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科普园地|备受争议的猫屎咖啡究竟特别在哪
科技日报· 2025-10-31 15:32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在印度西南部郁郁葱葱的罗布斯塔咖啡园里,一种神秘的小动物正悄悄参与着世界上最昂贵咖啡的 诞生。它叫椰子猫,也叫麝香猫,外形像猫又像浣熊,昼伏夜出,偏爱成熟的咖啡果。它吃下鲜红的咖 啡果,果肉在体内被消化,而坚硬的咖啡豆则原样排出体外。这些从粪便中采收、清洗、烘焙后的咖啡 豆,就是大名鼎鼎的猫屎咖啡,每公斤售价常常超过一千美元,被称为咖啡中的奢侈品。 这听起来让人皱眉:从动物粪便里捡出来的咖啡,凭什么这么贵?它真的比普通咖啡更好喝,还是 仅仅因为猎奇和炒作?围绕它的伦理争议、卫生疑虑和实际价值,多年来从未停歇。备受争议的猫屎咖 啡究竟特别在哪?科学或许正开始给出答案。 现在,印度科学家团队在《科学报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为这个谜题带来了新的线索。他们在印 度的5个咖啡园中,收集了68份野生椰子猫的粪便样本,并从中取出咖啡豆;同时,他们也从同一片土 地上采集了手工采摘的成熟咖啡果作为对照。经过仔细清洗和化学分析,结果令人惊讶:那些"历劫归 来"的咖啡豆,脂肪含量明显更高,尤其是两种名为辛酸甲酯和癸酸甲酯的脂肪酸甲酯(FAMEs)—— 这些物质,正是决定咖啡风味的关键角色。 科学家推测,咖啡豆 ...
备受争议的猫屎咖啡究竟特别在哪
科技日报· 2025-10-31 11:19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本研究中庄园里成熟的罗布斯塔咖啡果实。图片来源:《科学报告》 这或许正是猫屎咖啡特别的地方——它并非仅仅是营销噱头,而是真实发生了化学层面的转变。尽管争 议仍在,比如人工养殖麝香猫常伴随动物虐待问题,野生采集又极为稀少,但这项研究至少揭示了一 点:这种奇特的"消化之旅"确实重塑了咖啡豆的本质。 当然,研究也有其局限:这次分析的是未经烘焙的生豆,而高温烘焙后会进一步重塑风味分子。此外, 目前市面上多数猫屎咖啡使用的是阿拉比卡豆,而这次研究的对象是罗布斯塔豆。即便如此,这项研究 依然提供了独特的科学依据。 当你再听说有人斥巨资买一杯从动物粪便中捡出的咖啡时,也许不再只是惊讶,而是会好奇:那一口顺 滑背后,究竟藏着多少自然与微生物的奇妙合作?而那个备受争议的"咖啡传奇",或许也能在科学的审 视下,找到它真正的立足之地。 现在,印度科学家团队在《科学报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为这个谜题带来了新的线索。他们在印度的 5个咖啡园中,收集了68份野生椰子猫的粪便样本,并从中取出咖啡豆;同时,他们也从同一片土地上 采集了手工采摘的成熟咖啡果作为对照。经过仔细清洗和化学分析,结果令人惊讶:那些"历劫归来" ...
【科技日报】“砺箭21”:整装待发 共赴天宫
科技日报· 2025-10-31 09:56
任务概述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计划于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执行前往天宫空间站的任务 [1] - 任务乘组由指令长张陆及航天员武飞、张洪章组成,乘组名称为“砺箭21” [1] 乘组构成与特点 - 乘组采用“新老搭配”模式,指令长张陆为“70后”,拥有神舟十五号飞行经验,武飞为“90后”,张洪章为“80后” [2] - 专业类型覆盖全面,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类型 [2] - 年龄与专业结构形成互补,张陆具备丰富经验与统筹能力,武飞年轻有活力且操作能力突出,张洪章稳重博学能提供专业支撑 [3] 指令长背景 - 指令长张陆曾圆满完成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此次是其时隔两年多再次执行任务,标志着其从航天“新兵”到指令长的蜕变 [2] - 张陆在训练中遵循前指令长的指导,注重将乘组凝聚成整体,发挥每位成员的优势 [3] 航天员武飞背景 - 武飞出生于1993年,32岁,是我国执行任务最年轻的航天员 [4] - 其高考成绩为646分,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后攻读硕士学位 [4][5] - 曾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参与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等航天器的研发验证工作 [5] - 于2019年通过选拔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时年27岁 [5] 航天员张洪章背景 - 张洪章39岁,是我国第二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 [7] - 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后在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完成5年硕博连读 [7][8] - 其所在科研团队曾实现膜材料结构和性能优化,其本人荣获2012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4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8] - 于2020年9月作为四名载荷专家之一成功入选第三批航天员 [8] 任务期待与科研目标 - 武飞期待在太空进行燃烧实验、流体动力学实验,体验太空漫步,并在太空与队友过新年 [6] - 张洪章将负责空间站科研实验,其参与的实验项目将在本次任务中搭载上行,他期待在太空环境下取得满意结果 [9]
青年数学家王虹斩获两项世界级大奖
科技日报· 2025-10-31 08:47
王虹获奖成就 - 中国青年数学家王虹于2025年荣获塞勒姆奖,该奖被视为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的风向标 [1] - 王虹在获奖前一天还斩获了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数学奖金金奖,该奖项有“华人数学界菲尔兹奖”的美誉,只授予45岁以下数学家 [1] - 塞勒姆奖评选委员会公告显示,王虹因“在调和分析和几何测度论重大开放问题上的突破性研究”而获奖 [1] 王虹研究成果 - 王虹因在“卡凯亚猜想”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而名声大噪,今年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乔舒亚·扎尔合作发表了长达127页的论文,宣布三维空间下的卡凯亚集猜想被成功证明 [1] - 王虹在傅里叶限制猜想和法尔科纳距离集猜想等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仅今年一年就在四大顶级数学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 [1] 奖项历史与关联 - 从1968年到2024年的56位塞勒姆奖获奖者中诞生了10位菲尔兹奖得主 [1] - 菲尔兹奖每4年颁发1次,每次授予2至4名数学家,截至2022年世界上共有65位数学家获得菲尔兹奖,其中2位为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和陶哲轩) [1] 行业评价 - 业内人士认为王虹在短短数年间连续取得多项世界级成果,展现了非凡的数学才能和科研潜力 [2] - 王虹接连获得ICCM数学奖金金奖和塞勒姆奖,被认为是最有希望问鼎菲尔兹奖的中国数学家之一 [2]
陈忠伟:给退役电池“第二次生命”
科技日报· 2025-10-31 08:47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实验 区内,该所研究员陈忠伟正凝视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这是刚再生的三元正极材料电池的循环曲线。 用这种材料做成的电池,在充放电1000次之后,电量仍然能达到全新状态的92%。"他指着曲线,话语 中藏不住兴奋。 近日,由陈忠伟团队完全自主研发的连续化回收中试装置,成功稳定运行并产出多批高品质再生正 极材料。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回收技术的先进性,更标志着再生材料从"可用"迈入了"更优"的全新阶 段。 在华东理工大学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期间,陈忠伟首次接触到电化学。从此,他与电池结下不解 之缘。时刻关注产业前沿的陈忠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迅 猛发展,动力电池的回收与资源安全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 "电池是能源的血液,回收就是血液的循环。"提起自己的研究内容,他常这样比喻。2019年,他提 出"从源头到回收端的闭环创新体系",并前瞻性地布局人工智能在电池领域的应用研究,构建电池全链 条的研究体系,覆盖电极设计、储能机理和绿色再生全过程。 2022年,陈忠伟加盟大连化物所,担任能源催化与转化全国 ...
首个超高分辨率分布式量子传感网络问世
科技日报· 2025-10-31 08:41
技术突破 -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量子技术中心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具备超高分辨率的分布式量子传感网络 [1] - 该技术采用多模N00N态量子纠缠态 通过在多个路径上纠缠多个光子生成更密集的干涉条纹 显著提升传感器分辨率与灵敏度 [2] - 实验结果显示测量精度较传统方法提升约88% 在实验层面实现了接近海森堡极限的性能 [2] 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 - 该技术突破了传统传感器技术受限于标准量子极限的瓶颈 为下一代精密测量技术开辟新路径 [1] - 在生命科学领域可用于对亚细胞结构进行高清晰度成像 突破传统显微镜的分辨极限 [2] - 在半导体工业中有望精准识别纳米级电路缺陷 提升芯片良品率 [2] - 在太空观测方面可帮助解析遥远星体中原本模糊不清的结构细节 [2] 行业影响与发展潜力 - 该成果标志着量子传感技术向实用化迈出关键一步 为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1] - 该技术有望重塑精密制造业的质量控制范式 使纳米级缺陷检测成为常态 [3] - 未来若与硅光子学量子芯片技术结合 该系统有望拓展至更广泛的日常应用场景 推动量子技术从科研工具到产业引擎的转变 [2][3]
我国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次数保持世界第一
科技日报· 2025-10-31 08:41
30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202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 第1位。 据近十年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国际论文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7.24次,连续两年超过 世界平均水平(16.43次)。报告提到,我国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化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 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药学与毒物学和数学9个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1位,较2024年统计时 新增了物理学、药学与毒物学。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受到国际关注。2024年,中国论文在发表当年即获得引用的论文中,四成以上是 国际引用,印度成为引用中国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最多的国家,其次为美国和韩国。中国在化学、临床 医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受到国际引用较多。 报告还指出,2024年,中国在主要平台发布预印本论文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为推动学术创新成果的 全球快速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力稳步发展,总被引用次数均值继续保持增长。2024年,中国科 技期刊发表了3.66万篇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产出的科研成果, ...
什么样的科学家能上太空
科技日报· 2025-10-31 08:41
并非所有领域科学家都能满足上天条件,载荷专家的选拔通常也与具体航天任务挂钩。例如,执行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任务,会优先选拔生物学、医学领域科学家;执行空间天文观测任务,则侧重于天文 学、物理学领域专家。 二问:科学家上太空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吗? 庞之浩说,在身体条件、航天环境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对航天驾驶员要求最高, 航天飞行工程师次之,载荷专家最低。但在知识结构、科研素质、实验能力等方面,对航天飞行工程师 和载荷专家要求更高。 虽然工作侧重科研,载荷专家的身体素质也要达到"航天"标准。太空环境对人体的挑战远超地面, 载荷专家也需具备较强的身体耐受能力。例如,身体能承受发射阶段3至4倍自身重量,以及返回阶段2 至3倍自身重量的影响;呼吸系统需适应密闭座舱环境,对低压、低氧环境有良好耐受性。在训练中需 通过"前庭功能测试"(用转椅、秋千等测试),避免在失重环境中出现严重空间运动病(类似地面晕 车、晕船)。 10月30日上午,出征在即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亮相。三名航天员 中,一张衬着金边眼镜的白皙面孔引起不少关注。这是拥有博士学位,已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的张洪 章,他即将成为继 ...
“砺箭21”:整装待发 共赴天宫
科技日报· 2025-10-31 08:41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计划于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10月30日上午,出征在即的3名航天员张 陆、武飞、张洪章,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指令长张陆为乘组起了一个 响亮的名字——"砺箭21",希望乘组经过磨砺淬炼后,像火箭一样锐不可当,圆满完成任务。 "我是'70后';'90后'武飞曾是一名飞行器环境试验工程师,性格开朗,尤其热爱运动,是团队中 的'活力因子';'80后'张洪章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性格沉稳,爱好打太极拳、品诗词,想象 一下,未来半年,他一边钻研科学实验,一边在空间站里种菜养花、吟诗打拳,让中国空间站变成太空 中的'桃花源'。"张陆介绍着自己的队友,自信又自豪。"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来了!"他 说。 指令长张陆:再征太空,续写天宫新程 金秋时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弱水河畔,千年胡杨傲然挺立。这片见证无数航天奇迹的土地,即将 迎来又一高光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从这里启程,奔赴天宫空间站。 此次任务的指令长,是曾圆满完成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张陆。时隔两年多,他将带领两名 新队友再度叩问苍穹,这既是他个人从航天"新兵"到指令长的蜕变,更是中国载人 ...
特殊引力波事件指向“第二代黑洞”存在
科技日报· 2025-10-31 08:41
据新一期《天体物理学快报》报道,LIGO-Virgo-KAGRA国际合作组织宣布,他们在去年10月和11 月探测到两起极为特殊的、由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事件,分别命名为GW241011和GW241110。参与 并合的黑洞不仅展现了异常的自旋特征,还可能是人类首次观测到的"第二代黑洞"。这一发现为揭示宇 宙中最神秘的天体现象提供了新线索。 科学家指出,这两起事件都指向一个耐人寻味的可能性——第二代黑洞——由两颗第一代黑洞并合 形成的黑洞。第一代黑洞通常源自大质量恒星坍缩。与恒星坍缩形成的黑洞相比,第二代黑洞往往质量 更大、自旋更快,其形成过程有助于解释"质量鸿沟"中黑洞的存在。这样的层级并合通常发生在恒星团 等高密度环境中,黑洞彼此靠近并多次相遇、融合。 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LIGO科学合作组织发言人斯蒂芬·费尔赫斯特表示,GW241011和GW241110 是LIGO-Virgo-KAGRA网络观测到的数百起事件中最特殊的两起。两起事件中都存在一个质量明显更大 且自旋很快的黑洞,为"第二代黑洞"的形成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记者张佳欣) 2024年10月11日探测到的首个并合事件(GW241011)发生在约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