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光伏材料

搜索文档
研报掘金丨天风证券:维持万润股份“买入”评级,高端新材料厚积薄发
格隆汇APP· 2025-08-27 15:09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18亿元 同比增长1.35%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38亿元 同比增长18.3% 环比增长73.1% [1] - 子公司MP和三月科技实现扭亏 [1] 业务板块收入 - 功能性材料板块营业收入14.69亿元 同比下降9.55% 占总收入78.58% [1] - 生命科学与医药类板块营业收入3.76亿元 同比增长20.80% 占总收入20.09% [1] 研发与新材料进展 - 新能源电池用电解液添加剂材料已实现产品供应 [1] - 与国内高校共同开展固态电池材料前瞻性研发 相关材料处于实验室开发阶段 [1] - 钙钛矿光伏材料已实现供应 [1] 盈利预测调整 - 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期调整为5.20亿元 此前前值为5.38亿元 [1]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期调整为6.31亿元 此前前值为6.94亿元 [1]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期为7.04亿元 [1]
2025年新材料产业未来趋势展望:技术突破重构产业格局(附细分报告)
材料汇· 2025-07-10 23:47
产业变革背景 - 全球政策加速材料迭代: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实施,覆盖钢铁、铝等行业,倒逼低碳化转型,巴斯夫投资30亿欧元开发生物基聚酰胺,年减碳10万吨 [9] - 中国"十四五"新材料专项规划推动产业升级,宁德时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255Wh/kg,较传统电池提升20%,支持10分钟快充至80% [10] - 技术交叉催生颠覆性突破:DeepMind的GNoME系统预测217万种新晶体结构,研发效率提升10倍;IBM与杜邦合作开发耐极端环境复合材料,性能提升50% [14][15] 六大核心赛道 固态电池材料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方案布局2025年量产,丰田硫化物电解质电池界面阻抗降低90%,续航达1000公里+10分钟快充 [21] - 清陶能源"无隔膜"技术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较液态电池提升近一倍 [22] 超导材料 - 西部超导液氮温区超导带材应用于特高压电网,传输损耗降低30% [24] - IBM拓扑量子比特保护材料纠错效率提升300% [26] 生物基可降解材料 - 凯赛生物"生物法长链二元酸"成本较石油基PA66下降40% [28] - 蓝晶微生物PHA材料实现医美缝合线商业化应用 [29]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 天岳先进8英寸碳化硅衬底良率突破90%,电驱系统损耗降低65% [32] - 华为氮化镓射频芯片使基站能耗下降50% [33] 智能响应材料 - 歌尔股份电致变色智能眼镜透光率调节速度达0.1秒 [35] - 哈佛大学4D打印水凝胶实现靶向给药智能化 [37] 超材料 - 深圳光启技术隐身蒙皮雷达反射面积降低99% [39] - 加州理工负折射率材料实现光学"隐身斗篷"原型 [40] 2025年战略聚焦方向 - 商业化临界点材料:固态电解质市场规模预计达50亿美元,钙钛矿光伏效率22%、市场规模20亿美元 [44][45] - 产业链重构技术:分子级自组装材料推动生物医学市场达1000亿美元,氢脆抑制合金助力氢能市场2000亿美元 [47][48] - 地缘敏感领域:极紫外光刻胶市场50亿美元,高纯石英砂市场30亿美元 [51][53] 企业突围路径 - 宁德时代构建"材料-电芯-回收"闭环,电池材料回收率超90% [55][59] - 陶氏化学数字孪生平台缩短研发周期60%,12个月推出耐高温复合材料 [61][62] - 中国石墨烯联盟主导ISO/IEC标准制定,推动导电油墨市场份额从30%升至50% [65][66]
新材料突围:"十五五"新材料万亿级机遇与十大观点
材料汇· 2025-07-05 23:20
核心观点 - 细分领域呈现差异化增长:半导体材料增速50%、新能源材料52%、生物医用材料87%构成三大增长极,传统结构材料增速稳定在8-10% [2] - 新兴领域快速崛起:AI服务器-高频高速材料增速60%,新能源汽车-MLCC 100%、折叠屏-UTG玻璃30%、氢能-质子交换膜国产化率60% [2] - 产业链发生变化:半导体材料形成"晶圆厂+材料厂"捆绑开发,新能源材料呈现车企+电池厂+材料商三位一体化 [2] - 渠道变革:传统经销降至40%,定制化30%、技术授权15%、联合研发10%等增值模式成为主流 [3] - 逆向创新兴起:下游应用端主导材料定制开发,预计到2030年30%的新材料创新将由应用场景反向驱动 [3] - 企业战略选择:龙头企业布局"材料+装备+算法"全栈能力,中小企业深耕单点技术,初创企业探索颠覆性创新 [3] 行业背景 - 2024年中国创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6万亿元,年增速20% [7] - 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从2020年15%提升至2024年25%,新能源材料领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国产化率达95% [7] - 高端光刻胶、航空发动机材料等国产化率不足10% [7] - 行业呈现政策密集赋能、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场景拓展三大特征 [8] - 固态电池材料、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光伏材料等前沿领域催生千亿级新赛道 [8] 市场现状分析 - 2024年总体规模达6万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1万亿元 [10] - 半导体材料(增速50%)、新能源材料(52%)、生物医用材料(87%)构成三大增长极 [10] - 区域分布:长三角占半导体材料45%份额,珠三角主导新能源材料,京津冀形成生物医用材料集群优势 [10] - 传统应用占比从2019年65%降至2023年48%,新兴领域如AI服务器(CCL用量增长60%)、新能源汽车(MLCC需求增长100%)快速崛起 [11] - 行业集中度提升,呈现"国家队引领+民营专精"双轨格局 [12] - 半导体材料形成"晶圆厂+材料厂"捆绑开发模式,新能源材料呈现"车企+电池厂+材料商"三位一体研发 [12] - 传统经销模式占比降至40%,定制化服务(35%)、技术授权(15%)、联合研发(10%)成为主流 [1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材料基因组工程颠覆研发模式,中科院将新型锂电电极材料研发周期缩短70% [16] - 生产工艺突破重塑成本曲线:中复神鹰碳纤维单位成本下降40%,中材科技锂电池隔膜良品率达90% [16] - AI服务器推动高频高速CCL材料需求增长60%,新能源汽车使MLCC用量达传统车6倍 [17] 未来预测分析 - 预测2025年达1万亿元,2030年突破3万亿元,CAGR保持18% [19] - 增长引擎来自国产替代深化(12英寸硅片自给率从15%提升至50%)、技术迭代红利(固态电池材料CAGR 60%)、新兴应用拓展(AI服务器材料需求年增30%) [19] - 未来五年技术突破聚焦极限性能突破、智能化升级、绿色制造、跨界融合四大方向 [20] - 预计到2030年30%的新材料创新将由应用场景反向驱动 [20] - 全球形成美国主导基础研发、日本掌控精密制造、中国优势在产业化速度的三极竞争格局 [21] 重点关注新材料 - 高端光刻胶、航空发动机材料 [5] - 固态电池、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光伏材料 [5] - 高频高速材料、MLCC、UTG玻璃、硅碳负极 [5] - AI+新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