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潜水器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概览:深海科技崛起,水下机器人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头豹研究院· 2025-07-30 21: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水下机器人是深海探索重要工具,中国行业起步晚、集中度低、企业产品定位差异化 [3][4] - 政策推动、技术发展和需求增长使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30年达637.1亿元 [5][40] - 未来水下机器人将向单体专业化模块化、集群作业多平台协同、自主作业型AUVs发展 [45][46][4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水下机器人可代替或辅助人类水下作业,广义含载人与无人潜水器,狭义指无人潜水器,有遥控、自主、混合式 [3][8] - 全球首艘载人潜水器1890年研制,中国20世纪80年代研究,已处世界第一梯队;首艘无人潜水器1953年研制,中国20世纪末开始自主研发 [18] - 中国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水下机器人产业发展,如2024年9月发布《水下助推机器人通用技术要求》 [22] 水下机器人市场的竞争情况 - 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未形成集聚效应,市场集中度低,企业产品定位差异化,分消费级、工业级和军用级 [4] - 消费级企业有深之蓝、博雅工道等;工业级有中海辉固等;军用级有重庆前卫等 [4] 水下机器人的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67亿元,预计2030年达637.1亿元,复合增长率约25% [40] - 2024年远程遥控、自主式、混合式潜水器市场规模分别约150.3亿、15.03亿、1.67亿元 [42] 水下机器人产业链 - 上游包括核心材料、硬件和技术系统,核心材料中耐压材料优选钛合金和碳纤维复材,浮体材料有聚氨酯泡沫等 [24][29][33] - 中游为水下机器人制造企业,如臻迪科技、深圳吉影科技等,产品定位和潜水深度有差异 [38] - 下游应用于海洋工程、水产养殖等领域 [26] 水下机器人发展趋势 - 从单体多功能向单体专业化、模块化发展,细分为长航程声学型、区域光学型、模块化载荷型 [45] - 从单兵作战向集群作业和多平台协同作用发展,需突破水下分布式集群控制技术 [46] - 从信息型向自主作业型AUVs发展,产品类型多样化,消费级小型水下机器人逐渐普及 [47]
主题策略专题:把握海洋经济投资机会
国信证券· 2025-07-02 20:23
核心观点 - 国内海洋经济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政策支持与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海洋经济占GDP比重走高 [3] - 深海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未来产业,正加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AI技术深度赋能展现巨大投资潜力 [3] -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和未来投资脉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投资提供坚实基础 [3] - 海洋经济主题指数表现强劲,关注深海油气与海洋生态服务领域投资机会,细分领域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3] 海洋经济政和产业脉络 热点事件 -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项举措,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等 [7] - 2025年6月多个事件发布相关报告和案例,如《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2024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等,显示海洋资源利用和生态状况 [7] 政策概览 - 国家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海洋环境保护法(2024修订)》提供法律保障 [8] 产业成效与挑战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较上年增长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海洋各产业有不同程度发展 [8] - 面临海洋科技资源不足、开发方式粗放、产业结构需深度调整等挑战 [8] 发展指数 - 《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发展规模与效益、结构优化与升级等多方面指数较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 [18] 生态预警监测 - 近岸海域表层海水部分指标无明显变化趋势,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重点生态系统状况优良或稳定 [19] 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多地有不同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如辽宁锦州退养还湿等 [20] 深海科技产业链 政策驱动 - 2025年3月中央及地方加速布局深海科技,多地发布相关规划和意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23] 产业增速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万亿元(+5.9%),深海相关产业增速突出,政策支持领域进入加速培育期 [24] 产业崛起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技术突破为商业化开发奠定基础 [25] AI赋能 - AI技术优化资源勘探、提升作业效率,新兴应用加速试点,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3.25万亿 [25] 深海油气开发 - 我国深海油气开发潜力大,开发兼具战略和商业价值,政策推动下海洋油气企业有望受益 [35] 深海生态服务 - 2023年国内渔业总年产值达1.60万亿元,海洋渔业接近8000亿元,海洋养殖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 [44] - 发展远洋渔业是重要战略目标,头部企业份额可持续扩张 [44]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投资线索 产业概述 -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49] 产业链环节 - 上游为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中游为装备制造商,下游为应用市场 [53] 政策支持 - 国家陆续推出政策文件,从“十一五”到“十四五”规划均将其列为重点发展产业 [56] 产业分布 - 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长三角,按市值和专利统计分布有不同集中区域 [60] 融资与园区 - 2014 - 2023年中国船舶行业融资事件17起,融资金额5.67亿元,2021年融资最多 [64] - 中国船舶行业有20个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江苏 [64] 海洋经济指数梳理和分析 指数表现 - 截至2025年7月1日盘后,海洋经济指数和海洋科技指数半年内分别上涨9.3%和13.7%,有两次行情催化 [69] 指数拆解 - 海洋经济指数样本股行业分类以工业为主,主题指数分布均匀偏集中 [73] - 指数中市值百亿以下标的近半数,按标准筛选得到18个A股成分 [76]
深海科技专题报告(一):深蓝之钥:解锁海洋未来,布局深海科技核心资产
招商证券· 2025-06-09 23: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政策扶持下国产替代提速,未来有望形成成熟产业链,细分海洋经济领域投资机遇凸显 [1][4] - 全球深海科技领域高速发展,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15%,部分新兴领域增速显著,多国提出发展战略抢占先机 [1][4] - 中国市场在政策驱动与技术突破下成为全球增长极,但存在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高、高端材料和关键传感器依赖进口等短板,未来需持续发力 [4][51] - 投资策略上,当前关注极端环境装备、资源开发、智能化监测等领域;短期关注深海装备制造龙头与信息化领域企业;长期关注前沿技术突破的材料与核心部件企业及资源开发进度相关企业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深海与深海科技 1、深海定义、资源与国际管理 - 深海指透光层以下、一般200米以下尤其是1000米以下的海,具备高压、低温等特点,拥有丰富独特资源,如油气、矿产、生物资源等 [11] - 国际海底管理局难以有效规范各国深海资源开采活动,各国纷纷立法抢占资源,挪威成为首个批准深海商业采矿的国家,我国于2016年颁布相关法律 [15][18][19] 2、我国发展深海科技兼具战略、经济意义 - 战略意义包括维护国家安全、拓展战略空间、开发深海资源等,如增强海基核威慑与防御能力、减少资源对外依赖等 [21][25] - 经济意义为带来新契机,推动新兴产业落地,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7.8%,深海蕴含多种资源,有巨大碳汇作用,或催生气候调节产业等 [26] 3、科技赋能海洋经济 - 各类载人潜水器、全海深无人深潜器及海洋观测网络等为认知深海提供新视角和手段,我国“奋斗者”号国产化率达96.5%,“蛟龙”号完成技术升级后的首次装备试验任务 [27] 4、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海洋经济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30][32] -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沿海省份率先布局,海南、福建等地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基金 [33] 5、深海科技核心技术 - 核心技术关键在于“三深”,即深潜、深钻、深网,深潜技术包括载人和无人深潜器,深钻技术用于获取深海底层数据与样本,深网技术用于监测海洋环境与生态变化 [36] 二、行业现状 1、全球格局 - 全球深海科技领域高速发展,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15%,深海油气和工程装备是支柱板块,部分新兴领域增速显著 [37] - 多国提出发展战略,欧美在核心领域形成垄断优势,美国在深海探测和作业技术领先,欧盟在深海工程和海工装备领域实力雄厚 [37][39][41] 2、中国市场 - 中国市场在政策驱动与技术突破下成为全球增长极,2024年海洋经济规模超10万亿元,2025年预计深海产业规模达3.25万亿元,占海洋经济总量25%,年增长率超20% [43] - 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从“跟跑”到部分领域“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但仍存在短板,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成熟,与美欧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48][51] 三、产业链及代表企业梳理 1、上游:材料与技术 - 关键材料包括外部结构与密封、浮力材料,外部结构材料需满足高抗压性、耐腐蚀性与功能集成要求,密封材料和浮力材料是关键保障系统 [52][57] - 基础技术包括动力、传感、通信与能源技术等,新型能源在深海环境逐渐应用,高端传感器依赖进口,声学通信向自适应调制等方向发展 [60][61] - 相关标的有西部材料、宝钛股份、西部超导、中密控股、海兰信、中科星图、科思科技等 [4][62] 2、中游:精密零部件与整套装备 - 水听器是声呐系统重要部件,通过压电效应或光的干涉实现声电换能,最早用于军事领域,后拓展至民用领域 [67][68] - 深海传感器是探测和监测深海环境参数的关键设备,具备高灵敏度等特点,呈现微型化与集成化等发展趋势 [69] - 声呐系统利用声波进行目标探测、定位和通信,分为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系统包含多种换能器,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75][81] - 深潜载人/无人潜水器包括HOV、ROV、AUV,三者技术与目标领域各有侧重,无人深潜器优势明显,载人深潜器聚焦高价值任务 [84][89] - 固定观测平台包括浮标、潜标与海床基,浮标实时通信能力强,潜标长期隐蔽,海床基为水下传感器提供支撑平台 [92][95][97] - 相关标的有中国海防、中科海讯、中海达、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集集团、神开股份、海默科技、亚星锚链、杰瑞股份、佛山照明、巨力索具等 [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