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油箱

搜索文档
三问三解 | 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19 15:47
油箱技术演变 - 20年前国三国四时代油箱仅为单纯储油容器与排放无关 新能源时代油箱功能与排放挂钩[1] - 常压油箱内部压力与外界均衡 采用工程塑料材质(HDPE) 具有密度小质量低优势 但结构强度有限无法承受高压[1] 排放控制技术 - 汽油挥发性强产生蒸汽使油箱压力升高 早期直接排放 后期通过碳罐系统收集存储燃油蒸汽并送入发动机燃烧[3] - 碳罐系统属于燃油蒸发控制(EVAP) 通过通气管释放多余压力保持安全压力区间 但吸附能力有限需定期再生[3] 高压油箱特性 - 高压油箱多采用金属材质 耐压能力更强 主要搭载于PHEV混动车型 配备碳罐系统及油箱隔离阀(FTIV)[5] - 油箱隔离阀常态关闭 将燃油蒸汽隔离在油箱内 发动机运行时直接参与燃烧 减轻碳罐负担避免过载泄漏[7] 技术路线选择 - 国六b标准未强制要求高压油箱 车企可选择常压油箱+软件控制或高压油箱 传统燃油车常压油箱表现优异[8] - PHEV车型因纯电模式使用频率高 常压油箱易导致碳罐饱和 需强制启动发动机再生 影响纯电里程及NVH体验[12] 高压油箱优势 - 高压油箱+隔离阀可避免EV模式下燃油蒸汽溢出 满足排放法规根本要求 无需强制启动发动机处理蒸汽[13] - 提升用户使用质感 避免纯电行驶中发动机突然启动 随着国七标准实施高压油箱或将成为标配[15]
“围攻”比亚迪:车企的焦虑,写在财报里
投中网· 2025-06-12 14:32
油箱争议与技术路线 - 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公开声援长城对比亚迪的举报,称两年前拆解测试结果与长城举报内容完全一致,将两方对峙升级为三大巨头混战[4][5] - 比亚迪回应称其2021-2023年采用的常压油箱方案符合法规要求,并反指浙江某头部车企2018-2023年多款PHEV车型同样采用该方案[5] - 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成本差500-1500元,高压油箱通过密封设计控制排放但成本高近一倍,常压油箱依赖发动机定期启动处理燃油蒸汽[12] - 争议推动行业技术路线洗牌,主流车企已基本淘汰混动新车上的常压油箱配置,中国混动新车市场全面转向高压油箱技术[13] 销量格局与市场分化 - 2025年前5个月比亚迪销量176万辆超吉利117万辆与长城46万辆总和,市占率23%[5][6] - 比亚迪新能源销量占比100%,吉利51%,长城27%,形成明显梯队分化[18][25] - 第一梯队(>150万辆)为比亚迪和上汽,第二梯队(100-150万辆)为吉利、长安和奇瑞,第三梯队(<100万辆)为长城、广汽和赛力斯[25][26][27][28] - 比亚迪宋家族2023年销量47万辆取代长城哈弗H6成为SUV销量冠军[19] 财务表现与转型差异 - 比亚迪2025Q1营收1703.6亿元(+36%),净利润91.6亿元(+100%),毛利率20.1%,研发投入142.2亿元[32][33][34] - 吉利2025Q1营收725亿元(+25%),净利润56.7亿元(+264%),新能源销量占比近50%[32][37][38] - 长城2025Q1营收400.2亿元(-6.6%),净利润17.5亿元(-46%),销量25.7万辆(-6.7%)[32][40] - 广汽2025Q1营收198.8亿元(-7.8%),亏损7.3亿元,为近五年首次由盈转亏[32][41] 行业竞争逻辑 - 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7][45] - 比亚迪证明规模效应与产业链掌控力是王道,吉利展现转型潜力但需时间兑现利润[46] - 技术底牌与成本控制能力决定格局,转型节奏影响话语权,合规是竞争底线[48] - 赛力斯通过高单价车型占比提升实现毛利率27.6%行业最高,证明高端化路径可行性[43]
常压油箱争议,比亚迪绕不过去的坎?
财富FORTUNE· 2025-06-09 21:04
常压油箱争议 - 长城汽车2023年5月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使用常压油箱涉嫌排放不达标 比亚迪回应称其技术方案符合法规并拥有专利 争议持续两年多 [1] - 比亚迪2024年6月公开回应称2021-2023年常压油箱方案合规 基于客户反馈已全部切换为高压油箱 并指出浙江某头部车企(暗指吉利)也采用类似方案 [1] - 行业人士认为比亚迪常压油箱方案是"低成本绕道" 虽满足排放但牺牲用户体验(纯电模式下强制启动发动机) 争议从技术问题升级为行业潜规则曝光 [2] 财务与负债争议 - 比亚迪反驳"车圈恒大"指控 指出其负债结构中88%为无息负债(应付账款等) 有息负债仅4.9%(约286亿元) 远低于吉利(860亿元) [2] - 比亚迪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1334亿元 强调与恒大"高杠杆泡沫"有本质区别 [2] - 河北某车企被指持续发起关于"高负债率"、"财务造假"等话题并恶意举报比亚迪 监管部门调查后确认比亚迪无问题 [1] 行业产能过剩 -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末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跌破60% [3] -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公开表示全球汽车工业严重产能过剩 宣布不再建设新工厂避免重复建设 [3] - 价格战加剧 2024年降价车型超200款 2025年前4个月达60多款 5月单月降价车型百余款 最高降幅超5万元 行业利润下探至4%以下 [4] 行业竞争态势 - 常压油箱争议演变为公关"混战" 吉利高管公开支持长城汽车 称比亚迪"贼喊捉贼" 广汽高管也表态认同 [5] - 车企面临三重考验:产能过剩需出海消化(但面临欧盟高关税/美国市场封锁)、技术路线选择(短期降本vs长期投入)、国际合规风险 [4][5] -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指出降价是"饮鸩止渴" 呼吁行业回归长期主义与高质量发展 [6] 研发投入 - 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元 在A股5000余家上市公司中位居榜首 超过同期净利润 [5] - 常压油箱事件仍对比亚迪技术公信力造成损害 暴露车企在研发价值观上的分歧 [5]
央行,最新公布;5月CPI、PPI数据,今日公布;海洋经济,再迎利好→
新华网财经· 2025-06-09 08:20
宏观消息 - 5月末黄金储备环比增加6万盎司至7383万盎司(约2296.37吨),为连续第7个月增持 [1][3][4]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5.2,同比增长2.3%,显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1][3][5] - 5月末外汇储备规模环比上升36亿美元至32853亿美元,升幅0.11% [3] - 北京辖区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全国27%,2024年营收25.75万亿元(占A股36%),研发投入5142亿元(占A股28%) [6] 政策与市场动态 - 深圳出台39条措施提振消费,包括优化新能源车指标申请、放宽外地居民购车限制等 [5] - 国务院国资委建立央企三级规划体系,强化市值管理考核,央企分红比例提升趋势明显 [6][11] - 上交所推动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沪港通调入布鲁可、古茗等港股标的 [8] - 摩根士丹利上调中国股指目标点位,认为股本回报率改善和估值上移是主因 [9] - 高盛维持中国股票"增持"评级,预计人民币升值将利好非必需消费、房地产及金融板块 [10] 行业与公司动态 - 比亚迪计划未来3-5年发布系列智驾技术,目标年销1000万辆,海外市场盈利贡献显著 [15][17] - 泡泡玛特旗下"哭娃"IP收入同比激增1537.2%至11.649亿元,隐藏款二手价溢价超50倍 [20] - 石头科技拟发行H股赴港上市,董事会扩容至8名成员以优化治理结构 [18] - 东风柳汽与智平方合作,首次在汽车制造全场景应用具身大模型机器人 [20] - 360集团计划裁撤市场部,测试AI智能体替代传统营销模式 [22] 资本市场与投资 - 一季度国际邮轮旅客同比增长67.8%至32.8万人次,海洋旅游业增加值超1.6万亿元 [12] - 港股基金年内涨幅超40%,杠杆资金加速流入,QDII产品受基金投顾增持 [12] - 私募证券基金新备案数量同比增45%,主观多头策略平均仓位环比提升 [13] - 中央汇金获准控股8家金融机构,包括东兴证券、信达证券等 [9][11]
周末刷屏!刚刚,比亚迪回应“车圈恒大”“常压油箱”争议
凤凰网财经· 2025-06-08 22:30
比亚迪回应争议 - 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回应"常压油箱"争议 称2021-2023年采用的常压油箱方案符合法规要求 通过定期启动发动机燃烧燃油蒸汽达到排放合规 后因客户反馈体验不好已全部切换为高压油箱方案 [2] - 李云飞指出浙江某头部车企2018-2023年多款PHEV车型也采用常压油箱方案 相信其有合规解决方案 [2] - 针对"车圈恒大"争议 李云飞称河北某车企持续发起"高负债率""财务造假"等话题并恶意举报 经监管部门调查确认比亚迪没有问题 [2] - 李云飞强调欢迎同行监督但反对恶意举报、拉帮结派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保留追究法律责任权利 [2] 吉利汽车战略调整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全球汽车工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 公司决定不再建设新工厂或扩大现有产能 [5] - 吉利将充分利用全球过剩产能展开务实合作和资源重组 利用成熟质量体系和熟练工人提高产能利用率 [5][6] - 李书福以马拉松比喻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强调需要打基础练内功 不玩小聪明不走捷径 [5][6] - 李书福指出任何技术创新都需要理论支撑 依法合规公平透明发展是建立受人尊重汽车品牌的前提 [6] 行业倡议与动态 - 李云飞在重庆汽车论坛提出4点倡议:为消费者负责拒绝夸大宣传 以量产为准拒绝透支营销 比技术拼产品抵制拉踩 打击造谣等 [4] - 吉利控股旗下拥有吉利汽车、极氪和沃尔沃等多个汽车品牌 [7] - 凤凰网将举办"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 聚焦新兴市场出海攻略和政策研判 [11]
比亚迪紧急回应“常压油箱”“车圈恒大”两大争议,车企高管密集发声:反对 “内卷式”竞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8 19:16
比亚迪回应争议 - 中国PHEV技术及标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比亚迪2021-2023年采用的常压油箱方案符合法规要求[1] - 对于长期纯电行驶的PHEV车型,建议每隔一周左右启动发动机运转3~5分钟以满足排放合规要求[1] - 基于客户反馈,比亚迪已全部切换为高压油箱方案[1] - 浙江某头部车企也采用了常压油箱方案,并相信他们有符合环保及法规要求的解决方案[1] - 河北某车企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发起关于汽车行业"高负债率"、"财务造假"等话题,并向监管机构恶意举报比亚迪[1] - 监管部门确认比亚迪没有问题,公司保留追究恶意举报法律责任的权利[1] 行业价格战现状 - 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仅有4.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到3.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6] - 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200多款,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已达60多款[6] - 5月"价格战"加剧,降价车型达百余款,降价幅度最高超5万元[6] - 适度降价是行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但无底线价格战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6] 车企高管观点 - 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称"常压油箱和排放严重不达标事件"是典型的违法犯罪案件,要有公开结论[1] -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表示降价是最无奈的一招,是饮鸩止渴的手段[2]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称当前竞争让经销商、供应商链条上的100多万职工感受到巨大压力[4] - 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提到"内卷式"竞争会影响供应链稳定,降低零部件质量和安全标准[4] - 吉利决定不再建设新的汽车生产工厂,要充分利用全球过剩产能[8] - 比亚迪未来资本开支将重点投向海外市场的本地化建设[8] 行业破局之道 - 企业需要回到技术创新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差异化产品[9] - 车企应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研发、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改善制造成本[12] - 中国汽车企业应通过原生和原创路线,基于用户全程体验的服务能力布局实现差异化竞争[12] - 汽车行业兼并整合是"内卷"的必然结果,也是治理"内卷"的重要手段[12] - 未来1~2年,中国汽车行业有望回归到理性竞争和健康可持续的价值回归线上来[13] 行业底线共识 - 坚持质量与安全标准不动摇,守住法律法规底线[12] - 坚持诚信经营和契约精神,维护合作共赢的产业链关系[12] - 坚持长期主义,以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构筑价值高地[12] - 拒绝夸大式宣传,反对"拉踩式"营销[12] - 不能把"价格战"卷向海外,更不能相互诋毁拆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