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累计装机规模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 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关键时期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24
第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展(第四届EESA)日前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展馆内,全球首款智能体 储能系统EN 8 Pro展位前围满了专业人士。不远处,Elementa金刚系列电池舱与新能源制加氢能系统整 体解决方案,吸引国内外客商目光……众多创新产品的集中亮相,折射出我国储能产业从"单一功 能"向"系统智能"、"短时调节"向"长时支撑"、"独立应用"向"多能协同"的发展趋势,引领着全球储能产 业发展风向。 产业创新进程加快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 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 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全方位带动产业创新进程,技术、产品频频"上新"。 本届展会上,多家头部企业展示了最新创新成果。在远景科技集团展台,EN 8 Pro成为焦点。该系统基 于AI大模型,内置Trade Agent交易智能体和Grid Agent构网智能体,促进储能系统与电力市场、电力系 统的自主高效互动,推动储能与AI融合 ...
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钝化难题攻克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22
技术突破 - 国际光伏科研团队在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要进展 首次在工业主流的硅底电池纹理化结构上实现钙钛矿顶电池的高质量钝化处理[1] - 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33.1% 开路电压达2.01伏[1] - 采用1,3-二氨基丙烷二氢碘化物在不平整钙钛矿表面沉积实现优异钝化效果[1] 技术背景 - 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逐渐逼近理论极限29.4%[1] - 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光伏领域下一代重要技术[1] - 硅电池底层采用大尺寸金字塔状纹理增加表面积但使钙钛矿薄膜沉积和表面钝化复杂化[1] 机制创新 - 钝化处理不仅改善顶电池表面 还影响整个钙钛矿层 提升电导率和填充因子[2] - 钝化带来深场效应 表面处理会影响整个吸收层 增强整体性能[2] - 这一发现增加了对顶电池光电转换内部机制的理解[2] 产业意义 - 突破有望推动叠层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生产[1] - 表面钝化技术突破对光伏产业前景意义重大[2] - 加快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商业化进程[2]
新型探测器通过物理学“标准烛光”测试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21
最新发表于《高能物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中,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国际团队报告称,新一代 探测器sPHENIX通过了物理学中的"标准烛光"测试,这标志着科学家向揭开早期宇宙奥秘迈出重要一 步。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sPHENIX探测器是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的最新设备。它的任务是通过精确 测量高速粒子碰撞后的产物,重建大爆炸初期出现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特性。科学家认 为,QGP在宇宙诞生后仅几微秒内存在,随后迅速消失,冷却并结合成如今构成普通物质的质子和中 子。 sPHENIX体型相当于两层楼高,重量约1000吨,能以每秒1.5万次的速度记录碰撞事件。其核心部件包 括微顶点探测器,可追踪单个粒子的轨迹和能量,实现高精度跟踪。当这些部件协同工作时, sPHENIX宛如一台巨型三维相机,可以在一次碰撞中同时记录成千上万颗粒子的数量、能量和运动轨 迹。 QGP在实验室中存在时间极短,仅10-22秒,温度可达数万亿摄氏度,并表现为整体流动的"完美流 体"。人们无法直接看到QGP,只能通过衰变后喷射出的粒子推断其性质。而设计sPHENIX的初衷正是 为了捕捉这些"痕迹",从而揭示早 ...
“冻结”关键分子可阻止脑癌细胞扩散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19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冻结"大脑中的关键分子——透明质酸,可有效阻止脑癌细胞扩散。这一 成果有望为脑癌治疗提供新方向,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杂志。 透明质酸是一种糖状聚合物,构成了大脑中大部分支持结构。团队发现,癌细胞正是借助这种分子的柔 韧性,才能附着于其他癌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而触发扩散机制。若将透明质酸"冻结"在原位、限制其灵 活性,便可使癌细胞停止移动、无法侵入周围组织,实现"重新编程"。 脑癌治疗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即便手术切除肿瘤,残留的癌细胞仍可能在数月内再生。现有药物难以穿 透血脑屏障,放疗也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复发。最新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直接攻击肿瘤细胞,而是 改变其周围的细胞外基质,从环境上遏制癌细胞扩散。 借助核磁共振光谱技术,团队观察到透明质酸分子会扭曲成特定形态,与癌细胞表面的CD44受体紧密 结合,从而驱动扩散。一旦让透明质酸分子交联并"冻结",扩散信号即被关闭。即使透明质酸浓度较 低,该机制依然有效,这说明癌细胞并非被物理禁锢,而是被诱导进入休眠状态。 这一发现也解释了为何胶质母细胞瘤常在手术部位复发,因为术后水肿可稀释透明质酸,增强其柔韧 性,反而促 ...
多架构齐头并进 光计算技术加速迈向商业化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18
当前,人工智能(AI)训练等复杂任务的规模持续扩大,各行各业对算力提升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传 统电子计算架构受到"冯·诺依曼瓶颈"等问题限制,量子计算目前又处于发展初期。在这样的背景下, 用光而非电来处理数据的光计算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崭露头角。 世界经济论坛官网日前在一篇报道中指出,近年来,光计算呈现加速发展趋势。部分技术路线发展迅 猛,正逐步走出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应用,未来有望在智算中心、新材料研发等多领域应用中大放异 彩。 光计算优势显著 光是一种传播极快、信息维度丰富且能耗极低的物理媒介。光计算以光子替代电子作为计算载体,与传 统的电子计算相比,拥有更多优势。首先,光具有波长、相位、振幅、偏振和波导模式等多个物理维 度,天然支持并行计算,因此光子器件特别适用于科学计算、机器学习等高密集型任务。其次,光子运 行几乎不产生热量,能耗优势显著。三是光子器件具备更宽的带宽,在处理宽带模拟信号时性能远超电 子器件。四是光学器件在运算速度方面表现出色,响应迅捷,几乎无延时,显著提升计算时效。 光计算充分利用了光在速度与效率上的天然优势,有望为当前的计算范式带来革命性突破。 不同架构各有千秋 当前,光计算技术领域已涌 ...
中国已成为全球纳米科技重要贡献者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17
"纳米科技是推动绿色能源、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战略领域突破,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 中国已成为全球纳米科技的重要贡献者和前沿产业大国。人工智能的兴起为纳米领域带来革命性机遇, 正在深刻重塑其研究范式。"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ChinaNANO2025)主席、中国科学院 院士白春礼在8月30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这样表示。 ChinaNANO2025会议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办,是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暨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活 动之一。大会发布的《中国纳米科技产业白皮书(2025)》显示,自2000年至2025年,全球授权纳米专 利总数超过107.8万件,其中,中国专利数量达46.4万件,占比高达43%,稳居全球首位,产业发展动能 持续增强。 预计至2025年底,全球纳米市场规模将攀升至1.5万亿美元,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纳米技术从实验室走 向产业化,这一"改变世界的微小力量"必将持续书写创新奇迹,让更多曾经的"不可能"变为惠及民生的 现实图景。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应用物理快报-材料》主编王博教授则向记者介绍了新型纳米多孔材料和仿生 开放框架在生物医学和能源等领域 ...
解读意图 辅助行动 “AI副驾”大幅提升脑机接口系统操控力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17
这种共享操控模式,或使脑机接口在日常使用中更实用、更高效,随着AI系统的升级,它们或能帮助 用户更轻松地完成更多复杂任务。 研究团队表示,虽然结果令人鼓舞,但仍需开展更多工作让该系统适应不同的用户和环境。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最新一期《自然·机器智能》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称,一个由人工智能(AI)担任"副驾"来共享操 控的脑机接口系统,能以解读意图和辅助行动的方式,让瘫痪人士更好地完成任务。测试中,在移动计 算机光标或操作机械臂这类任务中,受试者的操控力得到大幅提升。 脑机接口技术能让用户利用脑信号操控装置,但目前该技术时常会出现不准确也不可靠的情况。美国加 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团队此次研发了一个非侵入性脑机接口系统。该系统能通过电极读取脑活动并利 用机器学习优化行动操控力。该脑机接口有两个"AI副驾":一个能帮助引导计算机光标,另一个能利用 虚拟输入辅助机械臂任务。 在测试这个有"AI副驾"的脑机接口系统时,一位因脊髓损伤而腿部瘫痪的受试者在控制计算机光标的任 务中,其操控力比没有"AI副驾"辅助时提升了3.9倍。健康受试者在"AI副驾"辅助后的操控力是平时的 2.1倍。不仅如此,瘫痪受试者还能操控机 ...
钙钛矿电池光暗交替环境下光电转化效率提高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13
记者近日从中山大学获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柔性电子学院首席科学家黄维和柔性电子学院 讲座教授秦天石领衔的科研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关键性进展。团队不仅深度剖析了该电 池在真实昼夜循环运行时的失效核心原因,还创新性地开发出无锂掺杂新技术,为钙钛矿电池的产业化 进程注入强大动力。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能源》上。 团队提供了一种经过验证的、简单有效的替代方案,为设计下一代兼具高效率和高运行稳定性的钙钛矿 太阳能电池指明了清晰的材料设计方向。 该项成果由南京工业大学和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共同完成。目前,该研究已获得专利保护。下一步,团队 将继续推进相关技术的转化应用。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取得了显著突破,其能量转换效率已突破26%。不过,在长期稳定性 尤其是在真实户外环境下耐久性的短板,成为其走向商业化并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一大障碍。尽管世界 纪录级别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通过各种稳定性测试,但这些测试多为持续光照或恒暗条件,难以在日 夜更替的实际情况下投入使用。 "这对电池的实际应用和商业化构成了重大挑战。"秦天石介绍,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发现,在明暗交替循 环这 ...
寻找未来城市的科技坐标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09
前不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 民城市"目标。 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作为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首份关于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意见》从优化城市体系、培育发展动能、增 强安全韧性、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等多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勾勒出未来城 市的模样。 城市,何以现代?科技,如何为民?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带着思考遍访各地,描摹出未来城市之气象, 解析科技如何为城市植入"未来基因"。 联合之城:区域协同 "长板"拼成"整板" 一家成长于安徽合肥的企业,携手上海的研究院所起草行业标准,又与浙江杭州、江苏连云港等地的企 业合作,将科技成果落地为产业现实。安徽云玺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产融合之路,正是区域协同发展 的生动注脚。 放眼长三角,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 "高效汇集各地科技资源,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可共享科研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 长曾刚说。 城城入棋,落子成势。沪苏浙皖四地携手,将各自"长板"拼接成一块"整板",畅通区域内要素资源流动 的同时,推动跨省办事 ...
首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启动
科技日报· 2025-09-07 18:57
《通知》要求,有关省(自治区)能源主管部门、能源央企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 和支持,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建设进度缓慢的项目,要加强督促指 导。试点项目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加快试点项目建设,于2026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2027年6月底前 实现高负荷稳定生产。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努力突破相关技术瓶颈,提升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保障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工作应于2027年12月底前完成。 绿色甲醇、绿氨、纤维素燃料乙醇等绿色液体燃料是新兴技术,相应配套政策尚不健全。《通知》提 出,要通过试点发现政策堵点和短板,推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能源局将对符合条件的试点项目 优先推荐纳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技术装备优先纳入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 备,享受相关支持政策。支持依托试点项目,承担相关科技攻关任务、制定绿色液体燃料相关标准。 据悉,绿色液体燃料是以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可持续柴油、生物燃料乙醇、绿色甲醇、绿氨等为 代表的低碳燃料。 根据通知,首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共9个。其中包括国投生物3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