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01

搜索文档
估值2900亿,让王兴兴紧张
创业邦· 2025-05-25 17:40
来源丨混沌学园(ID: hundun-university) 作者丨 混沌学园 图源丨 Figure A I Figure A I,这家 2022 年才在硅谷成立的公司,凭借人形机器人闯入大众视野,以火箭般的速度崛 起。短短三年时 间估值就飙到接近 400 亿美元。 同时,它在宣传上的高调也招来了不少质疑,比如 《财富》杂志前不久就质疑 Figure虚构、夸大与宝马合作。 它究竟是开启机器人时代的"特斯拉",将重塑人类生活与产业格局?还是资本堆砌出的又一捧"科技泡 沫"?这场关于技术、资本与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大讨论,正以Figure AI为缩影,在行业内掀起风浪。 机器人神话 Figure AI创始人是 Brett Adcock,他被硅谷称为下一个马斯克。 不仅和马斯克一样是创业狂人,同 样也有个硬核科技梦,他说自己从小痴迷阿西莫夫的书,梦想着机器人、飞行汽车。 2022年创立figure时,Brett Adcock36岁,已经手握两家成功撤出的公司:创立的招聘平台Vettery 以1亿美元被收购。随后他转战硬件行业,创立电动飞行器公司 Archer Aviation。 Archer可以自主 生产电池、电机、控 ...
估值2900亿,让王兴兴紧张
混沌学园· 2025-05-24 18:48
Figure A I,这家 2022 年才在硅谷成立的公司,凭借人形机器人闯入大众视野,以火箭般的速度崛起。 短短三年时 间估值就飙到接近 400 亿美元。 同时,它在宣传上的高调也招来了不少质疑,比如《财富》 杂志前不久就质疑 Figure虚构、夸大与宝马合作。 它究竟是开启机器人时代的"特斯拉",将重塑人类生活与产业格局?还是资本堆砌出的又一捧"科技泡 沫"?这场关于技术、资本与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大讨论,正以Figure AI为缩影,在行业内掀起风浪。 机器人神话 Figure AI创始人是 Brett Adcock,他被硅谷称为下一个马斯克。 不仅和马斯克一样是创业狂人,同样也 有个硬核科技梦,他说自己从小痴迷阿西莫夫的书,梦想着机器人、飞行汽车。 2022年创立figure时,Brett Adcock36岁,已经手握两家成功撤出的公司:创立的招聘平台Vettery以1 亿美元被收购。随后他转战硬件行业,创立电动飞行器公司 Archer Aviation。 Archer可以自主生产电 池、电机、控制软件和嵌入式系统。2020年底,Archer Aviation成功上市,他又辞去 CEO 职位,转身 开始做 ...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众生相:商业化马拉松才刚开始
新财富· 2025-04-27 16:52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表现 - 全球首个有人形机器人参加的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办,赛道长21.0975公里,地形复杂,包含不平整地面、减速带、碎石、转弯和坡道等挑战[2] - 20支参赛队伍中7个完成全程,冠军天工Ultra用时2时40分42秒,亚军松延动力N2,季军卓益得行者二号,比赛允许更换电池和机器人本体[2] - 参赛机器人来自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使用18个不同型号,但热门公司如宇树、众擎、小鹏未参赛[3] - 机器人表现暴露续航不足、关节过热、运动控制误差和环境交互能力差等问题,未达到人类半马预期水平[3] - 比赛未测试灵巧手功能,这是人形机器人实际作业的关键部件[4] 人形机器人量产与商业化 - 国内外厂商纷纷推出原型机并公布量产计划,特斯拉计划2025年生产5000台,2026年5万台[6] - 大部分厂商量产目标约1000台,全球总出货量约2万台,当前市场可消化万级规模[6] - 商业化能力决定厂商能否从小批量过渡到万级量产,需解决工业端和C端大规模应用问题[6] - 2024年原型机技术可推测未来1-2年商业化场景,技术变化不会太大[6] - 行业面临"毕业即失业"风险,需开发足够工作岗位支撑十万级出货量[6] 明星企业商业化路径 - 特斯拉Optimus采用性价比硬件方案(目标万美元),首先落地工业场景,已在特斯拉工厂测试搬运、分拣等功能[8][9] - 宇树从机器狗转型人形机器人,G1定价9.9万,机器狗业务已实现全球70%出货量和40%销售额[11] - 宇树采取B端C端并重策略,C端产品价格持续下探至9997元,B端产品价格从200万降至40万[11] - 蔚蓝智能等公司专注娱乐教育市场,产品价格低至5269元,验证C端可行路线[12] 行业老兵发展现状 - 优必选2024年营收13.05亿元(增长23.7%),净亏损11.6亿元(收窄8.3%),消费级机器人业务增长88.1%[14] - 优必选计划2025年推出29.9万元人形机器人,越疆推出19.9万元产品打破行业价格共识[14] - 达闼面临融资困难,被迫裁员聚焦产品线,寻求健康养老和零售服务领域投资[15] - 波士顿动力经历多次转手,商业化进展不顺,Spot售价7.45万美元[15] 新创企业竞争格局 - Figure AI与宝马合作,获6.75亿美元融资(估值26亿),已实现非宝马客户销售突破[17] - 智元机器人2025年1月累计下线1000台,开源产品灵犀X1售价10.8万[17] - 乐聚机器人接入华为大模型,在汽车工厂应用并拓展教育市场[20] - 松延动力推出3.99万元产品,计划2025年出货1000台,专注教育和展示场景[21] -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多地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1] 跨界大厂布局策略 - 小鹏和小米采取跟随特斯拉策略,小鹏计划2026年量产,初期聚焦工业应用[23] - 赵同阳离开小鹏创立众擎机器人,推出3.85万元科研用产品,获上百订单[24] - 华为采用"帮助造好机器人"策略,成立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与16家企业战略合作[24] 行业长期展望 - 专业机器人将较快出现,通用机器人需要更长时间,3-5年内人形机器人将普及到消费、家庭、工厂和物流等领域[26] - 商业化是长期马拉松,短期量级不必过度纠结,关键是在量产前存活下来[27]
盘点海内外“最强”人形机器人
雪球· 2025-02-27 16:17
文章核心观点 - 介绍国内外六家“最强”人形机器人企业情况,指出今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关键词为规模化量产和软件大模型,虽各企业有产业链和概念股,但产业处于情绪高涨期,谁能走到最后有待观察,期待国内出现核心供应商 [3][25][26] 国内外企业情况 特斯拉 - 美国公司,其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主攻通用机器人,从2022年亮相后能力不断提升,有落地场景,可能第一家量产,售价2万美元,马斯克预期2025年生产数千台、2026年5 - 10万台并对外销售、2027年50 - 100万台,远期愿景全球有200亿台 [4][5][7] Figure - 美国企业,专注AI人形机器人,做通用机器人发展快,2022年5月创立,2023年10月发布Figure01,后与宝马合作,2024年8月发布Figure02,今年2月终止与OpenAI合作,自主研发VLA模型Helix并首创应用,产品线今年将大批量生产,机器人将参与制造 [9][10][12] 1X - 挪威企业,定位家庭服务机器人,2022年与OpenAI合作,2023年获投资,2024年8月推出NEO Beta,今年2月发布NEO Gamma,特点是轻且软,售价约5万美元,未来预期降至2万美元,量产节奏为2024年底到2025年一季度50 - 100台试用、2025年底初步量产1000台、2027年大规模生产10万台、2028年100万台 [13][14][15] 宇树 - 国内企业,2016年成立,2023年8月进军通用机器人领域,2023年发布Unitree H1,2024年发布Unitree G1,基本实现量产,售价9.9万元,H1适合大型场景,G1灵活且支持模仿和强化学习,算法升级后动作流畅,2025年几千台用于科研和展示,落地工厂未规模化 [17][18] 优必选 - 国内老牌企业,2016年推出Walker原型机,2018 - 2019年分别推出第一代和第二代,2024年10月工业版WalkerS1完成比亚迪车厂实训,2025年二季度预计推出Walker S2,与多家企业合作,价格50万人民币,2024年交付30 - 50台,2025年预计交付500 - 1000台 [19][21][22] 智元 - 国内新兴企业,2023年2月成立,半年后发布远征A1,2024年与均普智能和科大讯飞合作,8月发布5款产品,创始人彭志辉开源大型仿真框架,2024年12月进入爬坡状态,2025年1月量产1000台,2025年预计产能达数千台,已生产的1000台中两百多套自用,七百多套对外销售,双足机器人占一半 [23] 产业链和概念股 - 特斯拉链有拓普、三花等;Figure链有银轮、绿的等;1X链有中坚、智尚等;宇树链有长盛、嵘泰等;优必选链有天奇、中大等;智元链有均普、科大等,机器人概念涨幅大,指数开年上涨30%,很多龙头股翻倍增长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