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触头

搜索文档
产能充足,业绩有望继续高增 东吴证券首次覆盖电接触产品“小巨人”聚星科技
全景网· 2025-07-25 14:13
公司概况 - 聚星科技成立于1996年11月,主营业务为电接触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电触头、电接触元件、电接触材料 [1] - 公司于2024年11月11日登陆北交所,成为温州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 [1] - 2024年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51.12%;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0.23亿元,同比增长44.97% [1] - 主要客户包括宏发股份、公牛集团、三友联众、美硕科技等业内知名企业 [1] 行业分析 - 电接触产品行业规模持续扩大,2015-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10.98%,2024年工业总产值预计创新高 [2] - 低压电器行业规模持续拓展,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下游市场需求扩大 [2] - 家电零售额2024年突破9000亿元,2025年预计继续增长 [2] - 全球工业控制和工厂自动化市场规模2029年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 [2] - 我国新能源汽车突破1000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2030年预计达4700万辆 [2] 公司竞争优势 - 深耕行业近三十年,专注电接触产品领域,拥有覆盖材料制造、触头生产和元件生产的核心技术 [2] - 截至2024年拥有专利46个,其中发明专利9个 [2] - 毛利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福达合金、温州宏丰,居于行业前列 [3] - 客户资源优质且粘性高,产品高度定制化 [3] 发展战略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推动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3] - 募集资金净额2.44亿元,投入生产线智能化技术改造等项目,降低人工成本并提升产品质量 [3] - 加大研发投入巩固产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东吴证券晨会纪要-20250725
东吴证券· 2025-07-25 09:41
宏观策略 核心观点 与43个经济体相比,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与工资水平不算低,但在占比、地产相关就业、行业工资差距三方面有改进空间,就业政策可从发挥服务业就业作用和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两方面调整[4]。 具体内容 - 就业结构现状: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与工资水平不算低,但与高收入经济体比,卫生和社会工作、房地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偏低;地产增量开发市场就业接近饱和,存量运营市场有扩展空间;服务业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大[4]。 - 就业政策调整建议:一方面发挥服务业就业“蓄水池”作用,开展技能培训、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另一方面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设定增长目标、采用分类制度并给予扶持[4]。 - 就业结构变化:就业总量有下行压力,适龄劳动人口占比回落但仍处全球较高水平;城镇就业人口占比稳中有升,城镇化率有增长空间;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占比相对稳定;二产中制造业和采矿业就业占比下滑,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受地产行业调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部分行业就业人员占比有变化[4][5][6]。 - 就业结构国际比较:我国二产就业占比相对偏高,三产与均值接近;地产相关行业直接就业人员占比合理;服务业中住宿餐饮业和交运、仓储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高,卫生和社会工作就业人员占比低;与高收入经济体比,部分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有差距,地产相关就业中建筑业占比接近,房地产业和商务活动占比偏低[6]。 - 就业工资国家比较:我国整体就业工资中等偏低,服务业工资相对不低但行业间差距大;信息与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工资水平相对偏高,教育业和房地产业工资水平相对偏低[6]。 固收金工 核心观点 2025年以来我国通胀低位运行,CPI和PPI同比走弱,建立模型预测下半年CPI或温和回升,PPI维持低位但降幅收窄[1][8]。 具体内容 - 通缩表现与成因:通缩是货币供应量下降、物价下行且经济衰退的现象,会自我强化形成“债务 - 通缩”循环,成因是供需失衡和货币供给或流通速度下降[1][8]。 - 海外应对通缩案例:日本在不同时期因不同原因引发通缩,采取财政扩张、引入通胀目标制度、量化宽松等政策;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因房地产泡沫破碎引发通缩,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1][8]。 - 2025年上半年物价特征:CPI同比略有下降,平均 - 0.07%,受食品和交通通信拖累;PPI同比持续走弱,平均 - 2.77%,生产资料低迷,生活资料跌幅稳定,政策刺激传导受阻[1][8]。 - CPI和PPI结构分析:CPI中食品烟酒、居住、能源相关等高权重板块价格下行,服务消费复苏不均衡;PPI中生产资料占比大,能源和原材料行业价格下跌拖累整体,部分中下游行业有抗跌性但无法抵消上游影响,PPI向CPI传导有障碍[8]。 - 2025年下半年通胀展望:预计下半年CPI或温和回升,PPI维持相对低位但降幅收窄[1][8]。 行业 核心观点 聚星科技是电接触产品“小巨人”,业务发展良好,预计未来归母净利润增长,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10]。 具体内容 - 公司概况:成立于1996年11月,主营电接触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2024年11月11日登陆北交所,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增51.12%,2025Q1同比增长44.97%[10]。 - 行业情况:电接触产品行业规模扩大,2015 - 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0.98%;低压电器领域拓展,受固定资产投资、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下游市场需求释放[10]。 - 公司优势:专注核心产品,重视技术创新,形成多项核心技术;毛利率居行业前列,客户资源优质且粘性高;募资投产助力业绩成长,加大研发提高竞争优势[10]。 - 盈利预测与评级:预计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0/1.58/1.94亿元,同比增加12%/21%/23%,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3][10]。
聚星科技(920111):电接触产品“小巨人”,技术创新夯实行业地位
东吴证券· 2025-07-24 17:4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1][7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聚星科技是电接触产品“小巨人”,业务发展态势良好,下游场景丰富,低压电器行业规模持续拓展,专注核心产品,创新技术增强企业实力,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30/1.58/1.94 亿元,同比增加 12%/21%/23%,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电接触产品“小巨人”,业务发展态势良好 - 深耕电接触产品领域二十余年,2024 年 11 月 11 日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温州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具备完善产业链布局 [12] - 股权集中,结构清晰稳定,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陈静先生与陈林霞女士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公司 48.09%的股权,为实际控制人 [14][16] - 管理层深耕行业多年,管理经验丰富 [18] - 一体化发展,产品集成化,主营业务为电接触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用于生产各类低压电器,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 [21] - 电接触材料生产技术全面,掌握 10 多种电接触材料的生产技术,助力电触头、电接触元件业务发展 [22] - 电触头是公司核心产品,包括铆钉型电触头、片状电触头,是影响低压电器寿命的关键部件 [24] - 电接触元件是低压电器的关键功能部件,可直接用于组装,提升客户生产效率,主要分为铆接元件、焊接元件、冲压件和电器配件 [25] -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业务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21 - 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5.96 亿元增长到 10.02 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18.91%,2025Q1 公司营收实现 2.43 亿元,同比增加 38.24% [26] 电接触产品下游场景丰富,低压电器行业规模持续拓展 - 电接触产品是低压电器的核心部件,下游应用场景广泛,行业规模持续扩大,2015 - 2023 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10.98%,预计 2024 年工业总产值再创新高 [41][42] -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拉动低压电器市场不断扩大,2017 - 2024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4.7% [43] - 国家政策带动家电消费,家用电器市场需求有望释放,2024 年我国家电零售额突破 900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继续增长 [47][49] - 工业控制领域规模继续扩大,全球工业控制和工厂自动化市场规模在 2029 年有望突破 3000 亿美元,2024 - 2029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8.80% [50] - 我国新能源汽车突破 1000 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在 2030 年有望达到 4700 万辆 [55] - 全社会用电量持续攀升,低压电器下游需求不断释放,2024 年全社会用电量 9852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6.8%,智能电表招标数额逐年提升 [59] 专注核心产品,创新技术增强企业实力 - 重视产品和技术创新,参与制定多项标准,专利数量多,截至 2024 年年底,参与制定或修订了 8 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获得授权专利 46 项,其中发明专利 9 项 [62] - 毛利居于行业前列,产品定制化程度高,客户粘性好,与多家大型知名低压电器生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64] - 募资投产助力业绩成长,加大研发提高竞争优势,募集资金净额总计为 2.44 亿元,投入三个项目,重点降低生产中的人工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 [66]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 2025 - 2027 年公司电触头业务营收增速为 25.00%/20.00%/20.00%,毛利率为 21.00%/20.50%/20.00%;电接触元件业务营收增速为 25%/25%/25%,毛利率为 31.00%/30.50%/30.00%;电接触材料业务营收增速为 30%/25%/25%,毛利率为 8.00%/8.00%/8.00%;其他业务营收增速为 25%/20%/20%,毛利率稳定维持为 7.00%/7.00%/7.00%;公司整体预计 2025 - 2027 年实现营收 12.59/15.31/18.62 亿元,同增 25.7%/21.6%/21.7% [69][70] - 预计 2025/2026/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30/1.58/1.94 亿元,同比增加 12%/21%/23%,2025/2026/2027 年对应 PE 为 35/29/24 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72]
聚星科技(920111)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9 20:00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业绩说明会 [3] - 活动时间为 2025 年 5 月 15 日,地点通过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网络远程召开 2024 年年度报告业绩说明会 [4] - 参会人员为通过网络参加的投资者,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兼总经理陈静、财务总监苏晓霞、董事会秘书陈林锋、国投证券保荐代表人翟平平 [4] 分红相关 - 2024 年度现金分红方案为每 10 股派发 2 元(含税),综合考虑盈利、资金支出、债务偿还及未来发展购置设备等因素,未来会合理制定分红政策 [6] 原材料成本控制 - 有多年银铜采购经验,安排专人关注价格,根据生产需求采购,价格低位增加采购量,高位减少采购量,与客户按协议或订单时点白银价格结算传导价格波动 [7] 海外市场规划 - 2022 年设立新加坡公司,看好海外市场并持续开拓 [7] 研发投入 - 在家用电器、工业控制、楼宇建筑等领域有较大研发投入并申请专利用于产品生产 [9] 净利润差异 - 与同行业净利润差异大主要因产品结构不同 [10] 公司优势与竞争模式 - 具备电接触产品一体化方案解决能力,三复合铆钉型电触头有市场竞争优势,认为行业低价竞争模式需综合评估 [11] 营收与净利润增长原因 - 2024 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较上期增加 66.33%,因业务规模扩大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其他业务收入增加 62.63%,因销售部分原材料;净利润增加 39,072,185.33 元,同比增幅 51.87%,因业务规模扩大 [12] 产品应用 - 产品目前未被机器人行业客户直接采购,但机器人相关装置会用到触点 [13] 募投项目进展 - “生产线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因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自筹资金及募集资金到位晚,进度较原计划滞后 [14][15] 客户群体 - 主要产品用于低压电器,与宏发股份、公牛集团等业内知名企业合作 [16] 未来发展战略 - 以“正直/诚信/创新/高效/感恩/利他”为核心价值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为手段,“智能化、数字化”助力发展,成为国内电接触产品行业引领者 [17]
聚星科技2024年业绩亮眼:营收突破1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
全景网· 2025-04-28 12:1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总营业收入10.02亿元,同比增长66.17% [1] - 利润总额1.30亿元,同比增长52.27% [1] - 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51.12% [1]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含税),共计派发约3103.09万元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专注于电接触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电触头和电接触元件 [1] - 打造"电接触材料—电触头—电接触元件"完整技术链条 [2] - 拥有10项核心技术,包括粉体高效混合技术、三复合铆钉型电触头冷镦技术等 [2] - 铆钉型电触头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2] - 2024年研发投入3773.89万元,同比增长74.58% [2] - 拥有4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项 [2] 行业发展趋势 - 电接触产品需求逐年增大,受益于新能源、智能家居、5G等产业发展 [2] - 国家电网"24交流/14直流"建设计划将促进中高压电接触材料需求增长 [3] - 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充电桩普及带动直流接触器等产品需求 [3] - 中国电接触材料实物产量占全球40%以上 [3] - 行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定制化生产 [3] 公司发展战略 - 募投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年产200吨电触头、400吨电接触元件产能 [4] - 定位"电接触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持续扩大产能、优化工艺 [4] - 加强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 [4] - 深化国内外市场拓展,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4] - 受益于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渗透率提高,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