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卫星ETF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卫星封板,卫星ETF广发、卫星ETF、卫星产业ETF涨超3.3%
格隆汇APP· 2025-10-24 12:01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三大指数早盘集体上涨,上证指数涨0.42%盘中最高触及3946.16点创年内新高,深证成指涨1.3%报13195点,创业板指涨幅最大为2.09% [1] - 沪深京三市超2900只个股上涨,上午半天成交金额达1.24万亿元 [1] 商业航天板块表现 - 商业航天概念股表现强势,航天智装、中国卫星涨停 [1] - 卫星相关ETF涨幅显著,卫星ETF广发涨3.81%,卫星ETF涨3.71%,卫星产业ETF涨3.39% [2] - 卫星产业ETF跟踪中证卫星产业指数,成分股涵盖卫星制造、发射、导航通信应用等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 [2] 政策与行业地位提升 - 重要会议公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新增"航天强国"表述,商业航天地位再度提升 [2] - 航天产业被视为国际竞争环境下的核心前沿产业,在十五五期间以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有望加速发展 [2] - 航天产业涉及众多产业生态,能有效带动通信、能源、电信等产业发展 [3] 卫星星座建设加速 - 中国星网星座发射频率显著加快,近期21天内进行5次发射,5组卫星接连升空 [3] - 自去年底首批组网开始,GW星座发射加速,仅今年三季度就完成8次发射共56颗卫星,相当于此前两年发射卫星数量的总和 [3] - 千帆星座建设节奏呈加速态势,目前在轨低轨卫星约90颗,计划至2025年下半年达108颗,2026年底达648颗,2027年目标1296颗,2030年后冲击15000颗目标 [4] - 千帆星座预期从今年10月开始全面加速发射节奏 [4] 商业火箭发展进展 - 多家商业火箭公司已开始辅导上市 [3] - 2025年第四季度国内多款大型民营商业火箭如天龙三号、朱雀三号、引力二号将迎来首飞,国内火箭运力瓶颈有望缓解 [4] - 可重复使用火箭首飞等事件被视为重要催化剂 [4]
行业轮动ETF策略周报-20251013
金融街证券· 2025-10-13 19:17
核心观点 - 策略模型在2025年10月13日当周推荐配置半导体、消费电子、电池等板块,并计划新增持有科创芯片ETF、消费电子ETF、科创新材料ETF、智能汽车ETF等产品 [2] - 在20250929-20251009期间,策略累计净收益约为1.52%,相对于沪深300ETF的超额收益约为0.06% [3] - 自2024年10月14日样本外跟踪以来,策略累计收益约为26.66%,相对于沪深300ETF累计超额收益约为5.05% [3] 策略配置与调整 - 未来一周策略新增调入的ETF包括:科创芯片ETF(基金代码588200)、消费电子ETF(159732)、科创新材料ETF(588010)、智能汽车ETF(515250)、科技100ETF(215580)、通用航空ETF(159378)、科创新能源ETF(288830)、房地产ETF(159768)、科创创新药ETF国泰(589720) [13] - 策略将继续持有卫星ETF(基金代码159206) [2][13] - 在近一周(20250929-20251010),策略调出了航空航天ETF、央企科技ETF、央企科创ETF、传媒ETF、影视ETF、中药ETF、VRETF、钢铁ETF、工业母机ETF等多只产品 [14] 策略业绩表现 - 近一周ETF组合平均收益为1.52%,同期沪深300ETF收益为1.46%,组合超额收益为0.06% [14] - 近一周表现较好的持仓ETF包括卫星ETF(上涨4.68%)、央企科创ETF(上涨4.23%)和航空航天ETF(上涨4.40%) [14] - 近一周表现较弱的调出ETF包括影视ETF(下跌3.25%)和传媒ETF(下跌3.14%) [14] 持仓ETF详情 - 新增调入的科创芯片ETF市值约为418.96亿元,其权重行业为半导体(占比96.34%),周度和日度择时信号均为看多(信号值1) [13] - 新增调入的消费电子ETF市值约为42.30亿元,其权重行业为消费电子(占比31.89%),周度择时信号为中性(0),日度信号为看多(1) [13] - 继续持有的卫星ETF市值约为11.69亿元,其权重行业为军工电子(占比32.66%),周度和日度择时信号均为看多(1) [13]
行业轮动ETF策略周报(20250922-20250928)-20250929
金融街证券· 2025-09-29 16:45
核心观点 - 报告基于行业轮动策略构建ETF组合,在20250929当周推荐配置航空航天、军工电子、半导体等板块,并调整持仓,调入卫星ETF、央企科技ETF等,继续持有航空航天ETF、影视ETF等 [2][12] - 策略自2024年10月14日样本外运行以来累计收益约24.76%,相对沪深300ETF累计超额收益约4.92%,但最近一周(20250922-20250926)策略净收益约-0.12%,相对沪深300ETF超额收益约为-1.14% [3][12] 策略持仓与调整 - 未来一周(20250929-20250930)策略调入卫星ETF(市值11.27亿元,重仓军工电子32.59%)、央企科技ETF(市值14.16亿元,重仓半导体21.06%)、央企科创ETF(市值2.38亿元,重仓通信服务23.64%)、传媒ETF(市值29.50亿元,重仓游戏32.91%)、中药ETF(市值24.47亿元,重仓中药II 100%)、VRETF(市值2.04亿元,重仓光学光电子24.95%) [3] - 策略继续持有航空航天ETF(市值13.51亿元,重仓航空装备58.23%)、影视ETF(市值1.06亿元,重仓影视院线45.35%)、钢铁ETF(市值35.42亿元,重仓普钢63.56%)、工业母机ETF(市值11.63亿元,重仓自动化设备46.98%) [3] - 近期调出粮食ETF(近一周涨跌幅-1.77%)、油TETF(近一周涨跌幅0.09%)、房地产ETF(近一周涨跌幅4.10%)、游戏ETF(近一周涨跌幅-0.25%)、绿电ETF(近一周涨跌幅-0.09%)、农业ETF(近一周涨跌幅-1.11%) [12] 策略表现与市场对比 - 在20250922-20250926期间,ETF组合平均收益为-0.12%,而沪深300ETF(代码510300,市值4167.21亿元)同期收益为1.02%,组合超额收益为-1.14% [12] - 策略组合采用100%权益仓位、等权加权构建,不考虑择时信号 [6] 行业与板块配置 - 模型推荐配置板块包括航空装备、军工电子、半导体、通信服务、游戏、影视院线、中药、光学光电子、普钢、自动化设备等 [3][12] - 部分ETF的日度或周度择时信号提示风险,如央企科创ETF日度信号为-1(看空),影视ETF日度信号为-1(看空),钢铁ETF日度信号为-1(看空) [3]
永赢基金蔡路平:左侧布局静待花开 用“冷门”ETF开辟新战场
证券时报· 2025-09-20 23:18
指数投资行业发展 - 全市场ETF规模突破5万亿元 截至9月初 [1] - 指数投资快速发展 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和投资者结构优化 [1] - 产品创新频出 公募机构加速布局 [1] 公司指数业务战略 - 采用差异化布局策略 在大行业中寻找细分机会 如医疗器械、低空经济、卫星通信 [2] - 左侧布局前景好但未被充分挖掘的领域 避免过度追求短期胜率 [3] - 资管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 紧跟政策与产业升级方向 [2] 公司产品表现与规模 - ETF管理规模超190亿元 较年初47亿元增长近3倍 [1][3] - 黄金股ETF规模两年破百亿元 医疗器械ETF规模近50亿元 [3] - 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规模均超10亿元 均为同类领先产品 [3] 产品矩阵建设 - 年内成立11只ETF产品 涵盖宽基、指增、策略及细分行业领域 [4] - 申报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多只产品 积极扩充产品线 [4] - 计划补齐消费、制造、科技、周期、金融、军工等核心板块 [4] 量化投资布局 - 量化业务以指数增强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等多个指数 [5] - 加大主动量化投入 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及机器学习策略 [5] - 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提升策略效果 在量价机会把握和资金跟踪方面取得成效 [6] 风险管理体系 - 建立严格风险管理体系 明镜风险管理系统主动管理风险 [6] - 风控地位极高 确保收益特征有预期 [6]
左侧布局静待花开 用“冷门”ETF开辟新战场
证券时报· 2025-09-15 08:08
行业发展趋势 - 指数投资快速发展 截至9月初全市场ETF规模突破5万亿元 [1] - 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 公募基金需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 [2] 公司战略布局 - 采用"切蛋糕"策略 在大行业中寻找细分机会 2020年开始聚焦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 [2] - 左侧布局前景好但未被充分挖掘的领域 不过度追求短期胜率 [3] - 积极扩充产品线储备 申报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多只指数产品 [4] - 未来将持续完善产品货架 补齐消费、制造、科技、周期、金融、军工等核心板块 [4] 产品表现与规模 - ETF管理规模超190亿元 较年初47亿元增长近3倍 [1][3] - 推出多只业内首创产品 包括黄金股ETF、通用航空ETF、卫星ETF、港股医疗ETF [1] - 黄金股ETF两年内规模破百亿元 精准匹配黄金上涨行情 [3] - 医疗器械ETF规模近50亿元 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规模均超10亿元 [3] - 今年以来已成立11只ETF产品 涵盖A500、科创综指增强、自由现金流、港股通医疗等领域 [4] 量化投资发展 - 量化业务以指数增强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科创100、科创综指等多个指数 [5] - 将在主动量化方面加大投入 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机器学习等多种策略方案 [5] - 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显著提升策略效果 在量价机会把握和资金跟踪方面取得不错效果 [6] 投资理念与基础设施 - 指数投资需要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布局 [1] - 资管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 需紧跟政策、把握产业升级方向 [2] - 强调指数业务"基建"重要性 在T+0港股产品、跨市场产品、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 [4] - 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 明镜风险管理系统等工具主动管理风险 [6]
永赢基金蔡路平—— 左侧布局静待花开 用“冷门”ETF开辟新战场
证券时报· 2025-09-15 06:36
行业背景 - 指数投资快速发展 全市场ETF规模突破5万亿元[1] -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 投资者结构优化[1] - 公募机构加速布局 产品创新频出[1] 公司战略 - 采用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大行业中寻找细分机会[2] - 实施"切蛋糕"策略 聚焦细分领域而非整个行业[2] - 坚持左侧布局策略 提前布局前景好但未被充分挖掘的领域[3] - 资管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 紧跟政策把握产业升级方向[2] 产品布局 - ETF管理规模超190亿元 较年初47亿元增长近3倍[1][3] - 推出多只业内首创产品 包括黄金股ETF 通用航空ETF 卫星ETF 港股医疗ETF[1] - 黄金股ETF两年内规模破百亿元[3] - 医疗器械ETF规模近50亿元[3] - 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规模均超10亿元[3] - 今年已成立11只ETF产品 涵盖宽基+指增+策略+细分行业领域[4] - 申报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多只指数产品[4] - 产品货架覆盖消费 制造 科技 周期 金融 军工等核心板块[4] 业务拓展 - 量化业务以指数增强策略为主 覆盖多个指数[5] - 在主动量化方面加大投入 储备多种策略方案[5] - 量化业务获得硬件资源支持 应用大模型等新技术[6] - 在T+0港股产品 跨市场产品 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4] 风险管理 - 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控地位非常高[6] - 借助明镜风险管理系统等工具主动管理风险[6]
永赢基金蔡路平:从“切蛋糕”到“矩阵思维” 永赢指数业务步入2.0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8:22
指数业务发展策略 - 公司通过创新研发前瞻布局医疗器械ETF、黄金股ETF、通用航空ETF、卫星ETF、港股医疗ETF等首创指数系列产品 实现差异化竞争 [2] - 指数业务从宽基指数产品起步 2020年采用切蛋糕思路挖掘细分行业机会 如从医药板块切分医疗器械行业 [3] - 围绕国家政策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方向布局 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均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 [3] - 2023年底开始筹划产品布局体系 选择左侧切入策略 虽难度大但避免只追求短期胜率 [3] - 公司整体结构扁平 跨部门协作效率高 指数与主动权益团队良性互补 共同讨论产品布局方向 [4] 产品布局与规模 - 截至今年9月4日 ETF管理规模突破150亿元 [2] - 今年以来指数产品布局显著提速 已成立7只ETF产品 包括永赢中证A500ETF、永赢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ETF、永赢国证自由现金流ETF等 [5] - 永赢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已获批 并上报永赢中证红利低波动ETF、永赢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产品 [5] - 产品覆盖T+0港股产品、跨市场及指数增强策略产品 [5] - 未来将在消费、制造、科技、周期、金融、军工等多个板块加速布局指数产品 完善货架搭建 [4] 基础设施建设 - 未来一两年集中发力完善指数产品线布局 确保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提供适配投资工具 [5] - 在营销配套、人员配置、投资服务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2] - 团队储备量化模型提升投资者决策能力 开发黄金与黄金股比价关系、周期波动特征等投教内容与分析工具 [6] - 深度投研作为投资者教育基石 体现投研积累和投资者陪伴的专业投入 [6] 量化投资业务 - 量化业务以指增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科创100、科创综指等指数 [6] - 后续进一步发力主动量化 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机器学习等多种策略 [6] - 公司给予硬件资源大力支持 AI大模型应用成效显著 提升量价机会把握和资金跟踪效果 [6] - 持续迭代策略体系 提高择时胜率和资产配置成效 通过平台化资源整合适配高效策略 [7] - 秉持产品思维 匹配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需求 提供符合其偏好的持有体验 [7]
永赢基金蔡路平:从“切蛋糕”到“矩阵思维”,永赢指数业务步入2.0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7:33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创新研发和前瞻布局特色化指数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 ETF管理规模突破150亿元[1] - 公司采用"切蛋糕"思路挖掘细分行业机会 围绕国家战略方向进行产品布局[2][3] - 公司通过扁平化结构和跨部门协作机制支持创新产品落地[4] - 公司将持续丰富产品矩阵 完善基建并加强投研服务能力[5][6][7] - 公司将在主动量化领域发力 整合多种策略并提升技术应用[8] 业务发展策略 - 指数业务从宽基产品起步 2020年开始布局医疗器械等细分行业指数[3] - 产品布局围绕"新质生产力"国家战略方向 包括通用航空和卫星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领域[3] - 2023年底已开始筹划产品布局体系 选择左侧切入方式[3] - 2024年显著提速ETF布局 已成立7只ETF产品并有多只产品上报或获批[5] - 产品覆盖消费、制造、科技、周期、金融、军工等多板块[5] 产品创新与布局 - 布局多个"首创"指数系列产品 包括医疗器械ETF、黄金股ETF、通用航空ETF、卫星ETF、港股医疗ETF[1] - 2024年新成立产品包括永赢中证A500ETF、永赢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ETF、永赢国证自由现金流ETF等[5] - 已获批永赢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5] - 上报永赢中证红利低波动ETF、永赢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产品[5] 组织与运营优势 - 公司结构扁平 跨部门协作效率高 指数与主动权益团队形成良性互补[4] - 团队年轻且具前瞻性 公司文化鼓励创新布局[4] - 左侧布局采用类一级市场投资模式 需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提高成功率[5] 技术发展与投研服务 - 团队储备量化模型帮助提升投资者决策能力 开发黄金与黄金股比价关系等分析工具[7] - 量化业务以指增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科创100等指数[8] - 已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机器学习等多种策略 AI大模型应用成效显著[8] - 持续迭代策略体系 提高择时胜率和资产配置成效[8] 未来规划 - 继续做好指数业务基建工作 完善产品线布局[1][6] - 在营销配套、人员配置、投资服务等多方面协同发力[1][7] - 未来一两年集中发力完善指数产品线布局[6] - 在主动量化领域进一步发力 通过平台化整合适配高效策略[8]
永赢基金蔡路平: 从“切蛋糕”到“矩阵思维” 永赢指数业务步入2.0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6:30
公司指数业务发展现状 - 永赢基金ETF管理规模截至2023年9月4日突破150亿元 [1] - 公司通过创新研发布局医疗器械ETF、黄金股ETF、通用航空ETF、卫星ETF、港股医疗ETF等首创指数系列产品 [1] - 指数业务最早从沪深300指数、创业板指数等宽基指数产品起步 [2] 产品布局策略 - 采用"切蛋糕"思路在成熟领域挖掘潜力细分方向 例如2020年从医药板块切分医疗器械细分行业 [2] - 围绕国家政策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方向进行布局 如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对应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战略方向 [2] - 2023年底开始筹划产品布局体系 选择左侧切入方式以应对行业竞争 [2] 组织架构与文化支撑 - 公司结构扁平化 跨部门协作效率高 指数团队与主动权益团队形成良性互补 [3] - 团队整体年轻化 充满想象力和前瞻性 公司文化鼓励持续挖掘新布局机会 [3] 产品矩阵拓展计划 - 在消费、制造、科技、周期、金融、军工等多个板块加速布局指数产品 [3] - 2023年成立7只ETF产品包括中证A500ETF、港股通医疗主题ETF、自由现金流ETF等 [4] - 已获批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 上报红利低波动ETF、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产品 [4] 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基建确保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提供适配投资工具 [4][5] - 未来一两年集中发力完善指数产品线布局 [5] - 在营销配套、人员配备、投资者服务等多方面协同发展 [5] 投资者服务创新 - 储备量化模型提升投资者决策能力 开发黄金与黄金股比价关系、周期波动特征等分析工具 [5] - 深度投研作为投资者教育基石 体现投研积累和投资者陪伴专业投入 [5] 量化业务发展 - 量化业务以指增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科创100等指数 [5] - 将在主动量化领域发力 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机器学习等多种策略 [5] - 公司给予硬件资源大力支持 AI大模型应用成效显著 提升量价机会把握和资金跟踪能力 [5] 策略体系优化 - 持续迭代策略体系 提高择时胜率和资产配置成效 [6] - 通过平台化资源整合在不同领域适配更高效策略 [6] - 秉持产品思维 为投资者提供符合风险收益偏好的持有体验 [6]
从“切蛋糕”到“矩阵思维”永赢指数业务步入2.0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4:52
公司指数业务发展策略 - 指数投资业务通过创新研发布局医疗器械ETF、黄金股ETF、通用航空ETF、卫星ETF、港股医疗ETF等首创产品 实现差异化竞争 [1] - ETF管理规模突破150亿元 截至2024年9月4日 [1] - 采用"切蛋糕"商业模式 从成熟领域挖掘细分方向 如2020年从医药板块切分医疗器械行业 [1] 产品布局方法论 - 围绕国家政策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方向布局 如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对应政府工作报告战略方向 [2] - 2023年底开始筹划产品体系 选择左侧切入策略 虽难度大但避免短期竞争 [2] - 扁平化公司结构促进跨部门高效协作 指数与主动权益团队良性互补 共同讨论产品形式 [2] 产品矩阵拓展计划 - 2024年成立7只ETF产品 包括中证A500ETF、港股通医疗主题ETF、自由现金流ETF等 [3] - 已获批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 上报红利低波动ETF、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产品 [3] - 覆盖T+0港股产品、跨市场及指数增强策略产品 未来1-2年集中完善产品线布局 [3] 配套体系建设 - 在营销配套、人员配置、投资服务多维度协同发展 [4] - 开发量化模型辅助投资决策 围绕黄金与黄金股比价关系、周期特征等提供投教工具 [4] - 深度投研支撑投资者教育 体现投研积累和投资者陪伴投入 [4] 量化业务发展 - 当前以指增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科创100等指数 [4] - 将发力主动量化策略 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机器学习等策略 [5] - 硬件资源支持AI大模型应用 提升量价机会把握和资金跟踪效果 [5] 策略体系优化 - 持续迭代策略监控、业绩跟踪、执行优化模块 提高择时胜率和资产配置成效 [5] - 通过平台化资源整合 在不同领域适配高效策略 [5] - 秉持产品思维 匹配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以赢得认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