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上海:城市垃圾有望化为远洋航行新动能
科技日报· 2025-09-11 14:42
行业趋势 - 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航空业协会提出2050年航运近零排放目标 推动绿色甲醇成为远洋航行核心燃料[3] - 城市污泥和垃圾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 可作为绿色甲醇生产的原料[1][5] 技术突破 - 公司采用"沼气全碳定向转化制绿色甲醇"技术 实现沼气中碳元素全部转化为甲醇碳元素[1] - 新技术避免传统工艺中甲烷与二氧化碳分离环节 预计比国际主流技术路线降低成本30%以上[3] - 技术路径有效解决绿碳资源浪费与能耗增加问题 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1][3] 项目进展 - 公司计划2023年在上海建成投运千吨级沼气制绿色甲醇中试项目 验证技术创新性与经济性[3] - 上海每日产生1万多吨湿垃圾 若全部转化年产量可达40万吨绿色甲醇[5] - 技术实现垃圾 污泥等废弃物转化为远洋航行绿色燃料 形成循环经济模式[1][5]
晋华炉首台!日“吞”3000吨煤化为气
科技日报· 2025-09-11 10:51
9月10日,记者从潞安化工机械(集团)公司获悉,由该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的最新国之重器"晋华 炉",在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吊装。这是国内首台日投煤量3000吨级的晋华炉气 化炉,标志着晋华炉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新突破。 据悉,晋华炉能将煤炭转化为气体,且不挑煤种,高灰分、高灰熔点、高硫的煤都能消化,解决了煤气 化产业的痛难点,实现了煤炭的清洁化利用。 这台日投煤量3000吨级气化炉的诞生,实现了两个全球首次:首次将"水煤浆+水冷壁+辐射式蒸汽发生 器"组合并实现工业化;首次通过升级改造为联产炉,开创了新型煤气化技术改造的先河。 ...
这些破伤风的认知误区,你了解多少?
科技日报· 2025-09-11 10:21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破伤风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正本清源,介绍 科学防护方法。 误区一:由生锈物品造成的伤口才会引发破伤风 很多人认为,只有带铁锈的物品造成的伤口才会引发破伤风,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郑徽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中,穿刺伤、烧烫伤、挤压伤,以及动物致伤,都是常 见的感染途径。 "由于可导致破伤风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因此只要皮肤或黏膜存在破口,破伤 风梭状芽孢杆菌就有机会进入到体内,在缺氧环境下大量繁殖就会引发破伤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 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金红旭指出,有皮肤或黏膜外伤或破损史的病人;皮肤、黏膜或软组织 存在细菌感染史的病人;有消化道破损病史的病人,都可能患上破伤风。破伤风存在潜伏期,感染破伤 风芽孢杆菌未必立即发病,但芽孢可潜伏数月。一旦发病则极为凶险,重症患者会出现喉痉挛、窒息、 肺部感染及器官功能衰竭,属于致命性极高的危重疾病。 金红旭强调,一些病例没有明确损伤或明显伤口,但如果被其他细菌感染,也可能造成厌氧环境,从而 促使破伤风杆菌芽孢发芽滋长并产生外毒素,形成隐源性破伤风。 误区二:受伤24小时后注射破伤风 ...
“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
科技日报· 2025-09-11 09:39
我国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 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 一…… 9月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 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与各地区、各部门一 道,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创新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十四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强供给、搭平台、 壮主体、促转化,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带动产业跃迁升级。 李乐成介绍,"十四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布局了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到33家,突 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瓶颈。同时,累计认定187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 实验室,遴选首批241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架起了产品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 梁。 同时,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新跃升"。在创新投入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落实研发费用加 计扣除等相关政策, ...
【科技日报】新型邻近标记技术有望精准打击癌细胞
科技日报· 2025-09-11 09:04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掌握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它能在细胞的特定位置催化并标记周围的环境。这使 得科学家能够精准识别特定分子在微观世界中的"社交圈","观测"生命过程。既然邻近标记技术拥有如此强大的"标记"能力,能否将其从实验室 里的"观测工具"变为一个"治疗工具",利用它主动改造细胞,解决医学难题?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硕研究团队给出了肯定答案。该团队通过开发一种深红光或超声波响应的工程化纳米酶,将邻近标 记技术改造为一种强大的"治疗武器",成功实现了这一设想。小鼠实验表明,通过在肿瘤上人为制造出难以逃逸的靶点,不仅有望解决免疫疗法 中的核心难题,更能激发体内持久而强大的全身性抗肿瘤效应。相关研究成果于9月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韩硕解释,"我们将这 种信号称为'抗原密度'。在研究中,我们通过化学催化反应在肿瘤细胞表面增加人工抗原密度,将其抗原密度扩增至100倍以上,显著增强免疫识 别效率,进而增强免疫杀伤力。" 在实验小鼠中,研究人员通过 ...
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决策……创新驱动国家公园治理变革
科技日报· 2025-09-11 08:56
今年是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 截至今年7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已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恢复到约1900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野生动物迁徙 通道,建成现代化智能化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可实现对东北虎、东北豹的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精准定位、人虎冲突预警和高效管理,东北 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武夷山国家公园将江西省武夷山区域纳入保护范围,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 系统保护修复,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景色。张蓉 摄 野生动物数量增长与生态活力提升的背后是我国国家公园十年来在体制机制改革、生态保护体系构建上的持续发力,以及科技创新的深度赋能。从科学 划定保护范围、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到推动跨区域协同保护、强化生态修复力度,国家公园为野生动物营造了稳定适宜的生存家园。 "国家公园的精细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靠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自然和人为的突发事件发生具有时空偶然性和高破坏性,需要对可能的隐患进行监 测分析和提前预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成效显著
科技日报· 2025-09-11 08:54
报告显示,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新能源产业链, 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完成情况基本符合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 (NDC)目标预期进度,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NDC目标。 北京9月10日电 10日,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 报告称,我国能源和产业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作报告时介绍,截至2025年6月底,我 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达22.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例达60.9%;我国核电在运在建规模升至世界第 一;我国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和输电网络;我国大力发展"新三 样"等新质生产力,"十四五"以来我国光伏组件、锂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7倍、6.4倍以上。 报告指出,我国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我国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绿色建造,2024 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6.9亿平方米;我国构建清洁低碳交通运输体系,2024年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 洁运输比例约70%;我国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安全 ...
2025年服贸会信息通信主题展举办
科技日报· 2025-09-11 08:07
5G技术应用展示 - 信息通信主题展展示5G网络建设、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服务领域的显著成效 [1] - 展览包含智慧通关、通信服务、智慧出行、智能住宿等十大体验场景 [1] - 涵盖支付+通信二合一、AI+新通话、空—天—地两张网、5G+地铁高效出行等应用体验 [1] 参展企业阵容 -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等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展示最新成果 [1] 展览设计特色 - 采用双重叙事线设计:时间对比线展示30年来从书信慢递到万物互联、现金交易到刷脸支付的技术演进 [2] - 国际友人第一视角线通过外籍讲解员全流程体验展示中国5G服务的全球化适配能力 [2] - 以互动体验为核心打造涵盖出入境服务-交通出行-学习工作-家居生活的全链条场景 [2] 体验模式创新 - 采用带任务闯关打卡模式和AI+人形机器人导览增强参与感 [2] - 展览凸显通信服务贸易国际便利化水平 为全球5G应用提供北京服务 [1]
AI技术助运营铁路桥梁“移旧换新”
科技日报· 2025-09-11 08:01
核心技术突破 - 国内首次在运营铁路桥梁上应用AI技术实现毫米级精准落位 总重4000余吨钢箱梁完成换梁施工[1] - AI系统通过40个高精度传感点实时采集梁体姿态数据 集成光栅/拉线传感器/应变片及北斗定位技术实现毫米级精度感知[1] - 系统包含感知/仿真/控制三大模块 控制模块依托智能算法预测梁体运动趋势并自动操控36个顶升千斤顶和10个水平顶推千斤顶[1] 工程创新价值 - 开创铁路多跨桥梁快速更换施工先例 为既有铁路改造升级提供新方案[1] - 国内首例道岔连续梁换梁工程 填补道岔区改造领域技术空白[1] - 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三维模型 通过高精度有限元分析模型实现全过程模拟仿真[1]
奶牛多组织单细胞表达图谱问世
科技日报· 2025-09-11 08:01
记者10日从中国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孙东晓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覆盖奶牛59种组 织、179万个细胞的多组织单细胞表达图谱,为解析牛重要性状遗传调控机制、推进精准育种及探索人 类疾病的牛模型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遗传》。 论文通讯作者孙东晓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本研究突破技术瓶颈,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1头荷 斯坦奶牛胎儿、4头犊牛和10头成年荷斯坦奶牛(含公牛、母牛)的59种组织进行深度测序,最终筛选 出179万个高质量细胞,成功注释出131种细胞类型,涵盖免疫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基质细胞、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生殖细胞七大细胞谱系。 "该研究填补了国际上奶牛单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空白,为奶牛遗传育种、免疫研究及比较医学提供了重 要基础数据。其技术路线与分析框架也为其他家畜单细胞图谱构建提供了参考,对推动畜禽种业育种技 术创新、保障农业动物遗传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孙东晓说,本研究相关数据与分析工具可通过在 线平台供全球科研人员免费获取。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奶牛在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生态系统中占据关键地位。传统研究多聚焦 于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