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首座单索面矮塔曲面菱形塔身斜拉桥主塔封顶
科技日报· 2025-11-03 17:22
记者从中铁六局获悉,10月31日,我国首座单索面矮塔曲面菱形塔身斜拉桥——彭家寨乡互联互通项目 施工二标段上跨京广铁路主塔顺利封顶。工程由中铁六局承接,这一关键节点的完成,标志着项目涉铁 工程从基础施工转入上部结构攻坚阶段,为后续斜拉索挂设、调索及箱梁转体施工奠定坚实基础,对完 善邯郸市中心城区交通路网意义重大。 该斜拉桥是彭家寨乡互联互通项目的核心控制性工程,位于邯郸市复兴区彭家寨乡,上跨繁忙的京广铁 路,主桥采用(68+68)米独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设计,以墩底转体法施工。主塔造型抽象 于"钻石"形态,取"璀璨永恒"之意,象征城市建设活力,其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均为国内首创。 据中铁六局现场负责人王毅介绍,主塔总高32米,采用纵向六边形实心混凝土截面,塔底为双肢结构, 由塔底向塔顶逐渐聚拢,塔顶顺桥向总长2.5米、横桥向保持2.7米等宽,塔身上部设分丝管式索鞍供斜 拉索通过。针对邻近京广铁路营业线的复杂施工环境,施工单位创新采用"一次配模"工艺,搭配塔吊吊 装物料,提前完成接触网支柱、电力贯通线等设备迁改,并启用第三方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铁路路基沉降 与线路安全,确保施工期间铁路行车不受影响。 作为邯郸市 ...
黑龙江近三年累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763项
科技日报· 2025-11-03 15:16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 近三年累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763项 [1] - 深入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及突破年行动 [1] - 通过技术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累计新生成科技型企业245家 [1] 研发投入与强度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249.6亿元,较“十三五”末期增长44.1%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1%,较“十三五”末期提升0.27个百分点 [1] - 基础研究计划预算资金从0.61亿元增长到1.2亿元,接近翻一番 [1] 创新平台与生态圈建设 - 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69家,覆盖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五大安全”领域 [1] - 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1046家 [1] - 首批建设的7个生态圈(如环哈尔滨工业大学生态圈)内已集聚科技型企业2234家 [1] 具体技术成果与应用 - 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嫦娥六号”、“天问二号”、“祝融号”、“悟空号”、“探索三号”等国家重大工程 [1] - 哈尔滨星网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低成本霍尔电推进系统较第一代制造成本降低40%,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 - 安牧吉(黑龙江)食品有限公司在乳基料免疫球蛋白活性保留率关键指标上实现提升 [2] 总体评价与展望 - “十四五”科技创新蓝图基本实现,创新体系效能全面提升 [2] - 创新龙江建设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2]
科技助文物从展柜走向舞台
科技日报· 2025-11-03 15:13
IP再造,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文物不应是沉默的展品,而应成为会讲故事的文化使者。"《古色·国宝辽宁》总导演,辽宁歌舞 团党委书记、副团长马玉丽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我们的创作核心就是打破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让国宝 真正'活'起来。"这种"活化"首先始于对文物IP的创新再造。 主创团队从辽宁省博物馆近12万件馆藏中精心遴选了17件国宝,时间从新石器时代跨越至元明清时 期,涵盖书画、器物、壁画等多个类别,其中不乏禁止出境的珍品。 近日,大连大剧院内座无虚席。当舞台灯光渐亮,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形象在光影中浮现,情境剧 《古色·国宝辽宁》正式拉开帷幕。随着剧情推进,《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款款而行,辽三彩的釉色 在舞台流转,17件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借助科技力量跨越时空,让现场观众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这场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统筹策划,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出品 的演出,作为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以"文艺+文学+文博+文创"的融合模式,书写了科技赋能传 统文化传播的新篇章。 当"翰墨沉香"篇章开启,景片组合成的"宣纸"背景缓缓展开,配合多媒体视觉的意象化表达,让观 众仿佛置身书法创作的现场 ...
搭建桥梁,促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科技日报· 2025-11-03 14:49
活动概况与核心成果 - 山西农业大学专场路演活动促成8项科技成果签约,总金额达570万元[1] - 活动旨在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深化校地校企协同[1] - 山西省科技厅自9月起围绕能源低碳转型、先进制造升级等关键领域密集举办系列路演活动[1] 能源低碳领域路演 - 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路演活动集中展示清华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单位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氢能储能等领域的18项重大科技成果[2] - 活动促成多项合作签约,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创新生态链[2] - 中科院煤化所专场路演展示高精度气相镀膜、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前沿技术,成果与山西产业升级需求高度契合[2] 先进制造与工业技术领域路演 - 中北大学专场路演遴选工业智能、气象监测等领域6项高水平成果[4] - 活动针对性邀请43家相关企业及4家金融机构,搭建精准对接与投融资桥梁[4] - 某重点制造企业与“智能重构工业测控网络”团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3家投资机构就“高可靠性气象仪”项目探讨投融资方案[4] 创新转化模式探索 - 太原理工大学“校企双进”活动重点推介“机器人精密谐波减速器关键技术”等3项试行“先使用后付费”的科技成果[5] - “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可降低成果转化风险、增强企业合作信心,提升转化效率和成功率[5][6] 政府战略与生态构建 - 山西省科技厅以路演为抓手,采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协同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3] - 系列路演活动旨在营造科技成果转化氛围,树立标杆,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热情,服务产业发展需求[3] - 下一步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6]
长七改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六号卫星
科技日报· 2025-11-03 13:25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11月3日11时47分,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将遥感四十六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 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遥感四十六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防灾减灾、国土资源勘查、水利气象等领域。 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高轨液体运载火箭,目前可适配直径4.2米和3.7米两种整流罩,中轨道运载能力达8吨级,具 备一箭一星和一箭双星发射能力。本次任务,该火箭采用4.2米直径整流罩的基本构型。 本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05次飞行。 (图片视频来源:我们的太空 图片:都鑫鑫 视频:张艺)责任编辑:聂慧敏 相关稿件: ...
风电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观察
科技日报· 2025-11-03 12:00
风电行业技术迭代 - 2025年,中国风电产业创新成果涌现,风机装备向更大叶轮直径或机组容量加速迈进,例如山东东营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并网发电,广西北海的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系统完成组装[1] - 行业竞争焦点正从“发电能力”转向“发电价值”,一味追求更大叶轮直径或机组容量已难以适应市场新变化[1] 国家政策与装机目标 - 中国风电装机规模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正进入年均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的新阶段[4] - 中国宣布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4] - 《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到2060年实现50亿千瓦风电装机目标[5] - 中国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巨大,“三北”地区陆上超过75亿千瓦,中东南部陆上超过25亿千瓦,离岸300公里范围内海上超过27亿千瓦[4] 市场化改革与盈利模式转变 -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政策导向转为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风电项目发电不再享受全额“保底”收购[1] - 风电行业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过去依赖固定电价补贴的盈利模式彻底瓦解[6] - 传统的“高电量=高收益”逻辑已失效,电力交易中电价与风资源“错配”的挑战突出[6] 企业战略转型与技术创新 - 金风科技提出“度电价值成本”理念,替代行业沿用了十余年的“度电成本”,将电价与发电量双重变量纳入时序化评估[7] - 金风科技通过硬件创新,如陆上GWH204-Ultra系列机组,在电力交易高价值时段将发电量提升3%以上[7] - 金风科技推动陆上风机寿命从20年延长至25年,海上风机延长至30年,等效为项目发电小时数提升129小时至206小时,使每千瓦投资成本降低279元至361元[8] - 金风科技自主研发“天机云电力交易平台”,实现“15分钟级”精准响应[7]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远景能源发布行业首个伽利略AI风机和全球首个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结合气象大模型和能源大模型,能让风电场收益提升20%以上[9] -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发布AI+风机系统,通过预测、寻优、提效、协同四大技术谱系,完成从“经验驱动”到“智能驱动”的转型[9] - 智能算法参与电力交易的全流程可实现分钟级响应,有效破解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和电价波动双重不确定性的行业性难题[10] - 未来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其拥有的“人工智能资产”规模[10] 国际化发展 - 中国风电整机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已实现对57个国家的机组出口,7家整机商已在海外建厂或正在推进建厂计划[4]
五部门:扎实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科技日报· 2025-11-03 11:35
《行动计划》要求,到2027年底,数据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数字经济成为城市发展新 动能,在城市智慧高效治理、便捷普惠服务、城市数字更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建 成50个以上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超大特大城市率先建成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落地一批先进可用、自 主可控城市大模型。到2035年,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日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全域数 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公布。《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发挥数据赋能城市经济社 会发展作用,扎实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为开展数字美好生活行动,助力民生服务精准普惠,《行动计划》提出,支持各地增加"一网通办"特色 事项,推动银行、医院、电信等更多公共服务集成办理;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 打造数字赋能文旅、体育、数字消费等新型数字生活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在消费场景应用。 为实施数字经济赋能行动,激发产城融合新动能,《行动计划》提出,推进数据产业与低空经济、无人 驾驶、具身智能等数据密集型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 ...
【科技日报】世界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堆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
科技日报· 2025-11-03 11:16
技术突破与核心优势 - 位于甘肃武威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在国际上首次获取钍入熔盐堆运行后实验数据,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 [1] - 钍基熔盐堆采用液态燃料形式,核燃料均匀溶解于熔盐冷却剂中,可在不停堆状态下完成燃料补充,提升了燃料利用率并大幅减少放射性核废物产生 [2] - 钍基熔盐堆具有固有安全、无水冷却、常压工作和高温输出等优点,采用熔盐作为载体和冷却剂,可在常压下运行,无需高压容器,从根本上杜绝爆炸风险 [2] 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该技术突破为我国未来钍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发展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与可行方案 [1] - 钍基熔盐堆不用一滴水进行冷却,未来有望在内陆地区建设安全又高效的核电站,改变了常规核电站因需大量冷却水而多选址沿海的现状 [1] - 实验堆关键核心设备100%国产化,供应链自主可控,近百家科研机构参与攻克了实验堆设计、关键材料与设备研制等系列技术难题,相关技术产业链雏形已基本形成 [2] 发展规划与未来展望 - 下一步将以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实现示范应用为目标,加速技术迭代与工程转化 [3] - 该发展遵循实验堆、研究堆、示范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旨在为国家提供安全可靠的钍基能源发电新路径 [3]
中国海油“海恒”深水钻井液体系获国际大奖
科技日报· 2025-11-03 11:09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11月3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巴西国际海洋石油技术会议(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BRASIL,以下简称OTC 巴西)上,中国 海油"海恒"FLAT PRO宽温域稳流变高性能合成基钻井液体系(以下简称"海恒"深水钻井液体系)荣获OTC新技术大奖,标志着我国深水钻井液技术实现从 跟跑到并跑的重要突破,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深海勘探区域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储备,为全球深水深层油气开发带来新的"中国方案"。 OTC国际海洋石油技术会议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石油天然气展会之一。本次大会以"深水技术的未来:连接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为主题,参 会代表超过5000人,200余家全球顶级油气企业在此布展,吸引各国观展人数超过两万五千人。 (图片由中国海油提供)责任编辑:李梦一 相关稿件: 在本次评选中,中国海油"海恒"深水钻井液体系凭借突破业界极限的恒流变温度范围指标"脱颖而出"。该项技术可在环境严苛、作业安全密度窗口窄的条件 下,实现钻井液体系从-10℃到180℃区间的流动性能稳定,为更加安全稳定地勘探开发超3000米水深、超万米井深、超深大 ...
天宫迎来小鼠“乘客”
科技日报· 2025-11-03 10:55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上行6项科学实验 总重量63.2公斤 包括生命科学、流体科学、材料科学领域 [1] - 项目首次将4只小鼠(两雌两雄)送入中国空间站 将在轨饲养5至7天后随神舟二十号返回 [1] - 研究旨在通过视频监测失重、密闭环境对小鼠行为影响 掌握空间哺乳动物饲养关键技术 探究其应激响应和适应性规律 [1] 材料与物理科学实验 - 微重力环境下活性胶体研究项目将系统分析其集群结构与动力学 揭示个体运动与集体演化规律 [2] - 研究成果可为微纳机器人三维集群控制及新型智能响应与自修复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 开展锂离子电池原位光学观测实验 获取微重力下锂枝晶生长全流程影像 [3] 空间技术应用与意义 - 小鼠作为重要模式动物 其研究对人类长期太空生存繁衍及地球健康意义重大 [1] - 锂离子电池因重量轻、寿命长是太空任务重要电源 研究其太空性能演化规律可为后续任务提供支撑 [2] - 空间实验充分发挥载荷专家优势 实践现场决策、快速响应的实验模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