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武碳江湖
icon
搜索文档
武汉绿色低碳发展先行一步 39位市民乘地铁骑单车抵扣贷款利息
长江日报· 2025-06-29 08:31
碳抵贷创新机制 - 民生银行武汉分行推出"碳抵贷"福利 39位市民通过个人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 累计完成370次兑换 抵扣740元利息 [1] - 武汉创新碳普惠机制 建立全国首个"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闭环系统 兑换标准为1千克碳减排量=2元 [1] - "武碳江湖"个人碳生活平台与民生银行"民生楚惠Life"小程序联动 碳减排量可兑换利息红包 适用于按揭贷款/消费贷等产品 [1] 用户行为与碳减排量积累 - 典型案例显示 用户通过地铁通勤(78.4克/公里)和共享单车骑行(93.3克/公里) 每月可积累26千克碳减排量 [1] - 家庭节能行为如连接"惠节电"小程序 通过节电习惯每月额外获得12.6千克碳减排量 [2] - 快递包装回收行为每月贡献4.5千克碳减排量 形成多场景碳积分获取体系 [2] 平台发展规模 - "武碳江湖"平台自2023年6月上线后 已吸引170万用户 成为主流碳减排行为记录工具 [2] - 年轻群体对"碳抵贷"接受度高 首批用户通过45千克碳减排量成功抵扣90元贷款利息 [1]
充电即创收!武汉新能源车主充电碳减排变现了
人民网· 2025-06-26 10:06
碳普惠机制创新 - 武汉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注册登记系统所在地,在碳管理机制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碳普惠是通过市场机制对个人低碳行为进行普惠型激励的创新机制[1] - 碳交易主要针对纳入强制减排义务的大型工商业企业和发电厂,而碳普惠则聚焦个人低碳行为如节约用电、绿色出行等[1]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2023年提出打造全国首个行业级碳普惠体系,牵头申报3项碳普惠方法学并发布全国首个电力类碳普惠聚合服务平台"鄂电碳普惠"[1] 新能源汽车出行碳普惠实施 - 新能源汽车出行作为碳普惠体系重要减排场景,可量化用户低碳行为减排价值,助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1] - 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湖北有限公司联合多家单位贯通"e充电"APP与"武碳江湖"平台数据通道,实现充电电量自动核准及碳普惠减排量认证[2] - 武汉地区充电用户通过"e充电"APP一键签约碳普惠活动,流程耗时不足1分钟[2] 碳普惠交易进展 - 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湖北有限公司汇集个人碳减排量,积累至一定数值后参与核定和交易,6月25日完成国网系统首单新能源汽车出行碳普惠交易,交易量66吨[2] - 公司为让用户即时享受优惠,先行垫付碳减排量对应收益,截至6月15日参与活动用户累计充电81.07万千瓦时[3] - 武汉市609座国网充电站参与活动,签约车主3294位,每日碳普惠减排量从初期几十千克增至超2吨[3] 未来规划 - 国网湖北电力将健全湖北电力碳普惠体系,支撑"一城一普惠"建设,助力湖北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3]
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 共绘美丽武汉建设“同心圆”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9:32
武汉市环保活动与碳市场发展 - 六五环境日武汉市主场宣传活动在中碳登大厦举办,采用碳中和形式,展现绿色办活动理念 [1] - 活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美丽系列建设、生态承载力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个维度展开 [2] -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系统工作人员解码美丽河湖、美丽蓝天、美丽乡村、美丽城市背后的绿色发展驱动力 [2] 环保成果与案例 - 武汉打造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完成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岸线"体检",建立1842个排污口电子档案 [3] - 美丽乡村建设将污水塘变为"太空莲"种植基地,全市613个示范村建设生态网络 [3] - "武碳江湖"小程序已有公交、地铁、骑行等11类场景,累计160万用户,存储827万次减排行为,量化5.18万吨碳减排量 [3][14] 碳市场与碳普惠 - 中碳登累计交易6.53亿吨碳配额,成交额突破448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中枢神经" [13] - 全国碳市场覆盖80多亿吨碳排放,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1000多家企业 [13] - 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4.11亿吨,成交总额超百亿元,企业每年100%履约 [13] - 武汉碳普惠减排量7609吨纳入湖北碳市场交易,为企业带来减碳收益27万余元 [15] 低碳实践与创新 - 武汉成功举办"零碳马拉松",通过参赛选手和市民捐赠碳减排量抵消3030.22吨碳排放 [14] - 北湖街道发起碳中和公益活动,鼓励居民用个人碳减排量抵消街道办事处大楼碳排放 [15] -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初现,吸引300多家涉碳企业和机构聚集,2024年武汉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12] 各区环保活动亮点 - 江岸区举办环保志愿者风采展,惠济路小学"长江小卫士"开展解放公园小微湿地水质监测 [16] - 江汉区开展低碳市集、"清洁家园"活动,推广微立方近零碳创新产业园技术 [19] - 硚口区设置环保宣传区、低碳打卡区、手作体验区三大特色区域,引导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21] - 汉阳区开展"守湖净滩"行动,凝聚环保合力共护湖泊生态 [23] - 青山区公众走进火电、钢铁企业,了解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26] - 洪山区开展"环保+普法"进社区活动,发放宣传品100余份、手册200余份 [27] - 蔡甸区组织环保科普讲座、"环境监测进社区",引导居民践行低碳出行 [28] - 江夏区打造"多彩江豚"生态画廊,通过墙绘形式宣传长江生态保护 [31] - 东西湖区设置绿色市集、环保擂台、护湖行动、法治护航四大主题板块 [34] - 黄陂区探寻污水变清水奥秘,展示生态治理修复成果 [35] - 新洲区开展"护豚净滩"行动,守护江豚栖息环境 [35] - 武汉经开区覆盖社区、商圈、产业园区、乡村等多元场景开展宣传活动 [38] - 武汉长江新区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普及绿色生活知识 [39] - 东湖高新区组织企业开展现场体验式普法宣传活动,推动企业主动治污 [41]
通勤族每月可“赚”80~100元,武汉“碳”路何以畅通
第一财经· 2025-06-04 11:52
碳普惠平台发展 - 武汉推出全国首个面向市民的低碳生活平台"武碳江湖",用户可通过公共交通、新能源车出行等行为积累碳普惠减排量,兑换打车券、购物券及银行利息红包 [1] - 平台上线两年累计用户达160万户,市民个人碳减排总量达51803吨,覆盖11个生活场景,通勤族月均积累4万-5万克减排量(价值80-100元) [1] - 平台构建"行为记录—减排量化—价值转化"闭环,依托全国碳市场"碳资产大脑"中碳登落户机遇 [1] 零碳赛事与碳抵消实践 - 2025武汉马拉松赛事碳排放总量为3030.22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参赛者捐献碳普惠减排量及武钢捐赠3031吨CCER实现碳中和 [2] - 首创"碳中和婚礼"和"以碳代捐"模式,鼓励用户为大型活动捐赠碳普惠减排量 [8] 绿色金融与产业集聚 - 武汉加快构建以碳金融为核心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形成以中碳登大厦为核心、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为载体的碳要素富集高地 [9] - 中碳登大厦聚集70余家"双碳"领域龙头企业及研究机构,组建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产业联盟,覆盖金融、技术、应用全产业链 [4][5] - 武昌区吸引300余家涉碳服务企业落户,沙湖周边楼宇形成"双碳"产业集聚 [5] 环境治理创新 - "蓝天卫士"系统整合445万余条数据,覆盖2000余个污染源,实现企业排污许可、执法等13类信息标签化管理及AI预警推送 [5] - 首创"以碳代偿"生态赔偿模式,企业认购7993元碳普惠减排量用于支持全民减排活动 [6] - "环保医生"线上平台为企业提供环保诊疗服务,推行VOCs治理"绿岛"模式 [8][9] 资源循环利用成效 - 武汉市建成1640个"无废细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2.89%,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8.05%,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90% [8] - 2024年PM2.5、PM10浓度分别下降5.3%、12.1%,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100% [9]
坐地铁可抵房贷利息,环保需要多点创造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5-12 23:34
碳普惠平台创新模式 - "武碳江湖"小程序是武汉的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市民通过乘公交、骑行等11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累碳减排量,可兑换优惠券、实物或抵扣银行贷款利息[1] - 该平台2023年6月推出后用户超过150万,持续升级优惠玩法扩大用户基础,例如武汉市民用4.5万克碳减排量抵扣90元贷款利息[2] - 平台创新点在于将商业领域常见的积分兑换模式应用于环保领域,通过实际利益驱动市民形成可持续的环保习惯[2] 平台运营优势 - 计入项目覆盖绿色出行、绿色用电、快递盒回收等多种场景,提高用户参与度[2] - 线上平台突破线下活动覆盖人群限制,运行时间长且延续性好[2] - 提供丰富优惠选择实现惠民实效,使环保行为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2] 行业推广潜力 - 类似"粤省事""浙里办"等现有政务平台可复制该模式,利用现有用户基础推广低碳激励活动[3] - 该模式符合国家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地方政府需主动创新推动生活方式转变[3] -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更多创新实践,武汉案例展示了有效的市场化激励手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