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创新
搜索文档
“敢”的底气
证券日报· 2025-11-11 07:3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发展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和国家级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形成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验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创新生态链 [1][2][3] 产业规模与集聚效应 - 园区汇聚了600余家创新药企,包括百济神州、诺诚健华、万泰生物、康辰药业等龙头企业 [2] - 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拥有40余家重点企业和180余条在研管线,10余个项目即将申报临床 [3] - 已聚集合成生物制造企业120余家,覆盖生物基材料、胶原蛋白、生物育种、气体发酵等关键领域 [10] - 根据《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位列榜首 [3] 关键创新成果与平台建设 - 诞生了中国首款"十亿美元分子"新药泽布替尼和"国内十亿元分子"新药奥布替尼 [3] - 大片段DNA精准定点插入的基因编辑新工具入选《自然》杂志"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 [3] - "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对二维运动目标的脑控拦截 [3] - 园区已集聚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平台、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平台等第三方服务平台55家 [9] - 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的高通量筛选平台使企业节省前期设备投入超过50% [10]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拥有11个技术辅助中心,全职科研人员近千人,已引进全职科学家37名 [11] 科学家创业与资本支持 - 园区内由科学家创办的企业已达112家,包括百济神州联合创始人王晓东、健达九州创始人罗敏敏、炎明生物创始人邵峰等 [5] - 北京市2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已在昌平注册落地 [7] - 昌平区建立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引入红杉资本、高瓴资本、康桥资本等机构,昌平科技产业母基金群已与50余只市场化投资基金合作,投资医药健康项目468个 [8]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加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构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创新走廊 [9] - 园区在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新兴赛道处于并跑甚至领跑态势 [9] - 园区提供从临床研究到获批上市、从产业化到产品"出海"的全链条支持 [6]
礼来上海创新孵化器正式投入运营 首家企业签约入驻
新华财经· 2025-11-09 16:13
公司战略与布局 - 礼来上海创新孵化器正式投入运营,并与首家入驻企业分子之心完成签约 [2] - 礼来同时宣布与三家本土企业圣因生物、英矽智能、苏州阿尔脉生物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2] - 上海创新孵化器是继北京之后礼来在华成立的第二家创新孵化器,标志着公司外部创新战略全面提速 [2] - 孵化器位于上海浦东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可同步容纳8至10家高潜力生物技术公司及约百名科研人才 [3] - 礼来已形成覆盖“靶点发现—临床开发—商业化”全周期的外部创新矩阵,包括礼来亚洲风险投资、中国创新合作中心及创新孵化器等引擎 [4] 行业生态与发展 - 礼来上海创新孵化器的布局与上海市聚焦新一轮生物医药“上海方案”、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部署同频共振 [2] - 生物医药是上海“集中精锐力量、加快发展突破”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新一轮科技竞速的核心赛道 [3] - 浦东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链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集聚、研发最高效、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3] -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4]
信长星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参观展区
苏州日报· 2025-11-06 08:04
进博会活动与高层表态 - 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参加进博会开幕式后参观展区 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1] - 强调认真落实李强总理主旨演讲要求 用好进博会平台 持续深化经贸合作 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1] 技术装备与高端制造行业 - 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集中展示高端装备和前沿技术 信长星参观了通用电气航空、海克斯康、索尼、霍尼韦尔、江森自控、西门子、不二越等企业展台 [1] - 听取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新产品介绍 与企业代表交流 [1] - 外资企业表示中国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江苏实体经济根深叶茂、营商环境优良 将继续投资中国、深耕江苏 [1] - 信长星指出当前正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为外资企业在江苏投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1] 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行业 - 信长星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参观了辉瑞等企业展台 了解创新药研发和新项目进展情况 [2] - 指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正在推进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 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高地 [2] - 希望与辉瑞在创新研发、临床研究、生产制造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将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 [2] - 企业负责人表示将依托江苏的产业优势、科创优势 携手上下游伙伴加大在苏研发合作和项目投入 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 人文交流与特色产业 - 江苏人文交流展区设立苏艺匠心、智享生活、聚势"苏超"等板块 展示老字号特色商品、非遗技艺、智能消费品、"苏超"文创产品 [2] - 信长星强调进博会是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要精心做好展陈工作 丰富体验活动 让参观者感受江苏的人文魅力 [2] - 信长星还参观青海省海东市展馆 了解苏青支援协作和拉面"四进"工作等情况 与拉面师傅交流 祝愿把拉面产业做大做强 更好带动群众增收 [2]
成都高新区:加速建设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
环球网资讯· 2025-11-03 09:59
行业地位与竞争力 - 成都高新区在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年度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居第四位 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1] - 区域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区域引领力 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3000家 [1][3] - 园区累计引进项目超300个 总投资额超1200亿元 [3] 创新平台建设 - 全球新药发现中心在大会揭牌 致力于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枢纽平台 [2] - 中心整合全球最大基因编码化合物库和抗体药物发现库等硬核资源 破解创新孤岛问题 [2] - 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 天府锦城实验室等一系列高能级创新平台相继建成 [2] 重大项目与产业规模 - 园区拥有全生命周期生物医药功能平台累计160余个 [3] - 引进武田制药中国首个数字医疗创新中心 世界500强华润集团西部创新中心等总部型项目 [3] - 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加速上市 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3] 政策与服务体系 - 印发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政策 从五个部分全面支持产业发展 [4] - 发布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梧桐计划 涵盖102项细分服务 [4] - 政策重点支持为解决重大临床需求进行的前沿高水平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 [4] 金融支持体系 - 形成资助 种子 天使 创投 产投 并购六位一体的资本支持体系 [5] - 累计组建25只医药健康方向基金 总规模达352亿元 [5] - 创新推出Bio贷等特色金融产品 为30余家企业提供贷款授信近10亿元 [5]
2025年拜耳处方药中国开放创新日成功举办
生物世界· 2025-10-30 12:21
活动核心与战略意义 - 2025年10月28日,拜耳成功举办2025年拜耳处方药中国开放创新日,并揭晓首届“共创·新药”大赛的六家优胜企业名单[1] - 活动主题为“合作创新 携手治愈”,汇聚了拜耳全球及中国管理层、行业专家、科研院所、投资机构与初创企业,共同探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前沿科技突破[1] - 此举是拜耳升级中国创新战略的关键举措,体现了公司对中国创新实力的高度关注与认可,以及深度融入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的坚定承诺[1] 拜耳的中国创新战略与研发重点 - 拜耳将中国视为全球医药创新的核心战略市场与重要伙伴,致力于探索多元外部合作,构建“产、学、研、创、投”协同共进的医药创新生态[3][4] - 公司研发管线高度差异化,完全专注于具有最大未满足需求和最高价值潜力的领域,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神经学、罕见病及免疫学[3] - 拜耳的目标是“植根中国发展,服务全球患者;链接全球网络,助力中国创新”,通过开放创新与外部合作赋能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3] “共创·新药”大赛优胜企业及其创新领域 - 大赛于2025年7月启动,旨在发掘中国生物科技前沿创新成果,六家优胜企业在科学创新突破、临床医学需求、竞争差异优势等方面表现卓越[4] - **肿瘤领域**:致本医药深耕肿瘤耐药机制研究[5];高维医药开发独特高维生物学算法寻找有效靶点[5];艾贝乐聚焦下一代实体瘤免疫治疗[5] - **心血管/肾脏病/免疫学领域**:阿尔法分子深耕GPCR靶点家族,其AI驱动平台已将首创产品推入临床[5];上海轶诺药业专注于自身免疫等领域,探索全新机制[5] - **前沿技术平台**:耀速科技利用器官芯片结合AI进行药物发现,正与FDA等共同制定基于器官芯片的临床前药效检测标准[5][18] 拜耳的合作案例与平台支持 - 拜耳与浦合医药就一款靶向MTAP缺失型肿瘤的口服小分子PRMT5抑制剂达成全球许可协议,该药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并招募首例患者[9] - 拜耳全球共创平台Co.Lab自2024年9月在华开幕以来,已吸引多家高潜质初创企业加入,形成覆盖多个创新技术及赛道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10] - 作为最新举措,AI+变构小分子药物研发企业宇道生物在开放创新日上宣布正式入驻拜耳Co.Lab,双方将基于其AI驱动平台ALLOSTAR™探索合作[10][12] 优胜企业核心优势与进展(补充) - **高维医药**:已完成近亿元的两轮融资,核心管线GW-01预期在年内递交中美临床试验申请[14] - **艾贝乐**:核心项目ARB202为CDH17靶向T细胞连接器,已完成I期研究并正进入剂量扩展阶段[15] - **阿尔法分子**:在2021年全球GPCR-DOCK大赛中,以高出60%的精度击败谷歌AlphaFold2,其针对孤儿受体MRGPRX2的首创产品已启动临床研究[16] - **上海轶诺药业**:其国际首创的口服治疗糖尿病眼病药物正在开展II期临床研究[17]
从授权合作迈向生态共建:阿斯利康持续加码,赋能中国生物医药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19:16
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启用 - 阿斯利康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ioPark正式启用其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 [1] - 该中心旨在搭建连接中英医药创新的桥梁 [1] - 同时启用的还有一个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用于开展研究合作的全新实验室 [1][8] 北京-剑桥科学创新生态合作 - 合作理念基于“3C”:连接(Connect)、交流(Communicate)、协作(Collaborate) [3] - 合作框架下,北京合作方将于2025年底首次访问剑桥,剑桥代表团预计于2026年春季访问北京 [3] - 合作由阿斯利康与北京市科委、北京经开区、剑桥大学四方共同参与 [5] - 目标是加强北京与剑桥大学之间的联系,共享教育、培训及人才交流以加速全球生物医药创新 [8] 中国医药创新市场环境 - “健康中国2030”战略强调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并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4] - 医保谈判常态化驱动原研创新药市场高速增长 [4] - 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领域创新疗法需求巨大 [4] - 2024年中国企业在全球新临床试验启动数占比达到30%,较2023年有所增长 [4] - 中国企业在肿瘤试验领域启动的试验数量跃居全球首位 [4] 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的合作深化 - 双方启动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合作,并启用全新创新实验室 [8][9] - 合作模式为“研发合作+股权投资+设立北京创新中心” [8] - 2022年,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就双抗药物HBM7022达成授权合作,成为中国首个双抗药物“出海”案例 [9] - 2024年双方通过子公司诺纳生物达成第二个合作项目 [9] - 2025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在北京投资25亿美元建立新研发中心,并与和铂医药建立战略联盟,交易总额达1.75亿美元 [9] 中国本土医药创新生态与BD趋势 - 中国药企在研发投入、管线数量、国际化程度和技术原创性方面有显著提升 [11][12] - 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方面展现出高性价比,促进创新药高效推进 [12] - 2023年中国对外合作交易量达117宗,远超2022年的87宗,呈现上升趋势 [13] - 合作模式从单纯的产品交付转向从研发起始阶段就共同参与的“共同创造”模式 [14] - 中国正从“世界药房”向全球医药创新策源地转变,实现技术平台、研发体系和创新生态的全方位输出 [14]
北京经开区强化从研发到平台到生态圈建设全链条能力
新京报· 2025-10-27 18:51
公司战略与投资 - 阿斯利康正式启用其位于北京亦庄的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是在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 [1] - 公司于今年3月宣布将在北京投资25亿美元,用于建设该研发中心及高标准产业化项目 [1] -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已于6月底在北京经开区完成实体注册,此次中心启用标志着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1] - 公司积极构建剑桥与北京之间的创新合作桥梁,活动现场四方签约就北京-剑桥-阿斯利康科学创新生态建设达成合作 [1] 研发合作与平台建设 - 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启动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合作,一个用于开展研究合作的全新创新实验室于当日启用 [1] - 合作将依托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与和铂医药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和AI干湿实验室,加速新一代抗体药物研发 [1] - 和铂医药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已于今年7月在北京经开区注册成立,体现了“签约即落地”的效率 [1] - 该中心将通过与全球研发上海战略中心的协同合作,引领新药发现及临床开发工作 [1] 区域产业生态 - 北京亦庄已聚集各类生物医药企业超5000家,包括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及本土优质企业,覆盖医药健康产业全领域 [1][2] - 区域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产值近900亿元,占北京市近一半 [2] - 区域内处于临床阶段的1类创新药品种有156个,占北京市近一半,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通道产品40款,全市占比达38% [2] - 2025年至今,已有2个创新药和3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2] - 北京亦庄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外溢,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共进的发展格局 [1]
“珠峰攀登者”特宝生物:向创新开放“隐形冠军”永不止步
新浪财经· 2025-10-20 08:06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绩 - 公司成立于1996年,从仅有7人的团队发展为拥有超2000名员工的上市企业,并于2020年1月17日在科创板上市 [4] - 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增长,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4.48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24年的28.1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从1600万元人民币大幅增长至8.27亿元人民币 [2] - 公司是厦门生物医药港培育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其成长是厦门改革开放实践的缩影 [2][4] 核心业务与产品管线 - 公司主要从事重组蛋白质及其长效修饰药物研发、生产及销售,以免疫相关细胞因子药物研发为核心 [2] - 公司已构建以聚乙二醇长效化药物为核心的创新平台技术,并上市了包括派格宾、益佩生、珮金等多款聚乙二醇长效化国家1类新药 [2] - 全球拥有三个以上聚乙二醇长效药物上市的企业寥寥无几,公司是其中之一 [2] 研发投入与创新战略 -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2.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77% [3] - 公司建立起包括聚乙二醇重组蛋白质修饰、蛋白质药物生产、药物筛选及优化的核心技术平台,并布局核酸药物、基因治疗和小分子递送系统领域 [4] - 公司早期工作致力于解决“西方有,我们没有”的问题,通过创新降低进口药品的高昂价格 [2] 行业挑战与未来展望 - 药物研发过程具有高风险,即使进入一期临床,最终成功的产品也不足10% [4] - 公司认为未来最大的机遇是做好创新,需从单一药物研发向多路径技术药物联合的融合创新转变,以解决复杂疾病 [5] - 公司以攀登珠峰比喻攻克乙肝治愈的科研进程,认为已完成从0到1的积累,目前处于有能力攀登的阶段 [4]
2025张江药谷产业生态全球推介会成功举行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14 20:09
大会概况与核心成果 - 2025张江药谷产业生态全球推介会暨国际创新大会于10月14日在张江科学会堂开幕,聚焦“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临床应用—全球市场”全周期发展体系 [1]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区领导、院士、顶尖科学家、行业领袖及资本代表参与主题分享与研讨 [1] 创新药领域进展 - 张江药谷累计获批29款1类国产新药 [1] - 2025年英派药业、银诺医药、信致医药、北海康成、艾力斯、复星医药及恒润达生等企业的七款创新药上市 [1] - 上市产品涵盖首个人源超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首个基因治疗药物、首个分段生产试点等多类首创产品 [1] 创新器械领域进展 - 张江药谷累计已有38款创新器械产品获批 [1] - 2025年玄宇医疗、商阳医疗的4款产品成功上市,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推动心脏电生理领域迈入精准消融新阶段 [1] 全球合作与平台能级 - 2025年罗氏、第一三共、勃林格殷格翰和Genor等企业的4款进口创新药实现同步研发、同步临床、同步申报与同步上市 [2] - 截至目前累计已有11款全球创新药落地中国 [2] - 张江药谷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构建“1+1+1”服务体系,包括思想荟萃中心、成果展示中心和一站式服务中心 [2] 未来发展规划 - 张江药谷将持续强化从创新策源、成果转化、资本赋能到临床应用、创新出海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2] - 助力浦东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
国际TOP20药企、医疗器械企业各有19家在上海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 产业规模逐年增长 上海生物医药越来越有显示度
解放日报· 2025-10-14 09:36
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5005.66亿元 全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2] -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2021年7617.14亿元增长至2024年9847.02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8.94% [2] - 制造业产值从2021年1712亿元增至2024年2011.67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6.9% [2] 创新成果与市场地位 - 2021年至2025年9月上海获批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30个 占全国总数17% [1] - 同期上海获批上市境内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45个 占全国总数20% [1] - 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有4款产品上市 占全国该领域57% [1] - 截至2024年末上海生物医药规上企业达2183家 涵盖制造、服务和批发业 [2] 企业实力与资本市场表现 - 复星医药、上海医药等7家企业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 联影医疗全球医疗器械排名升至第57位 [2] - 2021年至2024年上海累计46家生物医药企业IPO上市 2025年前9个月新增上市企业4家 [2] - 国际TOP20药企和TOP20医疗器械企业中各有19家在上海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 [2] 国际化与创新认可度 - 2024年上海License-out交易数量38起占全国35% 交易金额达307亿美元占全国47% [3] - 2025年前8个月实现37起License-out交易和188亿美元交易金额 同比均大幅增长 [3] - 2021年以来已有9款药品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3] 研发策源与基础研究 - 十四五期间上海生物医药领域有6项研究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自然》和《科学》封面 [3] - 《细胞》杂志2024年12篇最佳论文中有3篇出自上海 [3] 政策与金融支持 - 上海出台《上海市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等两部法规及支持生物医药全链条创新发展若干意见 [4] - 2024年上海成立总规模225亿元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 已遴选13个子基金 资金放大5.59倍 [4] - 上海设立100亿元规模并购基金 在中药、疫苗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实施战略并购 [4] - 2021至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累计融资2383.72亿元 位居全国前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