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ate 60 Pro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功率芯片,已然崛起
半导体芯闻· 2025-10-17 18:2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半导体自给率目标设定过高,预计到2025年仅能达到14%,2030年可能达到30%,远低于“中国制造2025”设定的70%目标 [1] - 西方国家出口限制持续影响中国获取尖端半导体制造技术,特别是在逻辑芯片领域 [2][3] - 在功率半导体等传统半导体领域,中国公司凭借本土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和产能扩张,可能对全球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4][6][7] 逻辑半导体领域 - 华为等公司具备设计先进7纳米制程SoC的能力,但受限于无法获得EUV光刻设备等制造技术,难以实现尖端芯片生产 [2][3] - 中芯国际通过结合浸没式ArF曝光设备与多重曝光技术,实现了7纳米工艺,用于华为Mate 60系列5G手机SoC [2] - 美国随之加强监管,将浸没式ArF曝光设备纳入限制清单,限制范围从5G基站SoC扩展至AI GPU [2] - 中国自主研发EUV光刻设备被认为可能实现,但预计仍需10年左右时间,期间美国的限制措施预计将维持甚至加强 [3] 其他半导体领域 - 2023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出货量受行业衰退影响,但对中国的出货量大幅增长,2024年一度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约一半 [4][6] - 设备出货增长主要流向为传统应用生产模拟和分立器件的知名度较低制造商,而非中芯国际、长鑫存储、长江存储等受严格限制的公司 [6]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对功率半导体需求快速增长,本土制造能力得到加强和支持 [6] - 中国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积极扩张,例如从8英寸晶圆转向12英寸晶圆,并占据全球SiC晶圆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7] - 参考锂离子电池价格在2010至2020年间下降超过90%的历史,功率半导体市场可能面临由中国厂商引发的类似价格竞争和格局重塑 [7]
卫星通信技术消费级应用前景广阔 多家上市公司已深度布局
新华网· 2025-08-12 13:48
行业意义与市场前景 - 华为Mate 60 Pro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消费级智能手机 标志着卫星通信技术在消费级终端市场迈出实质性一步 [1][2] - 2022年全球卫星产业规模达2811亿美元 中国在轨卫星数量全球排名第二 [2] - 卫星通信未来应用场景包括海上通信与定位、农业监测、物联网设备全球数据传输、远程教育及医疗卫生等领域 [2] 产业链发展与企业布局 - 中国电信天通卫星业务2020年正式商用 截至2022年用户规模突破11万户 [2] - 震有科技作为中国电信上游供应商 提供卫星核心网系统 是国内首个卫星核心网建设并成功商用的供应商 [3] - 华力创通已推出多款卫星通信导航基带芯片 近期签订2.1亿元芯片订单 助力卫星应用产业化进程 [3] - 信维通信为华为提供天线、无线充电等泛射频产品 合作覆盖手机、平板等多类终端设备 [3] 技术突破与产业挑战 - 智能手机卫星通话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有望加速卫星通信普及进程 [2] - 卫星通信产业链仍需解决技术限制、频谱资源、高成本及合规问题等挑战 [3]
如何把握卫星互联网的投资机会
2025-04-15 22:3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军工、通信、电子 - **公司**:SpaceX、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新网公司)、中国卫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卫星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发展必要性 - **战略考量**:俄乌冲突中,地面基站被摧毁时,乌军依靠马斯克提供的星链服务快速恢复通信,显示卫星互联网在军事通信保障上的重要性[3] - **轨道资源竞争**: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卫星数量有限,全球卫星互联网需求量远超近地轨道6万颗的容纳上限,各国遵循先到先得原则,抢占轨道资源迫在眉睫[4] - **频段资源竞争**:优质频段若被占用,后发者使用剩余频段通信效率和质量会打折,所以各国争先争夺优质频段[5] - **发射窗口限制**:卫星发射需结合发射场地气象条件并与外国卫星协调避让,后发者发射卫星面临的约束条件增多,促使各国加快发射进度[5] 卫星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和现状 - **通信卫星特性**:通信卫星是6G基础设施,分布在200 - 2000公里低轨道,距离地球近,传输延迟小、链路损耗低,上网体验好;传统导航和遥感卫星分布在高轨道[2] - **组网需求**:卫星互联网需高带宽,要在低轨卫星布局足够多卫星组网,实现全球覆盖和高速传输至少需上万颗卫星,SpaceX已发射7000颗以上低轨卫星并初步组网,规划数量达4万颗左右[3] - **国内外差距**:中国与海外差距主要在卫星发射成本,SpaceX依靠猎鹰9号一键多星及火箭重复回收技术大幅降低成本,国内商业火箭公司正测试相关技术,有望26 - 27年实现可重复回收火箭商业运营[7] 卫星互联网的下游应用和市场空间 - **6G通信**:6G与5G核心区别是覆盖范围大幅扩张,卫星互联网可实现全球信号无死角覆盖,6G是天地、空基、海基和陆基一体的新地融合网络系统[6] - **手机端应用**:2023年华为Mate 60 Pro手机首次支持卫星通话功能,未来卫星组网成熟后,手机端基本可接入卫星网络[7] - **车联网应用**:未来车联网有望应用卫星互联网[8] - **市场规模测算**:2027年国内卫星制造和发射环节市场空间超8700亿,未来三年发行年均复合增速超360%;未来5年全球约7万颗卫星将发射,是在轨数量10倍,市场总规模有望10年10倍增长,带动5万亿卫星服务市场和6万亿地面通信设备市场,总市场超10万亿[8][9] 卫星互联网的产业进展和政策支持 - **产业进展**:去年四季度两大星座成功发射实验和测试卫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厂完成首发,G60原型已实现五发一箭十八星合计90颗卫星发射,并与巴西国有通信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出海;SpaceX去年新舰测试飞行圆满完成,预计今年每两周一发,每次运载超100颗卫星[10][11] - **政策支持**: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商业航天,将其放在新兴产业首位,体现国家顶层设计对该赛道的支持和重视[9] 卫星互联网指数情况 - **指数概况**:永宁基金2023年与国证指数公司联合研发卫星通信指数,成分股50只,公司权重上限15%,聚焦卫星通信组网和商业服务环节,覆盖卫星产业链上中下游,核心在卫星制造和地面通信设备环节[13] - **行业分布**:行业分布集中在军工、通信和电子,通信占比相对高,军工权重也较高,指数成分股盈利能力和成长性过去三年持续上行[13] 投资观点 - **基建环节**:推荐关注卫星制造和火箭制造环节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技术门槛高、格局好,大规模卫星发射前订单和需求可能提前反馈[26] - **运营服务环节**:重点和持续跟进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领域,这里会产生规模更大的企业,如卫星直连手机、地面相控终端制造及卫星运营企业[2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军工行业在十四五最后一年,订单预计会赶进度,相比去年业绩增速将大幅提升[14] - 2025年3月星链达500万用户,绝大部分是普通用户,美国手机直连业务已落地,手机直连用户群体远超专业终端触及用户数量,预计打开市场后可参与全球超1万亿美元移动市场[21][22] - 2021年国务院成立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2022 - 2024年北京、上海等十余省份发布专项支持政策[23] - 海南超级卫星工厂年中开始首个卫星架线,年制造能力达一千颗卫星;两会后新闻联播报道今年多型可回收火箭将首飞[24]
中国爆发,天平向东方倾斜
投资界· 2025-03-11 11:10
科技创新战略地位 - 科技创新被定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并首次将“具身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5] - 国家层面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关注到量子计算、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前沿科技突破 [5] - 科技创新被视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新阶段的核心动力 [5] 航空航天与国防科技成就 - 歼-20被视为全球性能第一的五代隐身战斗机,其保守版歼-35A的亮相引发关注 [7] - 空军副司令王伟表示轰-20在准备当中,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快速量产潜力 [7] - 国产大飞机C919订单量突破1200架,标志着民用航空领域的重大进展 [8] - 中国航天计划包括2028年载人登月、月球科考站建设,以及将火星采样返回任务提前至2028年,进度领先于美国 [8] 科研产出与知识产权 - 中国科研论文数量与质量实现反超,2023年《自然》杂志论文数量位居榜首,2022年高被引论文数首次超越美国 [8] - 2023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达69610件,远超美国的55678件,前十名企业中华为、京东方、宁德时代、OPPO占据四席 [8] - 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蝉联冠军,前五名中占据三席 [8] 人工智能与半导体产业 - 荷兰爱思唯尔调查显示,中国人工智能论文数量(2021年4.3万篇)约为美国2倍,被引用最多论文数比美国多出70% [8] -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改口承认在开发更强大人工智能的竞赛中美国落后于中国,并提到中国拥有才华横溢的工程师和强大的芯片 [11] - 华为Mate 60 Pro的发布及国产氟化氩光刻机的亮相,标志着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取得关键进展 [12] - 中国申请的半导体专利在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中所占份额从2003年的14%猛增至2022年的71.7% [18] 绿色能源与未来产业 - 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领先全球,风能、太阳能、氢能均居世界第一,工业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相关专利数量是美国的3倍 [9] - 福建农林大学团队发现植物蒸腾作用的水伏效应可用来发电,估计全球潜力每年达67.5太瓦时 [9] - 上海长征医院与中科院团队利用干细胞在体外再造胰岛组织,有望彻底治愈糖尿病患者 [9] 制造业与技术权力转移 - “中国制造2025”在10个关键领域200个目标的实现程度超86%,证明外部制裁效果有限 [15] - 研究显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出现“中升美降”的权力转移,2000年至2020年中国输出地位从2.1升至13.3,美国从13.7降至9.8 [16] - 中国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化工品、机器设备等7个战略产业中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而美国仅在3个产业中占优 [9] 研发投入与创新生态 - 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达33278亿元,比1991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18.6% [19]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占比达25.7% [19] - 中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信息等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首位,数字化智能化“灯塔工厂”数量超全球三分之一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