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D(全自动驾驶功能)

搜索文档
小鹏汽车明确Robotaxi商业运营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8-20 00:10
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公司支持L4的车型将在2026年量产 并在获得政策批准后于部分区域试点Robotaxi运营[1] - Robotaxi采用前装量产模式且无区域限制 因采用无地图模式无需激光雷达扫描进行高清匹配[1] - 初步测试阶段公司自行运营Robotaxi 测试不通过则寻求合作方探讨商业化[1] - 自售车辆Ultra版本无硬件和云端接管服务 但2026年与Robotaxi搭载同源模型 功能存在差异如Robotaxi支持招手即停[2] - 目标未来18个月内通过图灵芯片+VLA模型将城市辅助驾驶能力提升数十倍 安全性、全场景和用户体验对标L3有人驾驶[2] - 基于图灵芯片、VLA和VLM 公司计划2026年下半年推出具初阶L4能力的可量产机器人版本[2] - 2023年8月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 合作内容涵盖Robotaxi业务[2] 财务表现与交付指引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182.7亿元 同比增长125.3%[3] - 同期净亏损4.8亿元 交付量10.32万辆 同比增长241.6%[3] - 毛利率17.3% 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3] - 目标从9月起月交付量稳健超过4万辆[3] - 第三季度预计营收196亿元至210亿元 预计交付量11.3万辆至11.8万辆[3] 新产品与业务布局 - 2024年第四季度发布包括小鹏X9在内的多款鲲鹏超级电动车型 开启"一车双能"产品周期[3] - 2025年全面完成混动车型国内和海外上市[3]
二季度营利双降,特斯拉预警:不排除将经历几个“艰难季度”
第一财经· 2025-07-24 15:30
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表现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225亿美元,同比减少12%,低于市场预期的226.4亿美元 [1] - 净利润11.72亿美元,同比减少16%,稍低于市场预期的11.36亿美元 [1] - 营收同比跌幅创近10年最大季度跌幅 [1] - 第二季度全球交付量38.41万辆,同比下降13.48% [1] - 盘后股价下跌4.42%至317.87美元 [1] 汽车业务面临挑战 - 2024年全球交付量178.92万辆,较2023年180.86万辆下降1.1%,为十年来首次下滑 [2] - 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72.08万辆,较上年同期83.1万辆减少13.3% [2] - 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将于2025年9月底取消,预计影响短期供应 [2] - 第二季度碳积分收入4.39亿美元,较第一季度的5.95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的8.9亿美元大幅下滑 [2] - 新增关税成本约3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影响汽车业务 [3] 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 - 美国"大而美"法案签署生效,EPA和CAFE标准进一步降低 [2] - 燃油排放法规修改导致碳积分收入减少 [2] - 公司预计将经历几个"艰难季度",可能持续至2026年第二季度 [3]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业务进展 - Robotaxi服务已在美国奥斯汀启动,计划年底前覆盖美国一半以上人口 [5] - FSD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计划2025年在中国、欧洲落地,等待监管部门审核 [5] - 计划将FSD模型参数规模扩大约10倍以提升使用体验 [5] - 人形机器人Optimus处于2.5版本阶段,计划年底完成3.0原型设计 [5] - 目标未来5年内实现Optimus年产100万台 [5] 公司战略与未来展望 - 更廉价车型已于2025年6月开始生产,爬坡速度略低于预期 [3] - 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推出廉价车型 [3] - 自动驾驶规模化部署预计将带动2026年下半年财务状况回暖 [1][3] - 公司认为Robotaxi、FSD和人形机器人将支撑长期增长 [4][5]
中国超一半的新车配备了L2级辅助驾驶
第一财经· 2025-07-15 18:19
辅助驾驶技术发展现状 - 中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0%,全球市场中最高 [1] - 泊车辅助驾驶技术渗透率超过20% [1] - 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77.8%(2025年前4个月数据) [2] - 传统燃油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超过52% [2] - 自动泊车系统APA功能乘用车整体装车率达到31.2%,24万元以上市场装车率超50% [2] 市场竞争格局 - 特斯拉FSD(全自动驾驶功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2] - 美国在智驾大算力芯片(英伟达)和智能座舱(高通+安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2] - 比亚迪"全民智驾"口号和特斯拉FSD入华推动辅助驾驶技术关注度提升 [2] 智能化发展趋势 - 中国需巩固智能化发展优势,两条发展路径:布局高阶智能驾驶(L3/L4)和迁移核心竞争力至智能化/AI [2][3] - 2030年及未来两三年是L3/L4级自动驾驶从试点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窗口期 [2] - 汽车成本结构变化:机械硬件占比从70%降至当前50%,2030年将降至30%,汽车电子化成本占比将从25%提升至70% [3] 政策支持 - 北京市和武汉市已出台条例明确L3级别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规范(2025年1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