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混合动力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2025内燃机产业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1-15 10:10
行业总体发展 - “十四五”期间内燃机行业发展总体平稳,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全行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 [1] - 2025年内燃机产业发展大会以“绿色、智能、创新、协同”为主题在南京召开 [1] 政策与监管导向 - 生态环境部强调需加强标准引领、推动淘汰更新、强化监管、完善制度保障以应对移动源排放挑战 [3] - 工作重点包括以标准先行推动技术进步、以加强监管保障有序竞争、以结构调整加快绿色转型 [3] -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行业共识,维护行业秩序,为企业创新营造更优环境 [3] 市场趋势与前景 - 得益于内燃机与电机协同发展,混合动力、增程式整车快速发展,成为汽车增长新动力引擎 [3] - 内燃机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主导动力 [3] -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在稳外贸政策支撑下平稳增长,为行业增长做出较大贡献 [4] - 专家对国际环境、贸易政策进行解读,为行业出海提供参考 [4] 技术创新与研发 - 为适应排放法规升级,燃料产品在类型、标准、质量及环保指标等方面不断升级 [4] - 氨燃料内燃机在零碳/碳中性燃料的燃烧技术研究取得成果,为性能提升和产业化奠定基础 [4] - 对重卡细分市场绿色转型的分析预测显示,不同应用市场将采用不同技术路线 [4] - 潍柴动力在氢燃料内燃机、甲醇内燃机等低碳零碳燃料领域取得大量研究成果 [5] - 玉柴混合动力系统为工程机械市场提供解决方案,并在非道路代用燃料内燃机研究应用成果显著 [5] - 长安汽车聚焦高效清洁内燃机及一体化动力总成系统前沿研究,协同电驱动集成,推动动力系统高效化、电气化与智能化 [5] 国际视角与未来展望 - 欧盟专家介绍全球和欧盟在道路、非道路、轮船和铁道机车等行业现状,探讨去化石能源可行性及电池与燃料动力效率对比 [6] - “十五五”期间行业将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7] - 推动内燃机产业向低碳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启行业发展新篇章 [7]
海运脱碳:星辰大海,惊涛骇浪
36氪· 2025-09-29 12:28
文章核心观点 - 海运业正经历以电气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深刻转型,旨在实现脱碳目标,此过程涉及技术路线、运营模式和商业逻辑的全面变革 [1] - 转型面临高昂成本、绿色燃料选择、全球基础设施协同以及法规标准等多重挑战,成功取决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而非单一技术突破 [4][8][9] 系统重构:船舶电气化 - 船舶电气化是从机械驱动向电力驱动的范式转移,是对船舶能源分配与推进系统的彻底重构,而非简单的动力替换 [2] - ABB的车载直流电网概念能减少高达10-20%的能源转换损耗,并节省设备空间与重量,其开放架构可灵活兼容锂离子电池、甲醇/氨燃料电池等未来技术 [2] - 混合动力方案在新造船与改装船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过渡技术,允许船舶在排放控制区和港口内实现零排放航行,中远海运集团在大型集装箱船上实施了此类改造 [3] - 采用先进直流电网和电池系统的新造船建造成本可能比传统船舶高出20%-40%,催生了包含绿色溢价的长期运输合同和绿色金融等新商业合作模式 [4] - 中国船舶集团在高端邮轮和LNG船领域展现系统集成能力,宁德时代的船舶动力电池系统已应用于长江流域的多艘电动船舶 [3] 从自动化到自主化:运营智能化 - 智能化趋势正从单船自动化迈向船岸一体化智能运营,旨在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全局能效最优和运营模式重塑 [5] - ABB Ability™、瓦锡兰的船舶效能管理系统等能优化航速航线,据估计可带来5-10%的能效提升,并能实现预测性维护 [5][6] - 华为的5G技术、船载通信模块和云服务为智能航运提供数字基础设施,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的智慧港口系统通过优化港口作业效率间接减少船舶排放 [6] - 在自主航行领域,西方有康士伯的"Yara Birkeland"项目,中国有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牵头的技术标准制定和青岛无人船基地的测试平台 [6] - 智能化面临法规责任空白、网络安全威胁以及船员角色向系统管理者转型的挑战 [7] 脱碳的终极挑战:绿色燃料与基础设施 - 脱碳的根本挑战在于绿色能源的来源,液化天然气、甲醇、氨、氢等选项面临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严格审视 [8] - 马士基巨资投入绿色甲醇船舶,中远海运集团探索氨燃料动力技术,欧洲船东看好LNG的过渡作用 [8] - 存在全球基础设施困局,船东不愿投资绿色燃料动力船因加注网络空白,能源公司不愿投资因对应船舶数量不足 [8] - 中国在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等内河航道加快建设船舶充电、加注设施,采取先内河、后沿海、再远洋的渐进式布局策略 [9] - 破解全球困局需国际政策协调、巨额基础设施投资和行业共识标准,这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对全球治理智慧的考验 [9]
浩思动力重构全球动力格局,多元技术路径助力汽车产业平稳过渡至净零时代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2 11:30
公司成立与定位 - 浩思动力由吉利汽车旗下极光湾科技与雷诺集团旗下Horse科技联合成立,是一家全新的动力系统巨头 [1] - 公司致力于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务实高效的转型路径,采用多元化技术路线 [1] 公司规模与实力 - 公司继承雷诺与吉利125年的动力系统研发底蕴,在全球拥有17个生产基地和5大研发中心,员工总数达19,000人 [2] - 公司年营收高达150亿欧元,年产量超过800万台动力总成产品,业务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规模前三的动力总成企业 [2] - 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到2040年全球仍将有50%的车辆需要高效内燃机或混合动力系统 [2] - 公司与世索科联合研发的电机冷却系统荣获2025年Altair Enlighten Award "模块轻量化"类别一等奖 [2] 产品与技术布局 - 产品线涵盖混合动力系统、可替代燃料解决方案和增程系统平台,覆盖80%全球市场需求 [3] - 混合动力系统包括超级电混系统、高性能混动专用发动机和电混变速箱 [3] - 可替代燃料解决方案包括甲醇、乙醇、氢能及合成燃料技术 [3] - 通过整合雷诺、沃尔沃和吉利的技术优势实现全球市场互补:雷诺小型化发动机覆盖欧洲及南美市场,沃尔沃2.0升高功率发动机服务高端市场,吉利1.5L-2.0L发动机服务中国市场 [3] 全球战略与目标 - 公司凭借17个生产基地和5大研发中心的全球布局,在采购、研发、制造和销售各环节展现出显著规模化效应 [4] - 战略目标是到2035年成为高效内燃机及混合动力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4] - 公司以创新、财务卓越、市场份额、企业文化、客户合作五大维度为核心,践行协作、关怀、创造卓越的价值观 [4]
应流股份:两机业务订单高增,低空经济全面布局取得进展-20250515
国信证券· 2025-05-15 10: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1][4][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应流股份作为国内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精密铸件领先企业,燃机业务核心卡位、绑定海内外龙头受益行业景气上行;低空经济业务全面覆盖涡轴发动机、混合动力系统、无人机、通航机场运营,2025年取得积极进展;核电业务长期景气,前瞻布局核聚变领域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营收与利润情况 - 2024年营业收入25.13亿元,同比增长4.21%;归母净利润2.86亿元,同比减少5.57%;扣非归母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减少1.09% [1] - 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6.03亿元,同比减少0.31%;归母净利润0.60亿元,同比减少0.14%;扣非归母净利润0.57亿元,同比减少31.45% [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6.63亿元,同比增长0.03%;归母净利润0.92亿元,同比增长1.65%;扣非归母净利润0.90亿元,同比增长0.15% [1] 盈利能力与费用情况 - 2024年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4.24%/10.09%,同比变动 -1.93/-1.46pct;2024年四季度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5.35%/7.09%,同比变动 +1.37/-1.78pct;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6.83%/12.89%,同比变动 +2.52/-0.01pct,毛利率自2024年四季度起同比呈持续改善趋势,因高毛利率的两机业务占比提升 [2] - 2024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44%/7.87%/12.13%/5.01%,同比变动 +0.05/-0.10/-0.03/+0.58pct;2025年一季度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44%/8.20%/8.99%/4.60%,同比变动 +0.24/+1.66/-1.88/-0.36pct,费用率整体稳定,研发费用保持高投入比例 [2] 业务进展情况 - 两机业务绑定国内外龙头客户订单饱满,在手两机订单超12亿元,2024年燃机产品接单增幅达102.8%;2025年一季度与赛峰集团、西门子能源签战略协议或长协供货备忘录 [3] - 低空经济领域全面覆盖涡轴发动机、混合动力系统、无人直升机、通航机场,2025年3月运营的六安金安机场成安徽省第三家取证的A1类通航机场,奠定整机制造、维护、试飞一体化运营平台 [3] - 核能核电领域优势明显,2024年全年交付10台份“华龙一号”核一级主泵泵壳,研制出全球首台反应堆压力容器模块化金属保温层;2024年3月与合肥能源研究院成立合资公司【安徽聚变新材料】,新型高热负荷部件偏滤器已通过试验验证 [3] 投资建议情况 - 维持2025 - 2026年盈利预测不变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4.23/5.68/7.51亿元,对应PE 33/25/19倍,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