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证券
icon
搜索文档
最高60%!适用10至50港元股票和衍生品,港股交易最低报价即将下调
第一财经· 2025-07-31 11:28
港股市场流动性提升措施 - 2025年上半年港股日均成交额达2402亿港元 同比增长118% [1][2][4] - 港交所分阶段下调最小价格变动单位 首阶段涉及10-50港元证券 [2][3][6] - 10-20港元证券最低报价单位从0.02港元降至0.01港元(降幅50%) [2][3][6] - 20-50港元证券最低报价单位从0.05港元降至0.02港元(降幅60%) [2][3][6] - 第二阶段将调整0.5-10港元证券报价单位至0.005港元(降幅50%) [3][6] 市场改革背景与目标 - 此次调整为2023年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后重要举措 [2][4] - 旨在通过缩小价差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效率 [2][5] - 使订单更易在预期价格内成交 交易价格更贴近股票实际价值 [2][5] - 配合股份交收费用结构调整 小额交易成本大幅下降 [5] 预期市场影响 - 降低高频交易冲击成本 利好量化资金参与 [2][5] - 预计吸引更多量化机构新玩家入场 [2][5] - 普通投资者订单匹配更容易 减少即时成交溢价支付 [5] - 多数市场参与者支持分阶段下调方案 [5] 潜在挑战与分歧 - "爬格仔"投资者利润空间压缩 可能被迫离场 [2][8] - 此类交易者约占市场10%份额 撤离或导致流动性下降 [8] - 电子做市商面临订单数量增加 易受延迟套利影响 [8] - 对量化模型和算法产生重大影响 历史数据样本期减少 [8] - 部分券商系统无需改动即可支持三位小数报价 [8]
量化择时周报:上行趋势中看好什么板块?-20250727
天风证券· 2025-07-27 15:41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均线距离择时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计算Wind全A指数的短期均线(20日)与长期均线(120日)的距离,判断市场整体趋势[2][10]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Wind全A指数的20日均线(短期均线)和120日均线(长期均线) 2. 计算两线距离的百分比差值: $$\text{均线距离} = \frac{\text{20日均线} - \text{120日均线}}{\text{120日均线}} \times 100\%$$ 3. 设定阈值3%:若距离绝对值>3%,判定为上行或下行趋势;否则为震荡趋势[2][10] - **模型评价**:简单直观,能有效捕捉市场趋势变化,但对短期事件冲击的敏感性较低 2. **模型名称**:TWO BETA行业配置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市场风险偏好和行业弹性,推荐高Beta板块(如科技、军工等)[3][1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筛选对市场风险偏好敏感的行业(如科技、券商) 2. 结合行业Beta值(相对市场波动率)和事件催化因素(如AI应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3][11] - **模型评价**:在上行趋势中表现突出,但对行业基本面变化反应滞后 3. **模型名称**:仓位管理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结合估值分位数和市场趋势动态调整股票仓位[3][1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Wind全A的PE(70分位)、PB(30分位)历史分位数 2. 根据趋势信号(如均线距离>3%)和估值水平综合建议仓位: - 上行趋势+低估值:建议高仓位(如80%) - 上行趋势+高估值:建议中性仓位[3][11]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赚钱效应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市场收益持续性衡量资金入场意愿[2][10]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Wind全A指数的趋势线(未明确公式,推测为价格均线) 2. 定义赚钱效应值为正时增量资金可能持续流入[2][10]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均线距离择时模型**: - 当前均线距离:5.21%(20日均线5437 vs 120日均线5168)[2][10] - 趋势判定:上行趋势(距离>3%) 2. **TWO BETA模型**: - 推荐板块:科技、军工、AI应用、固态电池[3][11] 3. **仓位管理模型**: - 建议仓位:80%(Wind全A PB分位数30%+上行趋势)[3][11]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赚钱效应因子**: - 当前值:4.09%(Wind全A趋势线5400点附近)[2][10]
3600点!系好安全带!周四,大盘走势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7-23 23:35
指数投资策略 - 在牛市第一阶段,ETF投资是避免踏空的有效方式,可依次从大盘指数过渡到行业指数,最后选择滞涨龙头 [1] - 当前市场呈现明显的指数牛特征,上证指数持续创新高,但个股表现分化,3000-4000家股票下跌 [3][5] - 银行、白酒、证券、保险、地产等权重板块的补涨将推动大盘指数进一步突破3600点 [3][5] 市场结构特征 - 量化交易主导市场,高频策略(每秒299次交易)对追涨杀跌的散户形成压制 [3] - 指数上涨主要由汇金和外资等机构资金推动,与中小盘股票及散户关联度低 [5] - 港股表现优于A股,特别是港股证券和恒生科技指数涨幅显著,地产板块相对落后 [3] 投资逻辑验证 - 指数牛行情已持续得到验证,年内新高不断被刷新,但需区分指数上涨与个股行情的差异 [1][5] - 成交量维持稳定,大盘指数系统性风险较低,核心矛盾在于个股选择难度加大 [5][7] - 财富积累取决于认知水平而非交易频率,投资策略应聚焦确定性高的指数品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