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沙海绿洲间做强“三色产业”
科技日报· 2025-09-05 09:29
蜜瓜产业技术升级 - 科技特派员推广水肥一体化设备使灌溉成本大幅下降且蜜瓜品质实现跃升 [2] - 团队成功筛选出20余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蜜瓜新品种 [3] - 移动增温技术为近千座拱棚提供防寒保护并成功抵御寒潮 [3] 人参果种业与保鲜技术 - 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年供应河西地区万栋温室脱毒种苗 [4] - 茎尖组培和脱毒快繁技术根治病毒导致的僵果和畸形果问题 [4] - 移动式真空预冷技术使人参果采后损耗率稳步下降 [5][6] 沙葱产业化发展 - 设施温室培育出民勤县首棚人工沙葱且产量较野生采集显著跃升 [7] - 采前微喷控水技术提升沙葱耐储运能力并配合保鲜组合拳控制损耗 [8] - 沙葱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地头收购价稳步提升 [8]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 民勤县共选派科技特派员104人并组建12个技术服务团实现全县覆盖 [8] - 科技服务由单一农业技术向全产业链综合性服务方向转变 [8]
陕西柞水:小木耳撑起亿元级产业
科技日报· 2025-09-05 09:28
在科技部帮扶下,柞水先后引进27个适生菌种,培育出7个本土良种,全县木耳良种覆盖率达 100%。如今,柞水木耳的年种植规模突破1亿袋,品牌价值达53.23亿元。柞水县委常委、副县长王书 华表示,木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质日益提升,已成为柞水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柞水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木耳的传统,但长期面临技术落后、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2012年, 科技部到此开展帮扶工作后,柞水木耳产业迎来转机。如今,木耳大棚角落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和二氧 化碳浓度监测仪正不停运转,当地种植户通过学习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将小木耳变成了致富大产 业。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禹涵)眼下,正值秋季木耳的种植关键期。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下梁镇西川 村的木耳大棚里,农户们正忙着搬运菌包、悬挂菌袋。 ...
西藏山南:高原上建起“数字农田”
科技日报· 2025-09-05 09:28
核心观点 - 华中农业大学黄远教授团队通过科技援藏项目推动西藏山南设施农业技术升级 成功实现高原反季蔬果高产高效种植并探索智能化农业模式 [1][2][3] 设施农业项目 - 项目包括"基于物联网和模拟模型的西藏山南设施蔬果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与"山南设施蔬菜提质增效技术研究及示范"两大核心课题 [1] - 200亩设施农业大棚成功产出反季瓜菜 40亩蜜瓜亩产达3000公斤 单季毛收入突破360万元 [2] - 采用多层覆盖技术解决昼夜温差导致的棚内水汽凝结问题 并引入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系统提升资源利用率 [2] - 通过有机肥施用 生物源农药推广及生态防病治虫技术实现绿色生态种植 [2] - 团队开展全链条技术示范 涵盖品种筛选 砧木嫁接育苗 土壤改良 蜜蜂授粉 品质分析和病虫害绿色防控 [2] 智慧农业建设 - 在曲松县建成3.5万平方米双层连栋温室 集成物联网 AI与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农业"神经中枢" [3] - 智慧大棚实现环境实时感知 数据智能分析和自主优化管理 推动农业生产范式变革 [3] - 未来重点聚焦智能化水肥管理 病虫害精准防控和物联网系统升级 [3] 企业合作与市场前景 - 西藏跃林创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流转经营200亩大棚项目 并成为当地就业新支点 [2] - 企业利用西藏独特光热水土资源打造蔬果品质核心竞争力 计划将山南优质瓜果蔬菜推向全国及全球市场 [3]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漏诊率被AI砍下九成
科技日报· 2025-09-05 09:02
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医学》上,iAorta已在浙江首批10家医院部署,未来将进一 步向全国推广。 在平扫CT下"隐身"的危症 所谓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指主动脉壁的完整性遭到了破坏,最常见的是三种疾病:主动脉夹层、主 动脉壁间血肿、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其中,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非常高,急性期患者24小时死亡率可以 达到20%—30%。 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阿里巴巴达摩院联合发布用于胸痛急诊场景的AI模型 iAorta。此模型可在几秒钟内识别常规平扫CT上的心血管是否存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隐患。 助力主动脉疾病早诊早治 研究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其间,团队在国内8家医院遴选出2万例病例,其中包括做过平扫CT的 病人与做过增强CT的病人,然后把数据输入到iAorta里开展验证。验证结果显示,iAorta识别的敏感性 达97%,特异性达94%。 团队通过将iAorta的阅片数据与4位低年资、4位中年资、3位高年资医生的2000多例阅片数据进行 比对发现,iAorta敏感性和特异性超越高年资医生水平。同时,低年资医生通过iAorta辅助,阅片敏感 性可提升40%以上。 此外,团队还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
“卫星钢板”技术书写生命奇迹
科技日报· 2025-09-05 09:02
身首离断还能接起来保住性命?这听起来犹如天方夜谭,却是发生在上海的真实事件。日前,海军 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团队联合多学科专家,为一例遭遇罕见严重颈椎骨折的患 者成功实施了复位固定手术。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手术主刀医生之一、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副主任 兼颈椎外科病区主任陈华江教授。 手术台上,专家们凭借解剖学判断和显微操作技术,成功清除巨大血肿,克服神经血管的严重粘连 和畸形,最终完成清创。在随后的复位操作中,专家们先在上位椎体植入2枚椎体螺钉,通过撑开器反 向牵拉,同时助手医生配合手动相向加压头部,使脱位椎体缓慢靠拢。 "椎体靠拢后,我们立刻用小钢板在患者颈椎右侧进行固定,再迅速用长钢板在颈椎左侧固定脱位 椎体,并在椎体间隙植入含自体骨的融合器促进骨愈合。"陈华江将这种联合固定技术形象地比喻为"卫 星钢板",并表示这一技术应用在此类极端病例中尚属首创。 整个过程要兼顾力学稳定与神经保护。"看着是在动骨头,其实周边的血管、神经都会受到拉扯。 必须胆大心细,既要避免二次损伤,还得追求操作成功率。而且不能反复尝试,否则会使血管破裂出 血,遮挡操作视野。"陈华江说。 历时3小时的手术最终顺利完成 ...
从48.8%降至4.8%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漏诊率被AI砍下九成
科技日报· 2025-09-05 07:38
核心观点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阿里巴巴达摩院联合开发AI模型iAorta 可在几秒内通过平扫CT识别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隐患 显著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目前已在浙江10家医院部署并计划全国推广 [1][3][6] 技术研发背景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包含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和穿透性溃疡 其中主动脉夹层急性期24小时死亡率达20%-30% [2] - 因症状不典型(如腹痛、腰痛)及增强CT使用限制 急诊场景下漏诊误诊率高达40% 平扫CT常规手段效果有限 [2] - 团队基于"平扫CT+AI"技术积累 自2022年起研发iAorta模型并嵌入医院PACS系统 实现与医生同步检测并标记风险部位 [3] 模型性能验证 - 基于8家医院2万例病例验证显示 iAorta敏感性97% 特异性94% 超越高年资医生水平 [4] - 低年资医生借助iAorta辅助后 阅片敏感性提升40%以上 [4] - 对13万例患者回顾性研究显示 敏感性92.6% 特异性99.2% 诊断出248例患者 使漏诊率从48.8%降至4.8% [4] - 诊断时间从平均11.4小时缩短至1.1小时 [5] 临床实践效果 - 在1.3万例临床观察中 iAorta辅助识别出9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而医生单独仅识别2例 [6] - 前瞻性干预研究测试1.5万余例患者 发现22例患者 敏感性95.5% 特异性99.4% 其中21例实现AI成功预警 [6] - 模型适用于腹部、胸部、腰椎等所有涉及主动脉区域的平扫CT影像 [6] 应用推广进展 - 目前已在浙江省首批10家医院部署 形成诊断-转运-救治快速通道 [6] - 团队正降低技术接入门槛 加速向全国更多地区推广 [6]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要补哪些短板
科技日报· 2025-09-05 07:24
科学教育政策与实施现状 -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1] -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多地政府出台配套规划 [1] - 2023年新学期多地中小学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纳入教学 通过机器人、航空航天等科技知识融入课堂及参观科研机构等方式推进科学教育 [1] 科学教师队伍挑战 - 2022年小学科学专任教师仅24万人 校均1.61人 数量严重不足 [3] - 超过70%小学科学教师为兼职 仅约40%拥有自然科学背景 [3] - 本科以下学历教师占比接近30% 研究生学历不足2% 远低于发达国家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要求 [3] 课程教学实施问题 - 国家重视实验教学 但部分地区未按课标完成教学 存在"黑板上做实验"现象 [4] - 2022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科学素养培养为导向 要求教师根据课标选择教学资料 [5] - 科学教育主渠道是科学课堂 需先落实课堂教学再开发校本选修课和科学活动 [5] 课标制定与设计 - 当前课标缺乏K12整体设计 进阶性不明显 幼儿园到高中需统一规划科学启蒙到科学发现能力的培养 [8] - 科学家应在课标制定中提供学科知识体系、研究范式和科学精神支持 与教育家合作完成教学内容设计 [6] - 某发达国家制定K12课标时由18位专家组成委员会 包括顶尖科学家和教育专家 并征求科学家组织意见 [7] 人才培养机制 - 全国68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 绝大多数为师范院校 [9] - 建议吸纳非师范类理工科毕业生经培训后加入教师队伍 在理工科院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 [9][10] - 科学教育专业应注重通用科学思想方法培养 通过补充教育学课程或招募理工科毕业生加强师资培训 [11] 研究支撑体系 - 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处于起步阶段 资源投入有限 难以形成长期团队合作 [12] - 需开展实证研究和教学实验 研究各年龄段科学概念掌握程度 为课标修订和教材编写提供中国实证依据 [12][13] - 需培养专业化科学教育研究团队 通过支持实证研究项目扩大研究队伍 [12]
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缪子对再现新证据
科技日报· 2025-09-04 17:43
第一种过程为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一对缪子,平均每5000次希格斯衰变仅发生一次。但它为研究希格斯 场与第二代费米子(缪子和中微子)的耦合提供了关键窗口,有助于揭示这些粒子的质量来源。此前, 科学家仅确认了希格斯玻色子与第三代粒子(如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种过程是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Z玻色子和光子,其中Z玻色子会进一步衰变为电子或缪子对,该衰 变机制涉及由虚粒子构成的中间"环"。若存在未知的新粒子参与该过程,便可能揭示超越粒子物理标准 模型的新物理。 此前,ATLAS合作组观测到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缪子对的初步迹象,显著性为2个标准差。如今, ATLAS合作组将该过程的证据显著性提高至3.4个标准差,即随机误差概率低于三千分之一。他们对希 格斯玻色子衰变为Z玻色子和光子的过程,也给出了迄今最严格的灵敏度上限。(记者刘霞)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超环面仪器实验(ATLAS)合作组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 缪子对的新证据,比之前的观测结果显著性更强。这种罕见的现象,有助于科学家更深入地理解粒子如 何获得质量。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还在探测另一种更罕见的衰变过程——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Z玻色子和光子方面取 ...
中国石化投入援藏资金6.8亿元
科技日报· 2025-09-04 16:05
能源基础设施与供应 - 公司在西藏7地市(区)建成运营超50座加能站 累计供应油品超100万吨[1][4] - 建成库容2万立方米油库1座 在营加能站达53座 覆盖全区主要交通线[4] - 建成充电车位390个 月充电车次超13000辆 包含首批碳中和加能站[4] 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 - 累计投入援藏资金6.8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230余个 选派11批22名援藏干部[1][5] - 打造"易捷·卓玛泉"产品 累计销售158.5万吨 营收40.5亿元 纳税3.5亿元 带动800多人就业[5] - 开发牦牛肉制品、灵芝孢子粉等高原特色产品 实现资源经济价值转化[5] 教育与社会事业 - 2009年投入近亿元援建班戈县中石化小学 构建集团化教育帮扶体系[6] - 学校从"点蜡烛上课"变为拥有2万多册藏书的现代化校园[6] - 通过"我为雪域高原植新绿"平台带动群众增收800余万元[6] 绿色低碳发展 - 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15座 年度绿电发电量达45万度 减少碳排放约450吨[6] - 认领2276.8亩绿化种植任务 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6] - 全面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6]
烽火铸丹心 科学佑山河——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及当代回响
科技日报· 2025-09-04 10:23
编者按 8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 同德一戎衣。"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 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科学家走出象牙塔,以科技为武器投身民族救亡。在前线,他们研究枪炮弹药、军事通信、战地给养;在 后方,他们研究农业生产、民生工业、基础科学……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筑起一道道科技防线,为抗战胜利作出特殊贡献,也为硝烟中的学脉传承留下火 种。在今天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本报推出特刊,重温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们科学救国的故事,赓续他们科学报国的精神。 8月29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专题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拉开帷幕。穿行于一件件展品之间,思绪又被拉回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挑起的战火下,神州陆沉,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一群手握试管、图纸、标本的中国科学家走出象牙塔,共赴国难。 彼时的中国,现代科学起步不久,基础薄弱、设备匮乏。不过,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科学家群体就已自发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