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送餐机器人

搜索文档
机器人IPO,在港股扎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19:51
港股成为机器人企业融资宝地 - 今年以来已有10家机器人及相关产业链企业在香港联交所披露招股书,包括极智嘉、云迹科技等业内知名企业 [1] - A股机器人板块知名企业如埃斯顿、兆威机电、三花智控、石头科技等纷纷寻求打造A/H双上市平台 [1] - 三花智控已完成港股IPO,IPO后股价一度冲击26.90港元/股,H/A折价接近消失,显示机器人行业在港股的火爆程度 [1] 港股吸引机器人企业上市的原因 - 香港市场融资环境相对宽松,对新兴科技企业接受度较高,上市门槛较低 [2] - 机器人企业处于行业发展关键期,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加速商业化进程 [2] - 港股对未盈利企业包容性较强,部分板块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适合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的机器人企业 [7] - 香港上市流程短,更容易形成完整机器人板块,获得投资者关注和合理估值 [7] 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情况 - 极智嘉为全球最大仓储履约AMR解决方案提供商,连续六年领先,客户806家,累计交付56000台 [3] - 斯坦德机器人全球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五(市场份额3.2%),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四 [3] - 仙工智能全球机器人控制器销量第一,适配300+种零部件,服务1500+集成商与终端客户 [4] - 云迹科技酒店场景机器人智能体市场全球第一,2023年收入1.38亿元,市场占有率9% [5] - 埃斯顿为重负载工业机器人第一股,三花智控为机器人热管理赛道第一股,兆威机电为一体化微型传动系统第一股 [5] 行业经营状况与挑战 - 近期申请IPO的10家企业中,7家处于亏损状态,仅三花智控、兆威机电、石头科技盈利 [6] - 极智嘉、埃斯顿2024年亏损均超8亿元人民币,云迹科技亏损超1.8亿元人民币 [6] -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30万台,同比下滑5%,6kg负载六轴机器人降价明显 [6] - 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尝试海外扩张以跳脱国内存量博弈市场 [6] 上市对企业的意义 - 上市可提供必要资金加速技术研发、市场扩展及品牌建设,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 [7] - 帮助依赖重资本投入的企业缓解财务压力,优化资本结构,推动业务发展 [7] - 头部企业因细分领域领先地位、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前景获得较高估值 [7]
不止于送餐,酒店机器人能否进化为"智能运营官"?
36氪· 2025-05-21 12:09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酒店场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规模从2019年7亿元增至2023年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 [2] - 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达48亿元,2023-2028年复合增长率25.6% [2] - 中国市场送餐机器人由云迹科技主导,其已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 [4] 消费者需求驱动因素 - 83%选择智能服务型酒店的用户为25-34岁年轻人,愿多付18%房费换取科技感体验 [5] - Z世代将科技视为生活必需品,追求高效可控的生活方式 [5] - 年轻人重视边界感,机器人送餐减少社交压力,提升隐私保护 [6][8] 技术现状与挑战 - 云迹科技拥有979项专利,但核心算法依赖腾讯云和阿里IoT,缺乏独立技术生态 [9] - 行业普遍存在底层算法同质化问题,影响长期竞争力 [9] - 机器人易在复杂环境(地毯、台阶)出现卡顿、碰撞,高峰期多机协作效率下降 [10] 商业化落地痛点 - 单台机器人采购成本3万元以上,回本周期3-8年,维护成本高且需酒店改造基础设施 [12] - 主要替代低人力成本岗位(如送物),经济性尚未充分验证 [12] 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从"功能雏形"向"体验升级"转型,智能化与人性化是关键 [13] - 云迹科技推出第三代复合多态机器人"UP",实现物品配送、清洁等闭环服务 [15][17] - 数据价值凸显:机器人交互数据可训练为个性化服务助理,成为酒店数据中台核心 [17]
这家理工美女创办的机器人公司拟IPO,可惜巨亏,赚1块倒贴7角
搜狐财经· 2025-03-28 22:34
公司概况 -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商用机器人研发,创始人支涛拥有10余年传感器和自动化工作经验,曾担任北京英维思科技CEO及上海埃蒙特公司创始人[9][11] - 公司2016年推出首款酒店送物机器人,核心技术包括电梯联动、自主避障及语音交互,服务网络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客户包括万豪、洲际等头部酒店集团[12][13][14] - 按2023年酒店场景收入计,公司市场份额全球第一(9%),中国市占率达12.2%,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等权威奖项[14][1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10%)、2.45亿元(+69%),同期净亏损3.65亿元、2.65亿元、1.8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8.15亿元[7][20] - 2024年酒店场景收入占比83%,商业楼宇(6.6%)和技术服务(4.7%)占比较低,硬件销售占收入77%,软件服务仅22.8%[22][25][26] - D轮融资后估值40.8亿元,对应2024年市销率16.6倍,账面现金仅剩1.06亿元[8][18][20] 商业模式 - 采用租赁模式为主,机器人月租金约5000元/台,90%客户选择租赁,导致复购率低[29][30] - 产品线包括送物机器人"格格"、"润"系列,零售机器人及清洁机器人"UP",但新品类市场接受度待验证[32][34] - 资本推动快速扩张,完成8轮融资,腾讯(9.09%)、阿里(2.94%)、联想(4.22%)等参与投资,创始人支涛通过投票权委托控制36.52%表决权[18] 行业前景 - 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规模2023年约30亿元,预计2028年达9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7%[28] - 酒店业人力成本节约需求驱动机器人渗透,但行业竞争激烈,擎郎智能、九号机器人等低价竞争者蚕食市场,云从科技等AI巨头可能跨界入局[31][32] - 公司计划拓展医院、工厂、社区等场景,但2024年非酒店场景收入占比仅17%,北京协和医院、奔驰4S店等案例尚未形成规模效应[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