点 [2] - 收益率走低与监管趋严是规模收缩主因包括久期限制压缩收益空间 [3] 未来发展趋势 - 全年理财规模有望突破33万亿元存款利率下行与产品创新是主要驱动力 [5] - 投资者核心需求集中于提升收益率和降低波动建议通过增加权益配置、拉长期限等策略应对 [5] - 养老理财份额余额151.6亿元较年初增64.7%相关账户投资者143.9万人较年初增46.2% [7] -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普通份额累计购买余额达1103.6亿元 [7] 行业创新方向 - 银行理财子公司需加强股债轮动、量化策略并推出固收+、跨境投资等创新产品 [6] - 养老金融领域潜力巨大将成为业务新增长点 [7]
牛市下券商财富管理一线生存图鉴:产品好卖了,但新烦恼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23:17
牛市对券商财富管理业务的影响 - 2024年"924"行情以来沪指回升至3600点震荡 牛市氛围明显 券商财富管理业务一线人员工作状态发生显著变化 [1] - 权益类产品销量明显提升 投资者主动咨询基金问题增多 产品调仓行为频繁导致申购赎回频率增加 [2] - 产品销售类KPI完成度提高 但新增高净值客户(净资产200万元以上)开户指标成为新挑战 [2] 财富管理条线考核机制变化 - 行业普遍将考核指标与市场日均成交挂钩 2025年日均成交假设出现分歧 第一梯队券商曾上调至2万亿元 [3] - 经历市场调整后 行业对日均成交预期普遍在1.2万亿元以上 1.5-1.8万亿元的预期也不少见 [3] - 考核基准通常在年初制定 除非行情重大变化否则不调整 市场活跃度高于预期时产品销售KPI更易完成 [3] 一线从业人员收入与工作状态 - 牛市未带来收入井喷式增长 结构性行情导致部分客户参与感不强 操作频率有限 [4] - 考核指标高度个性化 根据客户保有量 从业年限等因素差异化制定 [4] - 当前工作重点包括与投资者沟通行情 提供专业投资建议 客户对专业指导需求旺盛 [5] 市场行为特征 - 开户量在2024年9月24日后出现井喷 但新入市投资者资金投入股市比例有限 [2] - 投资者在牛市中面临信息过载问题 需要专业机构帮助筛选有效信息并制定策略 [5]
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量同比增幅超40%,短期限开放式成发力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15:29
行业趋势 - 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行业在流动性充裕背景下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提升理财产品吸引力,促使部分存款资金流向理财领域,产品发行量同比上涨超40%至10941只[1][2] - 行业整体策略转向多资产多策略布局以增厚收益,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发行比例提升,分别达223只和7只[1][4] - 产品结构呈现短期化、开放式转型特征,1月以内期限产品占比突破20%达22.2%,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同时开放式产品比例升至40%[4][5] 产品发行 - 股份行理财公司华夏理财以820只新发产品数量领先同业,兴银理财、光大理财均超700只,国有行中交银理财536只,城商行宁银理财375只[2] - 固收类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但占比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至97.4%,公募型产品维持90.6%的市场主体地位[4] - 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行,1月以内期限产品定价在2025年6月跌破2%至1.88%,2年以上期限产品出现定价倒挂现象[7][8] 市场规模 - 2025年上半年新发产品整体募集规模达17579.06亿元,但单品平均募集规模同比下滑13.5%至2.69亿元[8] - 募集规模前十产品合计达823.2亿元同比上涨24.88%,但百亿级产品仅信银理财"安盈象固收稳利14个月"系列一款[1][9] - 头部机构竞争加剧,光大理财"阳光金丰利"系列、中银理财ESG产品等新晋单品表现突出,上榜产品以中低风险、封闭式、固收类为主[9][11]
30.67万亿!银行理财交稳健增长“期中答卷”,固收类产品挑大梁
北京商报· 2025-07-27 21:32
银行业理财市场整体表现 - 截至6月末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8%,同比增长7.53% [1] - 上半年全市场累计新发产品1.63万只,募集资金36.72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896亿元,同比增长14.18% [1] - 固收类产品占比超过97%,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1] 固收类产品市场结构 - 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达29.81万亿元,占比97.2%,较年初微降0.13个百分点 [4] - 混合类产品占比2.51%,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合计占比不足0.3% [4] - 平安理财、浦银理财等6家理财公司存续固收类产品占比均超99% [4] - 恒丰理财固收类产品占比99.93%,混合类仅3只 [5] - 华夏理财固收类占比99.86%,权益类产品规模7.72亿元,占比0.08% [5] - 浦银理财上半年募集资金2.39万亿元几乎全部来自固收类产品 [5] 固收类产品主导原因 - 投资者风险偏好保守,稳健型(二级风险偏好)投资者占比33.56% [6] - 银行理财客群以中低风险偏好为主,银行在中低风险产品方面更具优势 [6] - 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固收类产品风险较低且回报稳定 [6] 理财公司与非持牌银行对比 - 32家理财公司管理存续规模27.48万亿元,占全市场89.61%,较年初提升4.44个百分点 [8] - 非持牌中小银行自营理财规模3.19万亿元,同比减少24.04% [8] - 新发理财产品的银行机构数量从2023年228家缩减至2025年上半年132家 [8] 中小银行竞争策略 - 中小银行需寻找差异化路径,如开发本地特色产品或加强与理财公司合作 [8] - 部分中小银行转向代销模式,切入理财代销业务或发力高净值客群服务 [9]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点评:2Q平稳收官 下半年还有哪些关注点?
新浪财经· 2025-07-27 20:29
规模变化 - 25Q2末理财余额30.67万亿,较年初增长2.4%,上半年增量0.72万亿 [1] - 2Q单季理财规模增量1.53万亿,低于上年同期1.89万亿但高于2021-23年0.64万亿的中枢 [1] - 现金管理类理财2Q末余额6.4万亿,较年初减少0.9万亿,在开放式产品中占比25.8% [6] 产品特征 - 开放式产品上半年规模增量0.62万亿,贡献总增量的86.1%,2Q末占比80.9% [5] - 最小持有期型和每日开放型产品贡献2Q开放式产品增量的71%和31.2% [5] - 封闭式产品平均期限拉长至377-489天,1年以上产品占比72.9% [5] - 固收类产品占比97.2%,规模29.81万亿,混合类和权益类分别增长400亿和100亿 [8] -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余额200亿,较年初增加100亿 [9] 资产配置 - 债券类资产18.33万亿,占比55.6%,信用债和同业存单分别下降4200亿和900亿 [11] - 现金及银行存款8.18万亿,占比24.8%,较年初增加5000亿 [11] - 公募基金配置1.38万亿,季内大增4500亿,占比4.2% [12] - 利率债持仓较年初增加2400亿至9900亿,年内或突破1万亿 [11] 理财公司动态 - 理财公司产品规模27.48万亿,占比89.6%,较年初提升1.8pct [4] - 已开业理财公司32家,母行代销占比65%-67%,全市场代销机构569家 [4] 收益率表现 - 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12%,现金管理类理财6月近7日年化收益率1.45% [2][6] - 固定收益类理财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2.6%,显著高于现金管理类产品 [6] 市场趋势 - 存款"降息"推动资金流向理财,但5月增量2000亿低于去年同期3900亿 [3] - 估值整改接近尾声,"真净值"模式或加剧收益波动 [14] - 理财机构评级将侧重资管能力,含权产品占比和达基率成考核重点 [16]
中加基金:夏远洋离任董事长,杨琳接任;旗下半数权益类产品长期跑输业绩基准
搜狐财经· 2025-07-18 11:01
人事变动 - 中加基金原董事长夏远洋因工作安排离任,杨琳接任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务,任命自2025年7月15日起生效 [1] - 杨琳拥有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西北大学经济学双硕士学位,曾在北京银行体系内担任资产管理部副总、公司银行部副总及品牌管理部总经理等职 [3][6] - 夏远洋任期自2023年3月至2025年7月,期间公司管理规模从1219.20亿元增至1234.41亿元,非货币基金规模从1125.05亿元升至1213.58亿元 [5] 财务表现 - 公司净利润连续两年提升,2024年达2.52亿元,同比增长5.76% [5] - 管理规模排名从第34位滑落至第40位,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第51位 [5] 业务结构 - 固收类产品占比高达97.75%,债券型基金规模达1184.09亿元 [6] - 权益类产品总规模不足15亿元,仅占管理规模的约1.1% [6] - 旗下26只权益产品中,14只近3年跑输业绩基准,7只跑输业绩基准逾10% [7] - 权益类产品中近90%规模不足1亿元,48只规模超2亿元的基金中逾30只机构持有占比超过99% [7] 行业背景 - 2025年公募行业高管变动频繁,截至7月中旬已有超230名高管职位变更,涉及16家基金公司董事长更迭 [7] - 公司近期尝试在指数增强型产品及"固收+"矩阵上寻求突破,但面临权益投研体系重构与迷你基金清退压力 [7]
从卖方销售转向买方服务 基金代销探寻转型之路
证券时报· 2025-07-14 01:43
公募基金销售机构转型 行业背景与核心挑战 -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进入第三阶段 销售费用下调即将落地 行业从管理费 托管费到销售费用全面降费 [1][3] - 2024年公募基金管理费收入1247 3亿元 同比下降8 1% 客户维护费(尾随佣金)354 84亿元 同比下降8 7% 超40家基金公司客户维护费占比降至20%以下 [2] - 招商银行 同花顺等头部代销机构收入同比下降约20% 中小机构面临更大生存压力 [2] 盈利模式冲击 - 传统依赖尾随佣金 重首发轻持营的模式难以为继 销售机构收入空间持续收窄 [1][2] - 销售费用下调预计2025年落地 将进一步压缩代销收入 倒逼业务结构多元化 [3] 转型方向与案例 产品与服务升级 - 基煜基金调整产品结构 从固收类转向多资产 权益类产品 加大低波含权产品研究 推进交易到配置的转变 2023年加强互认基金推介 [4] - 腾讯理财通建立"全流程顾问式服务" 严格产品准入 创设差异化"店铺" 显著展示最大回撤等风险指标 [8][9] 买方投顾模式探索 - 盈米基金构建五位一体投顾服务体系 盈利客户占比超89% 权益资产占比超60% [5][10] - 中金公司指出转型两大路径 以量补价或转向直接向客户收费的买方服务模式 [5] 考核机制变革 - 监管推动销售机构分类评价 纳入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 投资者盈亏 持有期限等指标 [6] - 腾讯理财通将"盈利客户占比"作为核心管理指标 基煜基金侧重机构客户长期稳健性考核 [6][7] 技术赋能与服务创新 - 基煜基金升级"基构云"智能投研平台 集成数据 工具与风险监测 建立专属投后服务团队 [9] - 盈米基金通过数字化打造端到端投顾服务体系 实现"千人千时千面"服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