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mus(擎天柱)

搜索文档
机器人连番暴涨,特斯拉和这张时刻表将是“接下来的关键”
华尔街见闻· 2025-09-17 20:17
行业表现 - 中国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自9月5日以来平均上涨13.5% 远超同期市场表现 [1] - 机器人板块延续强势 再度掀起涨停潮 芯片产业链全天持续走高 [1] - 与机器人本体制造相关的公司表现尤为突出 涨幅高达15.7% [3] 核心驱动因素 - 特斯拉Optimus的密集动态与全球科技厂商的最新推进是核心驱动力 [1] - 特斯拉公布新激励方案及人形机器人量产路线图 随后Optimus Gen3与新生产计划表态持续发酵 [1] - 特斯拉提出针对CEO的长期激励计划 关键运营里程碑是在未来10年内交付100万台擎天柱机器人 [7] - 特斯拉发布擎天柱Gen2.5图片并配文"加速进化" [7] - 马斯克透露擎天柱Gen3设计已进入收尾阶段 手部灵巧度将与人类相当 [7] - 马斯克称将在特斯拉主持召开会议 重点讨论擎天柱的生产计划 [7] 全球竞争态势 - FigureAI首席执行官暗示在未来3天内公布三项重大消息 为市场增添想象空间 [5] - 中国本土集成商合计签约近十亿元人民币大单 [1] - 优必选 傅利叶智能 宇树科技 逐际动力和星尘智能等公司宣布与中国移动 HKC等客户合作 订单总价值累计约9.75亿元人民币 [5] - 订单部署时间集中在未来两到三年内 标志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商业应用场景 [5]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正沿技术突破-订单确认-资本催化的正向循环演绎 [1] - 头部客户率先验证机器人在制造 物流等环节的ROI 商业化规模应用加速成为行业新趋势 [5] - 市场期待未来2-3个月特斯拉 FigureAI与本土独角兽的关键进展 [1] 重要事件时间表 - 7月23日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 [2] - 7月26-28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 - 8月8-12日世界机器人大会 [2] - 8月15-17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2] - 9月16-18日Figure更新 [2] - 11月6日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 [2] - 10-12月宇树科技申请IPO [2] - 未来将发布新订单公告 特斯拉擎天柱第三代生产更新 [2] - 科技巨头如Mag 7 华为 小米活动可能包含人形机器人更新 [2]
智通港股解盘 | TikTok达成框架协议仍有变数 特斯拉大涨带动产业链
智通财经· 2025-09-16 20:55
市场整体表现 - 港股高开回补缺口震荡 收盘跌0.03% [1] - 市场对中美会谈及美联储降息持谨慎态度 [1][2] 中美关系与TikTok进展 - 中美就TikTok转为美国控制所有权达成框架协议 原定9月17日最后期限可能延长90天 [1] - 中国首席贸易谈判代表确认双方就TikTok问题达成基本框架共识 涉及减少投资障碍和促进经贸合作 [1] - 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本周五与中国国家主席通话敲定协议 [1] 货币政策预期 - 市场预期美联储周四降息25个基点 并发布鸽派言论 [2] 医药行业动态 - 康龙化成全资附属公司通过美国FDA现场检查 显示美国业务无影响 股价涨超9% [2] - 昭衍新药和药明合联走势稳健 [2] - 新纳入港股通标的出现退潮 药捷安康-B早盘大涨63%后跳水 最终跌超53% [2] - 脑动极光-B自9月8日入选港股通以来最大涨幅达1.6倍 今日冲高回落仍涨超16% [2] - MIRXES-B核心产品GASTRO ClearTM是全球唯一获批准胃癌筛查的分子诊断IVD产品 在东南亚市场份额较高 今日冲高回落涨13% [2] - 沪上阿姨早盘大幅拉升38%后走低 最终涨6% [2] 特斯拉与人形机器人产业 - 马斯克于9月12日买入257万股特斯拉股票 买入价格介于371.9美元至396.359美元之间 [3] - 特斯拉目标10年内累计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 马斯克希望五年内将Optimus年产量提升至100万台 [3] - 马斯克计划对AI5芯片设计进行技术评估 并召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及机器人会议 [3] - 产业链公司收到26年第一季度批量生产通知 减速机和丝杠厂商产能准备达10万台以上级别 [3] - 三花智控深度绑定特斯拉 是人形机器人执行器总成主力供应商 叠加液冷和储能业务 大涨近13% [4] - 耐世特已获得特斯拉、理想、极氪等车企线控转向订单 26年开始交付 今日涨超6% [4] - 德昌电机控股与上海机电成立合资公司研发人形机器人关节和执行器 同时是特斯拉EPS电机供应商 大涨超16% [4] - 越疆人形机器人Atom完成全国首例工业跨场景多任务协同泛化应用 已落地仓储异常处理等实际场景 董事会建议采纳H股购股权计划 今日涨近6% [4] - 优必选涨近5% [4] 储能与光伏行业 - 龙蟠科技与宁德时代签署合同 2026年第二季度至2031年间向宁德时代海外工厂销售15.7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涉及金额60亿元 股价大涨超27% [5] - 9月2.0mm光伏玻璃报价较8月初上调2元/平方米 行业反内卷取得成效 [5] - 福莱特玻璃和信义玻璃作为行业龙头 盈利水平优于行业 均涨5% [5] 物流与出行服务 - 顺丰同城以"SoFast"品牌正式登陆澳门 与"澳觅APP"达成战略合作 大涨近12% [5] - 美团旗下Keeta在科威特启动运营 成为继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后在中东海湾地区第三个落点 用户数与订单量快速增长 今日涨超3% [6] - 吉利汽车将通过收购极氪股份进行私有化 极氪股东大会批准交易 涨超3% [6] 航空运输业 - 上周(9/8-9/14)全行业国内裸票价同比+4% 较2019年+4% 环比+5% 国内全票价同比持平 较2019年+6% 环比+5% [7] - 商务线票价同比持平 较2019年-5% 环比+7% 票价环比改善得益于公商务需求释放 [7] - 民航反内卷持续进行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发布自律公约倡导杜绝恶意竞争 [7] - OPEC+达成一致从10月份开始每日增产13.7万桶 油价维持低位利好航司 [7] - 三大航油价敏感度高 油价下降1%则航油成本有望降低4-5亿元 [7] - 航空业走强意味着旅游业景气度提升 [7] - 主要品种包括中国国航、中国东方航空、中国南方航空及同程旅行 [7] 同程旅行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0.5亿元 同比增长11.5% 经调整EBITDA23.4亿元 同比增长35.2% 经调整净利润15.6亿元 [8] - 其他收入(包括线上度假)达到13.6亿元 同比增长24.1% [8] - 二季度收入47亿元 同比增长10.0% 超预期0.7% 经营利润8.1亿元 超预期11.4% [8] - 核心OTA业务经营利润率持续优化 得益于补贴效率提升和经营杠杆增加 [8] - 调整后净利润7.7亿元 超预期3.3% [8] - 二季度月均付费用户数4650万人 同比增长9.2% 年度付费用户2.5+亿人 同比增长10.2% 年度服务人次19.9亿 同比增长7.2% [8] - 非一线城市注册用户占比超87% 微信平台69%的新付费用户来自中国非一线城市 [8] - 第三季度酒店业平均房价趋势改善 预计酒店业务和住宿晚数将略为增长并超越行业水平 交通票务业务更符合行业趋势 [9]
三花智控港股午后涨超11%,公司A股涨停,特斯拉机器人产业链催化密集
智通财经· 2025-09-16 14:33
马斯克增持与信心展示 - 马斯克以每股389.3美元增持特斯拉256.9万股 价值10亿美元 显示对公司长期发展信心 [3] - 马斯克在All-In高峰会提及Optimus V3设计正敲定 称其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产品 将实现大批量生产 [3] 特斯拉机器人产业链催化 - 特斯拉机器人G3预热引发产业链密集催化 重点关注T链机器人主线 [3] - 三花智控深度绑定特斯拉 是人形机器人执行器总成的主力供应商 [3] 三花智控评级与盈利展望 - 摩通大根首次给予三花智控增持评级 12个月目标价41港元 较当前水平潜在上涨空间约30% [3] - 核心假设为三花智控扩展人形机器人业务并维持制冷及电动车热管理领域领导地位 推动2026至2027财年每股盈利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 支持估值重估 [3]
港股异动 | 三花智控(02050)午后涨超10% 公司A股涨停 特斯拉机器人产业链催化密集
智通财经网· 2025-09-16 13:48
股价表现 - 三花智控H股午后涨超10% 报35.92港元 成交额达8.05亿港元[1] - A股涨停 H股最终收涨9.18%[1] 特斯拉产业链催化 - 马斯克以每股389.3美元增持特斯拉256.9万股 价值约10亿美元[1] - 特斯拉正在敲定Optimus V3设计 将实现人形机器人大批量生产[1] - 特斯拉机器人G3预热带动产业链密集催化[1] 公司业务关联 - 三花智控深度绑定特斯拉 是人形机器人执行器总成主力供应商[1] - 公司扩展人形机器人业务并维持制冷与电动车热管理领域领导地位[1] 机构观点 - 摩通大根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12个月目标价41港元 潜在上涨空间约30%[1] - 预计2026至2027财年每股盈利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1] - 方正证券建议重点关注特斯拉机器人产业链主线[1]
三花智控午后涨超10% 公司A股涨停 特斯拉机器人产业链催化密集
智通财经· 2025-09-16 13:47
股价表现 - 三花智控H股午后涨超10% 截至发稿涨9.18%报35.92港元 成交额8.05亿港元 同时A股涨停 [1] 特斯拉产业链催化 - 马斯克以每股平均价389.3美元增持特斯拉256.9万股 价值约10亿美元 显示对公司长期发展信心 [1] - 马斯克在All-In高峰会透露特斯拉正在敲定Optimus V3设计 将实现大批量生产 并称其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产品 [1] - 方正证券指出特斯拉机器人G3预热产业链密集催化 重点关注T链机器人主线 [1] 公司与特斯拉合作 - 三花智控深度绑定特斯拉 是其人形机器人执行器总成的主力供应商 [1] - 摩通大根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12个月目标价41港元 较当前水平隐含约30%上涨空间 [1] - 核心假设为公司扩展人形机器人业务并维持制冷及电动车热管理领域领导地位 推动2026至2027财年每股盈利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 支持估值重估 [1]
对话硅谷顶级VC:特斯拉与Figure齐“秀肌肉”,万亿机器人赛道未来何去何从?
36氪· 2025-09-06 14:19
机器人技术突破与战略路径 - 特斯拉新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 V3采用金色外观 设计更精简 关节、腰部、膝盖构造明显变化[2] - Optimus展示环境感知与动作协调能力 能按指令完成"寻找可乐"任务[2][3] - 机器人双手仿生技术显著进步 具备谨慎动作规划能力 空间感知与控制系统趋于成熟[3] 特斯拉战略与规模优势 - 特斯拉采用硬件先行、成本为王策略 目标将机器人单价降至2万美元[4] - 计划2025年实现5000台量产规模 依托制造能力、供应链、AI芯片与电池优势[4] - 公司认为机器人业务价值占比达80% 按当前7000亿美元市值测算潜在价值5600亿美元[11] Figure的AI驱动路径 - Figure 02机器人展示自主完成"将碗放入洗碗机"复杂任务 涉及餐具分离、高精度操作及碰撞应对等核心难题[7][8] - 仅通过VLA模型(Helix)新增数据实现技能迭代 无需开发新算法[8] - 战略聚焦AI通用性优先 通过数据迭代提升适应能力 认为硬件适配将随模型成熟自然解决[9] 行业影响与规模预期 - 人形机器人被英伟达CEO评价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产业"[9] - 技术突破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重构 覆盖制造业、物流、家政及养老护理领域[11] - 物理智能革命将改变人类与物理世界交互方式 带动传感器、芯片、控制系统及AI软件产业链投资热潮[11] 技术挑战与未解问题 - 特斯拉需验证FSD视觉数据在触觉/压力感知物理交互中的复用程度[12] - Figure面临高质量训练数据获取挑战 硬件与供应链能力存疑[12] - 双方需解决能源效率、安全性及核心零部件性能瓶颈等实质性问题[12]
AI时代,如何善待自己?马斯克的策略比乔布斯明智,打不过就加入
搜狐财经· 2025-08-17 22:20
马斯克对AI的战略布局 - 推动特斯拉从电动车公司向AI机器人公司转型 [1] - 成立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以实现人机融合 [1][10] - 通过Optimus人形机器人和Neuralink技术提升信息传递效率,脑波通信比语言传递更迅速高效 [10][11] AI时代的发展特征 - AI迭代速度呈超音速海啸式发展,全球资本和人力持续投入推动进步 [9][10] - AI将取代需要身体勤奋的工作,人类需聚焦想象力与创造力优势 [13] - 00后群体积极投身AI领域创业,通过实践学习弥补学校教育滞后性 [7] 人机协同的进化路径 - 人类与AI共生形成智能混合体是适者生存的进化方向 [11] - Neuralink技术实现"心心相印"级高效意念交流,消除语言误解 [10][11] - 计算机如同大脑的自行车,显著提升人类智力与创造力效率 [11]
比亚迪参股上海智元 人形机器人赛道投融资愈发火热
新华网· 2025-08-12 13:48
公司动态 - 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 新增比亚迪、蓝驰创投、沃赋创投等多名股东[1] - 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 主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品牌为智元机器人[2] - 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稚晖君)于2022年底离职华为并加入该公司 主导AI与机器人融合研发[1] - 公司推出首款具身智能机器人"远征A1" 集成大模型技术 具备人机交互和任务执行能力[3] 融资历程 - 天使轮(2023年3月)获高瓴创投和奇绩创坛投资[2] - A轮(2023年4月)获高瓴创投、鼎晖投资、高榕资本、临港城投、高瓴资本投资[2] - A+轮(2023年4月)获BV百度风投、经纬创投、司南园科投资[2] - A++轮(近期)获比亚迪投资 比亚迪认缴出资额191.50万元 持股比例3.76%[2] - 成立至今累计完成四轮融资[2] 行业投资趋势 - 人形机器人赛道获资本密集布局 月泉仿生完成千万元级天使轮融资(中关村发展集团启航投资)[4] - 帕西尼感知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及加轮融资(盈富泰克领投 光跃投资跟投)[4] - 达闼机器人2023年7月获超10亿元C轮融资(知识城集团、上海国资联合领投)[4] - 海外企业1X Technologies获2350万美元A2轮融资(Open AI领投)[4] - Figure获7000万美元A轮融资(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4] 技术发展与市场前景 - 高盛预测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达1540亿美元[5] - Markets and Markets预计市场规模从2023年18亿美元增至2028年138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50.2%[5] - 大模型技术推动仿真机器人领域关注度提升[5] - 特斯拉、英伟达、腾讯、小米、三星、亚马逊等全球科技企业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4][5] - 国内华为、小米、字节跳动、比亚迪等企业大规模投入研发[5]
2025年中期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资策略报告:量产破局,链动新机-20250711
万联证券· 2025-07-11 16:02
报告核心观点 - 当前处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破晓时刻”,量产元年已开启,科技巨头投入有望驱动行业迭代加速并突破,商业化落地可期 [1][7][84] - 政策支持、入局者增加及AI大模型赋能推动行业加速发展,市场对人形机器人需求增长,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1] 行情复盘 人形机器人行情回顾 - 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26日,人形机器人指数高波动、高弹性,多次跑赢Wind全A指数,超额收益源于技术突破兑现和政策催化 [2][12] 融资情况 - 2024年1月 - 2025年2月,全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993笔,总融资额1802.52亿元,覆盖全产业链环节,北京融资额443.2亿元居首 [13] - 产业成熟需跨越技术成本关、场景渗透关和区域协同关 [13] 政策 - 国家提出2025年和2027年人形机器人发展目标,各省市密集出台政策支持,以资金扶持、场景落地、技术创新为核心 [18]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列为国家未来产业战略重点 [18] 产品 国外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进展迅速,2025年计划生产1万台,2026年月产能达1万台,2027年月产能达10万台,有望降低成本并加速商业化 [23][24] - Figure AI在硬件、AI模型和商业化落地取得突破,2025年公布大模型Helix,计划扩大规模并加速量产 [28][33] - 1X Technologies获融资,发布NEO GAMMA版本;波士顿动力推出电动版Atlas;Agility Robotics的Digit V2投产 [36][37][38][39] 国内 - 2024 - 2025年中国市场爆发式增长,整机公司超80家,不同背景玩家涌入,产品具竞争力且推进量产 [42] - 创业先锋企业以低价策略竞争;科技巨头技术赋能和资本运作;车企利用优势加速产业化 [44] - 价格从百万级降至十万级以下,加速市场教育和普及,带来多方面市场变化 [45][48] 2025年量产与商业化 量产规划与场景落地进度 - 2025H2是量产验证关键窗口期,多家公司计划2025年初步量产,应用落地遵循“工业制造实训→B端场景扩展→家庭服务普及”递进 [3][47][49] 硬件端 - 产业链涵盖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 [50] - 精密减速器分谐波、RV、精密行星减速器,全球谐波减速器“一强主导”,国产在部分性能接近国际水平,有替代空间 [54][55][58][62] - 人形机器人为精密减速器带来数百亿增量市场,不同厂商选型方案不同,谐波+精密行星减速器方案有成本优势 [64][65] 软件端 - 具身智能大模型是关键但薄弱环节,发展滞后于硬件,是制约实用化和普及化的瓶颈 [67] - AI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注入灵魂,国内外厂商自研大模型,推动其向智能化和人性化发展 [68][71] 需求端 人口老龄化与用工成本 - 全球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缺口扩大,催生机器代人需求,“机器人+养老”成可行方式 [74][75] - 用工成本攀升,机器人成本降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价格可接受度高 [79] 市场规模 -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达200亿美元,CAGR高达77.83%,中国市场规模将达50亿美元,远期空间广阔 [82] 投资建议 - 关注进入或有望进入特斯拉供应链的核心公司 [7] - 关注有望进入华为供应链的核心公司 [7] - 关注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并低成本量产的公司,以及受益于大规模应用的国产零部件优质公司 [7]
2025,具身智能迎来“ChatGPT时刻”了吗?| 峰瑞研究所
36氪· 2025-05-31 10:05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持续火热,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完赛率达30%,第一名成绩超越多数人类选手[2] - 特斯拉2021年官宣Tesla Bot计划,2022年发布Optimus原型机,成为行业标志性起点[3] - Figure AI等新兴公司明确以工厂生产为应用目标,区别于早期炫技型机器人企业[4] - 2022-2023年中国涌现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具身智能创业团队[5] 技术驱动因素 - 硬件层面受益于新能源/工业自动化产业成熟,电机/传感器/电池成本降低[6] - 软件层面2022年底大模型技术突破提升机器人感知决策能力[6] - 灵巧手等定制硬件因行业热度吸引资金投入,因时机器人通过微型伺服电缸技术积累实现领先[13][14] - 控制系统呈现端到端VLA模型与传统模块化架构并行发展态势[17][18] 商业化路径 - 当前行业处于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第一波高点,存在明显过热现象[26] - 生物医药实验室成为优先落地场景,因操作标准化且人力成本高[30] - 中美企业差异显著:美国聚焦算法创新(特斯拉/Figure AI),中国公司倾向全栈发展且数量超数百家[31][32] - 工业领域应用限于质检/搬运等边缘环节,核心生产环节渗透仍需时间[30] 未来挑战与机遇 - 需平衡成功率/通用性/成本"不可能三角",现阶段更关注资源获取与技术突破[25][29] - 大小脑控制算法成为最大瓶颈,需通过闭环场景数据积累实现渐进式突破[34] - 家庭场景面临技术/伦理双重障碍,落地进度将晚于工业应用[32][34] - 终极形态可能依赖量子计算与核聚变技术突破实现能源与算力支撑[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