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搜索文档
“十四五”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
中国发展网· 2025-10-28 15:16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尹明波、高杨报道 10月2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 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发布会上,在谈到"十四五"以来山东 创新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取得的成效时,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勇表示,山东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 大行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海洋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十四五"以来,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等7 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培育建设威海、青岛蓝谷、日照3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建国家 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1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布局13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度达 78%,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海洋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 馆"深海三大平台"落户山东。全省拥有"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50个,全职住鲁海洋领域院士 22人、占全国的1/3。攻克气动式波浪能转换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 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 ...
“十四五”看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8.4%,5项国家大奖占全国半数
齐鲁晚报· 2025-10-24 11:26
海洋经济发展 - 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 [1] - 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等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 [1] - 培育建设威海、青岛蓝谷、日照3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 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1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1] - 布局13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度达78% [1] -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1] 海洋科技与创新 - 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三大平台”落户山东 [1] - 全省拥有“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50个 [1] - 全职住鲁海洋领域院士22人,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1] - 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有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的一半 [1] 港口建设与物流 - 深化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 [2] - 建成全球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集装箱码头、液化天然气码头和邮轮码头 [2] - 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在日照港建成投用 [2] -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 [2] - 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吞吐量均居全球沿海港口前十 [2] 生态治理与国际合作 - “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60亿元,修复滨海湿地1.25万公顷、岸线66.89公里 [2] - 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 [2] - 累计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6个,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位 [2] -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连续两年排在全国前列 [2] - 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 [2]
上海市单月出口规模首超1800亿元 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首次突破四成
新华财经· 2025-09-19 21:49
总体外贸表现 - 8月份上海市进出口总额达387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 [1] - 8月份出口额为1830.8亿元,首次突破1800亿元,同比增长17.1%;进口额为2043.5亿元,同比增长7.3% [1] - 前8个月上海市累计进出口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前7个月提升1个百分点 [1] 民营企业表现 - 8月份上海市民营企业进出口1668.5亿元,同比增长31.5%,增速连续3个月超过30% [1] - 民营企业占全市外贸总额比重升至43%,拉动当月上海市进出口增长11.5个百分点 [1] 新兴市场出口 - 8月份上海市对非洲、东盟、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出口总额达537.4亿元,同比增长45%,拉动全市当月出口增速10.7个百分点 [1] - 对新兴市场出口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0.6倍,工程机械出口金额同比增长72.8%,合计拉动上海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16.5个百分点 [1] - 新兴经济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改造为市场结构转型提供机遇 [2] 主要出口商品 - 8月份上海市出口机电产品1253.9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市出口总值近7成,连续6个月单月出口规模破千亿元 [2] - 船舶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5.1%,高端机床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3.7% [2] - 电动汽车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7.1%,锂电池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12.1%,光伏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9% [2] 主要进口商品 - 工业原料进口方面,金属矿砂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5%,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金额同比增长21% [2] - 高科技设备进口方面,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05.5%,电脑零附件进口金额同比增长55.2% [2] - 民生消费品进口方面,牛肉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0.5%,奶粉进口金额同比增长43.2%,香水进口金额同比增长29.4%,游艺运动设备进口金额同比增长35.8% [2]
8月份上海市进出口额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16:38
总体外贸表现 - 8月份上海市进出口总额达3874.3亿元,同比增长11.7%,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 [1] - 其中出口额为1830.8亿元,首次突破1800亿元,同比增长17.1%;进口额为2043.5亿元,同比增长7.3% [1] - 前8个月累计进出口总额为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前7个月提升1个百分点 [1] 主要参与主体 - 上海市民营企业8月进出口额1668.5亿元,同比增长31.5%,增速连续3个月超过30% [1] - 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市外贸总额的比重提升至43.1%,拉动当月全市进出口增长11.5个百分点 [1] 主要贸易市场 - 对非洲、东盟、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出口总额达537.4亿元,同比增长45%,拉动全市出口增速10.7个百分点 [1] - 市场多元化策略成效显现,新兴经济体的基建和工业化改造为市场结构转型提供机遇 [1] 主要出口商品 - 机电产品出口1253.9亿元,增长19%,占全市出口总值近七成,连续6个月规模超千亿元 [2] -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出口增长10.6倍,工程机械出口增长72.8%,合计拉动新兴市场出口增长16.5个百分点 [1] - 体现制造硬实力的船舶出口增长45.1%,高端机床出口增长43.7% [2] - 绿色产品需求旺盛,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7.1%、112.1%、39% [2] 主要进口商品 - 金属矿砂进口增长15%,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增长21% [2] - 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增长105.5%,电脑零附件进口增长55.2% [2] - 消费品进口有所回稳,牛肉、奶粉、香水、游艺运动设备进口分别增长10.5%、43.2%、29.4%、35.8% [2]
上海外贸8月两位数强势增长,民企首次突破4成
第一财经· 2025-09-19 16:38
上海市外贸总体表现 - 8月份上海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7%,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 [1] - 8月份出口规模首次超过1800亿元,增长17.1%,进口2043.5亿元,增长7.3% [1] - 前8个月上海市进出口累计增长4.5%,增速较前7个月提升1个百分点 [1] 民营企业外贸表现 - 8月份上海市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31.5%,增速连续3个月超过30% [1] - 民营企业占上海市外贸总额比重升至43.1%,首次突破四成 [1] - 民营企业拉动当月上海市进出口增长11.5个百分点 [1] 出口市场与商品结构 - 8月份上海市对非洲、东盟、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出口同比增长45%,拉动全市出口增速10.7个百分点 [1] -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出口增长10.6倍,工程机械出口增长72.8%,合计拉动新兴市场出口增长16.5个百分点 [1] -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9%,占全市出口总值近七成,连续6个月规模破千亿 [2] - 船舶出口增长45.1%,高端机床出口增长43.7% [2] 高端与绿色产品出口 - 电动汽车出口增长37.1%,锂电池出口增长112.1%,光伏产品出口增长39% [2] 进口商品结构 - 金属矿砂进口增长15%,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增长21% [2] - 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增长105.5%,电脑零附件进口增长55.2% [2] - 牛肉进口增长10.5%,奶粉进口增长43.2%,香水进口增长29.4%,游艺运动设备进口增长35.8% [2]
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领跑”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新跃升”
机器人圈· 2025-09-11 18:08
工业经济总体表现 - 2020年至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至40.5万亿元 [2] - 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至33.6万亿元 [2]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8万亿元 [2] - 制造业对全球增长贡献率超30% 占全球比重约30% [2] - 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2] - 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2]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突破 - 传统产业占制造业增加值及用工人数比重约80% [3] - 支持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3] - 建成卓越级智能工厂超230家及5G工厂1260家 [3] - 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 [3] - 绿色电解铝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 [3] -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销量达2020年9.5倍 [3] - 光伏与风电装备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3] - 累计培育60余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3] - 创建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3]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1.6% [4] -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4] -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33家 突破近700项关键技术 [4] - 认定187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4] - 遴选首批241家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4] - 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90.7万件增至124.4万件 [5] - 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从60%升至65% [5] - 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总量超75% [5]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 [5] - 制定9263项行业标准 牵头国际标准500余项 [5]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 较"十三五"末提升8.4个百分点 [5]
深海重器从武汉启航
长江日报· 2025-08-31 08:34
新一代浅吃水自航自升式海上作业支持平台交付 - 中船集团武汉船机总包建造的两座新一代浅吃水自航自升式海上作业支持平台于8月3日发往沙特执行深海作业任务[1] - 该平台集成多项自主核心技术 能够在复杂海况下完成起升 货物起重和自航等任务 标志着此类平台设计与建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 - 平台被形象称为"海上高脚屋" 专为海上油田服务设计[1] 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技术突破 - 中船集团武昌造船建造我国首艘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 实现潜水器收放等核心技术重大突破[4] - "深海一号"于2018年12月8日在武汉下水 2021年8月3日执行首个大洋综合调查航次 同年完成7000米级深潜试验[4] - 团队攻克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控制难题 首次实现全频段满足严苛指标 建成高效作业"流水线"[4] 深远海风电安装平台技术进展 - 武汉船机建造的新一代1800吨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港航平5"于2023年8月28日交付使用[7] - 平台最大起重能力1800吨 最大作业水深超过70米 作业范围可达离岸3000海里 满足26兆瓦风机施工作业要求[7] - 该平台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建设从近海迈入深远海 技术可开发量达27.8亿千瓦 目前利用率不足1.1%[7] 深海养殖装备国际突破 - 武昌造船为挪威萨尔玛集团建造世界首座大型半潜式智能渔场"海洋渔场1号"于2017年6月3日交付使用[5] - 该装备集先进养殖技术 环保理念与顶尖海工技术于一体 实现智能养殖重大突破 填补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5] - 项目完成多项技术创新 被国际养殖业誉为深远海养殖的"新纪元"[5] 深海采矿与固定式平台装备配套 - 武汉船机参与水面支持系统研制 其布放回收系统 伸缩补偿装置等关键设备通过东海与南海实船验证[8] - "海葵一号"和"海基二号"入选2024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武汉船机提供潜液泵系统与多台海工吊机[8] - "海基二号"是我国首座超300米水深远海固定式平台[8] 智能深海作业装备创新 - 中国船舶719所研制全球首台深海爬游混合型无人潜水器"麒麟"号 下潜深度达1000米 待机时间超10小时[9] - 潜水器具备游泳 潜水和海底爬行能力 可满足复杂海底环境的精确观测与辅助作业需求 2021年8月进入产业化阶段[9] - 武汉理工大学研发的"仿生水蛇式海底管道检测机器人"采用模块化仿生设计 可灵活穿梭深海管道[9] 武汉深海装备产业基础 - 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于2014年获工信部批复 是我国第五个 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示范基地[1][10] - 产业链较为齐全 链上企业机构超100家 以武昌区 新洲区为重点建设绿色智能船舶设计和建造集聚区[10] - 719所 武船等与高校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创新闭环[10]
山东海工,从海洋跃向星空
大众日报· 2025-08-31 00:33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海工装备产业通过发挥“链长制”优势,正致力于打造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聚集区,并成功将业务从海洋拓展至商业航天等新领域 [1][6] - 由山东海上商业航天发射技术有限公司全球首创的全海域智能发射回收平台“东方航天港”号,代表了海上航天发射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体现 [2][4] - 海上发射技术的进步正牵引一个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标志着“山东海工”品牌进入新阶段 [5][6] 山东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表现 - 2024年山东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为469万、1187万、21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7%、64%、49%,全国排名靠前 [2] - 行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在大型散货船、豪华客滚船、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海洋新能源及海上航天发射装备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6] - 全球新一代风电安装船、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等一批海洋重器彰显了产业实力 [6] “东方航天港”号技术突破 - 平台是全球首创的全海域智能发射回收平台,创新提出“动态补偿发射”理论并研发“海基发射姿态实时调控系统”,将火箭发射时的晃动幅值控制在±0.1度以内 [2][3] - 平台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解决船箭接口装备问题,实现发射船与火箭的高可靠稳定连接 [3] - 采用智能化作业模式,显著压缩发射周期,在捷龙三号遥六任务中,全链条作业流程仅用时17个半小时 [4] 商业航天应用与未来发展 - “东方航天港”号能够满足在役和在研各型号大中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未来也可服务于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的发射回收 [4] - 公司与多家头部火箭公司的发射、系统级试车、回收试验等合作已进入项目执行排期,并正在推进新型液体火箭回收船建设 [4] - 商业航天的演进方向是高效可持续的航天发展体系,必然向海而生 [2] 产业链带动效应 - 海上发射领域的进步牵动高科技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向上游带动复合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 [5] - 向下游推动“卫星数据+人工智能”一体化应用,为自然资源、智能交通、应急管理、智慧气象、数字孪生城市等场景全面赋能 [5] - 一个“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5]
城记 | 挺进“深蓝”,哪些城市在领跑中国海洋经济
新华财经· 2025-07-24 15:34
海洋经济发展态势 - 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热潮升温,山东、广东、上海等地相继出台海洋产业政策,形成地方先行探路、中央引领定向的互动格局 [1] - 上海海洋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1037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387亿元,占上海市GDP的27.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1.6% [2] -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全球前三、国内第一,在《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报告中综合排名全球第四 [3] 上海海洋经济优势 - 上海拥有12家科研院所、13所涉海院校、20余家市级创新平台、21名涉海院士以及近2万家涉海企业 [4] - 上海着力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运服务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在临港、长兴等园区形成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增长点 [4] - 上海的经济腹地长江经济带2024年GDP达630228亿元,占全国47%,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丰富应用场景 [5] 其他城市海洋经济表现 - 天津、青岛、深圳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5659.5亿元、5513.2亿元、5409亿元 [5] - 青岛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96家,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与上海存在差距 [6] - 深圳凭借区位优势和国家定位,正与青岛争夺"海洋经济第二城"的位置 [7] 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 海洋渔业可通过与数字营销结合、发展精深加工技术等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8] - 上海可依托横沙渔港建设全球水产冷链物流中心,打造远洋渔业产业链高端环节 [8] - 城市发展海洋经济需重视新兴产业配套协作,同时为传统产业锻造差异化优势 [7]
高技术制造业宏观周报:国信周频高技术制造业扩散指数有所走弱-20250717
国信证券· 2025-07-17 19:43
周度观察 - 截至2025年7月12日当周,国信周频高技术制造业扩散指数A录得-0.4,指数B为50.6且较上期下降[1][12] 高技术制造业跟踪 - 6 - 氨基青霉烷酸价格220元/千克,较上周降10元/千克;丙烯腈价格8150元/吨,较上周降50元/吨;六氟磷酸锂价格4.98万元/吨,较上周降0.08万元/吨[2][14] - 动态随机存储器价格1.5080美元,较上周升0.059美元;晶圆价格2.68美元/片,与上周持平;中关村电子产品价格指数(液晶显示器)报91.04,与上周持平[2][14] - 7月16日上海印发方案,到2027年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超1200亿元,高技术船型比例达80%[2][14] - 7月16日英伟达CEO黄仁勋今年第三次访华,H20芯片已重新获批销售,将推动更多Blackwell架构产品落地中国[2][14] 风险提示 -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或致指标失灵;经济和产业政策干预;经济增速下滑[3][25] 基础数据 -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2.80%;社零总额当月同比4.80%;出口当月同比5.80%;M2为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