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炸串
icon
搜索文档
动辄三四十元起,为什么路边摊越来越贵?
36氪· 2025-09-15 12:15
曾经不少凭借物美价廉、方便快捷出圈的路边摊,如今却陷入了尴尬境地。 "我们这沙县炒饭8-10块一份,路边摊则卖12块,真贵" "夜市馄饨10块一碗,水平也就店里6块" "地摊凉面肉沫的12块,没肉沫的10块,附近的门店才卖8块"…… 近日,"路边摊比门店还贵"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再次引起网友热议。红餐网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在社交平台上确实有不 少"吃不起路边摊"的感叹声在全国多地此起彼伏。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 #路边摊为何越来越吃不起了# #路边摊为 啥越来越贵# 等话题热度一直不减,相关讨论更是引发上千万阅读。 比如今年7月,IP名叫"肥玟不肥(生活体验)"的广东博主就发布一则针对"路边摊贵过门店"的探访视频。 视频里,该博主表示路边摊的一份牛杂烫菜,没有明码标价,简单点一份就要收41元。而小连锁店同款差不多的菜品, 不仅分量足、味道好,价格还便宜,只要35.5元;炸串也同样如此,路边摊35元,连锁品牌店明码标价仅33元;饮品方 面,路边摊700毫升鸭屎香柠檬茶卖15元,比喜茶同款贵2元。 视频最后,该博主吐槽:"部分路边摊确实贵得离谱,品质与定价严重不符"。该视频的评论区,也引发了不少网友共 鸣。 △图片 ...
连续三年供餐 呷哺呷哺集团参展服贸会
北京商报· 2025-09-10 20:39
公司参与展会活动 - 呷哺呷哺集团将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以参展商和指定餐饮服务商身份参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1] - 该集团为第七年参展且第三年作为服贸会供餐服务商[1] - 在首钢园展区提供多款火锅煮烫产品、炸串及茶饮等多元化餐食选择[1][3] 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 对所有供餐及试饮活动严格执行餐食留样制度[3] - 每份餐品均存放于冷藏设备中超过48小时以确保食品安全[3] 品牌战略与市场定位 - 集团借服贸会平台展示台式餐饮文化并提升服务与产品品质[1][3] - 通过参与国家级展会加强保障能力并增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喜爱[3] - 服贸会被视为展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窗口[3]
2025服贸会|连续三年供餐 呷哺呷哺集团参展服贸会
北京商报· 2025-09-10 20:33
公司参与展会活动 - 呷哺呷哺集团将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以参展商和指定餐饮服务商身份参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2] - 该集团为第七年参展且第三年为服贸会提供餐饮服务 [2] - 公司通过展示火锅煮烫产品、炸串及茶饮等餐食呈现台式餐饮文化并满足多元就餐需求 [2] 公司运营管理 - 在首钢园展区为与会者提供多款餐饮选择 [2] - 严格执行餐食留样制度 每份餐品存放于冷藏设备超过48小时以确保食品安全 [2] 公司战略与品牌建设 - 自首届服贸会起持续参与该展会活动 [2] - 借助服贸会平台提升服务与产品品质并加强保障能力 [2] - 通过参展进一步增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喜爱 [2]
“赛事+”新“夜”态,“苏超”第二现场持续火热
南京日报· 2025-09-07 09:11
赛事活动与消费场景融合 - 南京国展中心北广场设置巨幕观赛区 融合音乐车Live表演 餐车美食市集和300人观赛座位 形成沉浸式消费场景 [1] - 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作为官方认证球迷集聚区 设置LED巨幕 卡通气模打卡点及双城美食市集 吸引数百名球迷驻足 [2] - 龙湖南京河西天街结合伏羊美食文化节 设置汉风互动游戏与观赛大屏 发放3000张消费券拉动夜间消费 [3] - 锦创书城提供应援物资与主题文创市集 打造文艺气息赛事消费场景 [3] - 栖霞古镇北区在古风景观中设置巨幕观赛区 结合啤酒消费形成古今交融体验 [3] 区域经济与品牌联动 - 南京市商务局与徐州市商务局联合组织双城美食市集 集结绿柳居 卫岗奶 老山蜂蜜 鸡鸣汤包等南京老字号品牌现场展销 [2] - 徐州展位集中呈现铜山原味 丰味万千等农产品品牌 实现地域文化与赛事结合 [2] - 夏记小馆 名湖美景等餐饮品牌在南京国展中心市集现场设摊 供应卤菜凉菜及炸鸡热狗等潮流小食 [1] 观赛模式创新与客流吸引 - 第二现场观赛模式有效弥补主场门票售罄遗憾 通过多元业态吸引家庭客群(如父子档球迷连续参与)[1] - 跨区域客流显著 例如滁州球迷专程前往银杏里街区体验徐州米线等特色美食 [2] - 多点位联动覆盖核心商圈(河西天街) 文化街区(银杏里) 文创空间(锦创书城)及旅游景区(栖霞古镇)形成全域观赛网络 [1][2][3]
不是楼上吃不起,而是B1更有性价比
36氪· 2025-05-06 19:04
商场业态变化趋势 - 商场地上楼层(一层以上)客流稀少,服装、美妆、运动、影院等传统业态表现疲软,部分黄金铺位被新能源车品牌取代 [2] - 地下楼层(B1B2)成为客流核心区域,餐饮(奶茶、炸串、快餐)、折扣超市(奥乐齐、盒马NB)、潮玩杂货店构成主力业态,周末人流量显著 [2] - 部分网红品牌主动放弃地上王牌铺位,优先选择地下楼层开店,形成"地下商业闭环"模式 [2][10] 业态比例演变 - 传统购物中心黄金比例(电商崛起前):购物50%、餐饮20%、娱乐30% [6] - 当前业态比例演变为购物33%、餐饮33%、娱乐33%,餐饮占比显著提升 [7] - 高端购物中心退租率上升,社区型商业中心依赖餐饮品牌填补空铺 [8][9] 地下餐饮崛起原因 - 面积优势:B1B2餐饮以小型档口为主(7-100平米),租金成本仅为地上餐饮的30%营收占比 [12][13][14][16] - 流量优势:地铁上盖项目带来天然客流,适合高频低客单价消费(奶茶/小吃人均20-50元) [17][18] - 效率优势:连锁品牌采用中央厨房预制菜模式,出餐效率提升50%以上,人力成本降低 [19][20] 消费者行为变迁 - 年轻客群消费流程模式化:触发式进店(名创优品等)-体验商品-价格比对-餐饮消费-彩票消费 [23][24][25][26][27][28][29][30][31][32] - 消费范围集中化:87%消费行为发生在B1B2,地上楼层仅保留奢侈品/珠宝等非标品类 [5][33][34] - 价格敏感度提升:电商平台(拼多多/得物)价格比对导致线下零售溢价空间消失 [5][21] 行业结构性变化 - 传统零售崩塌:标准化商品(服装/数码)线下渠道被电商替代率超60% [6][35] - 餐饮成为核心引流点:但单一业态无法扭转购物中心整体衰退趋势 [36] - 空间重构:商场功能从"全品类购物"转向"餐饮+体验型消费"复合体 [2][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