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演出

搜索文档
脱口秀线下俱乐部,赔麻了
36氪· 2025-08-01 21:34
行业概况 - 脱口秀市场规模从2018年7.2亿元增长至2022年3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5.8% [9] - 2020年至2022年脱口秀票房从2000万元扩大至4.8亿元,增长超20倍 [20] - 2023年行业急转直下,线下演出进入调整期,综艺节目停播 [13][27] - 2024年综艺节目播出后行业有所回暖,但流量集中于明星演员 [14][15] 公司运营 - 喜番喜剧签约演员登上综艺后票房收入至少翻倍,新人投稿量从招不满增至每月100多篇 [5][6] - 大笑喜剧2021年扩张至全国近10家俱乐部,采用"先合作后自建"模式 [24] - 磁场喜剧2022年创立时投资200万元自建剧场,月营收60万元并快速回本 [11][24] - 2023年多家分店关闭,三里屯7家俱乐部中磁场喜剧第二家店3个月亏损20万元 [13][26] 商业模式转型 - 行业从单纯线下演出转向"俱乐部+艺人经纪"模式,依赖明星演员流量 [8][19] - 2024年明星演员个人专场票价达180-580元,是普通演出3-5倍且常售罄 [15][29] - 喜番喜剧2024年启动巡演季,120元票档开票即售罄 [16] - 付航等冠军演员单场票房达18-38万元,相当于小剧场半月营收 [29] 人才培养与选拔 - 开放麦频率从每周1场增至2场,但北京仅70-80人达到商演标准 [34] - 喜番喜剧通过"新梗赛"选拔演员,每年3次季度赛+1次年度赛,评分前10名入围 [35] - 大笑喜剧"绑定"城市签约演员,10城可达100人规模 [38] - 短视频运营成为新渠道,部分演员账号粉丝超75万 [39][40] 市场挑战 - 2023年演出场次减半,演员从全职转兼职或退出行业 [28] - 二三线城市需求开发不足,外来厂牌难以立足 [27] - 综艺与线下演出要求差异大,5分钟段子节奏培养周期长 [32][37] - 行业高度依赖头部综艺曝光,仅《喜单》《脱友》两档核心节目 [32]
文化叠加科技 夏日夜间经济活力四射
上海证券报· 2025-08-01 02:08
夜间经济新业态 - 脱口秀线下演出《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在上海前滩31演艺中心火热开演,7月25日至27日吸引大量年轻观众,演出后衍生出聚餐、打卡等消费行为[7] - 笑果文化预计7月1日至8月31日在8个城市举办70场脱口秀演出,多个演出开票后快速售罄并达到满座[8] - 脱口秀观众多为年轻群体,具有高消费意愿与强社交需求特点,通常提前1-2小时抵达商圈,演出后停留时间长,显著拉长商圈驻足时间[8] 文化IP与商业融合 - 浦东美术馆"奥赛展"推出超200款官方授权文创衍生品,文创销售额已超1000万元,并与多个品牌联名推出画作相关下午茶等消费产品[8] - 脱口秀演出成为商圈"流量调度器"和"时段延长器",提升商圈时尚度与年轻力标签,同时商圈为演艺提供稳定客流基础和配套保障[9] - 热门脱口秀演出有望沉淀为商圈乃至城市文化IP,可延伸至市集、剧目、赛事等,商圈成为IP商业化落地载体[9] 科技赋能夜间经济 - 祥源文旅在齐云山打造无人机秀,通过文化古迹篇章将美好传说铺展在夜空,2025年将全面启动夜间经济焕新工程[12] - 罗曼股份旗下Holovis团队在莫干山通过景区灯光提升、主题光影秀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全域夜游生态圈"[12] - 黄龙洞将运用全息投影与沉浸式声光技术推出"大鲵福地,黄龙洞天"主题IP故事线,丹霞山构建"白+黑"全天候旅游产品体系[12] 城市夜间经济政策 - 上海推出10项举措支持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发展,包括丰富夜间街区演艺活动、优化夜间活动报批报备、打造夜间观赛"第二现场"等[13] - 中国旅游研究院指出夜间经济政策正由全面覆盖转向精准投放,由垂直传导转向多元探索[13] - 文峰股份注册"文峰夏夜"商标,成为国内少有的成功注册营销文化品牌的商业企业,其夏夜活动带动周边餐饮、零售行业发展[11]
年赚600万,脱口秀下沉掘金了
投中网· 2025-07-31 14:42
行业概况 - 脱口秀市场关注度达到年度巅峰,两档综艺节目《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和《喜剧之王单口季2》播放市场占有率最高分别达到11.45%和9.04% [4] - 脱口秀市场从一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拓展,三四线城市脱口秀俱乐部正在遍地开花 [3][10] - 线上节目带动线下演出市场热情,新爆梗脱口秀演员如房主任、小帕、王小利等成为新一代代表 [4] 线上与线下市场联动 - 综艺节目反哺线下剧场,知名演员回归线下演出带动票房,小剧场普遍受益 [6] - 开放麦场次增加30%,但报名人数仍供不应求,北京一周开放麦名额约200个仍抢不到 [6] - 开放麦价格从9.9元涨至39.9元,知名演员如张彩玲、教主等频繁现身开放麦 [7] - 线上与线下脱口秀场景差异明显,线上侧重观点输出,线下强调互动与即时幽默 [7] 三四线城市市场发展 - 三四线城市脱口秀俱乐部快速扩张,如河南安阳、云南等地已形成一定规模 [11] - 俱乐部商业模式以门票收入为主,票价约50元(接近当地电影票2倍),阵容强大时可达60元 [12] - 演员收入较低,三四线城市演出费约100元/场,省会城市200元/场,全职演员月收入约1200元 [13] - 观众以18-40岁女性为主(70%-80%),部分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脱口秀 [13] 市场分化与经营现状 - 头部俱乐部如磁场剧场年收入约600万元,演员月收入1-2万元;三四线城市俱乐部如海岛喜剧经营3年未回本 [16] - 行业形成分野:脱口秀俱乐部专注内容,演出商侧重批量打造网红演员拉动线下演出(如重庆原气喜剧月均500-600场) [17] - 演员晋升渠道多元化,通过短视频打造个人IP(如李波、二狗等)成为新路径 [17] - 行业虹吸效应明显,流量与观众向头部俱乐部集中,新玩家盈利困难 [18]
上城助力“一支麦”找“新家”
杭州日报· 2025-06-17 11:19
公司发展 - "一支麦"喜剧剧场自去年入驻杭州上城湖滨in77后月均演出50余场,累计吸引观众超5万人次 [3] - 现有场地容量已无法满足持续满座的观众和公司发展需要,急需更大更优的新场地 [3] - 公司提出三重需求:空间足够大、交通便利、周边人流量大 [4] - 最终选定"运河映巷"作为新场地,因其配套2个剧院且毗邻地铁口,完美契合需求 [4] - 上城区文创发展中心向公司介绍各项扶持政策,助力其在新场地轻装上阵 [5] 行业动态 - 湖滨商圈凭借强大"天然流量"成为杭州脱口秀核心阵地,工联CC商场内扎堆开设3家脱口秀俱乐部 [4] - 上城区锚定大视听、文娱体两大主赛道,推进传统业态提质扩能并加速引进新型业态如脱口秀、沉浸式演艺等 [6] - 上城区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文娱大视听产业发展,最高给予不超过500万元一次性扶持 [7] - 政策鼓励文化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科技和交互手段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消费模式 [7] - 上城区计划打造地方文化内容IP地标,与"一支麦"探讨政企联动举办杭州喜剧节 [6]
南瓜:最适合我的工作,是送外卖和讲脱口秀|进击的脱口秀演员⑤
新浪财经· 2025-05-14 10:12
脱口秀行业发展 - 脱口秀在2024年已成为重要媒介 深入社交平台与短视频领域 跨界结合赋予新表达维度 [1] - 行业从小众地下文化跻身主流 成为解读当代生活的文化符号 [1] - 疫情封闭其他行业却让脱口秀在缝隙中热闹起来 线下演出逐渐铺开 [15] - 脱口秀行业仍处起步阶段 偏小众 主要受众为年轻人 [32] - 未来行业可能向"专场"方向发展 观众更愿看个人完整演出 [36] 脱口秀演员南瓜的职业发展 - 2019年从外卖员转型脱口秀演员 经历多次失败后成为西安商演场次最多演员 [3][13][17] - 2021年迁至上海发展 从补贴收入到全职演出 目前能靠演出维持生活 [21] - 首次电视录制《脱口秀大会》第五季第一轮淘汰 后调整状态继续发展 [22][23] - 创作素材主要来自亲身经历 如送外卖 体育生 戏弄老板等 [5][13] - 认为24岁是转型最佳时机 既被社会毒打过又无家庭负担 [17] 脱口秀内容创作特点 - 优秀演员能代表特定群体 将难处转化为段子引发共鸣 [32] - 创作最难在于体验新生活获取灵感 内容质量直接决定商业价值 [33] - 表演中好笑最重要 但舞台魅力和观众认同同样关键 [34] - 标签化是阶段性现象 随着认知变化创作内容会自然演进 [35] - 擅长从日常生活挖掘笑点 用简单手法抵达有趣 [25] 受众与市场特征 - 核心观众为大城市大学生和年轻白领 具备闲暇时间和消费能力 [18] - 同一段子在城乡演出效果差异显著 需适配城市语言体系 [24] - 线上传播推动行业 金句片段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15] - 部分专场已吸引年长观众 显示受众群体正在扩大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