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首个全流程国产化类脑脉冲大模型推出
科技日报· 2025-09-09 07:23
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首次在国产GPU(图形处理器) 算力平台上完成原生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的全流程训练和推理,并正式开源了70亿参数版本大模 型,同时开放了760亿参数版本大模型的测试网址。这是全球首个类脑脉冲大模型,实现了全流程国产 化,标志着我国在类脑计算与大模型融合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相比传统模型,"瞬悉"1.0展现出四大核心优势:首先,在极低数据量下实现了高效训练,显著提升了 长序列训练效率;其次,推理效率得到数量级提升,特别是在超长序列处理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再次, 构建了国产自主可控的类脑大模型生态,支持将现有Transformer模型高效转换为类脑脉冲架构;最后, 设计了多尺度稀疏机制,为低功耗类脑大模型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李国齐表示,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在类脑脉冲大模型架构和国产算力全流程建设上的重大突破,更为法 律、医疗、科学模拟等超长序列应用场景提供了更高效的建模工具,也将启迪下一代神经形态计算理论 和芯片设计。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当前,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模型主要依赖简单"点神经元"与大规模算力提升智能,但其训练和推 ...
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二〇二五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关注产业需求
科技日报· 2025-09-08 17:16
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和安徽省域副中心,芜湖在低空经济领域起步早、行动快、基础实,以"十年磨 一剑"的定力,持续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9月5日至7日,2025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大会以"场景创新引领,安全有序发展"为 主题,吸引了来自政府、领军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与未来趋势展 开深入探讨。 与会嘉宾认为,安全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不可动摇的基石。唯有协同合作,才能共创低 空经济的美好明天,绘就智能、高效、安全的天空新图景。 筑牢低空经济安全防线 会上,与会专家就一个观点达成共识: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安全就没有低空经济的高质 量发展。 共建低空经济安全生态 低空经济发展亟需各方协同创新,共同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安全生态。 本次大会上,芜湖市正式发布低空智联系统,明确提出"无安全,不低空"的发展理念。"在芜湖,安全 是低空腾飞最坚实的翅膀,是低空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石。"韦秀芳表示。 俞承志介绍,中国电科构建了"天行、天卫、天工"三大产品系列。"天行"聚焦低空保障,基于低空大模 型的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已成功服务11个省市;"天卫"系列聚焦低空安 ...
我科学家提出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体系构想
科技日报· 2025-09-08 17:16
我国科学家提出从三方面构建防御体系:首先,建立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预警系统,形成多功能协同的 地基监测网,构建具备数据汇集、编目更新和风险研判能力的综合服务系统;其次,发展"动能撞击为 主、多技术互补"的在轨处置能力,建立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库,实现"发现即有预案、风险即能应 对";最后,规划实施"伴飞+撞击+伴飞"演示验证任务,通过天地联合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此外,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是深空探测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太空经济的核心支撑。随着空间核能源、 量子技术、具身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将大力推动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走向智能化、低成本、商 业化运营模式,成为深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吴伟仁向全球 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携 手共进,建设小行星防御体系,发展深空经济,保护地球家园。(记者洪敬谱) 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 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作了题为《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防御》的主旨报告,首次全面阐 ...
江苏镇江:校企牵手激活创新动能
科技日报· 2025-09-08 15:34
前沿科技与传统企业"双向奔赴" 签约台前,聚光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此次大会上,琦瑞科技(江苏)有限公 司与江南大学达成产学研项目合作。 "我们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发的,是全球首条四规格碱性电池智能混线生产系统,突破传统产线单一 品种的刚性生产模式。"该公司总经理吴国平介绍,江南大学针对企业技术需求,专门开发了非标电池 在线精密检测技术及系统。 此前,在镇江市科技部门的政策支持下,琦瑞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已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北 工业大学等开展合作,在高速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算法、高速在线视觉检测等前沿领域,共同开展技术 攻关、成果应用。 活动现场,不仅有像赵阳这样带着前沿成果签约落地的优秀企业代表,相关单位还发布了27项"揭 榜挂帅"技术需求。 "谁有本事谁就揭榜"。早在2022年,江苏省镇江市政府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企业科技攻关 ("揭榜挂帅")引导专项资金。截至目前,已先后征集5批次技术需求,遴选出150项重大技术需求,成 功解决88项技术难题。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实习生 刘雯静 "如果你问这款眼镜前方是什么物品,它很快就能精准识别出来。因为它不仅具备拍照、录像、实 时翻译功能,还拥 ...
100%国产化!这一核心装备即将交付
科技日报· 2025-09-08 13:35
中国航发经二十余年自主攻坚,成功打造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100%国产化的110兆瓦级重型燃气 轮机。这也是国内当前功率最大的国产商业重型燃气轮机。 重型燃气轮机是能源高效转换、洁净利用、多领域应用的核心装备,是工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 上仅有少数国家具备独立自主研制能力。 记者从中国航发获悉,9月8日,"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首台套商业机组在中国航发燃机制造装试基地 出厂,即将交付客户,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11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正式迈入商业化应用新阶段。 ...
青海研发的储能系统入选“国字号”名单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40
该系统是基于模块化级联多电平技术,将多级PCS(储能变流器)储能模块级联后直接接入35千伏母线的 储能系统,具备在电力系统扰动前、中、后各阶段稳定系统的能力。 据介绍,该系统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它首创了经济、安全、可靠的35千伏高压直挂式构网型储 能成套设计方案;突破了全过程电网频率电压控制方法,具备卓越的构网型控制能力,能够模拟同步机 特性,为电网提供惯量支撑和无功电压调节;提出了自适应虚拟电量的高压级联储能能量均衡方法,实 现了设备相内、相间以及多套设备之间的电池SOC(自适应虚拟电量)多层次能量主动均衡;研制了基于分 层分布式及多时间尺度协同优化的储能控制系统,实现了秒—毫秒级多时间尺度多目标控制,以及能量 管理与功率协调控制的解耦协同。 目前,该成果已在青海省海西州宝库储能电站应用。系统的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将在大幅提升电网新能 源消纳能力的同时,带动储能产业全链条技术创新,为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新 动能。 记者9月4日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获悉,由该公司牵头研发的"35千伏高压直挂式构网型储能系统"项目 成果日前入选第五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标志着青海省在推进新 ...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两大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36
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西部,属全国一类风光资源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该旗正全力创建国家 重要新能源新材料示范基地。目前,该旗已建成并网新能源装机(含工商业分布式)583万千瓦,累计发 电量约976.6亿千瓦时,两项指标均居巴彦淖尔市首位。该旗已成功争取国家首批槽式光热示范、蒙能 风储基地、防沙治沙一体化风电、自治区工业园区绿色供电等多个示范项目。 乌拉特中旗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贺文奇表示,截至目前,乌拉特中旗已获批新能源项目6项(含储 能),总规模158万千瓦,总投资约68亿元。作为全国电价洼地和风光资源富集区,乌拉特中旗将紧抓战 略机遇,大力推动新能源耦合互补,通过"新能源+产业"模式,实现新能源供应消纳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首批规模性应用10兆瓦机组且单体规模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内蒙古能源集团乌拉特 中旗150万千瓦风储基地项目也实现全容量并网。该项目总投资47.06亿元,建设150台单机10兆瓦风 机、3座220千伏升压站及相关配套工程。该项目的并网,显著增强地区能源保障能力,有力推动能源绿 色转型,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为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乌拉特中旗还建成内蒙古首批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示 ...
六十载光阴流转,这份精神从未褪色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34
六十载光阴流转,科学家精神历久弥新。60年前,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不仅开 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新时代,更铸就了"敢为天下先"的科研丰碑。60年来,这份精神从未褪色,至今 依然激励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勇毅前行。 9月4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暨上海分院"报国讲坛"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果 60周年专场活动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举行。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 科院院长、生化与细胞所所长李林回顾了老一辈科学家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一壮举的伟大历程,鼓 励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的精神。 "提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研成就,人们立即会想到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李林说,"这 项成就堪称人类揭示生命本质征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是继1828年人工合成首个有机分子尿素后,在生 命科学史上的一次意义永恒的飞跃。" 回望来路,成就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1958年12月,在世界上首个蛋白质胰岛素一级结构测定三 年后,我国正式启动了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面对这一处于科学"无人区"的艰巨挑战,王应睐、邹承 鲁、钮经义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以" ...
“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实现“投产即入市”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25
据了解,总投资约120亿元的梅蓄电站是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最大的抽蓄工程,建成后将推动粤港澳大湾 区抽蓄在运规模和调节能力分别突破1000万千瓦和2000万千瓦。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在电力市场上,用电高峰时电价高,用电低谷时电价低。抽蓄电站"入市",能在低电价时买电抽水、高 电价时放水发电,获得调节电力系统负荷和消纳新能源的市场收益。2024年10月,梅蓄电站率先在国内 以"报量报价"方式整站参与电力现货交易。截至8月底,电站已累计交易市场电量超17.4亿千瓦时,响 应市场需求启动4200余次。 "梅蓄二期首台机组的顺利投产,不仅有助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电网调节能力,也能通过市场化方式 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消纳。"梅蓄二期项目部总经理朱金华说,"我们正在加紧安装调试剩下的三台机组, 确保二期工程年内全面建成投产。届时整个电站的装机规模和调节能力将分别达到240万千瓦和480万千 瓦,每年最多可消纳清洁能源约72亿千瓦时,相应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90 万吨,清洁能源消纳能力为国内同规模抽蓄电站最强。" "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以下简称"梅蓄二期" ...
我国最大全钒液流光储一体化项目开展首次充电实验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25
项目概况 - 三峡集团新疆吉木萨尔100万千瓦光伏+20万千瓦/100万千瓦时全钒液流储能一体化项目正式启动首次充电实验 该项目为我国最大全钒液流光储一体化项目[1] - 实验通过精准控制充电功率激活全钒液流电解液 使其具备电能存储与释放能力 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流/电压/功率/温度/压力/流量等运行参数[1] - 储能电站由80套储能单元组成 本次实验针对其中1套单元开展 当前运行参数均处于正常区间 标志着项目进入带电调试阶段[1] 技术原理 - 全钒液流电池采用液态储能模式 能量存储在储液罐中 充放电时不同价态钒离子溶液在电池堆循环流动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存储与释放[2] 核心优势 - 具备超长循环寿命达16000次 远超锂电池的2000-3000次 使用寿命稳定超过20年 因电极仅作为反应载体不参与化学消耗且避免金属离子交叉污染[3] - 电解液不易燃烧爆炸 具有高安全性[4] - 具备长时储能能力 可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问题 通过存储释放电能平滑发电曲线 将波动电源转变为稳定电源[4] 行业意义 - 满足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对长时储能的需求 白天存储多余电能避免弃风弃光 夜间释放电能填补供电缺口[4] - 为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提供保障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及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