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瑜伽裤
icon
搜索文档
男人辜负了lululemon
投资界· 2025-11-04 16:02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季度营收增长保持个位数水平,全年营收指引再度下调[4] - 公司今年以来市值距历史高点已跌去60%以上[4] - 公司女装业务增速从2024财年的9%回落至2025财年第一季度的7%[13] - 公司男装业务在2023年第四季度以15%的增速首次超越女装[13] 多元化战略布局 - 公司业务结构高度单一,女装业务营收占比主导,收购的智能健身镜Mirror营收占比长期只有个位数[7] - 公司面前有两座尚未踏足的富矿:男装和鞋类,男装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且空间更大[7][9] - 鞋类业务是顶级运动品牌的标配,占据耐克营收的66.8%、阿迪达斯的55%[10] - 公司2019年将多元化经营提升到战略层级,目标是2023年男装销售额翻倍,并在2021年提前实现[11][13] - 公司提出更加激进的五年增长计划增强版本,目标2026年男装收入翻倍,隐含年复合增速需达到15%以上[13][15] 男装业务发展 - 公司男装业务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23.5%微涨至2024年的25.2%,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5] - 公司男装业务增速连创新低,目前处境不容乐观[15] - 公司为男装业务引入新任首席产品官,其拥有男装市场实战经验[14] - 公司男装产品定位运动休闲,主打ABC男裤舒适性,放弃基于运动场景扩展消费群体的打法[18] - 公司男装营销策略失效,尝试男性瑜伽、CrossFit等场景效果差,转而采用传统顶级运动员代言方式[19] - 公司广告费用从2021年的3亿美元上涨至2023年的4.3亿美元,但2023年底在美国男性中的品牌认知度只有13%[19] - 公司男性消费者中60%是因为女性伴侣的安利[22] 鞋类及其他业务挫折 - 公司鞋类业务探索约等于没有,2022年推出首款女性跑鞋和2023年男性运动鞋Cityverse均市场反响冷淡[10][20] - 公司鞋类产品刚上市就遭耐克起诉侵权,2024年法院判决公司需向耐克支付35.5万美元赔偿款[28] - 公司童装品牌Ivivva彻底停止运营,智能健身镜Mirror也逐步停产被放弃[20] 品牌战略争议 - 公司创始人批评管理层试图满足所有人需求,认为品牌应明确拒绝特定客户群体[24] - 公司成功源于瑜伽场景而非女装,基于瑜伽裤功能性定义新品类,主流受众恰好是女性[24][25] - 公司在男装和鞋类业务开拓上未沿用瑜伽裤思路,先划定消费群体导致品牌形象模糊[25] - 公司曾有机会收购Under Armour但创始人认为其"爹味太重"而放弃,多次提议收购亚玛芬和入股面料供应商儒鸿均被董事会拒绝[26] - 安踏2019年以43%溢价收购亚玛芬,目前亚玛芬市值超过200亿美元,证明公司错失良机[27] - 公司缺少独占面料供应,竞品可轻易效仿同款面料,自身难进入高性能运动市场[28]
lululemon,在多元化中出卖了灵魂
36氪· 2025-10-14 16:25
核心观点 - 公司正面临品牌定位模糊、核心产品创新力不足、增长放缓及股价大幅下跌等多重挑战,其从专注小众瑜伽品牌向泛运动品牌转型的战略受到市场质疑 [4][6][12] 品牌定位与产品战略演变 - 公司早期凭借针对瑜伽运动痛点开发的专业产品(如研究女性腿部肌肉伸展模式的高价进口剪裁机器和优质面料)及独特的社区营销(如通过瑜伽教练和“教育家”店员推广“热汗生活”理念)获得成功 [7] - 自2018年新任CEO上任后,公司高调开启多元化战略,进军男装、鞋履、童装及智能装备等领域,但童装品牌Ivivva已停止运营,智能健身镜Mirror逐步停产,产品线扩张导致品牌定位日渐模糊 [10][12] - 创始人Chip Wilson坚持公司应聚焦“中产女性”核心客群,反对“大众化”路线,认为“当所有人都是你的顾客时,你就没有顾客了”,并批评董事会系统性地拆解了其原有商业模式 [6][8] 多元化业务表现 - 男装业务方面:CEO提出2023年男装销售额翻倍的目标在2021年提前实现,但男装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23.5%仅微增至2024年的25.2%,对整体营收影响有限 [10][11] - 鞋履业务方面:公司于2022年推出女性跑鞋blissfeel,2023年推出男性运动鞋Cityverse,意图将其发展为第二增长曲线,但面临耐克、阿迪达斯等传统品牌的专业壁垒及昂跑等新贵的竞争,目前营收贡献有限且未被单独披露 [11] - 核心女装业务增速从2018-2020财年的24.3%下滑至2024财年的9%,增速不及预期是推动公司进行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12] 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5财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3亿美元,同比增长7%,略低于市场预期的25.4亿美元,毛利率微降1.1个百分点至58.5% [13] - 分地区看,2025财年第二季度美洲地区(美国、加拿大)净营收仅增长1%,而中国大陆市场净营收增长达25% [13] - 截至2025年9月,公司股价从历史高点下滑近70%,成为标普500指数中表现最差的股票之一 [12] - 2025财年第一季度公司遭遇四年来首次一季度净利下滑,但营收仍保持增长 [13] 运营风险与竞争挑战 - 截至第二季度末,公司库存达17亿美元,同比增长21%,库存增幅是营收增长的3倍,供需失衡导致打折清库存压力增大,有损品牌价值 [19] - 公司面临产品创新力缺乏和质量问题,如核心系列Scuba、Softstreme面临消费者审美疲劳,Align瑜伽裤和define上衣采用的Nulu面料被投诉存在起球、脱线、勾丝等问题 [4][14] - 外部挑战包括2025年关税问题给公司利润带来超过2亿美元的减值,以及来自美国品牌Alo Yoga(营收破10亿美元)和Vuori等新贵的竞争,这些品牌正打破公司的市场定位和溢价泡沫 [19][20] - 公司护城河不深,其供应商儒鸿同时为耐克、阿迪达斯、GAP等品牌供货,且公司承认其产品在面料和生产工艺上通常没有专利,易被竞品效仿 [19] 创始人批评与建议 - 创始人Chip Wilson在《华尔街日报》发表公开信《lululemon:In a Nosedive》,批评公司迷失方向,并提出四条“重生之路”:重拾产品与品牌核心、让创业者精神回归董事会、将创意领导权交还懂产品与文化的人、重新找回激发品牌灵魂的女性“缪斯” [5][20]
遭遇“身份危机”,从瑜伽裤到全品类的 lululemon 急需一个新人设
36氪· 2025-10-14 07:18
公司战略与市场表现 - 公司正致力于从瑜伽垂类品牌向全品类运动服饰巨头转型,但新拓展的男装和鞋履品类未能产生明星产品,核心的瑜伽业务线也面临外部竞争加剧的冲击 [1] - 开年至今公司股价下跌超过55%,创下6年来新低,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战略转型和市场表现的担忧 [1] - 在中国市场采取激进的扩张策略,包括深入二三线城市疯狂开店、持续进行社媒营销、推出奥莱折扣和低价电商款,导致部分消费者感知品牌形象趋于廉价 [28] 创始人批评与公司治理 - 创始人Chip Wilson发布公开信,严厉批评公司面临设计停滞、生意至上和文化迷失等困境,指出其市值本应在25周年时达到1000亿美元,但实际发展轨迹却在下滑 [4][6][19] - 创始人认为董事会系统性地 dismantled 了原有的商业模式,失去了掌握关键机构知识的员工,且一系列错误导致衰退,而非单一原因 [6][7][20] - 创始人离开后,董事会由运营和财务背景的董事主导,过度关注季度业绩承诺,缺乏对市场脉搏的理解和长期产品战略的远见 [8][21] - 公司官方声明称创始人已不能代表公司的立场和利益,强调今日的公司已非2015年创始人离开时的公司 [29] 产品创新与品牌定位危机 - 公司被指创新力枯竭,设计团队让步于商人主导,算法驱动重复过去成功的产品,扼杀了冒险精神和新产品出现,导致品牌变得可预测 [9][10][22] - 核心产品优势遭到稀释,王牌瑜伽服品类面临H&M等快时尚品牌(如售价仅199元的相似产品)以及Alo Yoga等新兴运动品牌的激烈竞争 [44][45] - 产品线扩张至宽松版型卫衣、棉质T恤等,被消费者认为与H&M、Zara等快时尚品牌产品相似,失去了品牌原有的技术性和独特性 [44] - 与Nike、Adidas相比,公司产品定价普遍高出30%-50%,但在竞争激烈的品类(如网球裙)中并未构建明显护城河,高溢价难以持续 [47][49] DTC模式与文化侵蚀 - 早期的DTC模式通过社区门店和“产品教育家”与消费者建立强链接,创造了高复购、高毛利和低营销支出的商业神话 [34] - 随着全球门店数量扩张至780家以上,尤其是中国市场门店数从80余家飙升至178家,标准化的运营导致个性化服务消失,DTC模式的“温度”丧失 [35][40] - 门店员工反映业绩压力繁重,“产品教育家”职能被架空,消费者体验趋于同质化和快消化,线下活动更偏向品牌形象展示而非深化消费者关系 [37][40] - 公司试图通过升级会员体系(如分级权益、整合第三方生态)来弥补线下扩张的负面影响,但该体系提振用户粘性和忠诚度的效果仍是未知数 [51] 品牌身份与未来挑战 - 品牌从服务特定“Super Girls”客群转向大众市场,旧有的“女性精神领袖”人设已死,但新的品牌人设迟迟未能建立,导致消费者圈层归属感丧失 [31][50] - 在中国市场,签约贾玲等明星代言人的大众化传播策略引发部分核心粉丝不满,认为品牌失去了其时髦、真实、自我的身份标签 [33] - 公司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在“全民运动”时代,它需要重新定义自己能代表怎样的理想生活,重建一个能激发社区活力的精神锚点 [50][51] - 创始人提出的复兴路径包括将产品和品牌重新置于中心、授权创意领导力、停止牺牲客户以追逐华尔街业绩、重新聚焦于激励品牌的“缪斯”女性 [18][26][27]
探店|“男版lululemon”长啥样?Vuori北京首店落地,中国的中产不够用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1 09:12
很多人以为飞奥力只做"男生版的瑜伽裤",其实不是这样,飞奥力在2018年就上线了女装;并且在中国 市场,飞奥力有意淡化"男性专属"的标签,其男女装销售额占比已趋于平衡,各占约50%。 伴随着国内新中产崛起,单品定价在千元线左右的瑜伽裤等功能性单品,经社交媒体传播,升级为"中 产三宝"中的常驻嘉宾,也吸引了国外不少"网红"运动生活方式品牌布局中国。Lululemon最早进入中 国,并已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其"头号竞争对手",诞生于比弗利山庄的运动品牌Alo被报道称打算正 式进军中国市场,今年已在上海选址。飞奥力此次抢滩中国市场,也是看中了国内中产这块大蛋糕。 飞奥力创始人 Joe在练习瑜伽后发现,市面上的运动品牌几乎都忽视了男性瑜伽爱好者的需求。飞奥力 因此于2015年诞生。2024年,飞奥力宣布获得8.2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之一为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此次 融资之后,该品牌估值达到了400亿元人民币。 然而这块蛋糕已经被先到者瓜分,飞奥力想要分得一块,还要看如何在品牌差异化、供应链本土化和消 费群体培育上交出答卷。 每经记者|王紫薇 北京报道 每经编辑|王紫薇 飞奥力的市场在扩展,其后方供应链能力如何?飞奥力的一 ...
lululemon何以被创始人炮轰“五宗罪”
虎嗅· 2025-10-10 20:35
文章核心观点 - lululemon创始人Chip Wilson通过公开信严厉批评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认为公司增长曲线下滑是由于系统性拆解了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失去了对创新、产品和品牌灵魂的专注,转而追求短期财务目标 [1][9][15] 创始人指出的核心问题(五宗罪) - 管理层由财务和运营专家主导,对季度业绩的忠诚度高于长期战略,缺乏市场理解能力 [10] - 品牌“GAP化”,创意让位于商人,为满足短期预测而追随算法,扼杀冒险和创新,导致品牌变得可预测和平庸 [10] - 顶尖人才流失导致机构知识外流,为追求增长在健身镜品牌Mirror上浪费数亿美元,并降低面料标准稀释品牌高端定位 [11] - 新高管来自传统公司,追求短期增长和品牌重塑,三次未能培养出内部CEO接班人,伴随品牌疲软难以吸引优秀领导者 [11] - 董事会坚持寻找财务型CEO,品牌失去“酷”感灵魂,通过向主流靠拢试图取悦所有人,导致失去“品牌力量”所创造的50%市值 [1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财年一季报显示四年来首次一季度净利下滑,国际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9%,其中中国大陆市场净营收增速达21% [19] - 2025财年一季度美洲地区(美国、加拿大)净营收仅同比增长3%,2024财年四季度中国大陆地区净营收增速46%,美洲地区增速仅为7% [19] - 2025财年第二季度中国大陆净营收增长25%(固定汇率下为24%),可比门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7%,而美洲地区净营收只增长1% [19] - 公司指出中国大陆一线城市出现宏观压力迹象,超过30%的门店位于二三线城市,面临高定位与低消费力的矛盾 [20] 产品与创新挑战 - 行业观察指出lululemon产品差异化在减弱,现在热卖产品线多为创始人任期内产品,创始人走后超级爆品魔力出现波动 [17] - 公司品类多元化从瑜伽服延伸到跑鞋,但跑鞋市场竞争激烈,千元价位跑鞋被消费者吐槽“为爱发电” [18] - 公司高管承认部分核心系列如Scuba、Softstreme面临消费者审美疲劳,运动类产品持续增长,需调整休闲品类创新节奏 [22] - 公司计划将新品比例从当前23%提升至2026年春季的35%,推出Loungeful和Big Cozy等新品改善品类结构 [23] 创始人提出的重生建议 - 将产品与品牌重新放回核心,重建知识体系和流程,让创新在9个月内回归 [21] - 让创业者精神重新进入董事会,赋能创意领导者而非财务管理者 [21] - 停止讨好华尔街而牺牲客户体验,重新找回激发品牌灵魂的“缪斯”女性 [21] - 强调成功来源于创新和品牌声誉,增长会自然到来,公司需要一个多元且有远见的董事会 [22] 行业背景与博弈本质 - 争议本质是品牌长期愿景与短期增长之间的终极博弈,而非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的旧怨 [15] - 运动服饰行业普遍面临短期增长压力与长期品牌壁垒的挑战,是“创新与短期业绩平衡”的经典困境 [25] - 公司未来关键在于当消费者想买瑜伽裤时是否第一时间想到lululemon,否则增长只是为盛大落幕支付的费用 [25]
男人辜负了lululemon
创业邦· 2025-10-02 11:09
文章核心观点 - lululemon面临增长困境,女装业务增速放缓至个位数,男装业务增速创新低,市值较历史高点下跌超过60%[5] - 公司多元化战略(男装和鞋类)进展不利,未能复制女装业务基于瑜伽场景的成功模式,导致增长空间受限[18][28][31] - 创始人Chip Wilson与现任管理层在品牌定位和扩张策略上存在分歧,公司错失收购亚玛芬等关键机会,影响长期竞争力[35][39][4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财年第一季度女装业务增速仅为7%,2024财年全年增速为9%[20] - 男装业务增速在2023年第四季度为15%,但2024年增速创新低,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23.5%微升至2024年的25.2%[21][22] - 公司市值距历史高点跌去60%以上,全年营收指引再度下调[5] 多元化战略进展 - 男装业务目标2026年收入翻倍,需年复合增速达15%以上,但当前增速未达预期[21][22] - 鞋类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响平淡,2023年因侵犯耐克Flyknit专利被判赔偿35.5万美元[31][42] - 童装品牌Ivivva停止运营,智能健身镜Mirror停产,多元化尝试受挫[31] 品牌与营销策略 - 女装业务成功依赖瑜伽场景的KOL网络,门店坪效仅次于苹果和蒂芙尼[28][29] - 男装转向运动休闲定位,放弃场景化营销,改为签约汉密尔顿等顶级运动员代言,广告费用从2021年的3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4.3亿美元[25][29][31] - 男性消费者中60%因女性伴侣推荐购买,品牌在男性群体中认知度仅13%[33] 竞争与行业对比 - 运动鞋履占耐克营收66.8%、阿迪达斯55%,但lululemon缺乏技术积累,难以切入高性能市场[14][41] - 安踏通过收购FILA和亚玛芬实现多品牌布局,亚玛芬市值超200亿美元,凸显多元化价值[16][40] - 竞品可轻易仿制lululemon面料,公司承认产品无专利保护[41] 历史决策与争议 - 创始人Chip Wilson曾提议收购亚玛芬和入股面料供应商儒鸿,均被董事会否决[39][40] - 现任CEO Calvin McDonald强调公司营收从8000万美元增长至近百亿美元,反驳创始人批评[36] - 公司因产品定位模糊被质疑"试图满足所有需求",背离品牌细分策略[35]
男人辜负了lululemon
36氪· 2025-09-30 16:21
公司近期业绩与市场表现 - 公司月初发布的季报业绩表现不佳,季度营收增长仅为个位数水平,并再度下调了全年营收指引 [1] - 今年以来公司市值距历史高点已下跌超过60%,投资机构出现抛售 [1] - 公司女装业务以瑜伽裤为代表尚能维持增长,但被寄予厚望的男装业务增速创下新低 [1] 历史高光与增长瓶颈 - 2022年北京冬奥会加拿大代表团身着公司产品进场,同年7月公司市值历史性超过阿迪达斯并突破400亿美元 [2] - 公司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增长红利已所剩无几,库存水位逐渐走高,并面临Alo Yoga和Maia Active等平替品牌的竞争 [2] - 公司业务结构高度单一,靠瑜伽裤和女装做到50亿美元营收,斥资5亿美元收购的智能健身镜Mirror营收占比长期仅为个位数 [2] 多元化战略的机遇与挑战 - 公司面前有两块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男装和鞋类,男装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且空间更大,鞋类市场则占据耐克营收的66.8%和阿迪达斯营收的55% [2][3] - 2019年公司聘请丝芙兰美洲区总裁Calvin McDonald出任CEO,剑指业务多元化,其本人是铁人三项和马拉松爱好者 [4][5] - 公司将多元化经营提升至战略层级,大力进军男装和鞋类市场 [7] 男装业务的发展与困境 - 公司CEO McDonald上任后提出"2023年男装销售额翻倍"的目标,并于2021年提前实现,2023年第四季度男装以15%的增速首次超越女装 [8] - 2022年公司公布更激进的五年增长计划增强版本,目标2026年男装收入再翻倍,为此于2024年引入新任首席产品官Jonathan Cheung [8] - 然而从2019年到2024年,男装收入占比仅从23.5%微增至25.2%,增速连创新低,距离实现目标所需的年复合增速15%以上处境不容乐观 [8][9] - 公司为推广男装回归传统营销方式,签约F1车手汉密尔顿等顶级运动员,2021至2023年广告费用从3亿美元上涨至4.3亿美元,但2023年底在美国男性中的品牌认知度仅13% [12][14] - 公司官方数据显示,男性消费者中有60%是因女性伴侣的安利而购买 [15] 鞋类及其他多元化尝试的挫折 - 公司2022年推出首款女性跑鞋,2023年推出男性运动鞋Cityverse,但市场反响平平 [15] - 旗下童装品牌Ivivva已彻底停止运营,智能健身镜Mirror也于2023年逐步停产并被放弃 [15] - 2023年公司鞋类产品上市后,耐克立即提起诉讼指控其侵犯至少三项Flyknit技术相关专利,法院最终判决公司侵权并向耐克支付35.5万美元赔偿款 [26] 战略反思与历史决策影响 - 创始人Chip Wilson批评公司试图像Gap一样满足所有人需求,认为品牌应明确不希望某些特定客户进入,其成功源于"瑜伽"而非"女装",通过技术创新和定义新品类获得成功 [16][18] - 公司曾错失多次收购机会,包括创始人认为"爹味太重"的Under Armour,以及因董事会以"资金体量有限"拒绝收购的亚玛芬(后者于2019年被安踏收购,目前市值超200亿美元) [21][22] - 创始人提议入股面料供应商儒鸿以把控关键供应的计划也被信奉轻资产经营的董事会驳回,导致公司产品在面料和生产工艺上通常没有专利,竞品可以轻易效仿 [22][24]
男人辜负了lululemon
远川研究所· 2025-09-30 15:34
核心观点 - lululemon市值距历史高点已跌去60%以上,面临增长困境,男装和鞋类两大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5] - 公司多元化战略(男装翻倍、进军鞋类)执行效果不佳,未能复制女装基于瑜伽场景的成功模式,导致增长失速 [9][10][13] - 历史决策失误(如错失收购亚玛芬、面料供应商机会)及技术专利短板,限制了公司跨品类扩张能力 [29][30][31] 业务表现与市场定位 - 2025财年第一季度女装业务增速仅为7%,男装业务增速连创新低,营收占比从2019年23.5%微增至2024年25.2% [15][16] - 男装业务目标需实现15%以上年复合增速方可达成2026年翻倍计划,但当前增速远低于此 [16] - 鞋类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响平淡,且因专利侵权被判向耐克支付35.5万美元赔偿款 [22][31] 多元化战略与执行 - 公司通过签约F1车手汉密尔顿等顶级运动员拓展男装市场,但美国男性品牌认知度仅13%,60%男性消费者因女性伴侣推荐购买 [18][24] - 广告费用从2021年3亿美元上涨至2023年4.3亿美元,但营销效率低下,未能有效复制女装"部落化"社群策略 [18][22] - 童装品牌Ivivva停运、智能健身镜Mirror停产,多元化尝试多数失败 [22] 竞争环境与历史决策 - 男装市场面临耐克等成熟品牌竞争,公司转向运动休闲定位,但缺乏如瑜伽裤的技术创新场景支撑 [18][28] - 创始人Chip Wilson曾提议收购亚玛芬(现市值超200亿美元)及入股面料供应商儒鸿,均被董事会否决,导致供应链与技术短板 [30] - 竞品可轻易仿制lululemon面料,公司缺乏专利壁垒,难以切入高性能运动市场 [30][31] 行业对比与估值逻辑 - 运动鞋履占耐克营收66.8%、阿迪达斯55%,但lululemon鞋类业务贡献微弱 [10] - 安踏通过收购FILA、亚玛芬实现多品牌卡位,而lululemon依赖母品牌扩张,造成品牌定位模糊 [11][28] - 资本市场曾因男装、鞋类增长空间给予高估值,但业务实际进展滞后导致估值回落 [10][13]
运动品牌两重天 赛道细分已明显
齐鲁晚报· 2025-09-30 13:23
当下,不少传统运动品牌巨头业绩承压,专业细分赛道却逆势崛起。记者探访济南市多家运动品牌门店发 现,消费者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转而追求产品的专业功能与实用价值。多场景穿搭的运动品牌,正 成为市场新宠。 文/片 记者 李梦瑶 见习记者 冯子芯 济南报道 多品牌业绩集体下滑 关店背后是行业焦虑 近日,济南万象城LG2层的彪马门店悄然撤柜,原位置将更换为安德玛。万象城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撤 店系租约到期,"双方暂无续约计划"。 据了解,济南地区的彪马门店均由滔搏运动代理。滔搏运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虽然彪马万象城店关闭,但 滔搏将在该商场开设新店,"不过不会再经营彪马品牌"。 这一调整背后,或是品牌业绩的持续承压。今年3月,彪马宣布在全球裁员500人,作为其成本削减计划的一 部分,下一阶段还将关闭不盈利的门店。彪马2025财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显示,经汇率调整后全球营 收19.42亿欧元,同比下降2%,调整后经营亏损1320万欧元。 彪马的困境并非孤例。据滔搏2024/2025财年全年业绩报告,其业务范围内,包括彪马在内,匡威、范斯、 北面等品牌收入降幅明显,同比下降9.9%。 "现在折后899元,挺划算的 ...
运动品牌“冰火两重天”:传统巨头承压,专业赛道崛起
齐鲁晚报网· 2025-09-29 21:39
关店背后的行业焦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 见习记者 冯子芯 当下,多家传统运动品牌巨头业绩承压,专业细分赛道却逆势崛起。记者探访多家运动品牌门店,消费 者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转而追求产品的专业功能与实用价值。多场景穿搭的运动品牌,正成为 市场新宠。 多品牌业绩集体承压 近日,济南万象城LG2层的彪马门店悄然撤柜,原位置将更换为安德玛。万象城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 次撤店系租约到期,"双方暂无续约计划"。 据了解,济南地区的彪马门店均由滔搏运动代理。滔搏运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虽然彪马万象城店关 闭,但滔搏将在该商场开设新店,"不过不会再经营彪马品牌"。 这一调整背后,或是品牌业绩的持续承压。今年3月,彪马宣布在全球裁员500人,作为其成本削减计划 的一部分,下一阶段还将关闭不盈利的门店。彪马2025财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显示,经汇率调整后 全球营收19.42亿欧元,同比下降2%,调整后经营亏损1320万欧元。 彪马的困境并非孤例。据滔搏2024/25财年全年业绩报告,其业务范围内,包括彪马在内的匡威、范 斯、北面等品牌收入降幅明显,同比下降9.9%。 "现在折后899元,挺划算的。"在济南和谐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