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BC男裤
icon
搜索文档
lululemon在北美,正沦为“妈妈品牌”
虎嗅APP· 2025-10-25 00:02
公司当前困境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在北美大本营多项业务指标陷入负增长该区域贡献了公司七成收入仅中国市场表现亮眼[6] - 公司股价相比去年最高点蒸发约70%且持续下跌[6] - 公司正通过密集上新和扩大热汗活动规模等方式自救计划到2026年春新品比例提升12个百分点[4]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偏好变化 - 运动时尚行业审美发生革命宽松飘逸的廓形正重新定义运动时尚取代流行了20年的弹力紧身裤[9] - 2024年FP Movement销售额同比增长34%门店总数达63家其母公司计划在北美开设300家门店[9] - 据Edited监测今年一季度紧身裤在运动下装的货盘占比相比2022年下跌8.2个百分点而宽松裤型走俏[15] - 超半数美国Z世代身兼多职副业收入占总收入57%许多人储蓄不足200美元经济压力导致消费偏好转向舒适和包容[11][13] - 时尚周期与经济环境相关经济上行时权力地位主导审美经济动荡时个人自由表达和舒适成为新美学[13] 市场竞争格局 - FP Movement、Athleta、Jo+Jax等小众品牌以宽松设计和多样款式吸引消费者成为公司强劲对手[9][15] - 公司虽推出Groove喇叭裤等宽松产品但相比FP Movement、Alo等早入局者产品设计显得中规中矩缺乏颠覆性[15][19] - 2024年信用卡数据显示公司客户在Alo的消费额达660美元比在公司的消费额高出60美元[21] 公司竞争力变化 - 公司产品曾被视作不可复制但如今面临Kirkland等直接模仿者挑战后者对明星产品ABC男裤进行一比一复刻[24][28] - Baleaf等结合模仿者通过解决具体痛点如研发可容纳智能手机的瑜伽裤实现年营收10亿元[29][30] - SHEIN旗下Glowmode以简单高级设计和低三分之二的售价满足消费者需求[32] - CRZ YOGA等平替品牌在产品耐用性等方面青出于蓝占据亚马逊女子瑜伽裤畅销榜单TOP10近半席位[34] - 公司核心系列多年不改设计创新有限且近期被迫涨价进一步削弱竞争力[36] 渠道与品牌策略挑战 - 模仿者利用强大线下渠道如Costco北美门店数接近公司2倍或主攻线上渠道通过TikTok等社交平台实现用户覆盖领先[37] - 公司为应对竞争进入奥莱渠道降价销售导致品牌高端光环削弱[40] - 品牌陷入销量下滑库存增长市值崩塌的困境[41]
lululemon在北美,正沦为“妈妈品牌”
虎嗅· 2025-10-23 08:02
lululemon当前面临的经营困境 - 2025年第二季度,贡献公司七成收入的北美市场多项业务指标陷入负增长,仅中国市场表现亮眼 [7] - 公司股价相比去年最高点蒸发约70% [7] - 公司陷入销量下滑、库存增长、市值崩塌的困境 [62] 运动服饰行业消费趋势转变 - 北美Z世代流行风向转变,宽松喇叭裤等宽松版型服饰取代紧身裤成为新潮流 [10][13][14] - 据Edited监测,2025年第一季度紧身裤在运动下装货盘占比相比2022年下跌8.2个百分点 [24] - 消费趋势转变源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超半数美国Z世代身兼多职,副业收入占总收入57% [17] - 宽松版型服饰弱化了身材变形焦虑,消解了没时间打扮的窘迫,成为高压生活下的"心理按摩" [19] 新兴竞争品牌市场表现 - FP Movement 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4%,门店总数达63家,计划在北美开设300家门店 [12] - FP Movement凭借宽松飘逸的廓形设计重新定义运动时尚,获得Hailey Bieber等时尚偶像追捧 [11][13] - 据Earnest Analytics 2024年信用卡数据,lululemon客户在Alo的消费额达660美元,比在lululemon消费额高60美元 [33] - 亚马逊女子瑜伽裤畅销榜单TOP10中,近半席位被CRZ YOGA占据 [51] 竞争对手的产品与策略分析 - Costco旗下Kirkland品牌对lululemon明星产品ABC男裤进行"一比一复刻",连拉链、纽扣、缝线密度都保持相同水准 [42][43] - Baleaf针对消费者痛点研发可容纳智能手机的瑜伽裤,通过2000多次拉扯测试,推动品牌迈上年营收10亿元俱乐部 [44][45] - CRZ YOGA改进lululemon表层磨毛工艺,在保持"黄油般柔软质感"同时提升产品耐穿性 [50] - SHEIN旗下Glowmode以低三分之二的售价提供简单高级的设计和配色,满足都市女孩爱美需求 [47] lululemon自身经营策略问题 - 公司核心Align、Scuba等系列多年不改设计,创新有限如Align No Line仅隐去中间缝线 [55] - 在消费者节衣缩食的当下,公司因新关税政策"被迫"提高部分商品价格 [56] - 为应对竞争压力,公司进入奥莱渠道降价销售,削弱品牌高端形象 [61] - 创始人指出公司过度关注增长而忽视创新和品牌声誉 [64] lululemon的应对措施 - 公司密集上新产品,计划到2026年春季新品比例提升12个百分点 [4] - 扩大热汗活动规模,频繁在体育活动中曝光 [4] - 公司已推出Groove喇叭裤等宽松裤型,如Daydrift、BeCalm等产品 [25]
男人辜负了lululemon
创业邦· 2025-10-02 11:09
文章核心观点 - lululemon面临增长困境,女装业务增速放缓至个位数,男装业务增速创新低,市值较历史高点下跌超过60%[5] - 公司多元化战略(男装和鞋类)进展不利,未能复制女装业务基于瑜伽场景的成功模式,导致增长空间受限[18][28][31] - 创始人Chip Wilson与现任管理层在品牌定位和扩张策略上存在分歧,公司错失收购亚玛芬等关键机会,影响长期竞争力[35][39][4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财年第一季度女装业务增速仅为7%,2024财年全年增速为9%[20] - 男装业务增速在2023年第四季度为15%,但2024年增速创新低,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23.5%微升至2024年的25.2%[21][22] - 公司市值距历史高点跌去60%以上,全年营收指引再度下调[5] 多元化战略进展 - 男装业务目标2026年收入翻倍,需年复合增速达15%以上,但当前增速未达预期[21][22] - 鞋类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响平淡,2023年因侵犯耐克Flyknit专利被判赔偿35.5万美元[31][42] - 童装品牌Ivivva停止运营,智能健身镜Mirror停产,多元化尝试受挫[31] 品牌与营销策略 - 女装业务成功依赖瑜伽场景的KOL网络,门店坪效仅次于苹果和蒂芙尼[28][29] - 男装转向运动休闲定位,放弃场景化营销,改为签约汉密尔顿等顶级运动员代言,广告费用从2021年的3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4.3亿美元[25][29][31] - 男性消费者中60%因女性伴侣推荐购买,品牌在男性群体中认知度仅13%[33] 竞争与行业对比 - 运动鞋履占耐克营收66.8%、阿迪达斯55%,但lululemon缺乏技术积累,难以切入高性能市场[14][41] - 安踏通过收购FILA和亚玛芬实现多品牌布局,亚玛芬市值超200亿美元,凸显多元化价值[16][40] - 竞品可轻易仿制lululemon面料,公司承认产品无专利保护[41] 历史决策与争议 - 创始人Chip Wilson曾提议收购亚玛芬和入股面料供应商儒鸿,均被董事会否决[39][40] - 现任CEO Calvin McDonald强调公司营收从8000万美元增长至近百亿美元,反驳创始人批评[36] - 公司因产品定位模糊被质疑"试图满足所有需求",背离品牌细分策略[35]
男人辜负了lululemon
36氪· 2025-09-30 16:21
公司近期业绩与市场表现 - 公司月初发布的季报业绩表现不佳,季度营收增长仅为个位数水平,并再度下调了全年营收指引 [1] - 今年以来公司市值距历史高点已下跌超过60%,投资机构出现抛售 [1] - 公司女装业务以瑜伽裤为代表尚能维持增长,但被寄予厚望的男装业务增速创下新低 [1] 历史高光与增长瓶颈 - 2022年北京冬奥会加拿大代表团身着公司产品进场,同年7月公司市值历史性超过阿迪达斯并突破400亿美元 [2] - 公司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增长红利已所剩无几,库存水位逐渐走高,并面临Alo Yoga和Maia Active等平替品牌的竞争 [2] - 公司业务结构高度单一,靠瑜伽裤和女装做到50亿美元营收,斥资5亿美元收购的智能健身镜Mirror营收占比长期仅为个位数 [2] 多元化战略的机遇与挑战 - 公司面前有两块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男装和鞋类,男装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且空间更大,鞋类市场则占据耐克营收的66.8%和阿迪达斯营收的55% [2][3] - 2019年公司聘请丝芙兰美洲区总裁Calvin McDonald出任CEO,剑指业务多元化,其本人是铁人三项和马拉松爱好者 [4][5] - 公司将多元化经营提升至战略层级,大力进军男装和鞋类市场 [7] 男装业务的发展与困境 - 公司CEO McDonald上任后提出"2023年男装销售额翻倍"的目标,并于2021年提前实现,2023年第四季度男装以15%的增速首次超越女装 [8] - 2022年公司公布更激进的五年增长计划增强版本,目标2026年男装收入再翻倍,为此于2024年引入新任首席产品官Jonathan Cheung [8] - 然而从2019年到2024年,男装收入占比仅从23.5%微增至25.2%,增速连创新低,距离实现目标所需的年复合增速15%以上处境不容乐观 [8][9] - 公司为推广男装回归传统营销方式,签约F1车手汉密尔顿等顶级运动员,2021至2023年广告费用从3亿美元上涨至4.3亿美元,但2023年底在美国男性中的品牌认知度仅13% [12][14] - 公司官方数据显示,男性消费者中有60%是因女性伴侣的安利而购买 [15] 鞋类及其他多元化尝试的挫折 - 公司2022年推出首款女性跑鞋,2023年推出男性运动鞋Cityverse,但市场反响平平 [15] - 旗下童装品牌Ivivva已彻底停止运营,智能健身镜Mirror也于2023年逐步停产并被放弃 [15] - 2023年公司鞋类产品上市后,耐克立即提起诉讼指控其侵犯至少三项Flyknit技术相关专利,法院最终判决公司侵权并向耐克支付35.5万美元赔偿款 [26] 战略反思与历史决策影响 - 创始人Chip Wilson批评公司试图像Gap一样满足所有人需求,认为品牌应明确不希望某些特定客户进入,其成功源于"瑜伽"而非"女装",通过技术创新和定义新品类获得成功 [16][18] - 公司曾错失多次收购机会,包括创始人认为"爹味太重"的Under Armour,以及因董事会以"资金体量有限"拒绝收购的亚玛芬(后者于2019年被安踏收购,目前市值超200亿美元) [21][22] - 创始人提议入股面料供应商儒鸿以把控关键供应的计划也被信奉轻资产经营的董事会驳回,导致公司产品在面料和生产工艺上通常没有专利,竞品可以轻易效仿 [22][24]
男人辜负了lululemon
远川研究所· 2025-09-30 15:34
核心观点 - lululemon市值距历史高点已跌去60%以上,面临增长困境,男装和鞋类两大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5] - 公司多元化战略(男装翻倍、进军鞋类)执行效果不佳,未能复制女装基于瑜伽场景的成功模式,导致增长失速 [9][10][13] - 历史决策失误(如错失收购亚玛芬、面料供应商机会)及技术专利短板,限制了公司跨品类扩张能力 [29][30][31] 业务表现与市场定位 - 2025财年第一季度女装业务增速仅为7%,男装业务增速连创新低,营收占比从2019年23.5%微增至2024年25.2% [15][16] - 男装业务目标需实现15%以上年复合增速方可达成2026年翻倍计划,但当前增速远低于此 [16] - 鞋类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响平淡,且因专利侵权被判向耐克支付35.5万美元赔偿款 [22][31] 多元化战略与执行 - 公司通过签约F1车手汉密尔顿等顶级运动员拓展男装市场,但美国男性品牌认知度仅13%,60%男性消费者因女性伴侣推荐购买 [18][24] - 广告费用从2021年3亿美元上涨至2023年4.3亿美元,但营销效率低下,未能有效复制女装"部落化"社群策略 [18][22] - 童装品牌Ivivva停运、智能健身镜Mirror停产,多元化尝试多数失败 [22] 竞争环境与历史决策 - 男装市场面临耐克等成熟品牌竞争,公司转向运动休闲定位,但缺乏如瑜伽裤的技术创新场景支撑 [18][28] - 创始人Chip Wilson曾提议收购亚玛芬(现市值超200亿美元)及入股面料供应商儒鸿,均被董事会否决,导致供应链与技术短板 [30] - 竞品可轻易仿制lululemon面料,公司缺乏专利壁垒,难以切入高性能运动市场 [30][31] 行业对比与估值逻辑 - 运动鞋履占耐克营收66.8%、阿迪达斯55%,但lululemon鞋类业务贡献微弱 [10] - 安踏通过收购FILA、亚玛芬实现多品牌卡位,而lululemon依赖母品牌扩张,造成品牌定位模糊 [11][28] - 资本市场曾因男装、鞋类增长空间给予高估值,但业务实际进展滞后导致估值回落 [10][13]
lululemon需要男人,但男人需要lululemon吗?
新消费智库· 2025-05-05 19:53
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全财年净利润达18.15亿元,同比增长17.06%,中国地区营收增速达46% [4] - 四季度业绩超预期主要由非瑜伽品类(男女外套、保暖服饰、配饰)驱动,2025财年将重点拓展男性服饰 [5] - 公司面临增长焦虑,包括美国市场销售放缓、供应链成本上升、关税影响毛利率等问题,导致股价大跌 [6][7] - 品牌战略转型:从瑜伽垂直领域向全品类运动品牌扩张,同时目标人群从女性向男性及下沉市场转移 [9][13]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净利润18.15亿元(+17.06%),中国营收增速46% [4] - 2025财年业绩指引低于预期,股价单日下跌14%,创2024年10月以来新低 [6] - 毛利率受供应链成本上升和关税影响 [7] 品类战略转型 - 非瑜伽品类(外套、配饰等)成为增长主力,天猫旗舰店TOP产品包含背包、水杯等非核心品类 [5][19] - 新爆品转向网球裙、ABC男裤等,弱化瑜伽属性 [19] - 运动鞋品类设计受认可,但技术性能不及Nike等专业品牌 [31] - 专利数量仅约500个(2023年),远低于Nike的5000+专利,且面临专利侵权诉讼 [34] 目标人群拓展 - 男性消费群体:开设中国首家男装独立门店,签约F1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为品牌大使 [9] - 下沉市场:二三线城市门店占比达25%,2024年新开门店50%位于二线城市(常州、惠州) [9] - 原核心客群流失:女性健身消费者占比从55%下滑,男性消费者比例上升 [27] 营销与渠道调整 - 打破"不打折"传统:入驻抖音旗舰店、参与电商大促,线下进驻上海青浦奥莱等折扣渠道 [11] - 品牌大使策略争议:贾玲代言引发原有客群不满,削弱精英主义调性 [15][16] - 早期依赖社群运营和瑜伽教练代言,现转向大众化营销 [15][22] 市场竞争环境 - 瑜伽市场被普拉提、barre等分流,普拉提单节课价较瑜伽高30%-50% [26] - 男性运动品牌Vuori、Ten Thousand在垂直领域更具竞争优势 [34] - 专业运动领域难以抗衡Nike、Adidas的技术积累,小众市场不及垂直品牌 [35] 行业趋势 - 瑜伽渗透率提升但大众化导致品牌溢价能力下降,普拉提因明星效应和私密性成为新宠 [26] - Z世代偏好个性化表达,削弱品牌社群运营的吸引力 [27] - 运动鞋服行业技术壁垒显著,专利数量决定专业度天花板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