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nnoGC工业大模型

搜索文档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分“7座”和“3座”进行研制;库卡机器人获AI大脑,来自李开复投资的公司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6-19 11:16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进展 - 梦舟载人飞船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标志着初样设计阶段完成 即将进入正样飞行器研制阶段 [1] - 飞船采用模块化两舱设计 由返回舱和服务舱构成 在神舟飞船技术基础上全面升级 [1] - 规划两个核心型号:近地版最多可搭载7名航天员 登月版可搭载3名航天员执行地月任务 [1] 英特尔芯片制造部门裁员计划 - 计划裁减芯片制造部门15%至20%员工 其他部门也将面临裁员 [2] - 公司表示将采取措施成为更精简高效的企业 以增强执行力和客户服务能力 [2] 本田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突破 - 子公司成功进行小型火箭起降试验 火箭高度达300米 飞行约1分钟后落地 [3] - 这是本田首次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成功起降 [3] 库卡机器人AI技术合作 - 与创新奇智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开发工业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工业机器人系统 [4] - 合作内容包括开发新一代智能机械臂 并在项目落地和市场拓展方面协同 [4] 其他产业动态 - 谷歌宣布在医疗保健领域推出人工智能计划 [4] - Stability AI发布3D视频生成工具SV3D 可基于单一图像创建多视图3D网格 [4]
创新奇智与库卡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推动AI与工业自动化融合
快讯· 2025-06-18 13:22
战略合作 - 创新奇智与库卡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基于创新奇智的AInnoGC工业大模型共同开发新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系统和机械臂 [1] - 合作涉及多个方面 是公司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布局 有助于促进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融合 [1] 公司背景 - 创新奇智成立于2018年 由李开复旗下创新工场投资孵化 [1] - 公司定位为国内企业级AI解决方案供应商和"AI+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 [1] 财务状况 - 公司尚未实现盈利 2021-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42亿元 1.38亿元 1.54亿元及1.17亿元 [1] - 公司表示将继续大力投资研发 力争成为面向制造领域智能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 [1]
库卡机器人获AI大脑,来自李开复投资的公司
新浪财经· 2025-06-18 13:15
公司合作与战略布局 - 公司与库卡机器人达成合作,共同开发由工业大模型驱动的新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系统和机械臂,并在项目落地、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合作[1] - 此次合作是公司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布局,将促进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融合[1] - 公司的ChatRobot大脑将运行在库卡的工业机器人本体上,进一步增益技术能力[1] - 公司采用"一模一体两翼"发展策略,以AInnoGC工业大模型为基础,布局工业软件与工业机器人两大领域[4] 技术与产品优势 - ChatRobot是公司基于AInnoGC工业大模型构建的工业具身智能"大脑",可与多家机器人本体厂商兼容[1][6] - 智能工业机器人具有易用性、智能化水平高、生产效率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将在制造业中发挥重要作用[6] - 智能工业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是互补关系,前者适用于柔性化生产和复杂作业场景[6][7]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AI赋能工业机器人已成为趋势,ABB、埃夫特等企业计划2025年加快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6] - 工业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可实现工业具身智能,改变传统机器人重复作业的模式[6] - 公司在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份额第三,机器学习平台第四,AI工业质检解决方案第一,大模型应用第七[7] 财务与研发投入 - 公司尚未实现盈利,2021-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42亿元、1.38亿元、1.54亿元及1.17亿元[8][9] - 2023年研发开支为3.55亿元,同比减少21.1%,主要因研发效率提升和有效管控[9] - 公司持续大力投资研发,短期内可能对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9] 市场前景与目标 - 大模型加持的智能工业机器人仍处于应用早期阶段,市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10] - 公司将工业机器人作为AI大模型落地的重要途径,力争成为制造领域智能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10] 股价表现 - 截至6月18日午间收盘,公司股价报5.69港元,下跌4.37%[11]
研判2025!中国工业大模型行业产业链图谱、政策、市场规模及未来趋势分析:华为、科大讯飞等积极布局,工业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正在不断推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7 10:11
行业概况 - 工业大模型是大模型赋能工业应用形成的新产业形态,通过通用大模型与专业小模型协同构建三类形态(通用/行业/场景大模型),深度融合数据、算力、模型、应用四要素[2] -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应用市场规模达87亿元,较2018年8亿元增长近10倍,预计2025年将超140亿元[1][7] - 工业大模型应用场景覆盖外观设计、工业代码生成、知识管理、问答助手等细分领域,已渗透研发、生产、管理等全链条[1][2] 技术路线 - 当前形成通用大模型与专用小模型协同发展路线:通用大模型适配数据易获得场景(占比75%),专用小模型聚焦垂直行业痛点(占比15%)[3] - 工业大模型现阶段以交互式浅层应用为主(如设备诊断、知识查询),未来潜力包括设备更新、科学问题突破等[3] - 技术演进方向包括多模态融合(文本/图像/语音/传感器数据)、Transformer架构优化、分布式训练效率提升[19]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基础支撑层(AI芯片/服务器/云服务/工业数据),中游为研发层(华为/中控技术/创新奇智等),下游为应用层(汽车/家电/能源管理等)[5] - 2024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达49.2万亿元,同比增长3.39%,占GDP比重36.48%,为工业大模型提供广阔应用基础[7] 政策环境 - 国家政策持续推动工业大模型发展,如《"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要求深化AI/5G/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制造环节应用[8][11] - 科技部等六部门明确鼓励制造业探索工业大脑、机器视觉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等智能场景[8][11] - 2024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产业链重构,建设多元化未来制造场景[11] 企业竞争格局 - 主要厂商包括华为盘古5.0(汽车设计周期缩短至1-2周)、中控技术TPT时序大模型、创新奇智AInno-15B(150亿参数)、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等[13][15] - 华为盘古大模型已实现3D汽车数字模型生成,创新奇智工业大模型支持知识生成/数据分析等能力,科大讯飞2024年软件收入229.62亿元(+18.91%)[15][17] - 卡奥斯COSMO-GPT落地工业指标优化,羚羊工业大模型具备文本生成/代码生成等五大核心能力[14][15] 未来趋势 - 技术融合:多模态与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结合,构建全链条智能体系(如设备故障预测、虚拟调试优化)[19] - 小型化:通过剪枝/量化技术缩减参数,推动边缘智能应用(如液压系统实时监测)[20] - 国产化:突破算力/数据瓶颈,建立自主生态(如医疗影像误诊率下降,神经形态芯片研发)[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