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中欧蓝碳政策交流活动线上举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9 17:37
3月20日,"蓝碳纳入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推进的政策"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该活动基于自 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与法国开发署合作实施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基金政策对话"蓝碳项目(以下简 称"法开署蓝碳项目"),由法国海洋与气候平台组织主办,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与自然资源部海洋 发展战略研究所协办。 法国BlueSeeds、皮尤基金会、保护国际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委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 会、国际蓝碳伙伴关系等蓝碳领域的国际知名组织代表参会,围绕国家自主贡献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 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蓝碳在各国的科学-政策-市场现状、蓝碳生态系统的生态-减 灾-增汇效应等议题分享了全球最新进展。 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王宇星博士、挪威水研究院海洋生态系统碳汇项目首席科学家 RichardBellerby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CatherineLovelock教授分享了蓝碳政策、碳信用、中欧蓝碳 政策技术合作等方面的进展与启示。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应对气 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专家针对蓝碳纳入国家自主贡献、打造中欧蓝碳交流机制和知识产 品、蓝碳市场前景等 ...
我国第一艘现代化综合性远洋科考船迎来升级改造“大洋一号”提升深远海探测能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8 09:36
本报讯(记者王自堃)日前,记者从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了解到,服役超30年的我国功勋科考船"大洋一号"迎来了一次升级改造,以 满足我国国际海底矿区高精度调查需求。 据悉,"大洋一号"是我国最早的综合远洋科考船,服役超过30年,共支撑大洋航次及重大装备海试任务约30余次,具备综合动力定 位、万米绞车、全海深多波束、超短基线定位系统、重力仪等先进设备以及专业实验室,在国际上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 "大洋一号"此次升级改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深远海科考任务,着重提升对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水下无人自主航行器 (AUV)、深钻系统等国产装备的作业支撑能力,在结核矿区和硫化物矿区勘探任务中担当"主力船",兼顾其他国产海洋调查装备的海试 及科考支撑工作。本次升级改造主要是安装6000米级大功率ROV光电缆绞车和载荷超40吨的大尺寸艉部A型架,对船载万米绞车等调查装 备系统进行升级,以提高科考作业效率。 通过此次升级改造,一方面,"大洋一号"作为科考设备搭载平台,作业能力将大幅提升,可搭载设备将更加多元化,能更好地满足复 杂多样的科考需求;另一方面,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将极大提高作业精度和安全性。 从提升科研支撑能力 ...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举办第三期学术沙龙 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及发展前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8 09:36
刘铁岩表示,人工智能研究分为基础理论、模型算法和产业应用三个层次,当前研发精力主要集中 在模型算法层,而对基础理论和产业应用重视不足。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有待完善,产业应用尚未在关 键领域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应当在这两端发力,寻求突破:在基础研究方面,探索 下一代模型构架以及新型人工智能芯片和开发框架;在产业应用方面,深刻理解行业痛点,量身打造全 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工具和系统。刘铁岩认为,人工智能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样广阔,应当有 针对性地开展相关项目,推进产学研结合。 自然资源部综合司、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地理信息管理司、国家自然资源 总督察办公室、信息中心等机关司局单位有关同志现场参加沙龙,部系统其他同志近600人在线上参加 沙龙。 本报讯(首席记者 王少勇)4月3日,为促进跨专业融合,全方位提升干部综合业务水平,自然资 源部科技发展司举办第三期学术沙龙。本期学术沙龙邀请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 理事长刘铁岩博士以"推动人工智能的浪潮绽放人工智能的价值"为题授课,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 前沿领域,展望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前景,并围绕人工智能在自 ...
海博馆里探寻“强国密码”——江苏海洋大学“深蓝‘工’略”跨学科研究团队研学小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8 09:36
"同学们,这里是国家海洋博物馆,它不仅记录着人类命运与海洋息息相关的历史,更镌刻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密码'。今天,让我们共同解开这些 展品背后的'强国密码'。" 4月1日,江苏海洋大学跨学科研究团队"深蓝'工'略"成员——来自海洋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近30名师生,一同走进位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 (以下简称海博馆)开展研学活动,了解海工装备智能制造技术革新历程,寻找海洋文创产品研发灵感,探讨"AI+艺术"赋能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新途 径。专业教师张会霞、王栋和海博馆研究员王玉共同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海博馆里的思政课"。 走进海博馆正门大厅,"蛟龙"号载人深潜器1∶1模型立即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真实的'蛟龙'号舱壁是钛合金材料,大约10厘米厚的壳体,承受了110兆 帕的深海压力,相当于指甲盖上站一头大象。"听到张会霞的介绍,同学们不由得伸手触摸模型壳体。 在"从风帆到行轮"主题展厅门口,提取了"大东方"号轮船元素的古船主题造景,给同学们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这个展厅让我不由联想起郑和的船 队,承载着600年前中国人'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的海洋梦想,七下西洋的壮举是我国古代航海的巅峰成就,展现出 ...
在秦岭脚下,遥想南极秦岭站——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走进陕西宝鸡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3 18:54
秦岭山脉和合南北,南极秦岭崛起冰原。4月3日,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来到陕西宝鸡眉县职业教育中心,极地工作者在八百里秦川腹地,为千余 名师生讲述万里之遥的极地传奇。 Bearing & A 01 22 22 2 2 2 16 read. n a light 4 2 2 2 2 2 2 4 4 2 the Bear nt Stap -- as the last h 11 14 44 t all alle 16 The 11 140 Richal ph r [图] TORE/D 王建忠讲述《暴风雪中的家园》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船长张旭德说起这艘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考察破冰船,像是在介绍自己的"老伙伴"。他以《大国重器 极地先锋 ——"雪龙2"极地考察破冰船》为题,讲述了"雪龙2"的诞生和南征北战的故事。现场,张旭德和同学们一起动手,拼接"雪龙2"号榫卯结构模型,更真实地 感受这艘大国重器的构造和功能。 01 03:00 == n a filem of the seat 2017 11:1 活动现场 驾驶"雪龙"船参加过20次南北极考察的王建忠,是名副其实的"老船长""老南极"。作为中国极地研究 ...
“南极纪行”之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丨南极内陆科考趣事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3 10:05
内陆队凯旋。付全有摄 昆仑站队员维修AST3-2望远镜。纪拓摄 队员在修阶梯。胡冶摄 队员挖雪当水用。马斌摄 队员展示钻取的冰芯。金鑫淼摄 3月2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驾驶台上,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阮飞和金鑫淼时隔近3个月再度见面,高兴地彼此问 候:"回来了?你没瘦啊。""回来了!你也没瘦啊。" 自第一次中山站卸货时一别,见习船长兼机动驾驶员阮飞一直随船开展工作,而金鑫淼作为昆仑站(泰山站)站长,大部分时间都在南极内陆的冰原上 作业。如今,金鑫淼圆满完成内陆考察任务,登船再见老朋友。 在南极考察中,昆仑站(泰山站)队和格罗夫山队两支队伍要挺进环境更为艰苦的南极内陆开展多项科研工作。由于一起出征、一起凯旋,大家习惯把 两支队伍统称为内陆队。2024年12月16日,内陆队25名勇士分别乘坐10辆雪地车出征。"今年我们在距中山站约450公里处分成两路,8个人去格罗夫山,我 们17个人前往昆仑站,分头执行科考任务。"金鑫淼介绍,"完成既定任务后,我们两支队伍按约定时间在泰山站汇合,一起返回中山站。" "我们下午3时左右发现问题,直接就地扎营了。没有配件,车又必须修到能正常行车的程度,我们 ...
海南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3 10:05
此次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船艇3艘次,航程200余海里,有效震慑了海上非法捕捞违规作业行为。下一步,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将继续深化与市县综合 行政执法部门、海警机构的执法协作,加强联勤联动,提升执法效能,保护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维护海上生产秩序。 "中国海警4103"舰对涉嫌非法捕捞渔船实施拦截。海南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供图 近日,海南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联合海警机构及沿海市县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在文昌至陵水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海域开展海洋和渔业专项执 法行动,查获一艘涉嫌非法捕捞渔船。 本次行动采用"海上巡查,陆上堵查"执法模式,通过"监控平台实时调度+执法船艇巡航打击+无人机辅助取证"三位一体技术手段,形成执法闭环。"中 国海监2166"船领航执法,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四市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海洋和渔业执法大队在沿岸重点地点协同开展堵截检查,重点打击违法拖网作 业、电毒炸鱼作业、非法载客等违法行为,同步对涉渔船舶安全设备配置、通信导航系统运行等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无居民海岛及涉海自然保护区开展 联合巡护。 3月25日7时30分,执法人员在文昌海域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发现可疑目标。"中国海监2166"船随即派出 ...
广西海洋强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2 17:17
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谢瑾瑜介绍,2024年广西在海洋经济发展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蓝色答卷"。海洋经济总量实现"稳增长"目标,海洋生产总值达2580.9 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9%。全区海洋经济呈现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增长动能持续蓄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成为广西高 质量发展的"蓝色动能"。 海洋产业结构"优转型"成效显著。一方面,海洋优势产业"再提升"。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4个传统优势产业共实 现增加值1074.3亿元,比上年增长7.1%。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布氏鲸"鲸现涠洲"成为"打卡"美景,防城港沿边口岸出入境人数全国第一,沿海地区接待 旅游人数约1.56亿人次。海洋渔业稳定增长,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4538口,持续推进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和海洋牧场建设,海 洋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50.9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稳中有增,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01.5万标箱,首次突破900万标箱。海洋工程建筑业恢复向好,广 西最长跨海大桥龙门大桥建成通车,助力推动北部湾一体化发展。 3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西新闻发布厅 ...
专家会商研判 2025年度全国海洋灾害趋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2 17:17
3月27日,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承办的2025年度全国海洋灾害预测会商 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旨在总结2024年度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灾害应急预警报服务工作,研判2025年 海洋灾害发生趋势,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决策支撑。 会上,来自沿海各预报机构和企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开展了探讨和交流,结合预报中心发布的2025 年春季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意见,就2025年海洋灾害情况进行会商研判。预计2025年夏季赤道太平洋将 处于中性状态,秋冬季存在再次转冷的可能。夏季,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海温略偏高,东海南部 和南海海温接近常年。2025年我国沿海将发生4~6次灾害性台风风暴潮过程,灾害性海浪过程38~42 次,强风暴潮(含以上级别)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在渤、黄海沿海将发生3~4次灾害性温带风暴潮 过程;我国近海赤潮生成次数为50~65次,其中赤潮影响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为浙江海域。 据悉,2024年在自然资源部的领导下,沿海各级海洋预报主管部门成功应对了12次温带风暴潮过 程、10次台风风暴潮、33次灾害性海浪过程等海洋灾害,有效保障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安全。会议要 求,全国各级海洋预报部门要提高 ...
湖北竹溪:构建“林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协同机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2 16:33
竹溪县法院、检察、林业等部门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针对环资案件审理、行政处罚以及生 态环境公益诉讼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协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质效共优, 共同为环境资源保护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对于在巡林过程中发现的非法采矿、违规搭建等问题,及时 通过司法建议、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执法等方式,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治理。创新运用"补种复绿"替代 刑罚、"增殖放流"修复生态等举措,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为竹溪县新洲镇楠木寨 古楠木群发布了《司法保护令》,保护占地8亩、152棵天然生长野生珍稀楠木群落。 近年来,竹溪县法院积极创新审判模式,采用"六合一"审理模式,即刑事诉讼、行政监管、民事追 偿、生态修复、环资执行与成效验收相结合,审结环境资源类案件70 余件;通过这一系列有力举措, 判决当事人补植林木7 万余株,苗木抚育面积达1500 余亩。同时,县法院还积极开展巡回审判、以案释 法、法治宣传、警示教育等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专题活动,累计达40 余场次。 近日,湖北省竹溪县人民法院协同县林业部门开展常态化巡山护林,实地督导检查森林资源、护林 防火、生态修复、林业产业建设等林业领域 ...